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试卷】20192020高中化学专题1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案苏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试卷】20192020高中化学专题1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案苏教版.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 品 试 卷 推 荐 下 载 第 1 课时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学习目标:1.以铜锌原电池为例,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重点)2.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重点)3.掌握原电池反应方程式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4.掌握原电池原理的基本应用。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1 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用温度计测量锌粉与 CuSO4溶液反应的温度变化,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该反应在物质变化的同时,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2)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装置 电极 Zn Cu 反应现象 逐渐溶解 铜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 电极名称 负极 正极 得失电子 失电子 得电子 电子流向 电子流出 电子流入 反应类型 氧化反
2、应 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 Zn2e=Zn2 Cu2 2e=Cu 总电池反应式 ZnCu2=Zn2 Cu 2 盐桥(以铜锌原电池为例)(1)成分:含有 KCl饱和溶液的琼脂。(2)离子移动方向:Cl移向 ZnSO4溶液(负极区),K移向 CuSO4溶液(正极区)。(3)作用:使两个半电池形成通路,并保持两溶液的电中性。3 原电池形成的条件(1)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2)电解质溶液。(3)形成闭合回路(或两极直接接触)。(4)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 原电池的设计 例如:以 2FeCl3Cu=2FeCl2CuCl2为依据,设计一个原电池。(1)将氧化还原反应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半反应,
3、分别作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的电极反应式。精 品 试 卷 推 荐 下 载 负极:Cu2e=Cu2,正极:2Fe32e=2Fe2。(2)确定电极材料 如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为金属单质,可用该金属直接作负极;如为气体(如 H2)或溶液中的还原性离子,可用惰性电极(如 Pt、碳棒)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材料一般不如负极材料活泼。本例中可用铜棒作负极,用铂丝或碳棒作正极。(3)确定电解质溶液 一般选用反应物中的电解质溶液即可。如本例中可用 FeCl3溶液作电解液。(4)构成闭合回路:将电极用导线连接,使之构成闭合回路。(5)画出装置图。基础自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原电池能将
4、化学能转化为电能。()(2)铜锌原电池中锌作负极,发生还原反应。()(3)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4)原电池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答案】(1)(2)(3)(4)2关于如图所示的原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73702028】A 电子从锌电极通过导线流向铜电极 B 盐桥中的阴离子向硫酸铜溶液中迁移 C 锌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D 铜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2H2e=H2 A 该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锌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较不活泼的铜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锌流出,经导线流向铜电极,负极、正极反应分别为负极:Zn2e=Zn2,正极:Cu22e=Cu;盐
5、桥中的阴离子向负极区域硫酸锌溶液中迁移,故 A 正确,B、C、D 错误。3某原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2H=Zn2H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73702029】精 品 试 卷 推 荐 下 载 A HNO3可作电解质溶液 B 在电解质溶液中电子从正极流向负极 C 锌极质量不变 D 石墨可作原电池的正极 D 硝酸不能作电解质溶液,因为硝酸与金属锌反应生成氮的氧化物,不生成氢气,A 错误;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B 错误;负极反应为 Zn2e=Zn2,金属锌的质量减少,C 错误。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目的:研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装置:实验现象:有盐桥
6、存在时,锌片不断溶解,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铜片不断增厚;取出盐桥后,电流中断,指针迅速回零。思考交流 1 有盐桥时,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产生,该电流是如何产生的?产生电流的过程中,锌片、铜片上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当有盐桥存在时,在 ZnSO4溶液中,锌片逐渐溶解,即 Zn 被氧化,Zn 失去电子,形成 Zn2 进入溶液,用电极反应式表示为 Zn2e=Zn2;从锌片上释放出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向铜片;CuSO4溶液中的 Cu2 从铜片上得到电子,被还原为 Cu 并沉积在铜片上,用电极反应式表示为 Cu2 2e=Cu;随着反应的进行,左边烧杯的溶液中c(Zn2)增大,右边烧杯的溶液
