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聚焦核心素养探索文明之光.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893489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84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聚焦核心素养探索文明之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聚焦核心素养探索文明之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聚焦核心素养探索文明之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聚焦核心素养探索文明之光.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聚焦核心素养 探索“文明之光”【摘 要】学习史传类文化经典作品,要在教学中着力弘扬传统文化。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文化经典作品,要在“读懂”的层面下更大的功夫,要从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的角度综合理解人物精神价值、事件历史背景、文章思想观念等。在单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聚焦核心素养,设计好关键性、综合性问题,充分挖掘经典中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内核;同时,在阅读中关注语言建构,善于联系整合,努力争取加大联系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关键词】高中语文 史传类文化经典 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的单元人文主题是“文明之光”,其教学宗旨为读懂本文的重要思想观

2、念,弘扬传统文化。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华文化经典左传中的著名选篇,也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经典篇目。李昊欣老师这节课,采取单篇精讲的方式,对作品中人物精神价值(烛之武的“智”“义”)、事件历史背景(春秋军事斗争形势)、文章思想观念(“春秋笔法”)等做了可贵的挖掘和探究。根据新教材的教学要求,笔者认为,这节课还可进一步挖掘经典中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内核,进一步凸显“文明之光”的精神价值。问诊案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李昊欣 师:今天很高兴能和各位同学一起学习烛之武退秦师。首先来看标题,如果在“退”字前面加一个字,可加什么字?生:烛之武智退秦师。生:烛之武劝退秦师。师:都说得很好,“劝”比“智”还要再具体一

3、点,能体现出烛之武是靠高超的游说艺术劝服退兵。由此,老师想到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能否结合文本内容,仿照这个格式,完成剩余的填空?(PPT)佚之狐_退秦师 郑伯_退秦师 烛之武说退秦师 烛之武_退晋师 生:佚之狐举荐了烛之武,可以是佚之狐荐退秦师。生:郑伯采纳了佚之狐的建议,派烛之武去劝退秦师,郑伯 师:有没有同学可以帮帮她?生:郑伯请求烛之武去退师,所以可以是郑伯求退秦师。师:烛之武说退秦师后又退了晋师,到底是怎样达成的?可以留待学习之后讨论。这篇文本中体现烛之武高妙游说能力的是第几段?生(齐):第三段。师:第三段是一个大段落,若老师做个切分,分成两层。

4、文段从哪里断开?生:从“君亦无所害”这里断开。师:首先看第一个层次,这个层次谈到了两方三国的关系。按照烛之武的话,在两个入侵的国家眼中,郑国分别意味着什么?生:郑国对秦国来说,因为离得比较远,如果晋国打下郑国,这个不太有利于秦国,更多还是有利于晋国。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存郑,秦国可以获得一些好处;亡郑,则不划算。师:(PPT:亡郑?存郑?)对于秦国而言,亡郑还是存郑,这是个问题。这里烛之武采取了怎样的游说技巧?生:烛之武分析利弊,抓住了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是从秦国角度思考的。师:烛之武换位思考,为秦国提供了一个未来的政治愿景,唤醒了秦国

5、对战争局势的清醒认识。第二个层次中,他提醒了秦国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秦国对于晋国又意味着什么?PPT:秦之于晋?生:他们俩现在是盟友关系,但是联盟不纯粹,也不稳定,之间还有利益纠纷,从前晋国就对秦国有过背信弃义。师:这算挖出了晋国的黑历史。到这里,老师就想问,为什么选择是退秦师而非晋师?生:从地图上看,相较晋国,灭郑本身对秦国的利益干系并不大。加上晋国有不守信用的情况,从秦入手更容易离间他们的关系。生:这场战争的发起方是晋国,晋国更想挑起这场战争,借秦国来拿下郑国。师:的确,离了秦国,晋国就孤掌难鸣了。而晋国方面确实有诸多漏洞,有些是事实,是历史;但也不全是。有的是秦伯必须要面对、思考的东西,

