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获奖作品(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获奖作品(七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获奖作品(七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教学设计题的答题技巧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 年历卡及表格,课件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 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时间单位年、月、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 1、从20xx年到20xx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20xx20xx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 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介绍哪几个
4、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1、计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阅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填表二。仔细观察表二,从表中记录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2、汇报。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20xx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出示资料,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释与应用 1、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维训练 小明过了4个生日,他今年
5、可能几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五、作业布置 解答我们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多少个月,多少天的问题,并写在数学日记中,也可以写一写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更多的收获。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仔细观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发现、收获新的知 教学后记:
6、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观察比较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 年月日教学教学反思 两次教学年月日,相同的教学内容,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亦不相同。根据两次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教学中这些方面需要改进: 一、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及时调控课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严格把握好教学时间,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在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引导,但教师不能引导过多,适可而止。 二、
7、重合作过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结果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予以点拨,交流后有所收获,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结论。 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时间思考,不能提出问题后就急于找同学回答,这时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反应较快的同学,要注重学生的不同差异,面向全体同学。 四、习题训练量不足 要想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要加强练习题的训练,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 教学设计题的答题技巧篇2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T:孩子们,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平时你们喜欢看课外书吗
8、?(喜欢) T:谁能说说你在课余时间都喜欢看什么类型的课外书呀? S:故事书、科技书等。 T:看来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现在学校决定为你们购买一些课外书,快说说你们想要什么类型的书? S:童话类、体育类 T:你们说了这么多,我都记不住了,这可怎么办呀? S:您可以记下来呀! T:这个办法不错,下面我们把刚才那些同学说的一起记录下来。 二、全班交流,感受新知 1、让学生感受收集数据的过程 T: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准备的小卷子,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同学们的答案。(全班动手记录20名左右学生的情况) T:讲明记录方法。 T:刚才我们记录了一些同学想要的书籍,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记录的结果如何,谁愿意给大
9、家展示一下你记录的结果。(或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方法) S:到展台上汇报自己的记录过程。(5人左右) (如果没有画“正”字的方法,就向学生展示老师的方法) T:刚才我们展示了几位同学和老师的记录过程,下面我们看看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S:都是每个人记录一次,不同的地方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图形记录。 T:大家说的真好,那么这些方法哪个更方便呢? S:画“正”的方法,因为那种方法比较好数结果。 2、学习制作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T:我们已经收集了同学们的数据,下面我们把这个结果制成统计图来方便我们观察。请大家把小卷子翻过来,看着大屏幕的统计结果来制作统计图。(每一个小格代表一个人
10、,提要求) T:刚才我们经历了收集数据和根据结果制作统计图的过程,看着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S:我发现有?人喜欢?书,我发现 T: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谁能看着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呀! S:提问,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刚才我们经历了统计的整个过程,并且体会到了统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来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P111,读题,明确要求。 2、看来统计还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最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统计组员最爱吃的一种蔬菜。提要求。 教学设计题的答题技巧篇3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
11、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 时间 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 (板书:同时 相对 相遇) “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
12、时出发,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走的时间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2分 3分 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走的时间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70 60 130 2分 140 120 260 3分 210 180 390 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
13、: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分步列式解答 704=
14、280(米) 604=240(米) 280+240=520(米) 综合列式解答 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分步列式解答 70+60=130(米) 1304=520(米) 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
15、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教学设计题的答题技巧篇4 为了总结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十年实验的经验,交流江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探索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以推动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数学课程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不断深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部决定举办“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教学设计应围绕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所安排的教学内容,突出教材自身特色,体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合理选择、有效运用不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努力
16、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学思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设计文稿包括“教学内容”“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资料链接”七个部分。其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部分必不可少。“教材简析”可简要分析相关内容在相应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处理的意图和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主要的教学策略,字数一般在500之内。“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忌空话套话。“教学过程”是文稿的主体。教学过程应翔实、具体,不仅要有教学程序的叙述,更要有教学重、难点的具体教学处理,以及对学生课堂学习情
17、况的预测和相应的教学应对措施;设计的学习活动应力求新颖、层次清晰,富有启发性和数学思想内涵。对教学过程必须所作的“说明”不求多、求全,最多选择35个关键环节,结合具体教学安排简述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依据,以及这样的安排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积累经验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资料链接”主要是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数学史料、名题趣题,以及它们在社会、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等,字数一般在500之内。教学设计的叙述主要采用“谈话”“引导”“启发”等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而不是师生对话的形式。 设计内容不仅包括新授课,而且包括练习课、复习课。将分别确定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的一、二、三等
18、奖的不同比例名额,进行评选,颁发证书并择优发表。 教学设计题的答题技巧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
19、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
20、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题的答题技巧篇6 微课名称: 四年级上册“计数问题” 知识点名称: 数线段的个数 学科类型: 小学数学 教学环节类型: 新课讲授 教学活动类型: 讲授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快速准备的数出线段(角)的个数。 教学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学资源与环境:
21、电子白板,录屏软件 教学过程: 1、给出一个图,让学生先试着数线段,提出问题:怎样快速又补充不漏的数出来。进行基于问题的教学。 2、从一般到特殊,讲述数线段的技巧。 3、给出问题,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 5分钟 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丰富教学策略,给学生创造一个富有乐趣,有益于学习的微课程。 教学设计题的答题技巧篇7 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
22、,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第 18 页 共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