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第1讲课题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第1讲课题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df(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华文明起源与奠基是先秦时期的时代特征。(1)原始社会: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元一体,生生不息,为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儒家思想初步形成。课题 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
2、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遗存 距今约 170 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 70 万年至 20 万年的北京人 生产、生活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时期 代表 分布 概况 距今约 1 万年 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稳定 距今约 7 000
3、年前距今约 5 000 年前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 农业: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手工业:彩绘陶器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农业:种植水稻 手工业: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约 5 000 年 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 手工业:黑陶,被称为“蛋壳陶”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2.原始社会组织(1)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3部落时代(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2)炎黄联盟: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
4、为华夏始祖。(3)尧舜禅让: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4)“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链接选择性必修 2P23、P6 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采集和渔猎经济 食物来源 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生产工具 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生活方式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妇女地位 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 (2)原始农耕和畜牧业出现 产生:大约 1 万年前。表现 农耕 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
5、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 距今约 9 000 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距今约 8 500 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距今约 6 000 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影响 经济生活 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生活和生产方式 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科学技术 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2生产关系的变化(1)男子地位上升: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
6、属地位。(2)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3)阶级产生,国家应运而生。链接选择性必修 2P1921 3原始社会与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1)农业工具:距今 5 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青铜器。(2)手工业工具 纺织业 约 3 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陶瓷业 使用的工具包括坯车、匣钵、支钉等。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制造陶器,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 冶炼金属 锻打工具: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磨平金属的锉 铸造工具:融化金属原料的坩
7、埚、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商和西周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 二、早期国家 1夏朝 建立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世袭制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国家管理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聚族而居,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文化遗存 二里头遗址 灭亡 约公元前 1 600 年,汤兵讨桀、大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 2.商和西周(1)政治统治 商朝 西周 建立 约公元前 1600 年,商汤建立商朝 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伐商建周,
8、定都镐京 政治 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地方: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共和行政”:公元前 841 年,周厉王暴政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灭亡:公元前 771 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图解历史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链接选择性必修 1P23 商周政体中的原始民主遗存(1)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2)经济
9、、文化 农业发展 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土地制度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甲骨文 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概念阐释 井田制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下的土地经营方式,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未经王室和公室特许,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在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中华文明起源
10、的探寻良渚文化遗址 材料 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该文化于 1936 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县良渚镇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 多处良渚遗址,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 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 11 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
