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课程标准解读及探索让学生作业成为语文课程内容的变量.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04477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3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课程标准解读及探索让学生作业成为语文课程内容的变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课程标准解读及探索让学生作业成为语文课程内容的变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课程标准解读及探索让学生作业成为语文课程内容的变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课程标准解读及探索让学生作业成为语文课程内容的变量.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课程标准解读及探索:让学生作业成为语文课程内容的“变量”作业除了用来“批改”外,我们或者更应该丰富其用来“了解”“交流”“答疑”的功能,使之成为对既定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补充,使课程内容更加“生本化”,变得更加开放,特别鲜活、充实、多样的的重要“变量”。当然,对许多优秀语文教师来说,可能都是一直在做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在作业功能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下,谈谈这个问题,或还是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一、了解学习状况,使课程鲜活 学情总是变化发展,教师除了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外,学生作业无疑能提供更及时、可靠的反馈。比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之“单元学习任务一”,稍加改变为:谈关于“学习之道”的阅

2、读心得。要求:摘录不少于 5 句课文名言警句,写心得体会,要努力深刻、有新意,杜绝泛泛而谈、老生常谈。我看学生第一堂课后作业后,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就有了经验之外的更具体深入的了解,大致有三方面。一是似是而非的表达,即不很准确的表达,比较多。说明学生对语言品质的自觉性还有待提高。比如:“我们不能一味的被动接受,或看到就拿,而应思考是不是有意义再拿来,也就是甄综术艺,以应时需了吧。”比如:“知识学来要讲究实用,不可脱离实际。”二是学生最大的问题还是新意不足。说明学生对语言内容的追求还不高,创新意识还不够强。比如“书在于精不在于多”“浅水多喧哗,深水多宁静”之类,近似于常识,不学习也知道的内容,意义就

3、不大。三是学生的语言还不够简洁、清晰。说明学生对说理性语言的特征还了解得不够。比如:“读书如此,学习亦如此,热爱可抵岁月长,以对所努力的事业的热爱为动力,方可持续发力,得到长久的效益,在自己的热爱中闪闪发光。”同时也发现,学生对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关注较多,估计是这篇文章有一些难懂的语句。于是我看到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一的困难,然后在第二堂课上对“学习任务一”做出必要的说明、补充。即如果没有看学生的作业,下面约 20 分钟的课程内容估计就不会出现了。(1)进一步解释、强调“学习任务一”内容:“学习之道”是宽泛概念,指与学习相关的“道理”,包括学习的价值意义、对象内容、方法路径等等。具体可以结合课

4、文某语句展开,不能“只管自己说”。如果只是对语句作出解释,没有“超出”原句意思,学习意义就不大;最高明的是提出问题,进行辨析,有所发现、创造。(2)提供学生作业中不理想的答案,以作“反例”。比如“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同学的“心得体会”是:“运用脑髓”就是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放出眼光”就是要视野开阔,有洞察力“自己来拿”就是掌握主动权,取我所需。正确自然正确,但是否类似于“正确的废话”。最怕就是泛泛而论,大而无当。那么怎么做呢?要么放弃这句话,另找“有意思”的;要么给它加“条件”,像“现在看来”“在我看来”之类。总之,努力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3)提供“资源助力”

5、。把教师自己之前写的对黑塞读书:目的与前提的 10 个难句的研读,共 2 页篇幅,跟“作业反馈”其他内容一起印发给学生。二、提炼教学内容,使课程充实 如果上面第一点算是因学生作业而调整课程内容,那么下面的算是“源于学生”而创生内容。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我还布置了一个“提问”的作业,因为这个单元有两篇古文,我的作业是:自行口头翻译两篇古文,把其中翻译有困难的语句罗列出来。其他学习问题也可以提出来。结果学生的提问各种各样,不少问题出乎我意料之外;两篇古文之外的问题更多。比如:(1)这几天一直被“创新”二字包围,就连现在我也感觉我提不出什么“创新”的问题,虽然说是创新,但是哪一件事不是建立在以往的

6、基础上呢?那么怎样才算“创新”?怎样才能打破惯性思维去发现新知识呢?(2)上图书馆花大篇幅写了图书馆的环境,只有一部分写书,而且作者用很多“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当然是作者的谦虚,但他想表达的是什么?读书环境对读书的兴趣很重要吗?还有第 102 页中莎士比亚的台词是什么意思?(3)“而”作为常见的连词意思有点多,分不太出来有什么方法吗?比如“而青于蓝”“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跂而望矣”“人非生而知之者”?(4)为什么反对党八股中说长文章不好,但反对党八股 自己这篇文章却写得这么长?(5)师说“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到底是什么意思?翻译不清,看不大懂。(6)现在社会学习以及文

