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01872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97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届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pdf(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3 学年高一上化学期中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设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85g 氯化钠所含的离子数为 0.1NA B2.8gN2中含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为

2、0.1NA C0.1molF2中含有共价键的数目为 0.2NA D0.1molH2与 Cl2的混合气体充分反应后体系中含有共价键数目为 0.1NA 2、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甲烷的电子式:B丙烯的键线式:C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D乙醇的结构式:3、某有机化合物 6.4g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 8.8g CO2和 7.2g H2O,下列关于该有机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有机物仅含碳、氢两种元素 B该化合物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 14 C该有机物属于醇类 D该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为 32 4、某白色粉末中可能含有 Ca(NO3)2、BaCl2、Na2CO3,现进行以下实验:(1)将

3、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2)向(1)的悬浊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3)取少量(2)的溶液滴入 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步骤(1)中的白色沉淀为 CaCO3和 BaCO3的混合物 B步骤(2)中一定发生的离子反应为 BaCO3+2H+=Ba2+CO2+H2O C将步骤(2)中的稀硝酸改用稀盐酸,对整个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D通过分析,该白色粉末一定含有 Na2CO3,可能含有 Ca(NO3)2、BaCl2 5、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乙醇的包装箱应贴的图标是 A B C D 腐蚀品 爆炸品 有毒气体 易燃液体 AA BB

4、CC DD 6、下列行为中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进入煤矿井时,用火把照明 B节日期间,在开阔的广场燃放烟花爆竹 C用点燃的火柴在液化气钢瓶口检验是否漏气 D实验时,将水倒入浓硫酸配制稀硫酸 7、在两份相同的 Ba(OH)2 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 H2SO4、NaHSO4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其中 a、b 点的横坐标相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代表滴加 H2SO4溶液的变化曲线 Bb 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SO42-、Na+、OH-Ca、d 两点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 DC 点两溶液中含有相同量的 OH-8、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原理都不正确的是 选

5、项 实验 现象 原理 A 向盛有 2mLNa2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2mLBaCl2溶液。白色沉淀 Ba2SO=BaSO4 B 向盛有 2mL 稀 NaOH 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2mL 稀HCl 溶液。无现象 OHH=H2O C 向盛有2mL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稀NaOH溶液。蓝色沉淀 Cu22OH=Cu(OH)2 D 向盛有 2mLNa2CO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2mLH2SO4溶液(过量)。无现象 CO32-+H+=H2CO3 AA BB CC DD 9、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A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B反应中有氧原子的得失 C反应中有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D反应后生成新物质 10、下

6、列粒子中,电子层结构相同的是FNaNeK A B C D 11、下列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不对应的是 选项 分类标准 分类结果 A 根据化学反应中有无单质参加或生成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B 根据化学反应中有无离子参加或生成 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C 根据混合物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胶体、溶液和浊液 D 根据无机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特点 酸、碱、盐、氧化物等 AA BB CC DD 12、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贴图中最合适的标志是()A B C D 13、能用离子方程式 OHH+H2O表示的反应是()A稀盐酸和稀氨水反应 B稀硝酸和氢氧化铜反应 C稀硫酸和烧碱溶液反应 D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

7、应 14、火法炼铜首先要焙烧黄铜矿,其反应方程式为:2CuFeS2+O2=Cu2S+2FeS+SO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SO2只是氧化产物 BCuFeS2仅作还原剂,硫元素被氧化 C每生成 1 molCu2S,有 4 mol S 原子被氧化 D每有 1 mol S 原子被氧化,则转移 6 mol 电子。15、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描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混合物分离的操作方法是()A升华 B蒸发 C蒸馏 D萃取 16、下列各组离子,在强酸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Na、Ca2、SO42 BAg、K

8、、NO3 CBa2、HCO3、NO3 DNa、NO3、CO32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5 小题)17、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由 Na2CO3、Na2SO4、CuSO4、CaCl2、KCl 等混合而成,为检验它们,做如下实验:将固体混合物溶于水,搅拌后得无色透明溶液;向此溶液中滴加 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将沉淀物置于足量稀硝酸中,发现沉淀全部溶解;试判断:(1)固体混合物中肯定含有_,肯定无_,可能含有_。(2)写出实验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18、有一包白色粉末,由 BaCl2、K2SO4、CaCO3、NaOH、CuSO4、KCl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它的成份,进行了如

