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涨危机与西方经济学流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涨危机与西方经济学流派.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滞涨危机与西方经济学流派 摘要:二战之后直到美国经济大萧条结束,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思想风靡全国。但是在 70 年代之后,由于科技发展的低潮,美元贬值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等原因,导致了美国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也就是“滞涨”。自此,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思想失灵,美国将如何走出滞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和动力,本文将简要予以讲述。关键字:滞涨,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货币学派 一、凯恩斯主义与 7080 年代美国滞涨 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 1929 年至 1933 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
2、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为之后美国“滞涨”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以致于在本文当中,也不可回避的要简要提到这段历史。出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胡佛总统应对不当,罗斯福总统上台党政,实行新政,顺利的带领着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重新焕发了资本主义的活力,美国经济得以回升,失业率下降,同时,最重要的是奉行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使得西欧的许多遭受到经济危机波及的国家开始奉行凯恩斯主义,自此,凯恩斯主义思想风靡西方国家。凯恩斯的宏观财政理论认为,政府进行宏观干预,用财政政策来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凯恩斯提出实施财政政策更为有效,其中最主要,和本文联
3、系最紧密的就是凯恩斯的财政支出政策。凯恩斯的财政支出政策,也称赤字财政政策,主张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在此目标下,政府增加公共投资,甚至出现财政赤字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凯恩斯主张实行财政赤字政策,并通过发行一定数量的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实行温和的通货膨胀。在当时的美国,凯恩斯的宏观财政政策的提出,是基于经济萧条的现实经过深思熟虑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罗斯福的“新政”取得显著的效果,与凯恩斯的思想不谋而合,遭受经济危机的各国政府也纷纷实行凯恩斯的宏观理论。到 60 年代末,随着凯恩斯主义风靡美国。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以
4、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最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因此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涨”困境,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因为在西方经济学中政府政策有几个目标即: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这个观点是凯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失业减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减少货币供给、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下跌、通货紧缩。即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 7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
5、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至此,凯恩斯主义失灵。二、出现滞涨的原因 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 4 次经济危机(按照 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 1970 年 11 月,1975 年 3 月,1980 年 7 月,1982 年 11 月)。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这种现象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较为罕见。是什么导致了高通胀率与高失业率、经济不振同时存在?我们还应该从滞胀产生的原因说起。首先,出现滞涨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经济增长点的实体经济。原因在于:原因一,
6、战争对美国工业发展的刺激正逐渐消失。在 20 世纪中叶,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庞大的战争需求带来了工业的飞速发展。而到了 70 年代,战争结束之后的和平发展时期,缺乏外因的刺激,导致了美国工业发展停滞。原因二、科技发展处于低潮。20 世纪 40 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但经过了近 20 年的科技高潮后,到 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直至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
7、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原因三、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自 1960 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1947 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 年下降到 23.5%,1960 年下降到 18.2%,1970 年再降到 15.5%。1 美国从 1971 年首次出现了 13.03 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后,除了1973、1975 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原因四、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直接推动了通货膨胀。其次,出现滞涨的原因在于凯恩斯主义的财政
8、政策理论在美国出现“失灵”那么,为什么凯恩斯的财政政策会在走出大萧条的美国“失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经济大萧条之后,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美国数届政府皆奉行赤字财政政策,不断扩大政府开支,借以刺激经济回升,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战后至1981 年为止的36 个财政年度,有27 个财政年度有赤字。政府预算内的财政赤字在1976 年和1981 年分别创下了694 亿美元和739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在1970 年至1979 年的10 年中,政府的财政赤字预算达 5128 亿美元。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美国政府还发行了大量的国债。1970 年国债额为 370 亿美元,1975 年国债额为 5332 亿
