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答案.docx

上传人:无痕 文档编号:858965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 11201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答案】D【解析】A 组“亢”与“伉”读音相同,kng“吭”读 hng;“沆”读 hng;B 组“稂” “锒”和“琅”读音相同,读 lng;“阆”读 lng;C 组“孩”和“骸”读音相同 hi;“骇”读 hi;“赅”读 gi;D 组读音全相同,ku。故选:D。【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形近的形声字的字音。试题所给出的这几组形声字,每组它们的声旁都相同,但它们的读音则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利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即可。【考点】字音。2.【答案】B【解析】 (1)句, “欣赏,却忽略了”这一具体的语境,就应选择

2、“买椟还珠” ,其意思为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2)句“不管我们在哪一条路上行走,最终都必然相逢” ,可知应选“殊途同归” ,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而“异曲同工” ,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3)如履薄冰,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如临深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前者侧重谨慎,后者侧重戒心。故选:B。【提示】做这类题:一要弄清成语来源,准确理解成

3、语的意义,切忌望文生义;二要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成语运用对象的范围。【考点】成语。3.【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更容易。【解析】划线句前有一个语境“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 ,可见老者的话是对抱怨环境的青年人的劝勉;划线句老人是用“穿上一双鞋子”和“在全世界铺上红地毯”类比,说明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提示】本题要求用平实的语言表述句子的含义,一方要注意把握具体的语境,另一方面要注意划线句中哪些是形象的说法,分别指向什么,如何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考点】理解句子。4.【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解析】本题题目中有答题过程的提示,即比较表格中的两组数

4、据,也有答题方向的指示,即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总结出一个结论。表格中主要反映出两个方面的内容:作家的年龄和作家在各个年龄段发表处2 / 11女作和代表作的人数。 “渐至成熟”也就是指作家从开始创作(发表处女作)到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发表代表作)这之间的一个过程。在分析数据的时候,要注意两个极值“95”和“96” ,因为我们概括时考虑的是大部分人的情况, “95”是处女作发表的人数, “96”是发表代表作的人数,由此可看出绝大部分作家从开始创作到成熟的时间是 10 年左右,由此得到结论: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注意这里用“大多数” ,体现用词的准确性,不能过于绝对化

5、。 )【提示】图表转换题一般按以下步骤答题: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第二步,认读图表,捕捉信息。第三步,依据要求,规范作答。【考点】图文、表文转化。二、文言文阅读5.【答案】C【解析】根据语境, “制”应该为“制度” ,为名词,C 项解释为动词,很明显是错误的。故选 C【提示】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考点】文言文阅读6.【答案】D【解析】 “在邺下名为清白”是说李丰在邺下有清白的名声。

6、 “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是说李丰表里不一。 “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是说李丰将赏赐送给别人的情况。故选 D。【提示】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此题从分析人物品质的角度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考点】文言文阅读。7.【答案】A【解析】 “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错,根据下文投降的吴人答明帝的话可知,他在江东地区也很出名。故选 A。【提示】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考点】文言文阅读。8.【答案】魏明帝问左右臣

7、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解析】“所在”是名词性短语,译为“在哪里” ;“以”译为“用” ;“对”是“回答”的意思。因此3 / 11可以译为: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尚公主”指“娶公主为妻” , “内”和“外”都是名词作状语。因此可以译为: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缺”空缺;“谘”咨询、征询。因此可以译为: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提

8、示】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 ,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 “删” ,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 ,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考点】文言文阅读。三、古诗词鉴赏9.【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 “门掩世味” 、

9、“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 、 “馀花” 、 “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解析】 (1)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静” 。(2) “世味门常掩”是分析作者的心境的入口,对“世味”也就是官场的厌恶,再结合首联颔联的“静、花、鸟”透露出的恬淡可总结出作者的心境。(3)要找出诗歌中“简淡”的情感的意向,如“山” 、 “馀花” 、 “好鸟” ,体现的是闲适;还要找出体现“芒焰”的词语“门掩世味” 、 “拈笔忘筌” ,透露出的是世事难忘、幽愤不平的情感。【提示】古诗词鉴赏首先要读懂诗歌,其次中弄清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要抓住