7、化传承靠的是爱好、热爱,还是逼迫、压迫?前者的多还是后者的多。(7)若没有围绕学习规划与模式,没有强制地读书,名著真的还会是名著吗?若是,那是何种意义上的名著?(8)“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特错。”与当今教育必读书目是否冲突?乡土中国的强迫阅读是合理的吗?(9)劝学第二段论述与学习有什么直接关系?(10)劝学中蚓的专一和蟹的躁如何理解?我把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纳,形成了第三节课的几个不在原单元学习设计内容之中的课程内容,或者准确地说,这节课的内容在看学生“提问题”作业之前,是“未知”“待定”的。(1)让学生翻译并分析其文中作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而”的意义与用法举例说明。并指出作业本第 83 页有“而”字用法意义的归类题。并说明其最有用的方法就是自己积累、归纳。按“语意”进行归纳。(3)为“撰写小论文”作准备。根据学生前两个作业即“阅读课文语句的心得体会”“提疑难问题”,为后一个学习任务“写不少于300 字的学习之道小论文”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一,不要曲解原文,“外加”自己意思。比如“小学而大遗”,于是就说韩愈看不起“小”。比如“积善成德”,于是就说还要“看方向对不对”。比如“一篇文章不表

9、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中药铺,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就说难道没有“中立”的吗?其二,有新意,不是就是“对着干”,更应有“看到更多”“理解更深”。比如看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相师、君子不相师的原因。比如发现黑塞观点可能有东西方文化之别。比如语言不同可能会造成思想内容传递中信息“误差”。其三,读出新意,还是要扎根“旧意”。把原文读透,才有可能见其深刻,才有可能见其破绽。三、解答学生问题,使课程多样 或者说,我们应该挖掘作业的其他课程功能,比如使它成为“纸上交流的课程内容”。因为课堂时间实在有限,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学生的作业都“反馈”到课堂上。学生作业中有不少内容并没有普适意义,但对

10、某位同学来说,却是 100%的重要,我们要做出必要的回应,就在作业上与之“笔谈”,“当纸解决”它。语文老师似乎更有之方面的学科优势。多抄几句,说明学生提问之复杂,但几乎每个问题都有认真回答的价值,我甚至觉得,语文教师如果与学生多一些类似的交流,或能“随时”缓解学生的相关“焦虑”。因为这个单元探讨“学习之道”,所以学生更多一些学习方面的内容。相信“青春”“劳动”“家乡生活”“乡土中国”“诗意人生”等等单元主题,也会有类似的未必能纳入课堂教学但同样具备学习意义的课程内容。比如下面的生师纸面问答。破折号后是教师的“回应”或“答疑”。(1)现代社会中,我们只能收到别人送来的“糟粕”时,又无法拿来他的精

11、华,那么我们只能奉行闭关主义吗?不能。闭关主义是死路一条,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我们可以自力更生,自行创造。(2)您认为应怎样区别热爱与好奇?好奇只是“奇”一下,热爱才是“爱”。前者自然更浅一点,后者往往带有深沉而持久的情感力量。(3)思却不能解,学而不得志。在学习中,我们遇到了问题,它绊住了我们的脚。我们拼命挣扎,用尽时间与精力去思考、改变,却终不能解。当我们渐感无力、迷惑是否是自己的无能时,怎么才能跳出这样的怪圈呢?这可能不是怪圈,它既不怪也不是一个圈。它是正常的学习过程,学习如果是一帆风顺的,那学习的意义、价值就不高。许多貌似是重复的兜圈子,但只要真正有思考投入,它就能向前进。举个滥俗的例子

12、,爱迪生说他发明钨丝之前的失败:我成功地发现了之前 n 种材料都不适合作“电灯丝”。从来没有努力了而没有成果的,如果有,那是因为努力还不够,那是因为你的成果比较巨大,它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4)为什么只有读杰作才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如果作品的思想水平在我们的思想水平之下,那么对我们提升思想水平自己就毫无帮助。就像水只能往低处流一样,只有那些比我们的思想水平更高的杰作,才有可能有“水”流到我们的思想中来。而不是反而“拉低”我们的思想水平。(5)黑塞所说获得教养的方式为研读文学作品,获得知识最终让人生变得充实、高尚,有意义。但我们所理解的“教养”是一个人行为举止上的,这二者是否有冲突?

13、还是一个为大方面的一个则为小方面的?我认为这可能跟译文也有关系。“教养”表现在行为举止上,但没有内在品德、学识的支撑,恐怕也终究空虚。(6)黑塞在书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但倘若只追求兴趣学习,是否过于肤浅?肤浅倒不至于,但可能不大现实。“按兴趣学习”有可能是毒鸡汤,言下之意,没兴趣就不用学习了,世上天然对学生有兴趣的人,估计很少。因为很明显,学习是辛苦的,且非常辛苦。自讨苦吃的事,没有强大的内驱力,是不会去做的,也做不好的。所以,这世上有些人一辈子也就碌碌,匍匐于地,看不到更开阔高远的世界、人生。而且他们自己并不自知。(7)在学习过程中,究竟是自我思考而获取知识有效,还是由老师传授知识有效?

