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安娜卡列尼娜》.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安娜卡列尼娜》.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4、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 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1828年生于图拉省晓金区一个贵族家庭。自幼就开始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至 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创作早期,他站在开明贵族地主的立场上观察社会,描绘生活,幻想以改良主义的方式协调农民与地主的关系,解决矛盾。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被称为“自传三部曲”的童年(1852)、少年(1
2、854)、青年(1857),哥萨克(1863)。60 年代后,他开始从贵族地主阶级立场向宗法制农民立场过渡,企图在历史和道德研究中找到解决俄国社会问题的答案。主要作品 战争与和平(18611869)、安娜 卡列尼娜(18731877)。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世界观的激变。他否定了贵族阶级的生活,站到了宗法农民的一边。宗教道德基础上,提倡“勿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这种思想较集中地表现在晚期的代表作 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复活(18891899)中。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但他的思想和做法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由于家庭关系日益恶化,1910年 11
3、月 10 日托尔斯泰离家出走,11 月 20日病逝于一个小站。托尔斯泰的小说在艺术上,既善于描绘气势磅礴的宏观场面,又善于刻画细致入微的矛盾心理。他在描绘人物心理时,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抓住思想感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一丝一毫地追索出人物思想感情巨大变化或剧烈转变的全过程,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这种方法被称为“心灵辩证法”。作品导读 作品由二条彼此并行又相互联系的情节线构成。一条线索写安娜卡拉尼娜的爱情悲剧。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在17 岁时被姑母包办嫁给大自己20 岁的大官僚卡列宁。他们二人,不仅年龄悬殊,思想、性格更是不合,卡列宁是个极端的利已主义者,一个枯燥刻板,虚伪自私、追求功名利禄
4、的机器。而安娜不仅外在美,还具有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强烈充沛的感情,旺盛的生命力,渴望获得幸福。安娜不满丈夫卡列宁的冷漠与虚伪,爱上了青年军官伏伦斯基。当时的上流社会荒淫腐化,婚外恋情比比皆是,为人接受。丈夫卡列宁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甚至允许安娜与情人偷偷往来,只要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即可。但安娜不愿随波逐流,要光明正大地追求爱情。她坚决要求解除旧的婚姻关系,遭到拒绝,不得不离家出走。她的举动无疑触犯了贵族阶级的游戏规则,被虚伪荒淫的贵族上流社会所不容,整个上流社会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与辱骂。卡列宁不仅拖延离婚,迫使她的追求不能合法化,而且剥夺了她的母子之爱。这一切,她最初尚能承受,表现出一
5、种要向社会挑战的气概,因为心中尚有爱情之火在燃烧。但渐渐地,他发现伏伦斯基对自己越来越冷淡,孤注一掷的爱情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而对儿子的思念与愧疚也时时折磨着她。绝望之下,她选择卧轨自杀。伏伦斯基良心受到谴责,大病一场。后来志愿前往巴尔干从军,但求一死。安娜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鲜活、丰满的女性形象。她典雅、美丽,有着强烈充沛的感情和旺盛的生命力。她被姑母包办嫁给自己并不爱的卡列宁,在宗法思想的影响下曾安于天命。伏伦斯基唤起了她潜在的激情。她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所以不愿意如其他贵妇人一样维持着偷鸡摸狗的婚外恋情,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她的爱热烈而执着,为此付出极大地牺牲。但同时,她仍不免受到
6、传统道德观念和贵族偏见的束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有罪的。作者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肯定她的生命意志,对她的悲剧寄予同情。另一方面,又认为她放纵情欲、抛夫别子、有违天职,理应受罚。安娜的死亡,正是“申冤在我,我必报应”的图解。另一条线索写外省地主列文的农业改革和精神探索。列文是一个具有宗法制农民思想的理想贵族形象。他曾试着去融入城市生活,最后却发现这种浮华生活背后空虚、伪善的本质,于是回到农村。在农村,他是一个有良知的地主,常常感到自己在农民面前是有罪的。他探索农业改革,他幻想建立一种联营的方式,使地主和农民一起收益,实现人人富裕。然而,农民和地主的矛盾终究是不可调和的,列文的尝试也失败了
7、。他又试图在哲学中寻找人生意义的答案,却陷入极度绝望之中,几欲自杀。最终,他接受了一个的说教,建立了“为上帝、为了灵魂而活着”的信条,最终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感情上,他与吉娣经过波折,最终结合,过上平静、幸福的家庭生活。但是,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后的列文对未来仍然充满着迷茫和惆怅。列文是托尔斯泰自传性的主人公,他的精神探索与思想矛盾是托尔斯泰精神探索与思想矛盾的真实写照。托尔斯泰对安娜卡列尼娜的初始构思,是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但是在创作中,构思不断被修改。当时,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已经进行,资本主义势力迅速膨胀,在政治、经济、思想、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对封建社会进行了猛烈的冲击,这
8、些变化引起了使托尔斯泰的思考。他将之融入到写作中,使作品的内涵不断扩大,涉及到 19 实际 70 年代俄国的农业经济、家庭婚姻、政治思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安娜卡列尼娜不仅仅是一部家庭婚恋小说,更是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宁伏伦斯基的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沦丧。通过列文吉娣的线索,揭示了资本主义入侵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形,以及开明知识分子对出路的探求。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第一,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两条线索呈对应结构。安娜和列文在对生活的失望和对理想的追求上具有一致性。不同之处在于,安娜与伏伦斯基的爱情不符合宗教教义,注
9、定毁灭。而列文与吉娣的爱充满了和谐、真诚、柔情与自我牺牲,值得提倡。通过安娜与列文的对比,作者宣扬一种宗法制的家庭思想和道德原则。第二,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完美体现了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安娜自杀前大段的内心独白,作者充分调动了安娜的各种感觉、想象、记忆,用不规则、跳跃的意识流变,把她悔恨、羞愧、恐惧、痛苦等复杂而混乱的情感展现出来。精华句段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在爱情上越来越热烈,越来越自私,他却越来越冷淡,这就是我们分手的原因。”她继续想:“真是无可奈何。我把一切都寄托在他身上,我要求他也更多地为我献身。他却越来越疏远我。我们结合前心心相印,难分难舍;结合后却分道扬镳,各奔东西。我真不该那么死心塌地地做他的情妇,可我又没有办法,我克制不了自己。要是他并不爱我,只是出于责任心才对我曲意温存,却没有我所渴望的爱情,那就比仇恨更坏一千倍!这简直是地狱!事情就是这样,他早就不爱我了。爱情一结束,仇恨就开始”推荐译本 安娜 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杨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