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修2第十单元第28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答案.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884231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修2第十单元第28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修2第十单元第28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修2第十单元第28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修2第十单元第28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答案.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 28 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年)1.背景(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措施(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4.特点(1)适应了战时需要,即“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2)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国有、实物分配制等。5.实质

2、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6.评价(1)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2)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年)1.背景(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2.开始标志 1921 年 3 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 农业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

3、国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4.特点(1)管理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实质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6.影响(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是列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为此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3)丰富

4、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7.新经济政策的终结 1924 年列宁去世后,布哈林成为了新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随着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全面开始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农村集体化全面代替了新经济政策。易错辨析 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图示明史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 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

5、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3)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下,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4)苏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民主传统,斯大林有浓厚的专制独裁意识。2.表现(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3.特点(1)经济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将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摆在首位。(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6、;以党代政,以人治代替法治;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清洗异己;缺少监督。(3)思想文化上:个人崇拜,思想控制,学术问题政治化。4.评价(1)成就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教材补缺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7 年 12 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工

7、业化对粮食的需求增大)。1933年 1 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内容: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实行的原因: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 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成就: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

8、,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缺点:为追求集体化速度,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违背了自愿的原则。把农民的住宅、牲畜、家禽等收归公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农牧业产量一度明显下降。对富农实行过“左”的消灭政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对农民剥削过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考点一 列宁时代社会主义探索 1.租让制 租让制是指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是苏维埃政权同外国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即由苏维埃国家与外国资本家订立合同,把暂时无力经营或开发的企业、矿山、森林区等租赁给这些资本家来经营。资本家则以合同的一方或租借

9、者资格获取利润。实行租让制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租借制 租借制是指苏联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之一,是在苏维埃政权的监督下,把某些国有企业或林地等暂时租给本国资本家、合作社或个体劳动者经营。实行租借制的目的是减轻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负担,加速恢复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甩掉国家的财政包袱。1.多角度看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从阶级关系来看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新的经济基础 从管理体制的角度看 新经济政策意味着一种主要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核算制作为经济杠杆

10、的新管理体制 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 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摒弃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产品的经济形态,走上了由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态 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角度看 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不同点 比较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逐步过渡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

11、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践效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相同点 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作用:巩固了政权。针对练 1 (2018合肥二模)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这表明列宁()A.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B.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

12、展工农业 C.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 D.认为沙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列宁认为,在落后的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特殊的过渡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特殊的过渡方法”是放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间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故选 A 项。考点二 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 1.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

13、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针对练 2 与下图反映信息最为切合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加速发展战略 答案 C 解析 三年国内战争期间,迫于形势需要,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中的完整体系不符,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体系不符,故 B 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体系相符,故 C 项正确;戈尔巴乔夫制定了发展

14、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与材料中严密体系不符,故 D 项错误。2.集体农庄 又称农业劳动组合。它是十月革命后,苏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土地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1)原因 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

15、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2)特点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苏联与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及原因(1)不同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

16、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阶级分化。(2)原因 社会制度不同。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历史进程不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苏联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家国情怀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与灵魂 苏(俄)联在 20 世纪 2030 年

17、代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探索。尤其是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严重缺陷。且日益僵化。表明任何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创新是保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灵魂。材料 1921 年 3 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 年 5 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

18、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 10 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 12 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摘自王斯德20 世纪的世界史 要求:分析材料,找出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中的体现。信息:答案 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实行了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19、;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等措施。材料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了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 海报解读整理

20、 发现问题:布哈林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拥护者,他在苏联工业化建设道路问题上与斯大林模式是相冲突的。思考: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试答:答案 在发展途径上:布哈林主张全面发展,先轻后重;斯大林则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资金来源上:布哈林主张轻工业积累与本国节约;斯大林则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在发展速度上:布哈林主张按常规速度发展;斯大林则主张竭力加快速度发展。史料一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图是苏联工业化时期的一组海报。图一 工业化之路 图二 纺织工业 史料二“农村中也开始了农民群众建立集体农庄的劳动高潮。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

21、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找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该书经过苏联共产 党中央委员会审定,斯大林亲自参与撰写了 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全国党史教材)史料三 1935 年 6 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访问苏联。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的、更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辨析史

22、料:上述三则史料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叙述。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史料一的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史料二出自官方编订的教材,政治色彩浓厚。史料三为法国作家亲自看到的苏联,评价较为客观,可信度比较高。应用:(1)通过对以上关于苏联(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研究,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史料一中宣传画全面准确地总结了苏联工业化成果 B.史料一中图二与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政策不符 C.史料二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过上了美好生活 D.史料三中罗曼罗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作家,其观点带有贬损苏联的色彩(2)通过对以上史料的研究,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

