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备考语文新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备考语文新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7 Evaluation Only.Created with Aspose.Words.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2012备考 语文新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高考真题+模拟新题)课标语文 S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 2006 年 6 月 13 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
2、交通要道。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 1915 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 年,25 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 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
3、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 中国建筑史 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朱启钤于 1930 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
4、,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有数据显示,截至 1937 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 206 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 60 周年。6 月 13 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
5、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 3 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摘自 2006 年 6 月 21 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注】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1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文章叙述了朱启钤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B文章提到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C文章写朱启钤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D朱启钤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
6、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建和创办。E朱启钤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13DE【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对传记文本的内容理解和文体特征分析的能力。D 项“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错,原文第段说的是“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并非直接支持。E 项于文无据,原文第段只是说“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并没有专指“正阳门箭楼”。14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4 分)答:_ 1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思路的理解。传记作用题的常规思路一般包括三点,一是内容作用(表现传主人品或才学)
7、,二是形式作用(真实性),三是结构作用。就本题而言,形式与结构作用都无法自圆其说,重点应答内容作用,即表现朱启钤对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至于举例分析,考生只要能理解作用,并不难答。【答案】答题要点: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所选事例及分析:第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第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 营造法式 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8、第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2/7 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15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6 分)答:_ 15【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能力。“雨”的作用,类似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目的在于表现人物和暗示主题,而本文的主题,显然是标题“被抹掉的奠基人”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即:既赞颂朱启钤的贡献,又为朱启钤的贡献鲜为人知而不平。另外,题干中的“两次”,指出了答题的要点应包括结构作用,考生答题时,要注意到两次“雨”在文章中的位置,答出其在结构方面的首尾呼应作用。【答案】答题要点: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
9、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 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的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课标语文 S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梁宗岱先生 温源宁 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你吓一大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
10、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着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
11、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地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此外,为了保健,他操练孙唐的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也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
12、多大。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加。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
13、与之媲美的。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于此。实际上,他并不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相信自己,相信人生可恋,文学可真,女人可爱。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可有所领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热情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蓬,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选自一知半
14、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注】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孙唐:德国体育家。课标语文19.请分别指出文中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 分)(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2 分)(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2 分)课标语文 19.【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1)“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显然是夸张。(2)“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是暗喻。做这类题,首先要答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使用这种修辞的好处。【答案】(1)夸张。突出了他走路速度之快。(2)比喻。形象生
15、动地描绘出梁宗岱在辩论时全身心投入的样子。课标语文 20.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5 分)课标语文 20.【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找到每一段的中心句,如段开头“宗岱喜好辩论”,第段开头“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就很容易概括了。做这类题,一定要先筛选出句中人物做的事,然后再从中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答案】性格特点:有激情(热情);执著(求真、好胜);直率(真挚);严谨(认真、一丝不苟)。3/7 课标语文 21.如何理解第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 分)课标语文 21.【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16、。这段话用了对比的方法,别人是“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梁宗岱先生是“朝气蓬蓬,生气勃勃”;别人是“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梁宗岱先生是“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热情颤动”。对照这些内容就容易分析了。这道题要求结合全文分析,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做题时,应该首先概括出传主和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此入手分析,才能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才能体验传主的内心感情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答案】梁宗岱活得有滋有味。他爱锻炼,爱辩论,爱文学,兴趣广泛,热爱人生,生活充满激情,这会让人觉得活着是美好的,从而给人感染和启发。梁宗岱从不灰心失