9、下实验:(1)气体 B 的化学式_,白色沉淀的成分为_。(2)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有_;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有_;可能含有的物质有_;(3)如若需要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应如何操作:_。19、下图是教师在课堂中演示的两个实验装置(铁架台等辅助仪器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一的实验目的是 _,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加热后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2)实验二用来验证 Na2O2与 CO2的反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包有 Na2O2的棉花燃烧。Na2O2与 CO2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该实验可以得出许多结论,请你写出由该实验得出的两个结论。结论 1:_ 结论 2:

10、_ 20、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甲同学:向 1 molL1的氯化铁溶液中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 FeCl3溶液。丙同学:向 25 mL 沸水中逐滴加入 56 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试回答下列问题:(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_,若丙同学实验中不停止加热,会看到_。(2)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_;(3)证明有氢氧化铁胶体生成利用的胶体性质是_,提纯所制氢氧化铁胶体常用的方法是_。(4)利用氢氧化铁胶体进行实验:将其装入 U 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

11、氢氧化铁胶体微粒带_(填“正”或“负”)电荷;若向其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溶液,产生的现象是_;若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产生的现象是_。21、已知 Cl、Br、Fe2、I的还原性依次增强。现向 FeBr2、FeI2的混合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1)a 线分别代表溶液中_的变化情况;(2)c 线分别代表溶液中_的变化情况;(3)原溶液中 Br与 Fe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D【解析】A.1mol 氯化钠中有 1mol 钠离子和 1mol 氯离子,5.85g 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为 0.1mol,含的离子数为 0

12、.2NA,故 A 错误 B.一个氮分子中含有 3 对共用电子对,2.8 gN2中含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为2.828/gg mol3NA=0.3 NA,故 B 错误;C.氟气是双原子分子,1mol 氟分子中含 1mol共价键,0.1molF2中含有共价键的数目为 0.1NA,故 C错误;D.1 个氢气分子、1 个氯气分子、1 个氯化氢分子都含有 1 个共用电子对,则 0.1 molH2与 Cl2的混合气体充分反应后,体系中含有共价键总数为 0.1NA,故 D 正确;答案选 D。2、A【解析】A、甲烷的分子式为 CH4,碳以四个共用电子对与氢原子形成共价键,A项正确;B、键线式中,线的起点,终点以及

13、交点都代表碳原子,该分子中有 4 个碳原子,不属于丙烯的键线式,B 项错误;C、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不能省略官能团,C 项错误;D、乙醇中含有羟基OH,该分子结构中没有羟基,D 项错误;答案选 A。3、A【解析】该有机物燃烧生成 8.8gCO2(0.2mol)、7.2gH2O(0.4mol),所以 6.4g 该有机物中n(C)=0.2mol,m(C)=2.4g;n(H)=0.8mol,m(H)=0.8g,所以 6.4g 有机物中 m(O)=6.4-2.4-0.8=3.2g,n(O)=0.2mol。A、根据上述分析,该有机物分子中一定含有 C、H、O 三种元素,故 A 错误。B、n(C)n(H)=0

14、.2mol0.8mol=14,故B 正确。C、n(C)n(H)n(O)=0.20.80.2=141,则该有机物最简式为 CH4O;由于最简式碳原子已饱和,所以该有机物分子式就是 CH4O;该氧原子只能作醇羟基,该有机物属于醇类,故 C 正确;D、分子式为 CH4O,则相对分子质量为 32,故 D 正确。故选 A。点睛:有机物完全燃烧只生成 CO2和 H2O,则一定含有 C、H元素,可能含有 O元素,从质量守恒的角度判断是否含有氧元素。4、B【解析】(1)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可能是碳酸钠与 Ca(NO3)2或 BaCl2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或碳酸钡沉淀,因此一定存在 Na2

15、CO3,存在 Ca(NO3)2、BaCl2中的一种或两种;(2)向(1)的悬浊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该气体为二氧化碳;(3)取少量(2)的溶液滴入 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存在 Cl-,因此一定存在 BaCl2;据此分析解答。【详解】根据上述分析,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BaCl2、Na2CO3,可能含有 Ca(NO3)2。A步骤(1)中的白色沉淀一定含有 BaCO3,可能含有 CaCO3,故 A 错误;B步骤(2)中一定发生的离子反应为 BaCO3+2H+=Ba2+CO2+H2O,还可能发生 CaCO3+2H+=Ca2+CO2+H2O,故 B正确;C将步

