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礼赞奋斗者通用(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礼赞奋斗者通用(3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精选礼赞奋斗者通用(3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精选礼赞奋斗者通用一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
2、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九年
3、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
4、课的一个难点。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教学过程由于教材规定的
5、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
6、,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第二块:整体诵读。 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 第三块:问题点拨。 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7、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浅;深。象征美:物;人;神。 第五块:拓展延伸。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
8、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 3、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较难把握,教师不必强求学生面面俱到,而是以点及面,理清学生容易接受的路子。重点放在学生的品味精彩的语句和对全文主旨的理解上,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做到一学一得。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同时鼓励学生去“发现”文章的特色。发现的,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内容的把握也可以是词句的揣摩。“发现”既没有限制,又没有止境。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拔,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充分调 动学生的
9、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从而加深对主旨的认识。 精选礼赞奋斗者通用二 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年级时学习了短文两篇,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结合本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隔膜,学生对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学习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对于本文在层层递进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领会。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
10、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 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11、,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二、由浅入深
12、,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
13、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
14、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2)品读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说说这四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的联想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小结文本内容: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
15、、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三、板书设计:略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 (一)设疑过渡 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二)背景助学 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
16、前,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三)精读探珠 1、文章中哪些文句让你感受到“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明确:第7段、第8段(诵读)。 2、这种“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并不是正面表达的,而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的?这是什么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17、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明确:第7段,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18、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要赋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 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5、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
19、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四)演读小结 1、小结:之所以赞美白杨树,是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具备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 2、师生表演读,体会并演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之情、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其中,师读第一个反问句,女生齐读第二个反问句,男生齐读第三个反问句,全班齐读第四个反问句,三名学生代表读第8段前两句,全班齐读第8段最后一句。 三、品读语言,学礼赞之法 (一)
20、欲扬先抑 1、品读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21、,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明确:两处都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同时,第(1)句牵引着读者,第(2)句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二)烘托蓄势 1、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其妙处。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2、明确: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对比突出 1、品读下面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楠木。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
22、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明确: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四、总结梳理,得礼赞之旨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篇所学: (一)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串起整篇文章; (二)在描绘白杨树形貌气质的基础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征手法,赞美北方农民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文章运用抑扬
23、、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板书设计:略。 精选礼赞奋斗者通用三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 4、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难点: 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
24、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解释,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写美白杨树的原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
25、教案设计7。 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再读课文,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激趣:本文题为“白杨礼赞”,但不是几句空洞的赞美之词,对白杨树的赞美是通过几幅优美的图画展现的。请再读课文,看
26、一看共勾勒、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学生读后交流。 明确: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见以下板书)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高原风景图 “雄壮”“伟大”“单调” 傲然地耸立 白杨远景图 “惊奇” 力争上游 白杨特写图 决不是平凡的树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白杨联想图 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段。 2、讨论: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为什么要从写黄土高原写起?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一题的2、3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课文。 1、白杨
27、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齐读课文第五段。 2、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的第7段,完成了由“树”“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第 21 页 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