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5篇 怎么备教案呢?首先要明确资料决定方法,方法是为资料服务的;要思考教学目的、学生年龄特征、班级特点等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 永久的生命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词句,了解及哲理散文的相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明白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巩固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
2、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着要面临死亡,每个人拥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作家严文井却说“生命是永久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严文井的解答吧!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一)字音 臼ji齿茸rng毛蔓mn延凋dio谢牛犊d (二)词义 兴味:兴趣、趣味。 洗涤:洗。 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三)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作家。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一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
3、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1.读课文,明结构。 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文章篇幅短小,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其次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探讨出课文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
4、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3)通过小草和小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部分(45)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对生命的理解。(教师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答,可以前后四桌间讨论交流。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1)怎么理解文题“永久的生命”?(提示:文章在哪句里出现了“永久”一词,联系文句去体会)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怎么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4)为什么说“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 (5)“生命要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的含义。 明
5、确: (1)第三段第一句话“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里出现了“永久”一词,所说的永久的生命是合起来的生命整体,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生命。“永久的生命”指生命整体,这与个体生命短暂不矛盾。 (2)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虑,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对比。“生命”和“衬衫”相对比,突出表现了生命是一段不可逆转的过程。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
6、”,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无休止的。 (3)“终于要凋谢的花朵”指绽放过的美好的生命个体,“永存”说的是生命整体,花谢后又会有花开,生命是永不休止的。这句话看似矛盾,却再次意蕴着生命的永久的哲理。 (4)本文写于1942年,当时日本鬼子在我国横行,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_也欺压老百姓。因此,我们认为日本鬼子,国民党_等恶势力就是那些“暴君们”,他们是杀不绝我们的,我们这些勇敢的中国人民会凝结成强大的生命力,同这些残暴势力作斗争,就如同“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表现了革命热
7、情以及革命必胜的信心。 (5)人活着,就要创造自身的价值,能够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这才是生命真正意义上的永久不朽。从重复的“不断”一词可体会的这种对生命的期许。 3.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商讨。 4.本文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 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悲观、消沉的情绪。第二自然段开头一句中“却”字,可见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们没有时间悲观”“生命自身神奇”“生命充满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
8、言表达了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表面上看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主要想告诉我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的繁殖者,蔓延着,随处宣誓他的快乐和威势。”“我们要赞美生命”统观全文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5.明主旨: 本文通过对生命是永久的描述,表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6.拓展思考: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究,自由发言。 例: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弱的,但整个人类的生
9、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7.课堂小结: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感谢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是短暂的,易逝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为自己的生命精彩而拼搏、为自己能给世界增添姿彩而努力。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分钟喝彩,用全部的热情创造无限的价值。 四、课时作业: 1.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篇短文,可以写自己生活中受到家长、老师赏识的一件事。 【例文】 刺梨花不平凡(节选) 近了,我不禁哑然-那不是什么玫瑰花,只是刺梨花,只是刺梨花而已。花瓣稀稀的,薄薄的,连色彩都是那么浅淡
10、! 让我惊奇的是,它被遗弃在沟旁、路边,饱经风霜却能昂首挺胸。花朵比不上玫瑰花的清香与娇艳,不会被人拥入怀中,置于案头,但它能结出刺梨儿,做药,做茶,在默默中奉献自己的所有;它不像玫瑰那样活得轰轰烈烈,虽然平平淡淡,却也堂堂正正地生活;从未有过惊天动地,只是在默默中奋进。这样的人生不也一样有意义吗? 我蹲下身去,摘了两朵刺梨花捧在我的手心里,感觉它并不平凡,同玫瑰花一般美丽。不,它比玫瑰花还美丽。 点评:始见刺梨花,它的花型、花色都让嫌弃,不是自己要寻找的漂亮的玫瑰。“不禁、只是、只是”等词流露出的失望,这是“抑”。但它的生长环境,它对人类的贡献让我惊讶,平凡卑微的生命却在默默中奉献一切,我摘
11、两朵捧在手心,感觉它比玫瑰更漂亮。高度赞扬这不平凡的刺梨花。结尾“扬”。就灵活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成文。 2.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生命也不完全是为了抵达。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到达某一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就像_,并不是非要到达_。因为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就像候鸟,不停地qinx()就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河流,不息地流动就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那样的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jngci()的人生。这才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 (1)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词语。 qinx()jngci