16、骤(2)中的稀硝酸改用稀盐酸,会引入 Cl-,影响实验结果,故 C错误;D通过分析,该白色粉末一定含有 BaCl2、Na2CO3,可能含有 Ca(NO3)2,故 D 错误;故选 B。5、D【解析】A图标为腐蚀品,乙醇不是腐蚀品,属于易燃液体,故 A 错误;B图标为爆炸品,乙醇不是爆炸品,属于易燃液体,故 B 错误;C图标为有毒气体,乙醇不是有毒气体,属于易燃液体,故 C 错误;D乙醇为易燃液体,图标为易燃液体,故 D正确;故答案为 D。6、B【解析】A.煤矿中含有甲烷等可燃性气体,用火把照明容易引起爆炸,不符合安全要求;B.节日期间,在开阔的广场燃放烟花爆竹,符合安全要求;C.液化气极易燃烧,

17、用点燃的火柴容易引起爆炸,不符合安全要求;D.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注入水中,并不断的搅拌,将水倒入浓硫酸配制稀硫酸易引起液体飞溅伤人,不符合安全要求;答案选 B。7、C【解析】试题分析:两个反应的方程式为:Ba(OH)2+H2SO4=BaSO4+2H2O Ba(OH)2+NaHSO4=NaOH+BaSO4+H2O NaOH+NaHSO4=Na2SO4+H2O。A、从方程式分析,当氢氧化钡恰好和硫酸完全反应时,溶液的导电能力最小,故代表滴加硫酸时的变化曲线,故 A 错误;B、b 点是加入硫酸氢钠进行反应,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所以不含 SO42-,故 B 错误;

18、C、a 点为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完全沉淀,d 为硫酸钠溶液,溶液都显中性,故 C 正确;D、c 点曲线为硫酸,曲线为氢氧化钠和硫酸钠,因为硫酸根离子浓度相同,因为中的钠离子浓度大于中氢离子浓度,所以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不相同,故 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8、D【解析】A.向盛有 2mLNa2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2mL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离子方程式为 Ba2SO=BaSO4,故 A 正确;B.向盛有 2mL 稀 NaOH 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2mL 稀 HCl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明显现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OHH=H2O,故 B 正确;C.

19、向盛有 2mL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2mL 稀NaOH 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离子方程式为 Cu22OH=Cu(OH)2,故 C 正确;D.向盛有 2mLNa2CO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2mLH2SO4溶液(过量)反应放出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碳气体,现象与原理错误,故 D 错误;故选 D。9、C【解析】A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不是实质,故 A 错误;B不是所有的氧化还原反应都有氧元素参与,因此反应中有氧原子的得失也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故 B 错误;C反应中有电子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故 C 正确;D任何化学反应发生后都有新物质产生,因此不是氧化还

20、原反应的特征,故 D 错误;故选 C。10、A【解析】F、Na+、Ne 等微粒的核外均为 10 个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依次为第一层为 2 个电子,第二层为 8 个电子;K+核外有18 个电子,核外电子分三层排布,第一层为 2 个电子,第二层为 8 个电子,第三层为 8 个电子,则电子层结构相同的有,故答案为 A。11、A【解析】A、依据有、无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B、依据反应中有无离子参加或生成对反应分类;C、依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区分分散系;D、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详解】A、化学反应依据有、无电子转移,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

21、氧化还原反应,故 A 错误;B、化学反应根据有、无离子参加或生成,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故 B 正确;C、依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故 C正确;D、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无机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故 D 正确;故选 A。12、D【解析】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所以属于腐蚀性药品,合理选项是 D。13、C【解析】ANH3H2O为弱碱,不能拆成离子形式,A 错误;B氢氧化铜为难溶物,不能拆成离子形式,B 错误;C稀硫酸和烧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OHH+H2O,C 正确;D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2-424Ba+2OH2H+SO2

22、H O+BaSO,D 错误。答案选 C。14、D【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分析;根据物质的量相关计算分析。【详解】A.Cu 元素由+2 价降低为+1 价,S 元素由-2 价升高到+4 价,硫元素被氧化,CuFeS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O2从 0价降低到-2 价,作氧化剂被还原,故 SO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故 A错误;B.CuFeS2在反应过程中,Cu 元素由+2 价降低为+1 价,S 元素由-2 价升高到+4 价,硫元素被氧化,CuFeS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 B 错误;C.由方程式可知,每生成1mol Cu2S,有 1mol 硫被氧化生成 SO2,其它物质中的 S 元

