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皮影艺术概述及地域分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间皮影艺术概述及地域分类.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讲座一中国民间皮影艺术概述及地域分类 一、概述 1、皮影的起源及发展: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据史料考证,西汉宫妃抱太子在窗前玩耍,巧剪桐叶做人行,映在窗上表演,这便是皮影的雏形。陕西老人称皮影为“隔帘说书”,说明皮影原是在说书的基础上配上影人与曲艺久而久之从说书逐渐转变成影戏。皮影戏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宋代民间十分流行,已能表演完整 生动的三国故事,元时传入西亚,并远及欧洲。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可以说“皮影是中国最古老的动漫,比西方最早动漫的出现还早几百年呢”2、概念: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统称。皮影戏又
2、称“灯影戏”,属傀儡戏的一种,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 电影始祖 之美称。皮影的表演由“演”和“唱”两部分组成,“演”是指用竹子操纵皮影在幕后的灯光下进行表演,俗称“灯底下”。“唱”则由一个人包揽剧中生、旦、净、丑各叫色的全部唱段和道白。加上乐队伴奏,同时也进入剧情、配合默契融为一体。皮影戏中的人物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中的“影人”,是用驴皮、牛皮或羊皮雕簇而成,由头楂、影身两部分组成。头楂插在影身的颈套里,根据角色的需要任意更换,与影身组合成各种扮相、形态各异的影人。演出时,影人在表演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现在屏幕上
3、,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的配合,而成为栩栩如生的戏剧表演形式。皮影造型与民间剪纸有一定联系,皮影真正的原创价值在于:它不是对物写生,而是凭艺人对生活的认识与体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理想化的形象。中国的皮影艺术,是一门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3、地域分类皮影在我国分布很广,其造型风格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各地皮影造型又因文化、历史不同,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如山西皮影精美华丽、四川皮影浑厚质朴、云南皮影稚拙可爱等,这些不同流派的皮影,他们共同造就了我国皮影艺术的造型之美。皮影表现题材广泛,从深化的上天入地,到历史剧的文戏武斗,从天
4、上的灵霄宝殿,到人间的相府帅帐,无不在皮影戏中得到充分表现。其中以陕西、山西、河北省的皮影最为有名。二、陕西皮影 陕西皮影历史悠久,是皮影发源地,皮影在陕西又叫 影戏 影子戏,几乎遍及陕北 陕南及关中各地。陕西皮影的传统剧目以文武兼备的神话剧为主,如西游记 及封神演义等。陕西皮影是用牛皮或上好的驴皮经过呀磨、水泡使其透明后加以雕刻和彩绘而成,所以也叫“牛皮影子”或“驴皮影子”。影子的造型,继承并融汇了汉代画像石的宏大气派,宋代院体画的精致工丽、民间剪纸的装饰纹路、民间绘画的意象表现,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从而形成了造型丰满、线条利落、色彩鲜艳的特点。陕西皮影的制作,着重强调轮廓的严整洗练,有意加
5、强了人物的身材比例。并在腰、膝、肩、肘、腕等部位都装置了轮盘式关节,在持感杆者的操纵下,动作自如,情趣十足。尽管皮影的人物头部只限于制作正侧面,但在经验丰富的雕刻师的刻刀下,仍创造出无数不同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的头谱。尤其是车马仪仗、亭台楼阁,尽管只是在平面皮革上刻制,但确有着强烈的立体感。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