12、() (2)联系上下文,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补充恰当的语句。 就像_,并不是非要到达_。 (3)使用下面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两个。 抵达起伏琐碎不胜其烦弥足珍贵 2.参考答案: (1)解题思路:注意声母,声调和前后鼻韵。 参考答案:迁徙精彩 答案解析:“迁徙”和容易写成“迁徒”,牢记这两个形似字。精彩的“彩”容易写成“采”。这也需要牢记。 (2)解题思路:此题考仿写,要先看清例句。先仿形:分析变与不变得内容,本题以填空形式出现,难度减小。再仿神:变化的内容是像花草一样的自然景象,写出一句合乎逻辑的话即可。 参考答案:(就像)溪水,(并不是非要到达)哪个地方才算完成使命。 答案解
13、析:变化的主体不能再谈花或草,后句符合那种事物的特点就行。 (3)解题思路:这是考组词造句的能力,近几年中考也有出现。解答时先选好词,再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参考答案:长大了,才知道琐碎的童年趣事弥足珍贵,才知道当年父母不胜其烦的唠叨价值连城,才知道经历挫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答案解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选至少用上两个词,保守一点选两个、三个就可以,一定要注意写出来的一句话没有语病。 3.读冰心的谈生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2 昆明的雨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
14、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创意: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获得一些启发。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飞花令游戏好不好?我们今天飞花令比拼的主题字是“雨”。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设计意图:诗词导入法营造一种美的的氛围,激起学生走进昆明的雨、走进文章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与昆明的雨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二、初读课文,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
15、情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1.圈画关键句,感受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2.圈画出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 3.思考质疑:不是要写昆明的雨吗?可雨在哪里? 明确:都是发生在雨中的景象 在雨的滋润下得以生长。 (设计意图:汪曾祺在文中不止一次地吐露心声: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的一草一木,想念悠然美好的生活。”昆明的雨看是写雨,其实描绘的是一幅画中的故事,一段怀恋的时光,一段由
16、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雨中美景陶醉的闲适恬淡之感。汪曾祺特别善于捕捉细小的美,在“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他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其情越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昆明的一草一木,生活中“凡人小事”,写出了雨中的点点滴滴,看似散乱,东一笔西一笔,但无一不渗透着对往事的思念和怀恋。初步感知全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三、镜头定格,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 1.汪曾祺眼中“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呢?试着用文中一两个词语概括。 明确:空气湿润、雨季相当长,但并不使人厌烦、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
17、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2.选择文中的一种景物,具体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 教师配上图片,给出示例:“你看,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浓绿、很多、极肥大”,这么旺盛的仙人掌就是昆明的雨滋润的,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丰满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美点寻踪、诗意再现等,引导学生在对文字的默读品味的过程中,体会感受借昆明的雨,借雨中的景物人事传达给我们的美感和诗意,深沉的情思。这一环节实现学习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四、品读文本,体悟其中情味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文中哪些画面很让人动情?品读语句,小组交流讨论情味内容。教师示例分析:卖杨梅的小姑娘:(1)朗读:“卖
18、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声音娇娇的。”(2)品析:寥寥几笔,绘出一幅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刻画了一个娇俏、文静、可爱的女孩形象。她小小年纪就要靠卖杨梅贴补家用,生活应该是艰辛的,可她仍戴着小花帽子,穿着绣了满帮花的鞋,说明了她有爱美之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小组合作品悟:预设送缅桂花的母女雨中与友人小酌等 品析: 贫穷却爱美的小姑娘,分享缅桂花的房东母女,她们面对艰辛的生活都是勇敢而从容的。他们和那些生命力顽强、长得又大又美的仙人掌一样,活得明亮、丰满而使人动情。 (设计意图:汪曾祺的散文如诗如画,宁静美好,需要不断地朗读、玩味,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及旁批,在课堂上既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浸于课本好好
19、“读”,个性地“读”,又要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读”,从而做到收放自如,这一环节意在抓重点、寻美点、品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文本的美,去感悟蕴含其中的情。) 五、合作探究,品析语言的淡而有味。 师:王安忆评汪曾祺: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燥,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深情的。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活动一:【我是朗读者】 请以朗读者的身份,读出你喜欢的语句,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通过朗读感受其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或氛围的美,圈点勾画,用批注的方式,
20、品味文中“平淡有味”的语言,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汪曾祺对昆明雨季特殊的情感,感受文字的美和内在的意韵。 示例: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滑,嫩,鲜,香。”能不能将逗号改成顿号? 明确:不能,体现原句的陶醉、赞美之意),师生一起总结:汪老有一支神奇的笔,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有时用传神的比喻,有时连比喻也不用,仅仅几个小小的标点,却总能让我们有看见当时情形的感觉。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明确:通过比喻写出干巴菌外形的难看,这与后文入口后味道的鲜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写出对干巴菌美味的惊叹与喜爱。“?”“!”
