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 5 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 1) 语文答案解析 第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D 【解析】 “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错,原文是“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 【答案】B 【解析】范围扩大。 “旧史学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错,缺少“一切经不住史证的”的限定。原文是“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 【答案】D 【解析】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
2、依”错,原文最后一段提到的北宋以来的金石学研究也是有所凭依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4 【答案】B 【解析】 “他境”是“窜”的宾语,所以应在“他境”后断开,排除 C、D 两项。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运用语法断句法, “亡”后带名词“物”做宾语, “移书诘盗”是客“亡物”后的行为,所以“物”后应断开,排除 A 项。故选 B 项。 【考点】文言断句 5 【答案】C 【解析】 “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应是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考点】识记古代文化常识 6 【答案】C 【解析】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理解错误,动作发出者应是皇上,而非曾公亮。 【
3、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 【答案】 (1) 赐宴不到场, 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 却定要他亲临宴会, 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2 / 5 【解析】 (1)句子中的“锡”即“赐”;“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处之安乎”意思是“能安然处之吗” (2)句子中“从容”此处应是“郑重、严肃”之意;“救正”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的意思。 8 【答案】前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
4、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解析】对于诗歌形象的鉴赏,首先要明确描写的意象长江,其次要从描写角度和方法、诗人情感上确定意象的特征“万里” “九龙盘”写出了长江的恢宏博大, “豁” “飞”写出了长江的水势浩瀚,最后组织语言概括。对于景象的作用、用意要考虑结构、形象、情感等方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9 【答案】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典故分析诗歌情感,首先结合注释“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理解任公子的典故;
5、然后结合盛唐政治环境和诗人的情怀, 就能推断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联系李白怀才不遇的人生经历得出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的结论。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0 【答案】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答案】 (1)DB (2)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 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 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3)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与下文百亩园的
6、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4)六安爷层面: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 ,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小说主旨层面: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 ,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 ,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解析】 (1)A 对六安爷的分析不恰当,文中并没有孤僻和分歧的表现,只是有对土地更深的眷恋。C主题解读错误,不是“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而是对人与土地的关系的思考。E“思想保守、无3 / 5 法与时俱进”错,从文中“六安
7、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的描写能看出,作者对六安爷眷恋土地的态度是认同的。 (2)标题的寓意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内容上看, “锄”既是实物农具,象征着作为农民的六安爷的人生和其精神寄托;也是一种动作,是六安爷锄地的动作,饱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深情,对土地被征用的不舍;从结构上看。 “锄”联系着人物与土地,揭示了两者的关系;从主题上看,意味着农业文明,传达出面对新时代发展的冲击,土地的使用该何去何从的思考。 (3)从题干“描述百亩园的历史”可以推知这是社会环境描写,是人物群像活动的背景,首先要分析文段内容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深刻内涵; 然后联系
8、上下文, 极言其历史悠久及重要, 与下文的出卖土地、土地被工业文明挤压形成对比,引人深思。 (4)题干要求鉴赏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首先需要考生结合文本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所折射的人物心理和深刻内涵,明确“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中包含的两个要素,一是失去土地的现状,二是精神需求;然后从人物形象和主题两个角度来鉴赏:人物描写首先是为了塑造人物,六安爷不听他人劝阻的语言表现他固执的特点和将要失去土地的痛苦之情话语中体现的精神需求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失去依托,令人深思,也正是主旨所在。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从
9、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答案】 (1)DA (2)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他认为自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3)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 20 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4)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
10、等新的文学营养;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解析】 (1)B“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不准确,原文是“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 。C“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无中生有。E“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错误,他也曾“倍感困。 (2)要结合文本,本着由近及远的原则筛选与 1985 年陈忠实思想上的变化的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有4 / 5 “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所以首先要和
11、小说联系;第四段中还有“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 ;第五段中,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所以陈忠实的认识是分析的一部分;第五段中有“认为自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这就是第三个答题要点。整合这些信息,分条作答。 (3) “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是对陈忠实作品的高度赞美然后速读文本和相关链接, 确定评价文学作品的区域在相关链接,然后分析相关链接段落层次,主要涉及“艺术水平” “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 “地位和影响”明确这些要点后整合信息,分条作答。 (4)审题可知,本
12、题要求结合“剥离” “寻找”来探究陈忠实的创作成功之路。首先确定答题区间在第四、五段和相关链接部分,然后筛选“剥离” “寻找”的关键词、句“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是剥离的愿望,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 “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 “陈忠实最终发现”是剥离的实践,促进了寻找“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表明寻找也能够促进剥离的愿望,最后一段白鹿原的成功是陈忠实文学创作中寻找到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成功实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探究文本的主要观点和
13、基本倾向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 【答案】C 【解析】举重若轻: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也指投靠新互不冲突。一般用在不同的两个事物上。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奉为圭臬: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14.【答案】B 【解析】A “创业大街”与“启动”动宾搭配不当;C偷换主语,应在第二个分句前加“新媒体” ;D 句式杂糅,应改为“受影响”或“在影响下” 。 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15 【答案】A 【解析】首先阅读全文,分层次,判断前
14、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判断关联词的选择。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处句子缺少主语,只有“这”可以充当主语。 “有日时”前后是并列关系,以处选择“也”比较恰当,故选 A 项。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 5 / 5 16 【答案】示例: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根据上下文的提示。第空,后面说“在酸性溶液中” “在碱性溶液中” “处于中性环境时”花青素颜色的变化不同,故应填“环境和颜色变化的联系”的内容;第空,根据后面时间词“清晨” “之后” “最后”后的颜色变化,故应填“时间和颜色变化的联系”的内容;第空,前句有“pH 值发生了变化”前
15、提,后句有“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的结果,根据文段前三句话的条件和结果的转化关系,故应填“花青素的变化”的内容。 【考点】语言表达连贯 17 【答案】示例: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 【解析】 图表中的中华文化体验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包括通过体育课开展的太极拳, 手工课上开展的中国结、剪纸活动;二是举行有关旗袍、围棋、国画的讲座。将这些信息有条理地连贯起来即可。首先明确陈述对象。然后看方框里的词语也就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
16、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中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承接等。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进行连缀。 【考点】语言表达准确、连贯 六、写作 18 【答案】略 【解析】材料分析这是一道漫画作文题。首先要对漫画材料内容进行准确理解。纵向来看,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 100 分,得到了表扬,第二次考了 98 分,挨了耳光;另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 55 分,挨了耳光,第二次考了 61 分,得到了表扬。一边是看进步,宽容,鼓励;一边是看退步,苛求,指责。首先,反映了学生家长十分重视学生的分数;其次,反映了家长对学生分数的态度。横向来看,最终被表扬和受批评的双方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反映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写作时,要围绕漫画评价方式、标准或者教育理念行文。观点可自主确定,题目没有限制。但一定要有理有据有分析,体现自己的思考立意提示(1)唯成绩论; (2)如何看待赏识教育与棍棒教育; (3)因材施教; (4)不断进步,你就是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