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章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第二章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总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世界各民族文化因地理环境、物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差异性,造成不同的文化类型。这种类型一经形成,不仅会区别于他种文化,而且会获得顽强的延续力,成为一种传统。尽管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多充分、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难以做简单的好与坏的价值判断,但对其类型做大致的分析和指认确实有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人们正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类型与特点的界定,才能比较清晰地把握住传统文化的规范特征,真正到到对他的全面而准确的了解。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1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的诸种意见 中国人很早便对文化类型有所认识。中国古人通过将中原地区华夏族的农耕文
2、化与周边 四夷的游牧文化或渔猎文化加以比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类型观;两汉以后,又将本土以入世精神为特征的儒家文化与来自南亚以出世精神为特征的佛教文化加以比较,进一步突出本土文化重伦常礼教的类型特征。近代以来,人们更是从文化比较学的角度界定文化类型。如严复,李大钊等人就把中国文化归结为“农业宗法型”;梁漱溟则将中国、印度、西方分别为文化三类型。随着文化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关于文化分类的讨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按地理环境区分文化类型,认为任何民族的文化,其产生、演变、丰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在独特的经济和社会土壤里完成的,中国因地域广阔、复杂,自古就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
3、型,即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和海洋型。河谷型文化的特点是内聚力和容纳性强;草原型的文化特点是流动性和外向性明显;山岳型文化的特点是封闭性和排他性突出;海洋型文化特点是开放性和冒险性较强。第二种意见是按照观念文化和一定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将文化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和游牧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孕育诞生在农业宗法社会的母体之中。大约在氏族社会后期,中国就进入了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其后,农业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主干。长期的农耕生活对中华民族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的形成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人们安土重迁,追求生活的稳定与安宁,缺乏冒险精神。中国封建统治者视农业为立国之本,认为商业和手工业是“
4、困辱游业”,甚至认为“务末”则丧国。第三种意见则是审视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路程,认为儒、道、墨、法、佛等诸家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核心。在形成期,是儒、墨、道、法并行格局,而发展期则是儒、法、道、佛并行,其中儒家思想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居中制衡作用。由于这样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各家思想相通互补,互为关联的诸多因素,规定 2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构成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人格和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形成传统社会共同的思维定式,使中国文化定位论理政治类型,中国古代论理道德、政治、法律,特别是论理道德纲常的概括和总结,具有把论理纲常提高到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和人生
5、观的高度加以论证的特点。第四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制文化。因为在他们看来,观念文化与经济制度有着最密切的联系,与不同时期垄断生产资料从而垄断精神生产的阶级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此,按社会形态、阶级属性分类是最基本的方法。而且,为使这种分类不仅表现出文化的时代性,同时表现出文化的民族性,还可以在分类的标准上加些内容。如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有家国一体的宗法特征,可成为宗法奴隶制文化。上述分类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各种特点及这些特点的内在联系划分的。由于这些特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但他们分别刻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特点,都有一定的理由。2 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我们认为
6、,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成熟的伦理文化之一。两千多年前便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形态和实用化、世俗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入世功能。它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断,作用至今,实在得益于伦理政治这一文化类型的粘合作用。众所周知,道德作为维护正常生活的纽带,总是与政治问题密不可分,成为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其突出表现是德政思想。即强调道德感化作用和身教作用。不仅把道德实现作为人生实现的最真实内容,又是政治上的最终目标,同时把道德的社会政治的实现视为理想的社会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以德立言,提出“内省”、“慎独”等系统的道德修养理论,作为个体自我修养的原则。“修身”是中心环