23、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故 C错误;D.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只有S 元素,由-2 价升高到+4 价,变化 6 价,则每有 1 mol S 原子被氧化,就有 1molSO2生成,则转移 6mol 电子,故 D正确;故选 D。【点睛】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降低,做氧化剂,反之,元素化合价升高,做还原剂,同种物质化合价有升又有降,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15、A【解析】根据题干叙述可知:精炼砒霜的方法是,将砒霜固体原料在火焰上加热,并在其上方覆盖一个器皿,砒霜由固体变为气体“飞着”在覆盖的器皿上,然后凝结成钟乳石状的结晶物,尖长的结晶物最优,因此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故选A项;综上所述,本题选A。1

24、6、B【解析】根据常见离子间的相互反应判断。【详解】A 项:Ca2与 SO42会生成微溶于水的 CaSO4而不能大量共存。A 项错误;B 项:Ag、K、NO3彼此不反应,且都能大量存在于酸性溶液中。B 项正确;C 项:HCO3不能大量存在于酸性溶液中。C 项错误;D 项:CO32不能大量存在于酸性溶液中。D 项错误。本题选 B。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5 小题)17、Na2CO3 CuSO4、Na2SO4、CaCl2 KCl BaCO3+2H+=Ba2+H2O+CO2 【解析】将固体混合物溶于水中,搅拌后得无色透明溶液,说明不能含有有色物质,且能够反应生成沉淀的物质不能同时存在;往此溶液中滴加

25、氯化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可能含有 Na2SO4、Na2CO3;过滤,将沉淀物置于稀硝酸中,发现沉淀全部溶解,说明生成的沉淀是碳酸钡,据此分析解答。【详解】将固体混合物溶于水中,搅拌后得无色透明溶液判断一定无 CuSO4,CaCl2和 Na2CO3、CaCl2和 Na2SO4二者不能同时含有;往此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可能含有 Na2SO4、Na2CO3,则一定不能含有 CaCl2;过滤,将沉淀物置于稀硝酸中,发现沉淀全部溶解,说明生成的沉淀是碳酸钡,不是硫酸钡沉淀,证明一定含有Na2CO3,一定不含 Na2SO4;(1)由上述分析可知,固体混合物中肯定有 Na2CO3,肯定

26、没有 Na2SO4、CuSO4、CaCl2,可能有 KCl;故答案为Na2CO3;Na2SO4、CuSO4、CaCl2;KCl;(2)实验中碳酸钡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BaCO3+2H+=Ba2+CO2+H2O,故答案为 BaCO3+2H+=Ba2+CO2+H2O。【点睛】本题考查混合物组成的推断,主要利用物质的特征性质、离子共存等进行判断。本题的易错点为 Na2SO4的判断,要注意硫酸钡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18、CO2 BaCO3 BaCl2、CaCO3、NaOH CuSO4、K2SO4 KCl 取无色滤液 C,做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呈淡紫色,

27、则存在 KCl,否则不存在 KCl 【解析】白色粉末加水溶解后得到白色滤渣和无色溶液,说明不含有硫酸铜,白色滤渣加入盐酸完全溶解并产生气体 B,说明该滤渣为碳酸盐沉淀,气体 B 为二氧化碳,肯定有碳酸钙,无色滤液加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滤液中含有氯化钡。据此解答。【详解】白色粉末加水溶解后得到白色滤渣和无色溶液,说明不含有硫酸铜,白色滤渣加入盐酸完全溶解并产生气体 B,说明该滤渣为碳酸盐沉淀,气体 B 为二氧化碳,肯定有碳酸钙,无色滤液加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滤液中含有氯化钡和氢氧化钠,则一定不含硫酸钾。(1)气体 B 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 CO2,白色沉淀为 BaCO3;(2).

28、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白色粉末一定含有 BaCl2、CaCO3、NaOH,一定不含 CuSO4、K2SO4,可能含有 KCl;(3)确定氯化钾是否存在,可以用焰色反应,即取无色滤液 C,做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呈淡紫色,则存在 KCl,否则不存在 KCl。【点睛】掌握各物质的溶解性和离子反应,根据溶液为无色,确定不含铜离子,根据白色滤渣能完全溶于盐酸生成气体分析,该物质为碳酸钙,气体为二氧化碳,因为通入二氧化碳能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钡离子,但氯化钡和二氧化碳不反应,所以应还含有氢氧化钠,当溶液中有钡离子时,不能含有硫酸根离子,即不含硫酸钾。19、比较 Na2CO3和 NaHCO3的热