9、美元,1980 年国债发行额达到 9077 亿美元。人均负担的国债额从 1960 年的 1572 美元增加到 1980 年的 3985 亿美元。联邦政府每年为国债付出的利息也从 1960 年的 92 亿美元增加到 1980 年的 749 亿美元;利息约占每年联邦支出的 10%左右。因此,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缘何失效?归根结底,是由于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扩张性财政政策没有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如火上浇油般推高了通货膨胀。再次,美国货币政策的“失灵”,也是导致了出现滞涨的原因之一。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步由价格目标向数量目标过渡。但是,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美联储在实际操作中
10、,仍是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体系的首要地位。因此,在此转变阶段,货币政策不稳定,再加上,高通货膨胀背景下,利率波动较大,最终导致了货币供应量过大。同时选择利率作为调控目标,出现了不利的一面。首先,虽然关于利率的信息每天都能得到,但不容易控制。其次,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预期的长期真实利率。所谓预测的长期真实利率,就是市场参与者通过在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来推测的真实利率。而恰恰在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出现了比较高的通货膨胀。在这样高的通货膨胀时期,名义长期利率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既不稳定,也不能预测。因此,在滞胀期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没有能够帮助经济增长,反而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大,被认为是
11、推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三、新的宏观财政理论与美国走出“滞涨”泥潭(一)、新古典综合学派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美国陷入“滞涨”,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托宾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受到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新古典综合学派从标准的凯恩斯理论出发,认为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收入支出理论,同时,他们还认为应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凯恩斯以前的以价格分析为中心的微观经济理论结合形成一个既强调政府对经济“宏观需求管理”的调节作用,有保留市场自动调节作用的理论体系。在面对美国的“滞涨”,托宾等人提出了“增长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主张,以期刺激经济的更快增长,拜托停滞局面。认为不仅要在经济萧条时期采
12、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上升时期也应推行赤字政策,以刺激总需求,增加就业量,直到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潜在的(即充分就业条件下)国民生产总值为止。于此同时,还提出了混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张:1、松紧搭配,即送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或者是紧的财政政策和送的货币政策结合;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3、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补充,提出收入政策、人力政策、浮动利率政策等等。但是,尽管新古典综合学派集各家理论之大成,积极为政府出谋划策,但是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未能提出非常灵验的方法。(二)、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里根总统在上台之后,采取了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用大规模削减政府
13、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取得了显著的收效,帮助美国从滞涨当中恢复活力。那么,什么是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货币学派是 20 世纪 5060 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货币学派起源于芝加哥大学,代表人物是密尔顿弗里德曼教授,他在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方面的观点,代表了货币主义流派的主要观点。他认为:(1)、货币最重要,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动的最主要因素;(2)、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用来
14、测量货币推动力的可靠指标;(3)、货币当局有办法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因此不管在通胀、经济萧条还是经济增长时期,政府都可以而且应当唯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来调节宏观经济。在面对美国经济的滞涨,货币学派提出的理论主要有:第一、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货币学派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坚持自由市场和竞争是资源和收入合理分配的最有效方法,是导致个人和社会最大福利的最佳途径,政府干预经济,就将破坏市场机制的作用,阻碍经济发展,甚至造成或加剧经济的动乱。因此,货币学派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特别是反对战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除了
15、货币之外,政府什么也不必管。第二、特别重视货币理论研究。认为货币最重要。货币学派从现代货币数量说出发,把货币推到极端重要的地位,认为当代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信用形式,一切经济政策和调节手段都要借助货币量的变动(扩张或收缩)来发挥作用。因此,一切经济变量的变动都与货币有关。货币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货币推动力最可靠的测量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取决于货币当局的行为,因此,货币当局就能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整个经济。主张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减低到为自由市场经济能自如地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架,这就需要政府有效地将货币供应的增长控制在既适度又稳定的水平上
16、,方法是实行“单一规则”,即固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货币政策。除此以外,不应该也用不着对经济多加干预。就此,弗里德曼的结论自然是财政政策无法消除失业,还会引起通货膨胀,“自然失业率”不可能被通货膨胀率所消灭。货币主义虽然极力反对政府使用宏观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但是对于国内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问题,还是赞同用“负所得税”的办法来调节。此外,货币主义者还建议实行收入的指数化,即将工资收入、政府债券收入以及其他的一些收入和物价上涨指数挂钩,物价上涨之后,政府应当相应提高居民的工资收入和其他收入水平,这样就可以维持物价上涨之前的购买力水平。总体来说,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流派坚持货币最重要的观点,在