11、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材料导读 材料所述良渚文化遗址分布的区域、发现的实物遗存体现出其文化特点。据材料信息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试答:_ 答案 特点: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规模大,数量多;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 原生性 中华文明是欧亚大陆产生的一支原生文明,其经历了从起源到逐步形成的过程,夏、商、周时期逐渐进入阶级社会 可信性 中国考古学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整体性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元文明的交融,各地区
12、的文化通过相互竞争、碰撞、交融,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明 连续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 认识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材料一 同样是 1 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 10 000 年至 2 000 年的 8 000 年中,从 532 万直线上升到 13 300 万,即足足增加 25 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 21 世纪 材料二 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音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13、,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材料导读 材料一反映了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材料二说明农业的出现推动了原始音乐、天文历法、数学等的出现。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的出现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试答:_ 答案(1)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2)农业的出现推动了原始音乐、文学、宗教和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的发展
14、。原始农业诞生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 “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 材料一 国宝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宅兹中国”大意为居住在天下之中。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 材料二“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地、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等。“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始于“中华民国”,“中国”是它的简称;现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其中,最接近“中国”一词本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那里是王权国家的权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
15、文化“磁场”。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称为“国中”“土中”或“中原”。许宏前中国时代与“中国”的初兴 材料导读 1“中国”最初的含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2在古代历史中“中国”的衍生含义更加丰富。3“中国”具有近现代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域、民族、政治三个角度理解“中国”一词的含义。试答:_ 答案 地域:京师,首都,都城;中原地区。民族:华夏族群。政治:中原王朝所建立的政权;近现代国家的代称。夏商周三代文明传承的表现(1)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2)宗法观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出
16、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积极作用。(3)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三代萌芽,影响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4)民族观念: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民族。(2021广东高考)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解题揭秘 找准题眼:应国墓地和普渡村墓地都处于北方 分析材料:黄河流域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流域风格的西周青铜器 明确答案:题干信息反映了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
17、,进一步推理可知,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推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 D 项 阅卷点评 失分 1 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周边文化向中原地区的传播,排除A 项 失分 2 以偏概全,节外生枝。只从“应国”一个国家无法得出“各诸侯国”都维护周礼的普遍性结论,排除 B 项 失分 3 阶段特征认识不清。宗法制度崩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且青铜器一般是礼乐制度的象征,和宗法制度关系不大,排除 C 项 1.(20216 月浙江选考)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
18、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D“郡”“国”并行 答案 A 解析 周王既是国家的最高首领,又是“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即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选 A 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庶子孙为小宗,排除 B 项;“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中国早在夏朝就已进入“天下为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 项;“郡”“国”并行是汉初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D 项。2(2020天津卷)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
19、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答案 D 解析 据所学井田制的知识可知,其为土地国有制,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所有,故选 D项。视角 1 早期中华文明的特征 1位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其筑城规模、玉器制作水平、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集中规模都超过了同时期的北方。但后世却长期以北方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这说明()A中华文明的核心起源地需要改写 B后世北方的政治、文化话语权太大 C文明延续性比先发优势更加重要 D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华文明组成部分 答案 C 解析 根据