6、烛之武在此做了一些 生:推断。师:对,合理的推断。一方面,烛之武为秦提供了愿景;另一方面,他由历史和地缘关系,给出了推断。这也给我们和别人说理提供了经验,不要光说现实,也可以进行假设,虚实结合,增强说服力。综上,秦国也在思考,秦国之于晋国到底是盟友还是对手?(PPT:盟友?对手?)那打动秦伯的到底是什么呢?看看秦伯的反应。生:“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师:我们为烛之武赞叹,同时也很明显感觉到作者对秦伯的态度,哪怕着墨不多。这里作者对秦伯是什么态度呢?生:作为盟友,秦因利益推翻了联盟。作者贬他的见利忘义。师:诚如吕祖谦点评:“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

7、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这是对于秦伯的描述。相较之下,对晋侯用墨更多。齐读第四段,比较一下,作者又是如何看晋侯的?生:我觉得对晋侯是一种褒扬。因为受到过秦伯的帮助,所以会出于仁义不去侵损他,失去同盟者也不是明智的,觉得他很克制。师:不仁、不知、不武,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清醒和冷静。这是对晋侯的褒,还有补充吗?生:晋侯攻打郑国以礼为借口,想达到扩张的目的。这不是褒。师:的确,倚强凌弱来满足自己的政治野心并不符合礼义。总体而言,晋文公算得上是一个有底线的人。这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而第二段写得很有意思,佚之狐、郑伯的人物性格非常鲜明。请推荐

8、三名擅长朗诵的同学,分角色朗诵,并请同学点评。(学生分角色朗读)师:大家觉得哪个字读好了,佚之狐这种坚定的感觉就有了?为什么?生:“必。”他相信烛之武的才华,所以很坚定地去推荐,相信烛之武出马,师必退。师:这一段有一句话如果读好了,这个场景就能立住了。找一找,是哪一句?生:烛之武的牢骚。师: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有一段场景描述:“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这个牢骚要读出什么样的感觉?生:烛之武还是想去的,但是此前不得志的愤懑也是存在的。师:这么一个小人物,就好像法布尔笔下的蝉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烛之武何止等了四

9、年?四十年,无人赏识,无人看到他满腹的才华与抱负。这一番话着实有那么些真情流露。烛之武此时是“为知己者死”吗?生:郑伯不是他的知己,之前就没有用他,现在也是权宜之计。话里有威胁的意味。烛之武更多是为了国家。师:烛之武一生的蓄势,似乎可以告慰了,却不是怀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甘情愿,他存了一生不被理解和赏识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却在危急关头能抛却一己之私,根本上还是出于国家利益,士人大义。所以这么一个小人物也能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烛之武怀着他的义和他的勇,用他的智慧,而退晋师。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烛之武是如何退晋师的?生:劝说秦军分裂联盟而退。师:很好,烛之武促秦军脱盟迫晋侯退晋师。整篇文章都围绕“退

10、”字进行,这样的笔法被古人称为“一字立骨”,即用一个关键字交代文章的主干部分,把这个字作为文章的支撑点。我们看到,左传能于不动声色中寓褒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春秋笔法”,当中也能窥见左丘明的身影 一位有仁义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这个身影不光被我们看到,之后也有传承。比如司马迁。看看李将军列传,当时,李广被罢以后与人在夜间打猎饮酒后,还至霸陵亭,被霸陵尉阻挡通行,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从这里,暗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态度?生:李广比较记仇,心胸狭窄。这寓含着作者贬的态度。师:左传高妙的刻画艺术、春秋笔法使我们赞叹,还有简约的

11、叙述风格也很值得我们去探究。看投影上文中的一个场景:“(有人)趁着夜色,用绳子拴着筐让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才逃出被困的城池。”不看书,记得原文是哪几个字吗?生(齐):“夜缒而出。”师:四个字精准刻画了情势的紧急和人物形象。大家在初中学过曹刿论战,曹刿从车辙等细节就能判断出战机的句子是 生:“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师:曹刿能见微知著,其战场福尔摩斯的形象也一下子体现出来了。这代表了左丘明写史的用心所在。这种用心在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相传欧阳修在翰林院时,曾经与同院的三个下属出游,见到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狗,欧阳修便请同院人尝试用一句话描述一下这事。大家试着用文言文描述一下,尽可能简洁