6、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皮影中的戏楼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陕西皮影风格独具,造型风格有东西路之分。东路一派主要在咸阳以东,华县 华阴 渭南 大荔一带,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 其影人形制小巧,约28厘米左右 造型夸张大胆,变化巧妙,生旦角色鼻尖口小,秀婉妩媚,以平眉、立眉显示文武角色;男性角色多豹头深目,女性角色则妖媚秀丽。东路皮影以华县制作的最为突出。其特点是:刀工精细、线条明畅,设色艳丽,所雕帝王宫殿、佳人绣阁、才子书房、军营帅帐、桌椅门窗、花木怪石,无不逼真;文臣武将、才子佳
7、人、工农兵商子、男女老少形象生动,维妙维肖。西路一派分布在咸阳以西的宝鸡 陇县一带 以弦板腔皮影为代表 影人形制较大,约 40 厘米,头脸多刻通天鼻梁 图案花纹简明大方。西路皮影以凤翔皮影最为突出,其特点是:规格偏大,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造型优美大方。设色艳丽特殊,所采用的过渡色独具特色,各种颜色由深至浅,或由浅至深过渡的相当和谐。采用拉刀刻制,所刻皮影不仅刀路光滑,而且线条极为流畅,立体感特别强,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华县皮影为陕西东路皮影之代表,陕西华县是中国皮影的发祥地,被誉为“皮影之乡”。华县地理条件优越,手艺行业发达,其繁荣的经济、悠久的文化、滋养了民间的皮影艺术,皮影艺术反过来又丰富
8、了民间的文化生活,而在民间世代相传,形成自身独特的地方色彩和风格。它的艺术形象集中概括了北方民族纯朴勤劳的气质和关中人民敦厚秀美的形象。皮影艺术在华县沿袭不衰,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大戏不易演出的山区和塬区,唯皮影演出方便,它正好适应了华县特殊的地理条件。一班戏由五人组成,车推筐背即可携带全部戏具。在巷道庭院都可搭台演戏,既简单又方便。村社庙会庆贺或结婚,过寿、婴儿满月一般都习惯演出若干场皮影戏。华县皮影的制作,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刮、磨、刻、染、熨、缀等20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精心制作,做成各种人物、桌椅,山水鸟兽等形象。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珑,高约35厘米,以正侧面为主,雕刻刀
9、法以镂空为主,结合传统的绘画线描形式其线条利落丰满。其作色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色彩鲜艳,以镂线分色,用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镂线计白,自然调和,绚丽谐调,简洁明快,精致高雅。华县皮影不仅雕刻工艺缜密,色彩明快醒,而且风格古朴高雅,民族色彩浓郁,不仅可以用来表演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上图是戏文“穆桂英”一折,人物形象雕刻细腻,桌椅道具花纹繁密,设色古雅,场面颇为壮观。三、山 西 皮 影 山西的皮影早在我国宋代就广为传播。由陕西传入,兴 于 清 代,主要集中在晋中孝义地区和晋西南地区,尤其晋南地区最为普及。皮影多以牛皮为料雕镂而成,造型极为丰富,从天上到地下,
10、从人物到走兽飞禽无所不有。皮影以平面曲线构图,人物全为正侧面形,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俱全,与戏剧脸谱、服饰相似,表演时挑签人以三根小棍操纵皮影人物的身躯及四肢,借助灯光把影象投射在“纸窗”或“纱窗”上,看起来别有一番风趣。山西皮影戏可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它们虽同属影戏,但音乐唱腔、唱本故事、操作技巧、影人造型等都有较大的区别,各具个性特色。(这部分视时间而定取舍)(纸窗皮影戏是晋中、吕梁一带土生土长的影戏剧种。早在元代孝义一带已有影艺世家,流传于孝义县、汾阳县、灵石县、介休县、平遥县、沁源县等地。纸窗影戏是用纸做屏幕,艺人在纸窗后操纵影人表演,同时由小唢呐为主的吹腔音乐“皮腔”伴
11、奏。纸窗影戏多为神话故事,如西游记、八仙闹东海、封神榜,一部就有28本之多。还有诸如上昆仑、对金鞭、绝龙岭等。后期纸窗影戏把纸屏幕改为纱屏幕,吸收其它剧种的营养,衍生出了故事性强、曲牌丰富的新戏曲,如霍青气、五鼠山等。这样纸窗影戏注入了内容新颖,现实性强,符合群众欣赏趣味的故事戏曲,从而推动了影戏的发展。碗碗腔纱窗影戏是明末清初由陕西传入山西的。碗碗腔影戏用纱做屏幕,易摆设景物道具,也不易被灯燃着。影戏节目故事新颖,投合群众审美情趣。如璧成珠、女中孝等。碗碗腔影戏由于有很多优点,历史上又有秦晋之好的人文环境,很快在山西各地繁衍、发展。大体分布于晋南的新绛、侯马、曲沃,晋中的平遥、介休、祁县、太