20、材料可知,良渚文化虽然在各方面超过了同时期的北方,但后世却长期以北方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是因为北方地区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体现了文明延续性比先发优势更加重要,所以 C 正确。2神话传说及民族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考古学家夏鼐发表的碳-14 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把中国远古文明分为七个区域。据此可知()A神话传说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 B历史研究必须依赖考古发掘 C中国文化的起源具有多元特点 D中国文化华夷之辨根深蒂固 答案 C 解析 神话传说及民族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而夏鼐研究认为中国远古文明分为七个区域,由此可
21、知,两项研究结论都认为中国文化起源具有多元性,C 项正确。视角 2 早期国家政治所渗透的家国情怀 3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 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 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 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凸显的是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D 正确。4分封制使人口从中心地带向周边地区迁移的同时,也把文化扩散到周边地区,天下共主、
22、天下同源观念加强。这就使得不管天下怎么分裂,人们都认为分裂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到统一上。这体现了()A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B文化认同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 C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分裂动荡 D礼乐制度推动中国走向大一统 答案 B 解析 材料“天下共主、天下同源观念加强”“人们都认为分裂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到统一上”体现的是文化认同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B 正确。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学者研究指出,距今 1 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殖,人类开始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的生活,人类的衣食来源更多地依赖这种农耕和畜养。对这一演进过程解
23、释正确的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出现了社会的分工和物品交换与贸易 农耕定居使较大居住点成为早期城市 西亚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玉米和小麦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玉米是由美洲的印第安人最早培植,非西亚居民,错误,排除 B、C、D 三项。2据考古发掘,距今 4 3005 300 年前的良渚遗址曾经有一座包括宫殿在内的三重城,还拥有水利系统、分等级墓葬、祭坛、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遗址的一个墓里往往有上百件随葬品,还有象征军事指挥权力的玉钺。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礼乐制度规范严谨 B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C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D冶金技术较为成熟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宫殿
24、、王权、军事、礼仪等都是早期国家形态所具备的元素,因此材料反映出的是当时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C 项正确。3(2022大连月考)考古界把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青铜器”“石器”及所学可知,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是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 项正确。4(2022三明月考)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 133 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 7
25、4 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 58 件之多。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 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两个文化遗址中,不同的墓中随葬品有较大的差异,这从本质上说明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 项正确;A、B 两项都是现象,并非本质,排除;D 项表述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5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中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
26、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文献材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 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答案 D 解析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有的认为是益禅让,有的认为是启夺取。这说明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过程是曲折的,即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D 项正确。6据考古报告,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就有 1.6 吨。殉葬人数不少于 16人,有 100 多件兵器,其中有两件青铜钺特别大,一件重 5 千克,一件重 9 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这反映了商代()A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 B青铜器已被广泛使用 C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文
27、明 D母系氏族色彩较浓厚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仅青铜器至少就有 1.6 吨”“两件青铜钺特别大”可知商代青铜制造业水平较高,故选 C 项。7(2022通化月考)据甲骨文记载,商朝王畿的职官分为四类:文官(分管各类行政事务)、武官(分管征伐、田猎、禁卫、边防等事务)、史官(主管祭祀)和宰(主管王宫内部事务)。这反映出商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是()A神权至上 B官制完备 C家国同构 D政族分离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商朝王畿的四类职官,既要管理国家行政事务,还要管理王族内部事务,这反映出商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是家国同构,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神权至上,排除 A 项;材料只涉及王畿的四类职官,无
28、法说明商朝官制完备,排除 B 项;材料与政族分离无关,排除 D 项。8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并不为商王所拥有,商王要想征召方国臣民必须通过方伯。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受(授)民受(授)疆土”,这就打破了诸侯、贵族所有不为商王所有的局限,使得诸侯之臣也成了周王之臣。这表明,分封制的推行()A瓦解了诸侯国的宗法秩序 B扩大了周天子统治权威 C强化了对各级贵族的监察 D拓展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不能直接属于商王,方国首领对本国拥有较大的统治权。而随着分封制的推行,周天子对诸侯“受(授)民受(授)疆土”,诸侯统治的臣民就是周天子的臣民,