14、二者结合,这当然是正确的废话。引用大教育家孔子的话说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习者要自己有想要知道想要学习的内驱力,然后老师去启发他,才有学习好效果,否则约等于无效。这大概跟黑塞所说的获得教养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可教养的个体的意思相近。简言之,自己的学习内驱力最为重要。(8)该如何正确看待考前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复习应从何处开始?临时抱抱有用,但也没什么大用,否则大家都去临时抱了。复习应从上新课开始。(9)对于语文的学习,似乎不太有感觉,就好比听了一节语文课,课上津津有味,而课后却觉得什么也没有学到,对这种心理如何看待?又应当如何改进呢?确实常有这种感觉。因为课上的内容,没有促成“真正的生长”,

15、没有产生“新的内容”,只是在我们旧的思维范畴里转圈圈。读懂它,然后质疑它。(10)写作文十分容易出现头脑发热一写而不可收拾的问题,从而无法控制文章走向和脉络,并且论证也会出现前后不严密,如何改进?非常棒的问题。我也有过这种经历,但我比较享受那种一写而不可收拾的感觉,一直写,写到山穷水尽无话可说再说,你会发现有一些思想的火花会在貌似杂乱的表达上跳出来,这就很有意义。久之,我们的表达就能提升。“只有写,你才能写。”而且这是写我们所谓的应试作文的基础。我们要想把它写得更好,那就在这个基础上“删”,把可有可无的文字全部删去,剩下的就是好的文字。全部删光也不可惜。当然,写作文写应试作文那就要讲求结构,所

16、谓结构就是写文章的“规划”,就是先想好写几个意思,写几段,然后每一段“落实”一个内容。保证每个内容之间没有重叠部分。可以看看反对党八股 拿来主义等经典文章,看大师们是如何把一篇文章分开一段一段地写,把每一段分开一句一句地写,把每一句又写得内容饱满的。(11)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有时会成为人的一种负担?因为学习是提升自己啊,提升自己当然是一种负担啊。我们要向上“升”,当然要克服重力,会觉得艰难。“躺平”之所以比较轻松,是因为他不用站起来,不用往高处走。(12)我有时学不动了可以不学吗?总说学习永无止境,但我半路不学了(寿命限制)不就成了半途而废了吗?所以学习是一项永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

17、啊,劳逸结合嘛。是的。是的。因为生命本来是没什么意义的,我们这辈子要做的就是赋生命以意义。学习是最好的赋生命以意义的方式。时间当然有限,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努力多学一点。让作业成为预定课程内容的“变量”,还有一个前置性的要求,即我们的“作业设计”要更开放、综合、有挑战意义。简要说明如下。一是情境开放,比如“提问”。“提问”是如此,“摘录语句写心得体会”也是这样。相对来说,事实上这个单元学习任务中,我原来有“分段落有步骤地默写 劝学师说全文”(师说在课标“建议背诵篇目”中,与教材要求有出入,以课标为准),但一天早自修,我突然发现一个班级的学生正在默写师说第二段,并且要求自行校对。我询问课代表才知

18、道,原来她误解了我发下去的“单元学习任务单”上的关于默写的规划,以为要利用早自修时间来默写。于是我意识到,像默写这种封闭性强教师只是发挥“校对”作用的作业,也许没有多少“课程意义”,不应该占用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我就把这块内容移到了早自修,让课代表分块布置,“切块完成”。二是内容综合,比如“论坛”。就是“学习之道”论坛。要求四人为小组,从该单元 6 篇课文中寻找有感触、感悟的语句,围绕“学习之道”,向同学、老师展示自己的观点、见解。要求:有新意,能给人启发;陈言务去,老生常谈务去;不能重复老师、其他小组已经阐述过的内容。用意无非就是用“任务驱动”学生去读课文,并且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新意”

19、,为单元大任务即写一篇 800 字的“学习新学”作准备。从学生表现来看,效果总体还是不错的。三是要有难度,比如“有新意”。从实践看,学生对“有新意”的“学习之道”刚开始时理解并不到位,但通过讲解、讨论、示例,不少学生很快“开窍”。如果只是“默写”这样的学习任务,估计难能使课程学习维持较持久的“生命力”。换句话说,有难度是学习任务的重要特征;没有难度就不能称之为任务。最后,自然还是说到这样的“改作业”有没有可能成为现实,即这样“看作业”“利用作业”,老师会不会太辛苦呢?毫无疑问,这样会大大加重老师的负担。不过,如果这样的“看作业”“根据作业创生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更具学习意义,那么我们的辛苦就是有价值的。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思考,应该同时把其他的可能不那么必要的技术含量不高的教学负担减下来。课改怎么可能一直“做加法”呢?我甚至乐观地认为,这一轮课改是带着“减负”的任务而来的。那么,哪些是可减的具体的教学负担呢?这篇文章来不及谈了,以后专篇论述,看看能否把可能不必要的教学负担的清单罗列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