7、中c(Cu2)减小。同时,盐桥中的 Cl会移向 ZnSO4溶液,K会移向 CuSO4溶液,使 ZnSO4溶液和 CuSO4溶液均保持电中性,氧化还原反应得以继续进行,从而使原电池不断地产生电流。2 取出盐桥后电流为什么会中断?【提示】取出盐桥后装置不再是闭合回路。3 用温度计测量原电池内电解质溶液的温度在反应前后是否会有明显变化?为什么?【提示】没有明显变化。因为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电能。4 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原电池的正极、负极有哪些判断依据?【提示】可由电极材料判断;可以由电子流向或电流方向判断;也可由反应类型、反应现象判断。(1)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精 品 试 卷 推 荐 下 载 (2)
8、原电池的电极材料“两注意”注意电解质溶液对电极类型的影响。一般的,较活泼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作正极,但若是较不活泼的金属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的原电池,则是较不活泼的金属作负极。例如:镁铝电极在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镁为负极,铝为正极;但若以氢氧化钠为电解质溶液,则铝为负极,镁为正极。注意电极材料是否参与反应。负极材料不一定参与反应,如燃料电池;负极和正极材料都参与反应,如铅蓄电池。怎样设计原电池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 2Ag(aq)Cu(s)=Cu2(aq)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思考交流 1 如果将所给反应设计成装置,其正极、负极材料、A 池、B 池中电解质溶液应为
9、何种物质?【提示】负极为铜,正极为 Ag,A 池为含有 Cu2 的电解质溶液如 CuSO4,B 池为 AgNO3溶液。2 如果将所给反应设计成装置,其正极、负极材料、C 池中电解质溶液应为何种物质?【提示】负极材料为铜,正极材料为银,C 池中电解液为 AgNO3溶液。原电池的设计 设计原电池原理:原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因此只有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才可以设计成原电池。在电池中,通过电极和导线将电子转移变成了电子的定向移动,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到两个电极上进行,使其成为两个“半精 品 试 卷 推 荐 下 载 反应”。设计原电池思路:a 电极材料的选择。负极一般是活泼的金属材料,正极
10、一般选用活泼性比负极差的金属材料或石墨等惰性电极。b 电解质溶液的选择。电解质溶液一般要能够与负极发生反应。c 保证设计出的原电池装置中,还原剂在负极上发生反应,氧化剂在正极上发生反应。(2)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其他应用 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如:在锌与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 CuSO4溶液,能使产生 H2的速率加快。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 题组 1 原电池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1 下列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的是()D A 中酒精不是电解质;B 中未构成闭合回路;C 中两个电极相同。2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在产生电流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Fe 是负极,C 是正极 B 负极反应
11、式为:Fe3e=Fe3 C 内电路中阴离子移向 FeCl2溶液 精 品 试 卷 推 荐 下 载 D 电流由石墨电极流向 Fe 电极 B Fe在原电池中作负极时,失电子生成 Fe2。题组 2 原电池正极、负极的判断 3 如下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M 棒变粗,N 棒变细,由此判断下表中所列 M、N、P 物质,其中可以成立的是()【导学号:73702030】选项 M N P A 锌 铜 稀硫酸溶液 B 铜 铁 稀盐酸 C 银 锌 硝酸银溶液 D 锌 铁 硝酸铁溶液 C 本题通过电极变化来确定电极,N 棒变细,即 N 极上发生氧化反应,N 棒金属较活泼,排除 A、D,由 M 棒变粗,可知
12、 B 不正确。4 分析如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A 中 Mg 作为负极,中 Fe 作为负极 B 中 Mg 作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6H2O 6e=6OH3H2 C 中 Fe 作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Fe2e=Fe2 D 中 Cu 作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2H2e=H2 B Mg比 Al 活泼,在中 Mg 作负极,但在 NaOH溶液中,Mg 不反应,而 Al 可以反应,故中 Al 是负极。在浓硝酸中铁会钝化,故 Cu 为负极,Fe 为正极。在中由于不断向 Cu 极附近通入空气,而 O2比溶液中的 H得电子能力强,故 Fe 失去电子,在 Cu 极 O2到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
13、反应式为 O22H2O 4e=4OH。题组 3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5 在理论上不能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A H2SO4(aq)BaCl2(aq)=2HCl(aq)BaSO4(s)H0 精 品 试 卷 推 荐 下 载 B 2CH3OH(l)3O2(g)=2CO2(g)4H2O(l)H0 C 4Fe(OH)2(s)2H2O(l)O2(g)=4Fe(OH)3(s)H0 D 3Cu(s)8HNO3(aq)=3Cu(NO3)2(aq)2NO(g)4H2O(l)Hbcd B bcda C dabc D abdc C 根据装置可确定活动性:ab;根据装置可确定活动性:bc;根据装置可确定活动性: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