17、通胀的现实经济条件下主张政府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解决问题,反对加强政府干预的一些宏观财政政策。供给学派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出现的,在 70 年代后半期大致形成的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由于受到当时美国总统里根的支持而名声大振。在面对经济萧条的局面时,凯恩斯从调节需求的角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开出来药方,但是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面对经济的持续滞涨,凯恩斯的宏观需求理论已经无法再起作用,因此,许多经济学家从供给的角度来寻求解决的良方。拉弗作为正统供给学派的代表,承认凯恩斯经济分析方法的贡献,但认为其理论已不适于现状,主张放弃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而强调供给的作用,并且将滞涨的原因归咎于当时仍
18、占支配地位的凯恩斯主义宏观需求管理政策,重新拾起了萨伊定律。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将需求作为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因素,而忽视劳动、储蓄、投资、生产等供给因素,而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会引起供给方面的一系列负效应。因此,供给学派得出的结论是要彻底否定凯恩斯主义,回到古典经济学一向重视供给的传统中去。认为政府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刺激生产而不是刺激消费。拉弗还指出,萨伊定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概括了古典学派的理论,更主要的是它确认了供给是实际需求能够维持的唯一源泉。根据这样的理论,供给学派提出了自己的宏观财政政策,同样强调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但显然与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减税
19、,刺激经济增长。供给学派的减税理论是建立在“拉弗曲线”的基础之上的。拉弗曲线表明过高的税率不仅不能增加财政收入,只会影响人们工作、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因此,供给学派抨击高额累进税制,主张减税,特别是降低利润收入较低时的累进税率。供给学派在此同时特别鼓吹降低边际税率的作用。他们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做工作,更能刺激个人储蓄和企业投资,从而大大促进经济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他们还宣称,减税后政府税收不致减少,还会增多。即使出现财政赤字,对经济也无关紧要。经济增长后,赤字自然缩小和消失。供给学派减税主张的特点是首先减少所得税,而且是边际税率。因为他们认为富人的储蓄能力比穷人大得多,多减富人纳税就多增
20、加储蓄。其次着重减免资本收益税来鼓励资本、房地产投资。拉弗甚至提出废止课征公司利润税。供给学派还认为,减税不仅不会加剧通货膨胀,而且即使存在着“货币充斥而商品匮乏”的通货膨胀也会自然消失。这是因为减税能刺激储蓄,增加投资,从而刺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增加总产量。供给学派还认为,减税与“收入均等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彼此促进的关系。因为通过减税可以增加产量,扩大就业。其次是削减政府财政支出,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供给学派信奉萨伊定律,必然反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在供给学派看来,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的出现也正是因为政府的一系列不恰当干预。另外,支出的扩张不能增加供给,也不会带来就业水平的上升,所
21、谓增加就业的说法完全是对真是现象的掩盖。短期内支出的确能刺激需求,但是凯恩斯主义者没看到的是带来了通胀的恶果。因此,一定要减少政府的支出及其带来的经济负效应,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具体说来就是特别减少政府用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减少对私人企业的各种管制措施。三是综合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和货币政策手段。供给学派认为政府要在减税的同时缩减政府支出。对于财政赤字,供给学派认为有必要区分两种性质不同的赤字。一种赤字是由于政府支出的过分扩张而产生的,耗尽私人财产,必须予以坚决反对;另一种赤字则是暂时性的,是由减税政策的实施引起的,并随着减税带来的经济增长、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直到消失,是可以忍受的。
22、供给学派认为所谓的缩紧货币与货币主义者的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含义是不同的。供给学派的紧缩货币的方法是对货币实行质量控制,回复金本位制,货币的发行数量由黄金的数量来确定,就可以不受政府的过多干预,从而降低利息率和通胀率。供给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和政策的要点在于减税、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从刺激供给的角度,鼓吹减税能够使经济摆脱滞涨局面,有一定的道理,让人们从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崇拜中清醒过来,客观地认识经济现实并寻找解决途径。里根政府从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当中寻求到了解决美国滞涨的方法。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目标,即使利率过高触发经济危机,也不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里根政府在期上任初期虽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
23、危机,但是稳定的货币供应量抑制了通货膨胀,使得通货膨胀逐步下降。到 1984 年已经降到 3.8%。其次,里根对企业实行的加速折旧政策和原来的投资课税扣除等优惠,使得企业手中的现金流量增加,对刺激传统产业更新设备起了很大作用;另外,由于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低于前期,也鼓励了企业投资。除此以外,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了油价的下跌;美元升值也使得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工会为保证工人就业而放弃提高工资的要求等客观原因也使得通货膨涨出现了下降的态势。经过里根政府的持续努力,美国终于 1983 年迎来了新的经济增长高峰,此轮经济滞胀一共经历了 13 年的时间。最终,在 20 世纪 90 年代,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美国正式进入“新经济”时代。四、结语 对于美国解决滞涨危机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学习,对于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国家经济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我们要从西方经济理论中的精髓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国家经济,走上强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