12、。生:路见马驰,伏狗见踏而死。师:看看欧阳修下属的答案。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我们同学和欧阳修的下属的水平都很高,但是比欧阳修还差一点儿。看看欧阳修的答案:“逸马杀犬于道。”很精确地再现了场景又非常简约。欧阳修笑称若如他们这般,修史书时便是万卷之数也写不完。这样的简约精练也在后来欧阳修独撰的新五代史中得以一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史学财富。(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210008)诊断意见 从教学内容安排看,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完成了对文本的基本理解。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理清思路,了解郑国当时的处境;反复诵读,把握烛之武、晋侯、秦

13、伯等人物的特点,以及探求作品在历史叙述中透露出的某些思想、观念。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两大亮点:一、依据文本特点,探索“文明之光”对于中学生而言,相对于现代文,古诗文阅读有两大难关,一为语言文字,二为文化背景。史传类文言文,文化背景方面的障碍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学生需要消化的历史知识、思想、观念,与有限的时间、精力之间矛盾突出。烛之武退秦师所属单元人文主题为“文明之光”,涉及的文明、思想、观念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呢?李老师这节课,有两个教学问题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一定的思想、观念,回答了“文明”为何、“光”在哪里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是退秦师而非晋师?这是一个需要在复杂情境下解

14、决的真实问题,也是一个广泛涵盖本文关键内容、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思维的好问题。学生借助问题中选择情境,一是可以明确郑、晋、秦三方的地理关系(教材“学习提示”即有“看一看历史地图,了解郑国当时的处境”的要求)、军事外交关系、历史恩怨;二是可以从烛之武的角度了解退秦师策略(智慧)的现实基础;三是能够体会到烛之武过人的洞察力和战略思维。这就是文化层面上的“智”。由此我们还可想到,晋、秦联合围郑的道义理由“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实际是从晋国的角度提出的,这一理由一旦被邦国之间现实利益盖过,秦伯马上毁约、退兵。这正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的外交领域、战场环境,所谓的“礼”可以轻易让位于“利”,这才是邦国决策

15、者的实际行为准则。第二个问题:烛之武此时是“为知己者死”吗?这个问题也有一定挑战性。教师故设疑云,以“士为知己者死”这一常见的“贴标签”式的说法设置质疑情境,引导学生辨别是非,认识事物的本质,较好地体现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要求。学生需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才能明白烛之武游说的目的不是常见的报答知己,而是为了国家利益。从思想观念的角度说,教育学生学习烛之武那种搁置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至今极有积极意义和感召力量。这是文化层面上的“义”。钱穆国史大纲云:“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表现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了

16、解。即在战争中,犹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义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1这是说春秋时期的一般文化现象,是从贵族个体的人格精神角度谈的。课文中郑伯面对烛之武的抱怨道歉认错,晋侯面对秦师的背叛“吾其还也”,多少都有一些这样的修养和气度。上述两个问题,设计巧妙,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回答到位,教师理答也是合理的。这节课还涉及 左传 的教学常常出现的知识“春秋笔法”。应该说,这也是重要的历史知识和观念,限于时间,老师没有做细致分析,只给出了简单的解释(“左传能于不动声色中寓褒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春秋笔法”)。这一环节的必要性,在于体现了教材“学习提示”中的“在历史叙述中体现思想观念

17、”的要求。处理好上述几个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读懂本文的重要思想观念,更好地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二、关注语言建构,善于联系整合 朱自清先生说:“左传 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会颇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地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左传著者的润饰工夫,也决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中有闲,透着优游不迫神儿,才成。

18、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2 这段话,道出了左传选篇的重要教学价值。这节课在最后总结处抓住了文章“简约精练”的特点。这一教学内容,既是从语言艺术层面对作品的理解分析,也可以看作一条重要的词语选用的修辞原则,教学价值较高。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3,“简约精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长期以来,简明、连贯、得体,都是词句选用乃至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从文化经典中随文学习这些特点和规律,也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表达目标的实现基础。至于左传辞令、叙述的妙处,固然可以细分析、讲明白;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言语实践活动学习左传,才是新

19、课程、新教材的突出要求。这节课,教师设计了很好的综合性言语实践任务,也是通过问题化的设计实现的。比如本课第一个环节“如果在退字前面加一个字,可加什么字?”这一任务就很值得称道,立足于品味语言,来整体把握文章。情境真实,任务典型。教师接下来还布置了“结合文本内容,仿照这个格式,完成剩余的填空”(佚之狐_退秦师/郑伯_ 退秦师/烛之武说退秦师/烛之武_退晋师),进一步提供支架,让更多的学生参加活动,体现了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这一组活动,还呼应了后面教师补充的写法上“一字立骨”的特点,即“用一个关键字交代文章的主干部分,把这个字作为文章的支撑点”。这样,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语言实践