7、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修身的主要内容,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是在修身基础上“明明德”的三个扩展步骤,即所谓以内圣求外王,提倡立德、立功、立言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对维护专制王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受到统治者阶级的格外推崇。因此,他很难摆脱保守主义的局限,在封建条件下,也很难突破宗亲血缘关系而最终趋向人的独立价值存在和自主人格的人学本体层次。它在维护既定社会结构的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同时,也失去了改造现实、引导人们进取开拓的超越目的性力量。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关于传统文化特点的诸种意见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认识形形色色,主张各不相同。80 年代国内外学者
8、发表了诸多意见,见仁见智。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往往包罗万象,其内容庞杂交错,既有历史的、地 3 域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种种差别,又包含着进步、落后、明哲、愚昧等多种多样的文化因素和成分,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阐释很难整齐划一。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一个半封闭的北温带板块状大陆上滋生发展,其物质生方式产的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础形态,而周边则是被后进民族所环绕,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使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性格。1、以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2、重视伦理规范和道德教化;3、尊君重民;4、崇尚中庸协和;5、具有极强的内聚
9、力。另一种意见认为受伦理政治类型所决定,中国文化在总体上呈现一种观照人生和人心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人本主义,强烈的政治意识,重道轻器,崇尚传统,重视群体关系的和谐调适等不同方面。还有一种意见是把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较为全面彻底的探讨,把它的特点概括为:1、由于政治的统一,民族的融合,共同的文字的等诸多因素,造成了中国文化具有统一性特点;2、由于中国固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政治思想和学术的连续性,决定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特点;3、非宗教性与人文精神;4、中国文化的泛道德性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对政治、法制、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及
10、指导意义;5、与西方外倾文化相反,中国文化则具有内倾性格;6、中国文化的家族本位和有情的宇宙观使中国文化带有浓厚的乡土色彩。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礼”或“礼治”。“礼”是中华文化世代相沿的主要形态,最具有中华文化原始性和普遍意义,兼有生活方式、伦理风范、社会制度的一体化内容,成为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模式。近年又有一种代表性意见,认为中华文化精髓之一和主要组成部分是“和合文化”。中华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哲学概念、文化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辩证思想和系统思想,提倡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和合文化贯彻到社会领域,则体现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崇尚团结的价值观念,提供了人际和谐的
11、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界保持统一,也要保持人自身的身心统一。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统一性与延续性 中国文化既具有连续的统一性特征,又具有一元的连续性特征。第一、政治的统一。第二、民族的融合与凝聚。第三、文化传统的承袭。(2)人文精神与民本主义 人文精神发端于炎黄时代,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才以系统完整的理论形态出现。4 中国文化的人文理性精神表现是多方面的,其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其特征是内在与超越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道德与宗教的结合。中国文化既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僧侣主义的,而是真正人文主义的。这种人文主义滋生使原始的宗教政治化,然后使政治伦理化。第一、人文传统即非宗教性
12、。中国文化就整体系统来说,是非宗教性的,充满了人文理性精神。由于中国特定的古代历史环境所决定,宗教神权始终不发达。第二、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3)重群体轻个体 儒家伦理强调人之个体对群体承担无限的道德责任,曾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相当大的贡献,但发展到后来,其主张日趋绝对化,个体完全丧失其独立价值的个性,变得无欲无我,溶解于群体之中。第一、家族本位。第二、宗法集体主义原则。第三、追求社会价值。(4)重人伦轻自然 中国早在氏族后期,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部落内的父子、章幼、上下、夫妇的人伦关系中,维护血缘纽带的宗法关系的需要远远超过对宇宙、自然及生产技术的探索与重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一天人
13、”、“合知行”、“同真善”,不把外在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象来研究,而把它作为一个具有人伦情感的整体来体验,其结果是不注重探求自然规律,只注重践履人伦关系、道德原则。中国的哲人不去探讨自然的奥秘,反而把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视为雕虫小技。孔子轻贱自然科学知识,强调“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汉代的董仲舒、唐代的韩愈都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精神宗旨,宋明理学更是把关于伦理道德知识看作是唯一真正的学问。(5)崇老尚古 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是以上古的“黄金时代”为价值取向,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作为最高的人格理想,以宗法社会的传统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一方面,建立在农业社会的宗法社会,只求稳定不求发展,以尚古为美德;另一方面,求稳喜静,厌恶变革。崇古意识的浓厚还表现在祖先崇拜愈先王观念。原始宗教中就形成祖先崇拜,殷周时代把天帝与祖先神联结到一体,形成先王崇拜,儒墨道法各派皆法先王以重其说,借先王以推行其政治理想,其中,又以儒家的先王崇拜观念最典型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