29、扩大了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B 项正确。9据下表可知,这些方位观念()周人的方位观念 出处“惟王建国,辨方正位”“左昭右穆”“左祖右社”周礼“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尊者西向,卑者东向”礼记“内诸夏外夷狄”公羊传 A.体现了王政的神权色彩 B反映了周人严谨的地理意识 C规制了周朝的政治秩序 D凸显了基于血缘的族群认同 答案 C 解析 题干表格中周人的方位观念涉及到了王族、统治集团和华夏族与夷狄之间的方位,这些体现了周朝的政治秩序,故选 C 项。10商朝甲骨卜辞中有女性主持出兵祭祀的记载:西周金文关于出兵祭祀的记载则全是男性担任主持。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西周的宗法制度较为完善 B西周的礼乐制度更加
30、规范 C金文比甲骨文更具可信度 D西周对军事活动更加重视 答案 A 解析 与商代相比,周代的祭祀中出现的全部是男性,这明显是血缘宗法关系影响的结果,妇女被摒除在血缘宗法关系之外,说明西周的宗法制度较为完善,A 项正确。11西周初期土地在进行交换时,交换双方必须报告执政大臣,执政大臣们也慎重处理,派员勘探,记录存付史官;西周晚期时土地交换过程中不复有王室大臣出席。这一变化反映出()A分封制走向瓦解 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C井田制出现松动 D诸侯势力逐渐坐大 答案 C 解析 据题意可知,西周时期土地交易中从有执政大臣在场到没有王室大臣出席,这说明土地的交易的地位下降,井田制出现松动,C 项正确。12
31、西周至春秋时期,天子设立了“三朝”制度,即“外朝”“治朝”“燕朝”,后两者合称“内朝”。而“外朝”则是指天子“大询众庶之朝”,即国家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向普通民众咨询意见、宣讲政令的集会。“外朝”的设置()A具有政治协商的色彩 B成为皇权决策的辅助手段 C体现国家权力的制约 D表明官僚体制的逐渐完善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国家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向普通民众咨询意见、宣讲政令”可知“外朝”向民众咨询意见,具有政治协商的色彩,故选 A 项。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原始农业阶段,一块土地经开垦、种植若干年之后,就得放弃,让它在八年、十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32、以恢复土壤的肥力。植物品种多样的农业扩大了食物来源,使食物来源更加可靠,于是,人口也相应地增多。当人口增长超过农业生产率水平所能支持的人口限度时,一个很自然的解决办法就是移居其他地方。因而,有了一个连续的发展,即“脱离”原来的农业居留地,进入食物采集者居住的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农业就是以这种方式从发源地向四面八方传播。在亚非沙漠带和北极地区,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农业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非洲、南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及整个澳大利亚,由于与世隔绝造成的愚昧闭塞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农业也是很缺乏的。在中欧和西欧等其他地区,由于那时还没进入铁器时代,没有造价低廉且有效的工具,茂密的森林成了几乎难以逾越的障碍
33、,所以农业的出现也推迟到很久之后。某些地区的农业之所以推迟很久的另一原因是,那里的动植物极其丰富,向人类提供的食物比原始农业所能提供的还要多。材料二 农业的出现带来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改变着人类的历史。与农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在新石器时代,村庄里的大多数居民种植粮食或饲养家畜。某些人仍然从事狩猎采集活动。但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私有土地的制度化强化了财富积累的重要性。慢慢
34、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学会了将太阳、月亮和星辰位置的变化与季节的交替联系在一起。最后,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新石器时代的神不仅有类似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式的形象,还有与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关的神灵。(1)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举一例即可)。并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答案(1)表现:如西亚的大麦和小麦传入古希腊等。因素:土壤肥力的
35、保持;人口增长的速度;气候和土壤是否适宜;地区闭塞或开放程度;生产工具的革新;动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等。(2)人口膨胀;过上定居生活;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私有财产和城市出现;实用科技的发展和宗教神灵的崇拜。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武王伐纣 材料一 出处 内容 史记周本纪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武王)陈师牧野纣师皆倒兵以战甲子日,纣兵败 尚书武成 甲子日昧爽(黎明)会于牧野,(敌)前徒倒戈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 白虎通礼乐 纣为恶日久,残贼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后,民人大喜 材料二 如图是 1976 年陕西临
36、潼出土的青铜器利簋,簋腹内底铸铭文如下:“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官职)利(人名)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木星)正当其位的早晨灭亡了商。辛未那天,武王在军队驻地赏赐青铜给随从武王参加战争的利。利觉得很荣耀,为此铸造了这个青铜簋以作纪念。材料三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专家采取碳 14 测年法,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框定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 1050前 1020 年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星”(木星)在中天的天象,用张培瑜 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参照 国语周语下等文献记载的日月星辰位
37、置的天象记录,结合文献、考古信息和天文条件的密合程度,在推算出的几个时间中,最终选定武王伐纣的最优时间在公元前 1046 年 1 月 20 日(甲子日)。(1)依据上述材料中的信息,简要介绍“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要求:表述成文,内容全面,逻辑清晰。)(2)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武王伐纣”时间界定研究过程的认识。答案(1)示例:公元前 1046 年 1 月 20 日,为反抗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双方的军队在牧野进行了决战,商纣的军队在战场上临阵倒戈,商朝大败,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开始西周的统治。(2)认识:在武王伐纣时间的界定过程中,专家结合古典文献、考古发现,利用碳 14 测年法和天文推算测年的科技手段,综合研究,最终选定了周武王灭商的最优时间。可见,研究历史事件,要综合不同类型材料,进行交叉互证并运用现代科技等多种方法,去伪存真,以重现历史真实;公元前 1046 年 1 月 20 日对武王伐纣的时间研究来说,只是一个最优解,不一定是最终结果。随着对古文献的进一步整理和出土文献的不断发掘,对历史事件的研究会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