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6.2《六国论》(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6.2《六国论》(学案).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六国论学案【文本解读】六国论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这篇文章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是借古鉴今、针砭时弊的名篇。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阅读这篇文章,要结合作者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体会其中所表现的古代人士家国天下的情怀。【素养目标】1.了解苏洵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本文议论严谨的特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4.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5.背诵全篇【学习重难点】了解作者
2、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苏洵(10091066),字,号,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据说 27 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 22 篇:几策2 篇,权书10 篇,衡论10 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
3、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 8 篇。2.了解文体知识论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3.相关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于是统治者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朝廷内部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软弱无能以致外交妥协投降。4.解
4、题 六国,论,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赂()厥()暴()弥()与()燕()洎()殆(d)咽()邯郸()三、文本研究【思考 1】研读第一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非兵不利 破灭之道也 率赂秦耶 不能独完 活动二:探究文本 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思考 2】研读第二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其实百倍 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 至于颠覆 以地事秦 活动二:探究文本 1.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思考 3】研读第三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
5、丧 义不赂秦 始速祸焉 后秦击赵者再 诚不得已 活动二:探究文本 1.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国和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思考 4】研读第四、五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礼天下之奇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 苟以天下之大 六国破亡之故事 活动二:探究文本 1.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思考 5】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思考 6】鉴赏文章写法 1.作者是怎样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有什么特色?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六国论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本文在晓之
6、以理的同时,也做到了动之以情。动之以情表现在哪些方面?【思考 7】本文在思想上独树一帜,在写法上又有哪些独特之处?【思考 8】有人说,前四段已将论点阐述得很透彻了,后两段完全可以删掉或者简化,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思考 9】深度探究 1.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思考 10】阅读与思考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
7、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
8、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 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问题:苏辙的观点与苏洵有何区别。四、明晰主旨 五、拓展阅读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使文章的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
9、人口的名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壁”。中唐时期,一些士大夫迫切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与此相伴的是复兴儒学成为强大思潮。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而与骈俪文相对立。韩愈、柳宗元两人都是大散文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在他们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清新流畅的新文体,基本上取代了几百年来骈文统治的地位。文学史家称这场文体革新为唐代古文运动。韩愈的散文,论说、抒情,记叙,各体擅长。韩愈是司马迁之后又一语言巨匠,他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提炼当代口语成为文学语言
10、,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结构也灵活多变。韩愈的散文总体风貌是雄健深厚、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曲折自如。苏洵说他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第一书)。相对于韩文的阔大雄肆,柳宗元的文章析理透辟,清隽卓绝,以精密见长。韩愈说柳宗元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迁)”。柳宗元思想深刻,对人民富有同情心。柳宗元的传记文在选取人物和材料方面极具匠心。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清新秀美,富于诗情画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继承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所发展,为游记散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晚唐时期至五代十国,古文运动缺乏有力的后继者,以李商隐为代表作家的骈体文仍然居优势。欧阳修在北宋中期再度发
11、起古文运动,很快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包括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在内的文学集团,于是一度中断的韩柳古文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宋代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比唐文更宜于说理、叙事,抒情,更实用。唐文奇特,结构上纵横开阖,波澜起伏,词语上也追求新奇;宋文从容,曲折舒缓,不露锋芒,语言则以明白如话见长。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文风的创立者,他提倡学习韩文,但不是机械模仿。他取法韩文文从笔顺的一面,对其奇险的一面弃而不取。韩文重气势,欧文重风神,韩文雄放,欧文绵邈,有跌宕唱叹的韵致。欧阳修的议论文有为而发,有感而作,他对骈体文的艺术并不一概否定,如醉翁亭记散中带骈,骈散相间,有似骈非骈的情趣。骈体赋,在唐
12、代已有转散的趋势,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虽注意铺陈,但全无堆砌,已可算是一种新文赋,他则 进一步推进骈散结合,确立新体文赋。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的是苏轼,他的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议论文明晰透辟,雄辩滔滔,气势纵横,善于随机而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南宋的叶适称之为“古今议论之杰”。但他更为精美的是游记、杂记、随笔、文赋等文章,做到了涉笔成趣,姿态横生。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文章委曲周详,完整严谨;王安石的文章识见高超,挺拔劲峭;苏洵的文章纵横驰骤;苏辙的文章汪洋醇厚。(摘编自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六、素材积累苏洵名句 1.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