17、望,他每天都表现得高高兴兴,总能在生活中看到光明和希望,无忧无虑,乐观自信,从而给人感染和启发。课标语文 S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5分)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1945 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
18、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
19、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
20、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1979 年 3 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 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
21、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l982 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
22、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摘编自王元华罗庚)课标语文 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
23、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课标语文 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兼及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涉及传记的人物、情节和主题等内容。A 项符合文意,完全正确。B 项基本正确,只是在“善于把握进退时机”中,文中没有“进”的时机的具体表述事例。C 项表述“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原文不同,他们两人在大会上作的报告,有可能是“最新研究成果”,也有可能不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且王元是代表自己和华罗庚作的报告。D 项“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他每
24、到一个地方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目的是希望得到帮助和指教。E4/7 项对内容的归纳与概括不正确。首先本文仅是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事例,根本没有“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的内容;其次是全文通过独到的思想认识、语言论述,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在数学研究上的独到见解。【答案】答 A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C 给 1 分,答 D、E 不给分。课标语文16.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 分)课标语文 16.【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先提取精要,再将第 2 段中对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的叙述进行整理、归纳
25、、概括,可从华罗庚的数论研究现状,改行后的选择范围和数学生命的发展前景方面表述。【答案】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可使他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课标语文 17.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课标语文 17.【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意并归纳概括的能力。信息点全部在第 3 段,但要进行语言转化,变成简洁的语言表述。例如,将“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转化
26、成“华罗庚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再依次类推后面的两个方面。【答案】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课标语文18.“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8 分)课标语文 18.【解析】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探究文本中的语言含义,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考生必须先亮出观点,然后进行分析,再从文章中找出论据来论证。其实华罗庚的改动翻新有着他
27、个人当时特定的情境,然而从语言学方面来看却是对这些经典语言的误解。【答案】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也一定要及时改正。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
28、”;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 2 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 6 分。)课标语文 S2011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5 分)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
29、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1929 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
30、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 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
31、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 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
32、大千身5/7 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 1925 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 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 1943 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 80 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
33、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课标语文 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
34、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课标语文 1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B 项“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过于绝对化了;A 项错在“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轻软”的画格是当时上海流行的病态画风;E 项错在“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文
35、中并没有提及。【答案】答 C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A、E 不给分。课标语文16.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 分)课标语文 16.【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一题的筛选区域主要集中在第一段,文中说到了“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池阳湖画风之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将这些信息整合一下即可。【答案】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静,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
36、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课标语文 17.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 分)课标语文 1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这一题主要集中在第三段,抓住一句话“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之前的应该就是答案,而且前文恰好从两个方面展开的,每个方面就是一个原因,巧妙整合一下即可得出答案。【答案】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课标语文18.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7、(8 分)课标语文 1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探究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我们应该对两位大师的人生态度等方面做出判断。从他们身上我们学习到了什么。如从黄身上学习到了恪守传统的雅正之风,淡泊名利,追求艺术真谛;从张身上学习到了既要模仿也要创新;同时也可从吸收二人的优点这一角度来谈。但要注要结合文章中的明确观点,然后在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阐释,不用面面俱到,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即可。【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观点二:创新与模仿