23、?答:答案(1)B (2)苏联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建设热情高涨取得巨大的工业成就。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剥夺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并不高。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不重视改善民生,压制了自由、民主。1.(2016课标全国,34)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 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 B 解析 1928

24、 年,斯大林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到 1932 年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对苏联工业建设的关注,故 B 项正确。2.(2015课标全国,34)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 A 解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 1930 年、1931 年苏联的粮食产

25、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A 项符合题意。3.(2014课标全国,34)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 A、B 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

26、外资,排除 C 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 D 项正确。4.(2013课标全国,33)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 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 年增加了 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 D 解析 20 世纪 30 年代斯大林体制确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而 1952 年的苏共十九

27、大却认为粮食产量增加并解决了谷物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对斯大林体制的曲意维护,故排除 A 项,D 项为正确答案。B 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赫鲁晓夫 1956 年上台后,C 项说法错误。5.(2013课标全国,35)1931 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100 年。我们应当在10 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答案 B 解析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 10 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 1931 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

28、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 1936 年斯大林经济模 式的形成,故 B 项符合题意。1.(2019湖南六校 4 月联考,34)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个法令称:“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应当没收全部财产,判处三年以上的监禁,并强迫其劳动。”这一做法造成()A.物价高涨,只能凭证供应物资 B.劳动力减少,工业化受到阻碍 C.政府加强干预,计划经济形成 D.产能低下,只好引进西方资金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可以得出当时物资供应必须有供给委员会的凭证,不允许私人买卖,导致市场上商品供应缺乏,物价上涨,故 A 项正确。2.(

29、2018“千校联盟”冲刺预测,34)在 1921 年至 1927 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 16.9%的速度递增,到 19261927 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苏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政府()A.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B.普遍建立集体农庄 C.全面推行余粮收集制 D.在农村实行粮食税 答案 D 解析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 19281932 年,故 A 项错误;为适应苏联工业化战略要求,到 1937 年苏联普遍建立农业集体化,且挫伤了农业积极性,故 B 项错误;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严重损害了农民积极性,故 C 项错误

30、;1921 年 3 月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是其内容之一,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故 D 项正确。3.(2018湖北仿真模拟适应性考试,34)下图是一幅 1933 年的苏联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A.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 C.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 D.美苏在经济领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 答案 A 解析 据漫画内容西方对 1928 年苏联提出的五年计划嘲笑而 1933 年在苏联成就面前低下头可知,苏联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体现了国家干预的优越性,故 A 项正确;苏联漫画没有体现经济危机,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不切实际的幻想”可知西方对苏联进

31、行了嘲笑,故 C 项错误;美苏冷战是在 1945 年二战以后,与材料“1933 年”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4.(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34)20 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中期,苏联不断充实企业技术、生产、财务计划的内容,增加计划指标,并相应减少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苏联上述举措()A.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力量 C.推动了公有制经济的建立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A 解析 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苏联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题干的这些措施就是增加国家计划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故 A 项正确。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衡

32、水模拟)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探索建立新社会的尝试,它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一样凝聚了一代人的记忆。二者遭遇挫折的共同原因在于()A.都以支持军事斗争为中心 B.都强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C.都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D.都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答案 D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非常时期(战争背景下)”实行的“非常政策”,以集中一切力量赢得战争,由于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战争结束后即遭到国内工农力量的反对,随即为新经济政策所取代;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违背中国生产力水平和基本国情的情况下盲目变革生产关系的重大失误,因而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困难,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说法错误

33、。2.(2018昆明模拟)1919 年 2 月 14 日,俄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成立公社和协作社。许多地方当局通过决定,规定在1919 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这些决定()A.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 B.直接导致苏俄经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C.体现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向 D.反映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迫切心态 答案 D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与材料中“过渡到社会主 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规定在 1919 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相符,故 D 项正确。3.(2018 新

34、余市模拟)“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该材料所描述苏(俄)联的一项经济政策是()A.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义务交售制 答案 B 解析 农民在交纳固定的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符合“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故 B 项正确。4.(2018衡水四月大联考,34)1923 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

35、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A.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 B.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 D.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结合时间“1923 年”可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对新经济政策产生怀疑,故 C 项正确。5.(2019郑州市质量检测)“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据此,苏维埃

36、俄国决定()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客观作用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 答案 B 解析 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题中“商业正是”“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相符,故 B 项正确;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工业发展的内容,故 D 项错误。6.(2018濮阳二模,34)下图为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