29、稳定性 烧杯 I 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烧杯 II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NaHCO3Na2CO3H2OCO2 2Na2O22CO2=2Na2CO3O2 该反应放热 该反应有氧气生成 【解析】(1)碳酸氢钠具有热不稳定,加热易分解,而碳酸钠稳定性较强,加热时难以分解,加热大试管时,碳酸钠的受热温度会高于碳酸氢钠,可根据是否产生气体判断稳定性强弱;碳酸氢钠加热分解放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碳酸钠比较稳定,对应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据此得出结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包有 Na2O2的棉花燃烧,则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有氧气生成,以此来解答。【详解】(1)碳酸

30、氢钠具有热不稳定,加热易分解,而碳酸钠稳定性较强,加热时难以分解,加热大试管时,碳酸钠的受热温度会高于碳酸氢钠,故实验一的目的是比较 Na2CO3和 NaHCO3的热稳定性;碳酸氢钠具有热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碳酸钠难分解,则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烧杯 I 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烧杯 II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加热后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HCO3Na2CO3H2OCO2;(1)实验二用来验证 Na2O2与 CO2的反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包有 Na2O2的棉花

31、燃烧,即温度升高棉花燃烧,有氧气助燃,由此说明:该反应放热,该反应有氧气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O2+2CO22Na2CO3+O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由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有结论 1:该反应放热;结论 2:该反应有氧气生成。【点睛】本题考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侧重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考查,注意实验中发生的反应及现象、结论的归纳,有利于实验能力的培养,题目难度不大。20、丙 出现红褐色沉淀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丁达尔效应 渗析法 正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继续加入沉淀会溶解,形成黄色溶液 【解析】(1)实验室制备氢氧化

32、铁胶体是在沸腾的蒸馏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其它做法都不能生成胶体,往往得到沉淀;若丙同学实验中不停止加热,由于加热时胶体容易发生聚沉,所以会看到出现红褐色沉淀;(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当用激光笔照射时,会有一道明亮的光路,因此证明有氢氧化铁胶体生成利用的胶体性质是丁达尔效应。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可以,则提纯所制氢氧化铁胶体常用的方法是渗析法;(3)Fe(OH)3胶粒带正电,通电时带正电荷的粒子向阴极移动,阴极附的颜色逐渐变深,因此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与电

33、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氢氧化铁胶体微粒带正电;若向其中加入饱和硫酸钠溶液,电离出的 SO42-使 Fe(OH)3胶体发生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即产生的实验现象是生成红褐色的沉淀;向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稀盐酸溶液,氯化氢电离出的氯离子使 Fe(OH)3胶体发生聚沉,H+使 Fe(OH)3沉淀溶解,因此会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继续加入沉淀会溶解,形成黄色溶液。【点睛】本题考查胶体的制备、性质,易错点为胶体的制备,注意制备方法。本题重点把握胶体的聚沉的性质以及发生聚沉的条件。21、I Fe3 32 【解析】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还

34、原产物的还原性,根据还原性强弱为:I-Fe2+Br-Cl-规律可知,氧化剂先氧化还原性强的离子,再氧化还原性弱的离子;通入氯气后,碘离子先被氧化,其次是亚铁离子,最后是溴离子;在通入氯气的量为 0-1mol 的过程中,碘离子从最大量降到 0,即得到碘离子的物质的量为 2mol;通入氯气的量为1-3mol 的过程中,亚铁离子从 4mol降到 0,三价铁的量逐渐增大,所以含有亚铁离子共 4mol;在通入氯气的量为3-6mol 的过程中,溴离子从 6mol降到 0,所以溴离子的物质的量是 6mol;据以上分析回答。【详解】(1)Cl、Br、Fe2、I的还原性依次增强,氧化剂先氧化还原性强的离子,再氧

35、化还原性弱的离子;通入氯气后,碘离子先被氧化,其次是亚铁离子,最后是溴离子,在通入氯气的量为0-1mol的过程中,碘离子从最大量降到0,所以a线代表溶液中的 I的变化情况;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I。(2)通入氯气的量为 1-3mol 的过程中,亚铁离子从 4mol 降到 0,三价铁的量逐渐增大,所以 c 线代表溶液中的 Fe3的变化情况;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Fe3。(3)通入氯气的量为 1-3mol 的过程中,亚铁离子从 4mol 降到 0,三价铁的量逐渐增大,所以含有亚铁离子共 4mol;在通入氯气的量为 3-6mol 的过程中,溴离子从 6mol 降到 0,所以溴离子的物质的量是 6mol;所以原溶液中 Br与 Fe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4=32;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32。【点睛】对于含有几种还原性不同的离子的溶液来说,加入同一种氧化剂,该氧化剂先与还原性强的离子反应,直至该离子全部被氧化,才能接着进行下一个离子的氧化反应,也就是体现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先后”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