21、的使用不仅语言简洁,读来亲切、口语化,也凸显出的惊叹与喜爱。追问:要是在这两句话前各添加一个感叹号表达的感情,你会加什么? 预设:(咦)这种东西也能吃?! (哇/啊)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生对读,再次在朗读中体会对雨季菌子美味的喜爱与怀念,提示学生注意句末的标点符号。 适时点评:菌子是属于昆明的雨季,而菌子的色香味是属于有趣的美食家汪曾祺的。正因为心中有趣,文章才有趣。汪曾祺的散文就是这样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酒店小酌:一条偏僻的小街道,一个安静的小酒店,一张桌子,两条凳子,桌面一碟肥而不腻的猪头肉,半市斤酒,与好友相对而坐,店外嘀嗒雨声,淡淡花香弥漫,时间仿佛静止在了此刻。这闲适、
22、平淡的氛围,多美! (设计意图:汪曾祺的散文淡而有味,需要不断地朗读、玩味,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及旁批,在课堂上既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浸于课本好好“读”,个性地“读”,又要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读”,从而做到收放自如,这一环节意在抓重点、寻美点、品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文本的美,去感悟蕴含其中的情。为了引导学生动情地品味语言,而不是漠然地在文本的表面滑行,我设计一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
23、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真正走进文本,并联系生活运用。在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 活动二:【视频欣赏:过桥米线汽锅鸡】 这一家所以有名,一是汤好,汤面一层油,看似毫无热气,而汤温在一百度以上。据说有一个“下江人”司机不懂吃过桥米线的规矩,汤上来了,他咕咚喝下去,竟烫死了。二是片料讲究,鸡片、鱼片、腰片、火腿片,都切得极薄,而又完成无残缺,推人汤碗,即时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处。 设计意图:本课属于自读课,重点在于学生要学会自读品悟的能力,并且能够自主运用这份能力去自主学习,在迁读悟美的环节,让学生阅读汪曾祺过桥米线汽锅鸡,感受一碗普通的过桥
24、米线将其写得有滋有味,语言也像雨一样虽平凡却让人觉得丰满、明亮、动情。 活动三:【小试牛刀: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想念过去的味道。那你的家乡味是什么呢?模仿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选取自己家乡的特色食物,写几句有滋有味的文字。 (设计意图:散文教学中最自然最美妙的实践方式就是品读语言、抒写心声。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我们要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核心,来探讨语言教学的创新设计。在多样的读写创造活动中,丰富情感,增强描绘生活的能力。活学活用,既训练了学生对语言的把握,又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迁读悟美,感受诗意审美。 在眼中一切都是美妙的、
25、诗意的,思考为何会将昆明描绘的这么美好? 【背景资料】原来汪曾祺的一生极为艰难,他经历了中国社会脱胎换骨的时期,1939年他考入西南联大,在那里他结识了像沈从文、闻一多等文坛名人,这段时间,虽生活艰苦,但精神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昆明汪曾祺也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同时他也在此收获了他人生中的爱情,所以,在昆明的七年无疑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时期。汪曾祺在昆明 因为热爱,所以他笔下的景、物、人、事才显得格外动情,因为热爱,情感像雨一样绵长:因为热爱,文字语言风格像雨一样。 【品读共分享】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发现,_原来也是一种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
26、受生活情趣和美,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设计意图:汪老总用最动情的文字记录平常生活里的诗意,记录普通人身上的美与善,虽然他也历经坎坷,毕业后曾因找不到工作想到自杀,_中更是饱受摧残,但他始终以达观从容、诗意审美的态度去发现生活的美与趣味,他曾说:“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 引导学生感受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七、课堂总结: 昆明的雨,明亮、丰满、使人动情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看似随意,又别具匠心,这“苦心经营的随便”背后,是对生活细微美好的捕捉,也是大师运笔的从容洒脱,如果你对汪老的散文意犹未尽,想对汪老了解更多,可
27、以读他的作品人间草木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生活,是很好玩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3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掌握“拱、贞、撑、涧、虹、弧”等6字。 2、初步学会从“抓住特点”的角度分析一般说明性文章,圈画关键性语句。 3、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掌握抓住中国石拱桥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初步学会分析一般说明性文字,找出关键性语句。 教学难点:如何掌握举例的典型性,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要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或阐明某种事理,都要用到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以这种表达
28、方式为主,按照一定得要求解释事物或事理,使人们获得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和道理的文章,就是说明文。 1、 你见过哪些说明文?(举例) 2、 简介课题及。(板题) 二、熟悉课文,理清行文脉络。 1、 听录音,划生字词语。 拱、贞、撑、涧、虹、弧 2、 理解运用下列词语:巧妙绝伦 3、 思考:阅读说明文,首先要理清说明的顺序。本文采用 了怎样的顺序? 提示:先归纳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 a、 石拱桥的外型 b、 石拱桥的结构 c、 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 d、 赵州桥的历史 e、 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f、 卢沟桥的特点 g、 卢沟桥的艺术价值 h、 卢沟桥的历史纪念意义 i、 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j、
29、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明确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由一般到个别) 三、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 1、 集体朗读1、2段,讨论明确。(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2、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3、 赵州桥的特点?(4、5两段,讨论明确:结构坚固、形式 优美、历史悠久、巧妙奇特) 四、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2。 2、 完成课后练习4。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2、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3、赵州桥有什么特点? 二、讨论: 1、本文介绍了卢沟桥哪些内容?它有什么特点? a、引导朗读6、7、8段,明确:所在地