10、一些典型意象。【考点】古诗词阅读。四、名句名篇默写10.【答案】 (1)神人无功(2)恐年岁之不吾与(3)无边落木萧萧下(4)别时茫茫江浸月(5)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6)濯清涟而不妖(7)衣冠简朴古风存4 / 11【解析】 (1)神人无功(“功”是“功劳”的“功” )(2)恐年岁之不吾与(注意“与”字的写法)(3)无边落木萧萧下(注意“萧萧”二字与“潇潇”的区别” )(4)别时茫茫江浸月(“浸”是三点水,而非“尽” )(5)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注意“似”与“拟”的区别)(6)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里面要注意三个字的写法“濯” “清涟” )(7)衣冠简朴古风存(“冠”头上没有一点)【考点】名篇名句

11、默写。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11.【答案】点题;引领全文。【解析】题目中所给的这句话在文章的首段,因而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则应联系文章开头的作用来考虑。这句话,是对文题的回答,所以是点题;同时引出后面的“何容兄” ,从而引出下文。【提示】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心,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

12、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考点】传记阅读。12.【答案】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心理:心思忽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解析】矛盾,应该是两个对立的方面。对此,题目的要求较为明确,要求学生从交往、生活和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学生应该先从文章中找出这方面的内容,即何容身上矛盾着的内容,并按照交往、生活和心理这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提示】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

13、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心,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考点】传记阅读。13.【答案】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解析】要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需联系具体的语境,题干提示要联5 / 11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来分析这个句子。因此,考生要对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作出解读,以把握这三个句子的关联处。这三个句子都是

14、讲何容的性格特点的:第一处划线是言其“不妥协” ,第二处划线是言其“不改变” 。而“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句中“何容是何容”暗含“坚持自我” 。“他的微笑”则是讲其能坦然面对一切;对于“好、坏” , “何容是何容” ,则还含有“置之不理”之意。但是答题不要忘记这一题是两问,先回答出这句话的含义,再据这三句话分析何容的性格特点。本题既要分析所给的句子的含义,又要理解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的内容,还要分析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容量还是比较大。【提示】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

15、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心,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考点】传记阅读。14.【答案】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解析】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实际上就是体会这个句子的丰富含义。这里包含着表层义,也即句义: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又包含着深层义,也即语境义

16、:它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流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这类题的一般答题思路有一个由浅及深的思维过程,一般包含着人物(景物) 、作者情感态度、作品主题(写作意图)这几环节。【提示】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心,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

17、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考点】传记阅读。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5.【答案】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 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重点考察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本题是要分析概括“立功”与“立言”二者的主要区别,先要在文中明确答题区间。它们的区别,主要分布在文中的二、三、四这三个自然段。然后在这几个自然中找出关键6 / 11词语或语句,比如“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

18、而著作却永垂不朽。 ” “影响一时” 、 “千秋长新” 、 “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 、 “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 ” “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 “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等。最后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进行概括提取,即可以得出答案了。答题时,最好是两作比,分条作答。【提示】该题为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理解,选材为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的论名声 ,为设题的需要,作了必要的删改。该题全是主观简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整体分析概括。理解文本内容和理清文本结构

19、是解题的关键,因此,解答该类题目,首先要整体阅读,逐段分析。第一段,强调获得名声的人的稀有及获得名声的人的条件。第二段,主要讲立功与立言的区别: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第三段,讲立功是需要靠机遇的,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第四段,从立言的角度讲立言无需机遇,不易被理解,是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的。第五段,从两个不同的层面解说绝对价值和内在价值。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16.【答案】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

20、内在价值同样不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对于这一题的回答,先要弄清楚这两句话的具体语境,它们同在文章最后一段,前句是结论句,后句是观点句。然后是弄清楚作者这样说的原因,也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第一句话要关注其前“因此”一词及其后的解释,第二句话要关注其前“然而”一词及其后的论证。同时,第一句要把握住关键词“绝对价值” ,第二句要理解此句的潜台词:“无名声者并不是没有价值”或“有名声者并不具有价值” 。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取舍作答。【提示】该题为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理解,选材为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的论名声 ,为设题的需要,作了必要的删改。该题全是主观简答

21、的形式,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整体分析概括。理解文本内容和理清文本结构是解题的关键,因此,解答该类题目,首先要整体阅读,逐段分析。第一段,强调获得名声的人的稀有及获得名声的人的条件。第二段,主要讲立功与立言的区别: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第三段,讲立功是需要靠机遇的,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第四段,从立言的角度讲立言无需机遇,不易被理解,是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的。第五段,从两个不同的层面解说绝对价值和内在价值。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17.【答案】我国传统文