12、谷、灵石,吕梁的孝义、汾阳、文水,晋东南的沁源县等地。碗碗腔演奏中始终有一碗碗状铜铃参与,因而得名。纸窗影人物和纱窗影人物造型各有其特点:纸窗影人粗犷淳朴,属具象形的夸张变形,通常大额头,头饰后倾,身段比例适中,图案组织简练。纱窗影人玲珑剔透,精巧细腻,更富装饰性。头饰倾上,采用阴雕、阳雕,或阴阳合雕的技法。繁而不乱,简而不疏,造型粗犷,色彩简练,脸谱多变,如同舞台脸谱服饰。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加强了可视性的效果。如铠甲,纸窗影人铠甲箭壶、令旗、尚在臀侧部。而纱窗影人铠甲已升到背部成靠旗,皮靴也演变成舞台厚底靴。如脸谱,纱窗影人趋向装饰性的刻画,纸窗影人趋向具象性的夸张。生旦脸谱,纱窗影人多为
13、空脸、大额头,紧靠鼻下的小嘴是区别外地皮影的最大特点,不像河北皮影的生旦是“通天鼻子月弯眉”。生角的眉是平的或上竖,旦角下弯,男女生旦形象变化不大,区别主要靠各种头饰的变化。纸窗生旦脸谱,实脸空脸都有,未受戏剧化、脸谱化的影响。明末山西纸窗皮影人 图中两个影人,系封神演义传统剧目中两个角色;右大战汜水关中的韩荣;左:大破诛仙阵中的老子。此外,纸窗影人木杆较粗,装配在影人胸部,表演动作依靠影艺人手指捻动。纱窗影人多用竹竿,装配在后肩的一点上,能转身,表演靠影艺人的腕功,这也是纱、纸窗影戏的不同。)(这部分视时间而定取舍)山西皮影,分为南北两路。南路皮影,南路即晋南皮影,分布在候马、运城、临汾、新
14、锋、曲沃等地,。北路皮影,即晋中皮影,以广灵、灵丘、代县、浑源等地为代表。南路皮影,受到陕西省皮影流派中东路流派的影响,皮影作品形体小巧玲珑,影人高约33 厘米,刻工精细,装饰性强,而且色彩简练明快;北路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响,作品的形体略显肥大,刻工缜密而且精细,色泽明快艳丽。山西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与陕西皮影相似。山西的皮影沿袭了陜西皮影的制作方法,材料是以泡制过的牛皮为主,在风格造型上,也与陜西东路皮影一脉相承,生旦头部的刻画是小脑门,高鼻子、小嘴、凤眼与立眉平行。刻工精细、色彩艳丽,与陜西的镂雕技艺争相媲美。图中影人为正旦,俗称青衣。主要扮演庄重的妇女,如三击掌戏中的王
15、宝钏,桑园会戏中的罗敷女,二进宫戏中的李艳妃等。影人造型端庄素雅,刻工精美。山西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虚实线常用于皇宫贵族的建筑、摆设、衣饰等,显得富丽堂皇;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万,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拾玉镯为传统戏曲,剧情描写的是陕西世袭指挥傅朋游孙家庄偶遇少女玉娇,两人互生爱慕,傅朋赠玉娇一只玉镯,玉娇羞不敢受,傅朋乃遗玉铸于地,被玉娇拾去。此景为刘媒婆所见,故意向玉奴戏笑并应允为其撮合。图中即描写剧中最精彩的一幕。四、河北皮影 明清以来,北方影
16、戏以河北省滦县为中心,盛行于北京,流传于冀东、京东、东三省、内蒙古等地,称为“滦州影”,或曰“乐亭影”、“老影”、“驴皮影”,形成较大影响的流派。在刻影造型上又与众不同,以驴皮制作为主。河北皮影根据演出特点和要求,在刻工分寸方面把握得恰到好处。太精细不利灯影照射效果,太粗又失去技艺的成熟。因此在形体的刻制把握上做到恰如其分,保留透影的黑、白、灰整体的处理,行刀是刚直利落。河北皮影造型和刻工,是服从皮影演出的特定效果,世世代代长期实践所形成的风格。唐山皮影为河北皮影东派,称冀东皮影。皮影人物小巧,用薄细驴制作,又称驴皮影。以线刻见长,刀法犀利多变,雕镂精细,造型夸张极富装饰性。唐山皮影历史较长,造型夸张。一个人形分六部分,用铁丝和丝线操纵自如,从造型看人物高额通鼻小嘴,颇典雅。冀南皮影戏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是宋代中原皮影戏重要的嫡脉。皮影造型古朴,体制简练,雕绘结合。冀南皮影剧目丰富,演唱没有文本,完全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对白口语化,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冀南皮影 山西皮影头楂 清代 山西侯马 右纵13厘米 左纵13.5厘米 右图只限于扮演花木兰中的突利子和西游记中的伽兰等极少数角色,艺人称它为死戏。左图属于皮影戏中的佛门人物,如西游记中扮演悟净(沙和尚),或水漫金山中的法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