37、长率示意图。该图说明苏联()A.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 B.农业集体化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 C.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D.经济体制改革减缓了经济增长速度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目中柱形图的变化得出:从 20 年代到 30 年代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上升,从 30 年代到50 年代年平均增长率下降,A 项表述不全面,故 A 项错误;B 项表述不全面,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20 到 30 年代经济增长是因为新经济政策,30 到 50 年代经济增长率下降是因为斯大林模式,故 C 项正确;D 项表述不全面,故 D 项错误。7.(2018赣州适应性考试,34)下表为 1927 年前后,苏联集体

38、农庄与个体小农数据对比,由此可知()播种机 收割机 牲畜 集体农庄 2.2 台/100 俄亩 2.07 台/俄亩 13.8 头/俄亩 个体小农 0.3 台/100 俄亩 0.6 台/俄亩 17 头/俄亩 A.为农业集体化创造了条件 B.农业机械化基本完成 C.农业集体化运动效果显著 D.集体农庄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 1927 年前后,集体农庄的机械化增强,说明集体农庄得到了发展,为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创造了条件,故 A 项正确。8.(2018衡水金卷模拟五,34)有史学工作者收集了下列主题的相关史料,该学者要论述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序号 主题 史料 1 俄国具有

39、长期高度集权的沙皇专制传统 史料 2 十月革命没能完全割裂俄国历史传统 史料 3 蒙古人统治留下的东方专制制度方式对俄罗斯权力阶级的影响 史料 4 1921 年列宁主持下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 A.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B.苏维埃代表会议的出现 C.新经济政策的制定 D.赫鲁晓夫改革的必然性 答案 A 解析“俄国具有长期高度集权的沙皇专制传统”与“苏维埃代表会议”没有必然的联系,故 B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 C 项错误;材料最后的截止时间为“1921 年”,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关联,故 D 项错误。9.(2018郑州模拟)1951 年,第比利斯地铁获准开建,

40、国内上百家国有企业参与其中:莫斯科提供列车、车站电子钟、通风系统、盾构机,列宁格勒生产扶梯,变压器来自基辅,哈尔科夫制造配电器、通讯基站这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体系日趋完备 B.工程技术实现自给 C.易于凝聚全国力量 D.商品市场基本畅通 答案 C 解析 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发展不平衡,故 A 项错误;由题干地铁的开建,上百家企业参与其中并不能说明工程技术实现自给,故 B 项错误;1951 年苏联是计划经济体制,上百家企业参与其中这是计划的力量,故 C 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市场流通不畅,故 D 项错误。10.(2018济南模拟)1930 年 3 月,苏联农业集

41、体化比例由 1929 年 12 月的 20%猛增到 58%,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 000 万户农民退出农庄,据此可知()A.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 B.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 C.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决策 D.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答案 A 解析 根据“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可知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故 A 项正确。11.(2018怀化模拟)苏联自 1928 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 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 1937 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 0.9%。出现

42、这一变化是因为()A.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B.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 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D.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答案 C 解析 “1928 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 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但到 1937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 0.9%”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成就显著,主要机械已经完全自给,故 C 项正确。12.(2018安徽 A10 联盟最后一卷,34)有专家认为:“苏联经济增长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是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1973年中东战争以后石油价格提高了15倍)维持的,如果只靠企业

43、内部积累,恐怕 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材料反映了苏联()A.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B.逐渐转变为外向型的经济 C.仍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D.经济发展取决于外部环境 答案 A 解析 题干“如果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 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说明苏联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即斯大林模式难以维持其经济增长,故 A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 13.(2018开封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农村存在农奴制的严重残余,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十月革命后,根据土地社会化原则所进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并不以农

44、村为直接销售市场。相反,为了保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保证国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就要求压缩农村市场,紧缩农民消费水平。因此,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就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那样,把农村改造成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所能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也很有限,要由国家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由轻工业遍地开花那样吸收自由雇佣劳动者。改编自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 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

45、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形成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式的经济”是什么?给苏联发展带来的严重问题有哪些?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占优势;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加强国防的需要;为了迅速改变国家工业落后的面貌。(2)“苏联式的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压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妨碍了现代

46、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14.(2018石家庄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是 2008 年我国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现代以来中美苏经济建设方面内容的目录摘编。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 11 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二、探索与失误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 13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 17 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 18 课 罗斯福新政

47、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 21 课 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目录主题内容,以时序为基本标准修改并说明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答案 主题:苏、美、中三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修改:第 1 课 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 2 课 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第 3 课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第 4 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 5 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成就 第 6 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 7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理由:以时序为基本标准,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内容在前;其次为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延续发展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此同时 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进行经济改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1949年,而且社会主义建设深受苏联的影响,故排在最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