20、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成为本课的突出优点。这节课的其他一些环节,如分角色朗诵并请同学点评等做法,都体现了这一指向,可以说,也都属于传统教学中至今依然保持巨大生命力的典型任务。本课课型属于单篇精讲型,但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努力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特征,即:“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4在“揣摩人物形象”的教学环节,教师聚焦人物形象的特点这一关键知识,通过广泛的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唤起旧知,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有利于形成认知网络。如讲烛之武不得志的愤懑,联系法布尔笔下的蝉四年黑暗中的苦工;继而讲“夜缒而出”四个字,联系初中学过的 曹

21、刿论战 中曹刿从车辙等细节就能判断战机的句子;等等。在单篇教学中,这些方法,根据重要知识随时建立关联,体现了学习的综合性,跟任务群学习的主要追求方向是一致的。此外,教师讲解烛之武游说技巧中的设想之词“夫晋,何厌之有?”特别说道:“烛之武由历史和地缘关系,给出了推断。”进而提醒学生:“说理,不要光说现实,也可以进行假设,虚实结合,增强说服力。”同样是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教师由具体情境下的游说技巧联系到学生议论说理能力,照应了本课所在单元的核心概念 说理。通过联系和整合,形成认知网络,巧妙落实任务群相关的素养要求。这也是值得称道的。这节课,师生交流方面整体处理得不错;不过,个别问题的处理还有可改进

22、的余地。例如教师赞叹烛之武之后,接着问学生:“作者对秦伯是什么态度?”应该说,对这一人物做些分析并不难,但要说清“文章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就不那么容易了。学生的回答是“作为盟友,秦因利益推翻了联盟。作者贬他的见利忘义”,这一理解,前半部分说得通,后半部分结论则没有文本证据的支撑。实际上,“见利忘义”只是学生作为读者的一种判断(或如教师暗示的,吕祖谦也可能有这样的看法)。而文本作者只是如实陈述,并未达到“在历史叙述中透露出一些思想、观念”的程度。那么,如实陈述事实是不是就可以看成是作者的思想观念的表达呢?这里,需要理解 左传 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

23、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5我们知道,春秋时楚国君主自楚武王起开始称王而春秋作者始终称其为“楚子”,这便是称谓里包含评判。如果没有这样的“称谓”和“特定的字眼”,就很难断定作者有什么明确的褒贬。谁是“褒”“贬”主体?是作者还是读者?这个关系弄清楚了,既可以从文化的层面了解左传的写作特点,又可以从论述能力培养的角度帮助学生分辨什么是作者观点、什么是读者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接下来的环节讨论晋侯,学生或觉得作者对晋侯是一种褒扬,或认为这不是褒,其实也是一样的问题

24、,学生的发言都有自己的道理,教师及时运用来自学情的冲突情境,打开学生的思维,这是好的,但无论褒还是贬都不能理解为“作者如何看”。至于这个环节中一个学生说“晋侯攻打郑国以礼为借口,想达到扩张的目的。这不是褒”,这又涉及对礼的认识,这一理解还涉及对左传中的“礼”的理解,后文再做展开。其实,这也说明,在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文化经典作品,要在“读懂”的层面下更大的功夫。学生仅仅做到疏通文意,会翻译,可能还不够。专家处方 如何在一节课里,以单篇精讲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史传类文化经典作品左传,李老师做了很多可贵的探索。下面谈谈如何结合新教材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深化探究内容,优化学习方式。一、开发“游说”智慧,获得

25、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说起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一般人都会关注他这番说辞中的游说技巧、游说艺术。传统教学中,教师也常常把此二者作为教学重点进行深入分析。本课也是这样。教师说“烛之武是靠高超的游说艺术劝服退兵”的,这固然不错;但从新课程的角度看,教材“学习提示”中“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的要求提示我们,除了学习其中的游说语言艺术,还须从智慧的层面获得领悟和提升。因此,我们的教学安排和活动设计,应当努力体现语言、文学、思维、文化的综合价值。一次精彩的游说,除了语言技巧和语言艺术,还要分析其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准确而言,“烛之武分析利弊,抓住了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是从秦国角度换位