30、点、建造年代、桥身长宽、 路面、桥墩、桥面、石栏、石柱;艺术价值、纪念意义等。 b、特点;历史悠久、设计奇巧、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2、为什么先介绍赵州桥,后介绍卢沟桥?在万千座石拱桥中,为什么只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 明确:a、建造时间先后 b、结构由简到繁 c、典型例子:证明“有悠久历史、几乎到处都有、形式多样、有许多石惊人的杰作”等3个特点。 3、我国石拱桥为什么会取得这样光辉的成就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层的层次用了怎样的文字标明?这有什么好处? 明确:原因3个。主次结构,脉络清晰。 4、课文只怎样说明我国石拱桥建筑和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发展?
31、明确:范围广、数量多、型式多。 三、指导学生归纳说明的中心内容。 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辉煌成就和飞跃发展,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四、讨论: 试从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4个方面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 抓住特点,揭示本质。 2、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 说明方法多种多样。 4、 说明语言准确科学。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五、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4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
32、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都说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赖活着”。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们先来看看英国作家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制飓j风俯瞰kn濒bn临 多音字 颤抖chn秘鲁b呼号ho 颤栗zhn神秘m号外ho 2.重点字词 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飓
33、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3.简介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
34、式自由朗读短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 第3段:写寻求的三大知识范畴。 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5)总结上文:苦难的一身却愿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2.通过理解重要词句,明确的写作意图。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运用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
35、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一生动荡不定。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他人生的强大动力。)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解
36、析】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解析】“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天堂,这样的天堂正是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解析】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
37、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5)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解析】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只是个人的力量有些微弱。 (6)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次。 【解析】总结上文,虽然他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
38、”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是值得活的”,这正是罗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的写照,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四、作业: 1.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对于“我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可以借鉴本文的表达方式来表述。 例文(略) 2.概括说出渴望爱情的原因。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熟读第二段内容,抓住关键词“首先、其次、最后”就能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答案解析: 中
39、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3.品读课文,赏析句子: (1)生命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题思路:要求赏析句子,凡赏析句子都要先看句子有没有用修辞,如果有
40、修辞,就分析修辞及作用即可。此题就让学生巩固这一点。 参考答案:(1)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2)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答案解析:先定修辞,若是比喻拟人,都有生动形象的效果,然后分析写出了事物什么特点或表现人物什么感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5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
41、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
42、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43、。 (设计意图:通过解说文题中“礼赞”的意思,明晰本文的情感崇敬和赞美;由此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直接表达赞美之情的文句,并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赞美之情;再抓住关键词设疑,引导学生发现赞美白杨树时由浅入深感情递进的层次,既创意解读文本,又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设计意图:通读全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和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
44、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2)品读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说说这四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的联想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