22、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学说。7 / 11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为立言优于立功。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 级。这道题,需认真去揣摩题干,不然的话,这题极容易答偏而得不到分数。题干先告诉考生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再要求考生结合本文谈认识。本文谈的是叔本华对“名声” (立功、立言)的看法,题目要求结合此来谈对我国古代“立德、立功、立言”的认识,其本质是谈三不朽说与叔本华观点的异同。【提示】该题为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理解,选材为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

23、本华的论名声 ,为设题的需要,作了必要的删改。该题全是主观简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整体分析概括。理解文本内容和理清文本结构是解题的关键,因此,解答该类题目,首先要整体阅读,逐段分析。第一段,强调获得名声的人的稀有及获得名声的人的条件。第二段,主要讲立功与立言的区别: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第三段,讲立功是需要靠机遇的,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第四段,从立言的角度讲立言无需机遇,不易被理解,是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的。第五段,从两个不同的层面解说绝对价值和内在价值。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

24、价值同样不朽。【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七、作文18.【答案】优秀范文熄灭蜡烛,莫惊扰美幽静的山洞,美丽的彩蝶,令无意闯入者们敛息凝神。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蝶翼,美得叫人讶异。然而,正是这一豆似乎无害的烛光惊扰了这些美的精灵,使它们慌张退避。再次前来膜拜的旅者们的心理会如何呢?惊讶,懊悔,失望,但他们悟到了:宁静之美易被惊扰。熄灭蜡烛,让美长存心中,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悟不到这一点的人太多了,因此美被惊扰的例子常常刺痛每一个爱美之人的神经。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伤在七彩霓虹的逼视之下无所遁形,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声惊倒九霄云外,当“念去去,千里

25、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深情被汽船的鸣笛声掩盖成轻得听不见的叹息。美呢?有人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美”绝不等同于“拥有美”甚至, “观赏”与“欣赏”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用目,后者用心。心可以抵达目与足不能企及的远方。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们的惊叹和8 / 11艳羡的目光惊扰了那华美的色泽。一夜之间,彩色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

26、一连挖了几个坑洞,一边收获了几万声叹息。终于,科学家们放弃了发掘,像失落的旅者们一样,默默地退出。何必发掘呢?与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顿足于美的消逝,不如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我们知道,在那里,在厚厚的黄土下,有一群美的精灵。这就够了。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无心之失可能造成对美的惊扰,进而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名利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大的威胁。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

27、,躲进深山最深处的彩蝶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解析】材料作文方法:(1)要求首先要认真审读材料,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要把握材料中的对象、什么事、什么结果、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这几个问题。这则材料有三个对象:探险者、蜡烛、蝴蝶。事件也很简单:探险者无意中来到人迹罕至的山洞,点燃了几支蜡烛,发现了许多大蝴蝶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唯恐惊扰了蝴蝶;几天后再去,蝴蝶已不再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深处。结果需从几个对象层面分析:探险者屏住呼吸,放轻脚步,若有所悟;蝴蝶远远地退回山洞的深处;蜡烛影响了大蝴蝶。(2)立意:1.探险者: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人和自然和谐相处;2

28、、蝴蝶: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或者学会自我保护,环境改变了要学会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等角度立意;3、蜡烛:不要忽视小人物,不要忽视小事,不要忽视细节等角度立意。准确立意后,确定文体;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审题立意要准确。如果立意不准,立意角度发生了偏离,作文乃至语文学科考试,甚至整个高考就走向了末路。【考点】材料作文。附加题一、一、阅读材料,完成 1921 题19.【答案】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解析】能理解文段的意思,这是文言断句的基

29、础和前提。除此外,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断句。比如,关注句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常常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画线句子中的“天下” “战国” “诈力” “仁义” “庶人之富者” “贫者” “糟糠” “强国者” “群小” “诸侯” “弱国”等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就可分辨其为主语(谓语动词前)还是作宾语(谓语动词后) ,从而知在其前9 / 11或后断开。当然,对称的文言结构形式、用在句首或句尾的文言虚词也是断句的重要参考。【提示】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考点】文言文阅读。20.