26、思考”,与其说是能说、会说,不如说是高超的游说智慧。比如用中学生熟悉的话说,表现为烛之武能把握形势变化、正确分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精准识别现象与本质,明辨行为是非;见微知著,从错综复杂的问题中把握发展趋势、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风险和挑战;能在最短时间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做深层次的研究谋划;能知己知彼、关注对方的心理需求,从对方立场出发提建议、争取双赢;基于这一考虑,教材“单元学习任务 2”设计的问题(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成功,除了辞令巧妙之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更能让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按照这一思路,也可以这样设问:“烛之武凭一己之力劝退秦军,是真的吗?”或者

27、“秦穆公是一个 耳根子软 的人吗?你如何看待他的退兵?”,等等。学习方法方面,李老师这节课在联系整合方面有了很好的示范。在学习“游说”智慧方面,仍然可以釆用这类办法,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深化学生的理解,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比如课例中,教师把烛之武与曹刿论战中的曹刿做了联系,意在领悟细节刻画和“见微知著”。其实还可以把烛之武与曹刿、子鱼论战中的子鱼等左传中的智者言论做一番梳理,从思维的角度做些对比,列出表格,形成专题研究结果。二、关注思想根基,推动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材“学习提示”把史书“在历史叙述中也常透露出一些思想、观念”具化为对“礼”的探究:左传重视“礼”。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晋文公认

28、为进攻秦军是“不仁”“不知”“不武”的,因而被古人赞为“有礼”。该如何理解这里说的“礼”?秦先与晋联合围郑,后又“与郑人盟”,秦的行为合乎“礼”吗?思考这类问题,对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会有更深入的认识。不少老师讲烛之武退秦师,对于其思想观念的提炼和解释,常常是像李老师这样,放在人物精神品质、作品叙事特点(春秋笔法)上,而对于作为文化背景的“礼”的内涵甚少涉及。笔者认为,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立场出发,还是有必要从“礼”这一角度学习一些知识,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提高。实际上,所谓“春秋笔法”,就是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左传常常是以

29、“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行为,也常以历史人物的话来诠释“礼”的重要性6,从而表现其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这样看,从“礼”的角度理解左传,可谓从思想根基和文化内核的层次去把握中华文化经典的重要思想观念,付出些时间精力去研究“礼”,对于学习左传来说,是有价值的。“礼”是什么?李泽厚曾有过精彩论述:“所谓周礼,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宗法制的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以血缘父家长制为基础(亲亲)的等级制度是这套法规的骨脊,分封、世袭、井田、宗法等政治经济体制则是它的延伸扩展。”7童书业则将春秋时期的礼制概括为:“敬事上天以礼教治国、

30、兵威镇众,励用中道。”8 那么,“礼”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从初学者的角度,不妨联系同时代孔子的思想来认识,“孔子以为礼的核心要义在于礼让”9。如果以此为原则,可以为理解先秦军事、外交活动中的文化取向提供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大家熟知的 左传 名篇 子鱼论战记述的作战原则就是:“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不鼓不成列。”这体现了反对以阴谋狡诈取胜的军事原则。因为其实就是一种礼让精神。不过,春秋时代,随着军事斗争日益激烈残酷,这些礼的要求越来越只放在了口头上。宋襄公坚持旧礼却遭到失败,就被人看作迂腐固执的失败者。所以,站在历史现场,要注意文献中静态的“礼”到底是不是能够成为实际的军事外交行为的真实准则。因为在现实利益面前,礼治秩序可能只是借口。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口中的“不仁”“不知”“不武”等原则到底指的是什么具体内容,还是要和决策者的利益考量相结合,方能理解到位。如果希望多了解一些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还可组织有兴趣的学生阅读童书业先生 春秋史 第二章、第三章中“武士制度”“朝觐礼”“传统思想”等内容,以及与古代礼制、伦理学相关的辞书词条。近期研究成果,建议参看魏向东中国的礼制、景红艳春秋左传所见重大礼制问题研究等论著。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学者的论述为线索,进一步读左传相关内容,做更多的梳理与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