《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pdf(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篇一:高中历史必修 3 全册教案人教版 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3 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 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心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比照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
3、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已是差异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及很多这方面的史料。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异同,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心精神。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已知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学生:儒家思想。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
4、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学生:春秋战国时期。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1、理解概念?学生先答复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
5、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社会原因?教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学生:讨论。借助于教材 教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 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 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
6、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 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 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3、主要派别代表:教师投影头像插图,学生列举学生
7、 教师: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学生:列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4、历史影响 教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
8、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教师:你对孔子知多少?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无人不晓。学生:举手答复 教师:向学生展示几幅有关孔子的图片,简要介绍孔子生平,极其孔子的地位和影响。1、孔子的思想 学生:背诵-。教师:论语中所有孔子言论反映的孔子的思想 学生:列举 1思想核心“仁”。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
9、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表达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保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 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2在政治思
10、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表达了民本思想。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
11、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看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教师: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奉献。2、孟子的思想 学生:归纳,教师投影明确。1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
12、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2伦理观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虽然人性本善,但也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存养善端,使其不断扩充完善,
13、否则会丧失善端。3、荀子的思想 教师: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学生归纳,教师投影确认。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 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2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
14、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讲完荀子的思想,可以列表让学生比较孔孟荀思想上的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以表格形式归纳总结。不作重点解释。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
15、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课堂稳固:一、本课测评: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2.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学思之窗和学习延伸 第 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情感态度价
16、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篇二:高中历史必修 3 全册教案人教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3 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 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
17、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心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
18、、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比照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已是差异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及很多这方面的史料。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异同,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
19、培养学生的人文关心精神。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已知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学生:儒家思想。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学生:春秋战国时期。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
20、“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1、理解概念?学生先答复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社会原因?教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学生:讨论。借助于教材 教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
21、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 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 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
22、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3、主要派别代表:教师投影头像插图,学生列举学生 教师: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学生:列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4、历史影响 教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
23、稷下学 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4、教师:你对孔子知多少?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无人不晓。学生:举手答复 教师:向学生展示几幅有关孔子的图片,简要介绍孔子生平,极其孔子的地位和影响。1、孔子的思想 教师:论语中所有孔子言论反映的孔子的思想 学生:列举 1思想核心“仁”。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25、,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表达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保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表达了民本思想。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26、。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看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
27、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教师: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奉献。学生:归纳,教师投影明确。1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
28、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2伦理观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虽然人性本善,但也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存养善端,使其不断扩充完善,否则会丧失善端。3、荀子的思想 教师: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学生归纳,教师投影确认。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
29、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2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
30、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讲完荀子的思想,可以列表让学生比较孔孟荀思想上的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以表格形式归纳总结。不作重点解释。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课堂稳固:一、本课测评: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2.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学思之窗和学习延伸 第 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知
31、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教师:春秋战
32、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概念解释?2、为什么?背景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
33、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南北边境不宁 王国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篇三: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 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及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体会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的民本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二、学习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
34、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农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主张。四、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的出现 1、出现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派别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商鞅、韩非子 墨家:墨子 3、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4、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5、百家争鸣的影
35、响:1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与儒家学派 1、孔子的思想 1孔子 a、孔子的生平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 b、孔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仁”(核心)与“礼”仁:a:的含义:爱人 b:实现仁的途径:待人宽容;以德为政 礼:a:主张:以德为政;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b:本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教育思 想:主要奉献在于: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方面,孔子都
36、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文学奉献:编订整理出诗经、春秋等六经;其言论载于论语 c、孔子思想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儒家强调“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标准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
37、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5)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助于稳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2孟子的思想 a、生平:战国邹国人,被誉为亚圣 b、思想: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本善”3荀子的思想 提出“君舟民水”论断;主张性恶论;三道家、法家及墨家 1、道家 1老子的思想 “道”为世界的本原。认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庄子的思想 继承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主张放弃差异观念,放弃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2、法家学派 1代表人物及主张:商鞅、韩非
38、子 韩非子的思想:依法治国 2评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过分迷信法的作用。3、墨家学派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反对浪费?代表平民百姓愿望。第 2 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
39、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教学过程 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社会贫困。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2措施:采取与民
40、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解释:萧规曹随 3影响: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 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作用: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从“无为”到“有为”1原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盛基础、条件 社会潜伏着危机 王国问题 诸侯势力膨胀 土地问题 阶级矛盾尖锐 边境问题 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 稳固统治 3主要措施: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 北
41、击匈奴 卫青 霍去病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建议 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2董仲舒的生平: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时代,大学问家,三次应对,得到武帝赏识。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3奉献:也可以说是其思想特点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解释:阴阳五行学说 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
42、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 起源和变化。2、思想主张: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中央集权需要 2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加强君权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 3、影响:扭转局势 付诸实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思考一 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特点: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 内容:a.“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43、b.“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 c.“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影响:为汉武帝所采纳,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考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的自我调节与发展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思考三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 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
44、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稳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所以汉武帝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三、儒学成为正统 篇二:高中历史必修 3 全册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3 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 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
45、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心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
46、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比照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已是差异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及很多这方面的史料。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异同,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心精神。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已知知识,增加学生的
47、学习兴趣。导入: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学生:儒家思想。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学生:春秋战国时期。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1、理解概念?学生先答复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