38、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创造与仿作兼顾;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注重民间时尚意趣。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脚踏实地,享受人生。2011许昌三校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 分)亦雅亦俗汪曾祺 黄 波 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
39、汪先生的诞辰(3 月 5 日)就要到了。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
40、,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训练 33 新课标语文 6/7 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假手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
41、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卜丝,在他手里和眼里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成寸段,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嚼之有声”四字真是妙极!世间老饕甚多,不知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汪曾祺作画,他自己说
42、“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中争一席地。汪氏之画是真正的“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意求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这也不算稀奇,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值得注意的,是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齐白石的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似不多见。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
43、在买菜中体味“生之喜悦”的遗老?是的,汪曾祺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装不出来的。汪曾祺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我以为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诗;坡翁街头听人谈鬼,说咱们姑妄谈之姑妄听之。这样的文人,既耿介清高,又让我辈平民可亲可感。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我们看他的小说和散文,抒情节制,也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其矜持颇近于传统美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典型的士大夫的审
44、美趣味,而现在我们通过文与画和五味所看到的,则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汪曾祺。“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这可说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很好的传统。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应该如何使这样的传统不致消失了。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作者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一为文与画,二为五味。原因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B作者喜欢汪曾祺是缘于他文与人的风格:其文字清新,且透露出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其人雅,但更是俗真正热爱世俗生活。C汪曾祺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一直到调配、下厨的全过程都独自完成,从中享受做菜的趣味和菜的滋味。D汪曾祺
45、自称作画“无师法”,只是“瞎抹”,但从他画的对象和“写意”的风格来看,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E汪曾祺为文,体现出传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趣味,其选材不写大奸大恶、污秽之物,抒情节制,而让平民可亲可感。汪氏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有“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2请你结合文意谈谈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解。(6 分)答:_ _ _ 3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又将汪曾祺与陶渊明和苏轼比,试说说这两处对比的异同。(6分)答:_ _ _ 4文章着重写“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作画只是瞎抹”皆属俗事,而文题是“亦雅亦俗”,结合原文,探究作者对“俗”“雅”的处理是否得当,并谈谈你对“俗”“雅”
46、的理解。(8 分)答:_ _ _ _ 1【解析】A项正确,但过于直白浅显;C项“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错,不包括“鱼翅类”;D项“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与原文不符。【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2【解析】首先要理解这句话本身的意思,然后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既要有“士大夫的趣味”又要有“平民的情怀”,体现在为文上抒情节制,不刻画大奸大恶,也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答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快乐和悲伤都要有节制,不要走向两个极端。既有高雅的趣味,又有与世俗亲近的真诚。写诗为文抒情有节制,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保持一种高尚的矜持
47、。(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3【解析】前者相比,主要突出汪曾祺是真的喜欢家常小菜,而袁枚则不是;后者相比,意在说陶渊明、苏轼还有汪曾祺有一个共同点“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汪曾祺继承了他们的余韵。【答案】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是要比出二人的同中之异:袁枚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两者如出一辙,然而汪曾祺对家常小菜的喜欢才是真喜欢。与陶渊明和苏轼比,是要比出异中之同: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6分,每答出一点给3分,
48、意思对即可)4【解析】把握作者对汪曾祺“雅”与“俗”的分析与评价。7/7【答案】文中写汪曾祺先生的雅:有“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作画是“写意”,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他的俗:喜欢的小菜都是家常物什,喜欢画的对象是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写他的“俗”,其实是写他对世俗生活的本真热爱,同时又突出了他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雅”。亦俗亦雅,相得益彰,写出了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既耿介清高,又让平民可亲可感的汪老形象。2011郑州二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 分)我所认识的盖茨 张亚勤 我第一次见比尔盖茨是在 1990 年,在拉斯维加斯的 Comdex 大展上,盖茨做一个名叫信息尽在指
49、尖的演讲,当时的盖茨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真正接触盖茨是在 1992 年亚特兰大的一个展览会上,那次他来展会做的主旨演讲是 Windows95,他称之为“芝加哥计划”。我当时在从事视频方面的研究,在展会的一个展台向众人演示我的视频压缩技术。忽然间,一个很特别的声音传了过来,问我压缩的速率是多少,压缩比例是多少,我回头一看,那个人就是盖茨。盖茨已经看过了好多个展台,他停留下来,我们就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交流,聊了 20 分钟左右,那是第一次真正和他交流。1998 年我加入微软后,回国和李开复博士一起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2000 年我开始担任院长,经常向盖茨汇报工作。我第一次向他汇报工作是 2
50、000 年夏天,我和微软研究院的十几个同事到雷蒙德微软公司总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汇报刚开始时,我认为他肯定对网络多媒体领域不太懂。令我惊讶的是,他不停地提问,问题都问得很深入,甚至走上前台去询问技术细节,比如做小波变换的编码、如何分层、频率分布、容错率等等。他不是网络多媒体领域的专家,但他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能问出很深刻的问题。2004 年 1 月,我被调回总部出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按照微软的“导师制文化”,回到总部,我就需要一个导师,我找到盖茨,说希望他能做我的导师。他欣然答应了。有时候在电梯里遇到,他会叫我去办公室聊一聊。在这种畅所欲言的互动中,我颇有收获,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