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教程中国传统戏剧的悲剧性与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教程中国传统戏剧的悲剧性与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pdf(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中国传统戏剧的悲剧性与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 长期以来,一些中外学者否认中国存在悲剧,其中一种立论依据是“中国没有悲剧意识”,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悲剧曾有过它的黄金时期,优秀悲剧曾成批出现过。显然,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前一种观点看不到中国悲剧意识存在的客观事实,后一种观点忽略了中国强大的反悲剧意识对中国悲剧发展的阻碍和消解作用。我认为,从中国历史出发,寻根溯源,中国传统戏剧并不缺乏悲剧性,中华民族也不是没有悲剧意识的民族。毫无疑问,悲剧产生于悲剧意识。一个缺乏悲剧意识的民族是不可能产生悲剧的。中国并非缺乏悲剧意识的国度,中国人也不是没有悲剧意识的民族。何为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或悲剧精神,不是指关
2、于悲剧艺术的理论意识或悲剧观念,而是指对于人生的悲剧感和积极寻求对悲剧人生进行艺术观照和抗议的心理能量、动力和意向的总和。中华民族并不缺乏悲剧意识。千百年来,她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曾遭受过深重的苦难。尼采说,一个苦难的世界对于悲剧来说是必要的。悲剧意识只能产生于悲惨的现实世界。正是由于这种悲剧意识,我们的民族产生了自己的悲剧艺术,其中也产生了像红楼梦、水浒传 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长生殿等优秀的悲剧作品。如果我们不是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概念来规范中国的戏剧,而是正视我们民族历史形成的悲剧意识和建立在这之上产生的悲剧艺术作品,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否认中国悲剧意
3、识的存在。以西方的审美标准来评判中国古代文学,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缺乏悲剧的。许多的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一些明显具有悲剧色彩的文学作品,因为有一个所谓的“大团圆”的结局,而不被认为是悲剧的代表作品。我们往往倾向与用西方的悲剧理论价值标准来衡量中国传统戏剧的悲剧意义,我认为这样是不恰当的,我们应当从自身的文化、思想等角度来分析。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可以将这些作品归入悲剧之中。分析中国古代的戏剧,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作家在戏剧创造中所体现的悲剧意识。古希腊命运主题的悲剧有对人的否定对悲痛和苦难的演绎,而在中国的古代我们关注的是人和人之间的问题,人和社会之间的问题。加上统治者的思想文化禁
4、锢,高度集权的社会伦理的约束,戏剧表现的空间会很狭窄很多,戏剧所表现的也只能是一般的社会生活,没有很多是深刻而宏大的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于人生价值的追问,更大程度上它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娱乐。所以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悲剧如果按西方的悲剧理论来划分则不能称之为悲剧。只能称之为“悲情剧”或是“怨”剧。但是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用西方的理论来框架中国的戏剧无疑是不合理的。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由此,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西方的罗密欧与茱丽叶齐名。然而,这两个故
5、事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两个故事的结局都是悲剧收场,然而梁祝故事结局加上了一个化蝶双飞的团圆模式,使得原本悲情的故事又给人了一些希望,虽然悲情,也还似仍有寄托。悲剧的结局总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将其圆满的结尾与其悲剧的内涵结合着来看,大团圆的光明尾巴,是古代戏剧作家用于拯救苦难,弥合痛苦的一种方式,体现了人类渴望从痛苦和灾难中被拯救出来,可是在现实中却看不到希望只能寄希望与浪漫的想象和夸张。这也体现了人类渴望从痛苦和灾难中被拯救出来,以及人们对于善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中和之美的共同文化的心理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戏剧中的悲剧意识其实是存在于作品的深层内涵之中的。这种悲剧意识与中华古老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及宗教思想观念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也直接导致其反映在文学戏剧作品当中的直接原因当属那个时代悲剧的社会。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剧作家们对于社会有着更深刻的认识,看清了社会的悲剧,在笔端则会将这种悲剧的意识表露出来。但是欲盖弥彰,用含蓄、婉约的语言表达方式,或是“大团圆”的结局,都可以说是对悲剧意识的显现,或者说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凸显出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性和悲剧性。(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