30、【答案】表;世家【解析】 史记有五种体例:“本纪”按编年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表”以年表形式,按年月先后的顺序,记载重要的历史大事;“书”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演变,以及天文历法等“世家”记载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事迹;“列传”记载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事迹。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提示】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考点】文言文阅读。21.【答案】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尽地力【解析】本题要求用原文中的词句来概括齐、魏的强国之道,难度不大。但要注

31、意两个问题,一是在短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这就是开头的两句话。第一句中“以朝诸侯” ,第二句中“为强君”分言齐、魏两国成为强国。这两句前即为齐魏两国成国强国的措施。【提示】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考点】文言文阅读。二、名著阅读题22.【答案】A、E【解析】A “葛朗台原本是一个贫穷的箍桶匠”错,葛朗台原本是一个富有的箍桶匠。B表述正确。C表述正确。D表述正确。E、 “严格按照三一律的艺术法则”错,只能是基本遵循“三一律”法则。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 。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

32、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 茶馆分三幕,以每一幕代表一个时代的变迁,地点全在裕泰茶馆。但茶馆不是以一个故事来贯穿全剧,而是以人物为中心,采用“人物展览式”的结构。故选:A、E。【提示】此道名著阅读题的解答要注意名著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如葛朗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题干表述时的用语(如 E 项中的“严格”一词,用的过于绝对化) 。【考点】文学常识。10 / 1123.【答案】 (1)惜春和迎春。惜春的态度是“立逼凤姐带

33、了去” , “或打或杀或卖” , “一概不管” 。迎春的态度是“含泪”劝司棋离开。(2) “得座碾坊” ,是指他与王家女儿的婚姻;“得一只渡船” ,是指他与翠翠的婚姻。他认为,哥哥天保的死与自己有关,觉得自己如果娶了翠翠就对不起哥哥。【解析】 (1)需要认真阅读红楼梦 。(2)碾坊是代表中寨人王乡绅的女儿。中寨人家里有钱,想把女儿嫁给摊送二老,且愿意拿一座碾坊当嫁妆,诱惑他,船总顺顺是很高兴的,可惜二老两年前已经喜欢上翠翠,留下一句:我命里也许只合撑渡船,就赌气下行了。渡船就是指翠翠,她和爷爷是撑渡船的,翠翠和二老是互相喜欢的,虽然不是很明显的指出,他们的恋爱很含蓄。【提示】第 1 题考得太细

34、,没有认真阅读红楼梦恐难回答出来。题中共两问,第一问回答不出来,第二问就没有办法回答。这就要求考生确实认真地去阅读名著,而不是速成。第 2 题属于常规题,只要读过边城 ,稍作思考就不难回答。【考点】文学常识。三、材料概括分析题24.【答案】 (1)第一个阶段是晚唐五代,以花间集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第三个阶段是南宋时期,以辛弃疾为代表。(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某些批评家的褊狭的观点喻为“蚕儿吐丝作茧” ,束缚了思想,减损了艺术鉴赏力。批评了某些批评家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3)观点一:同意。自花间以来,词已形成了以清切婉丽为正宗的风格,题材以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为主。可

35、是,到了苏、辛词,内容无所不有,风格慷慨纵横,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明显和以前不同。所以说苏、辛词是别格、变调。观点二:不同意。只要是词,本无所谓哪一类为正宗,只要有艺术价值即可。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扩大了词的范围,丰富了词的内容,同样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所以,没有必要认为花间是正宗,而苏、辛词为别格、变调。【解析】 (1)概括内容要点,能力层级 C,本题题目要求具体而明确,解答时抓住句中的“自” 、 “至” 、“遂”即可明确三个阶段,再提取其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即可。(2)理解分析语句含义,能力层级 C,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其上文是“拘泥褊狭的评衡家造了出来,因以减损自己的鉴赏力” ,划线句运用比喻, “犹如”表明是对上文的形象解说。(3)对材料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能力层级 F,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不管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四库提要中的说法,都要能有理有据,能自圆自说。但一定要结合本材料。如:同意。自花间以来,词已形成了以清切婉丽为正宗的风格,题材以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为主。可是,到了苏、辛词,内容无所不11 / 11有,风格慷慨纵横,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明显和以前不同。所以说苏、辛词是别格、变调。【提示】 (1)概括内容要点,能力层级 C(2)理解分析语句含义,能力层级 C(3)对材料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能力层级 F【考点】材料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