13、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2.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3.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4.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5.知理而后可以兵举兵,知势而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6.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7.明于大而暗于小。8.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9.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答案 一、1.明允,老泉,散文家 4.解题 六国,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赂(l)厥(ju)暴(p)弥(m)与(
14、y)燕(yn)洎(j)殆(di)咽(yn)邯郸(hn dn)三、文本研究【思考 1】研读第一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非兵不利兵器 破灭之道也 原因 率赂秦耶 都 不能独完 保全,形作动 活动二:探究文本 1.明确 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思考 2】研读第二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大)的方面,形作名 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思厥先祖父 其 暴霜露暴通“曝”,冒着 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奉之弥繁 更加;至于颠覆 国家灭亡;以地事秦 侍奉 活动二:探究文本 1.明确 赂秦而力亏
15、,破灭之道也。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证法、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思考 3】研读第三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亲附 五国既丧 已经 义不赂秦 名作动 坚持道义 始速祸焉 才招致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诚不得已 的确,确实 活动二:探究文本 1.明确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不赂者灭亡的原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燕:荆轲刺秦王;赵:诛杀良将。2.明确 提出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3.明确 事实论证、假设论证。【思考 4】研读第四、五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
16、疏通文意 礼天下之奇才 以礼相待,名作动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所:被动;劫:胁迫,挟持 日削月割 日月:天天、月月,名作状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旧事,成例。活动二:探究文本 1.明确 第四段承上启下;第五段借古讽今,得出了“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结论。【思考 5】明确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思考 6】1.明确 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
17、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的,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2明确 (1)对比论证。文章写了以下几组对比。祖辈、父辈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暴霜露,斩荆棘”与“如弃草芥”。诸侯土地的有限与秦国贪欲无限的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诸侯贿赂频繁与秦国侵略更厉害的对比:“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通过以上几组对比,说明了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从而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赂秦而力
18、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2)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引用古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比喻使语言非常形象、贴切,充分表现出“赂秦”的弊病之大,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3)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下断语,表现了文章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分寸感,恰到好处。(4)类比论证。“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把北宋比作六
19、国,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3明确 在论证中,作者穿插了“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绘,读之令人唏嘘感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具有感染力。在夹叙夹议的字里行间,也流溢着作者的爱憎,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欣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以及“呜呼”“悲夫”等词语的运用,无不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思考 7】明确 注意气势的营造,追求一气呵成、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气势。如文章开头,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容不得旁人反驳。第 2 段,设问呈疑,代读者提出疑问,接着径自作出回答,对论点作了补充,从而把论述向前推进一步。作者除了运用对比、类比、比
20、喻论证的方法外,还使用了形象描述的方法。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用“暴霜露,斩荆棘”写基业得来不易;“以有尺寸之地”,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对于“割城”“赂秦”的具体方式,用“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了“赂秦”的频繁;用“五城”“十城”,以层递的方式揭示了“赂秦”的力度越来越大。而“赂秦”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实在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描述形象。注意语言的锤炼。如写假如六国并力西向,秦人势必陷于困境,用了“食之不得下咽”,表现出秦人极端紧张的心态,含蓄生动,还带点幽默的味道。再如“封天下之谋臣”与“礼天下之奇才”是对偶,又是互文,作者两边各
21、举一例,封则举“谋臣”,礼则举“奇才”,使得文章语言高度凝练。【思考 8】明确 (示例)不同意。作者写作此文时,北宋王朝对强敌辽、西夏奉行以贿赂来 苟安的政策,苏洵对此极为不满,深感忧虑。文章的写作意图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是借古论今,指出宋朝国策之误,给宋朝统治者敲响警钟。开头从论古入,结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是借古论今,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加深了文章的立意,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思考 9】1.明确 (观点一)我很赞同苏洵“弊在赂秦”的说法。面对强大的秦国,有的国君为迎合它,割城献邑,或对那些处在秦国围攻之下的国家置若罔闻。殊不知这样更增长了秦国的侵略意识,敌方更强大,自己更弱小
22、,灭亡的结果又怎能避免?(观点二)我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君治国不当。当年秦国也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但经商鞅变法之后,国势逐渐增强,为最终灭掉六国奠定了基础。如果六国国君都能选贤举能,尽心治理国家,使自己国家强大,何至于要联合其他国家来抵挡秦国呢?【思考 10】明确 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同。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相争以用土地贿赂秦国的方式以求自保,但却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国力,同时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国。而苏辙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势力,即韩、魏国的国力,他认为若韩魏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变不会至于此地。论证角度不同。苏洵的六国论
23、从“赂秦而力亏”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最后引出“为国者无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苏辙的 六国论 则从“韩魏附秦”招致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批评六国之士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主旨不同。苏洵六国论的主旨在于批评秦的过失,揭示秦王朝覆灭的原因,总结历史教训,希望汉文帝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以仁义治天下。苏辙六国论实为借古喻今,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向契丹、西夏割地献物,妥协投降。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本文论述亦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四、明确 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