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docx(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一、学情简析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习活动中去。三年级三个班共139人,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大多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2、。二、教材简析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长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册有前三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进行自我认识与同学关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进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单元主要进行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
3、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
4、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如我想要我能要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如他为什么学
5、得这样好?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4、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
6、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三、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3、感受与同学见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4、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5、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6、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
7、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7、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8、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9、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10、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四、课时安排第二周1、自画像(2课时)第三周2、同学之间(2课时)第四、五、七周3、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2-3课时)4、同样是学习(2-3课时)第六周国庆放
8、假第八周5、我不耍赖皮(2课时)第九周6、平安回家(2课时)第十周7、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2-3课时)第十一周8、心中的110(2课时)第十二周9、家庭树(2课时)第十三周10、父母的疼爱(2课时)第十四、十五、十六周11、现在的我能做什么?(2-3课时)12、家庭的记忆(2-3课时)第十七、十八周13、我想要,我能要(2-3课时)第十九周复习总结第二十周期末考查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一、 学情分析本学期我任教三(1)班的品德与社会课,通过了解,三(1)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但也总会有几个学生顽皮,组织纪律涣散。虽说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但孩子们接受的
9、品德教育和常规教育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学校,这就需要老师能耐心地指导,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和常规教育,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督促学生改正缺点。二、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将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劳动、手工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它包括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但主导价值是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10、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三、教学目标总的来说,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
11、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2、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
12、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碰到的道德问题做出准确的判定和评价。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朴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老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四、教学措施:1
13、、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环保教育。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和交流,大胆发言。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使用电教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思品教学质量。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
14、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五、教学进度安排: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第一周 我的自画像 2课时第二周 别人眼中的我 1课时第三周 心中有阳光 1课时第四周 温馨的港湾 1课时第五、六周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1课时第七周 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 1课时第七周 说说我们的学校 1课时第八周 校园里的发现 1课时第九周 给学校画张“地图 1课时第九周 在学校工作的人们 2课时第十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 2课时第十一周 看地图,找家乡 2课时第十二周 家乡的山和水 2课时第十三周
15、我的家乡变了样 2课时第十三周 家乡明天更美好 1课时 第十附近 我喜欢过年 1课时第十五周 家乡的风味小吃 2课时 第十六周 小城故事多 2课时 第十七周 一起采风去 2课时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一、学生分析三年级有学生38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8名,年龄大多在9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二、教材分析本教材
16、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习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四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安排2-3课时,一册书安排30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三、教材目标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17、,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 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
18、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
19、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4、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
20、,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四、教学措施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
21、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
22、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4一、 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但也有几个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加强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二、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
23、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三、教学要求: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
24、基础。(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能力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
25、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三)知识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4、知道在中国
26、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四、具体措施: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
27、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五、教学进度安排: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第一周 我的自画像 2课时第二周 别人眼中的我 2课时第三周 心中有阳光 2课时第四周 温馨的港湾 2课时第五、六周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3课时第七周 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 2课时第七周 说说我们的学校 1课时第八周 校园里的发现 1课时第九周 给学校画张“地图 2课时第九周 在学校工作的人们 1课时第十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 2课时第十一周
28、 看地图,找家乡 1课时第十二周 家乡的山和水 2课时第十三周 我的家乡变了样 1课时第十三周 家乡明天更美好 1课时第十四周 我喜欢过年 2课时第十五周 家乡的风味小吃 2课时第十六周 小城故事多 2课时第十七周 一起采风去 1课时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一、单元目标态度:通过学生对自己优点、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体验,使他们学习如何可观地分析、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力:通过了解、认识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分析、反省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能力,欣赏和尊重别人的能力,与同学沟通、合作的能力。初步懂得怎样爱护、珍惜自己的名誉。知识:通过人
29、事自己的体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活动中初步懂得怎样爱护和珍惜自己的名誉。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认识自己的性格、有事、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认识自己,建立起自尊、自爱和自信。三、教学难点: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正确认识自己。四、单元内容1.认识我自己2.我的兴趣特长3.爱护自己的名誉*4.我在进步五、单元课时:14课时六、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学习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懂得做人要自尊与自爱,珍惜自己的名誉等,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教学时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生活中的感受
30、、体验为切入点,力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自己、认识自己。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6一、教材分析(略)一、教科书编写的目的及编写指导思想1.使学生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即以“学会做人”为中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己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帮助教师克服传统教学观念的惯性,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从而使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2.使学生成为从社会生活出发实现知识整合的过程。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等角度)地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
31、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3.使学生成为在实践、体验、感悟中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习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帮助教师超越,以知识直接传承,思维单一路径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从直接传授转向间接传授,从简单呈现结论转向关注过程体验,从信息单向传输转向多向交流和多元选择的教学策略的转变,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实践体验,感悟中,通过自己的建构实现发展的过程。一、教科书的主要特点1.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社会环境,社会活动
32、,社会关系为基本要素整合学习内容。2.采用跨学科的编写方式,体现同时学习的原则。3.具有充分的活动性,弹性和延展性。二、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和体例1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总的框架结构:各大单元下均包若干单元(长单元,短单元结合)。本套教科书所含单元的次序主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再考虑逻辑次序。因此,每一年级教科书包含从个人到世界的8个单元。学习信息的呈现结构:文字、图像、学习活动三个系统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形成生活情景问题线索参考信息行动方案方法建设(工具使用)的内容呈现结构。学习重点:旨在引导学生多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教科书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习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学习活动:即
33、活动部分,教科书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小新闻,小评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二、学情分析本班有_个学生,大部分学生思维敏捷,活泼快乐。本人已任教了一学年。对全班每位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对本册内容的学习不会有困难。再加上我校处于城郊交际处,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上课积极发言,肯动脑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动的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既不自满也不自卑,善于为别人拥有长处而欣慰,培养学生
34、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懂得既要竞争,又要相互合作,才能获得成功。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非常宝贵,要珍惜时间。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是光荣的,要珍惜劳动成果,要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地主动地学习他人的成长,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35、,能自觉的遵守竞争意识。2.了解家庭中的亲戚及称谓,明白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了解家庭中发生在长辈身上的故事。了解家里的喜和乐。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3.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通过采访、调查等活动,了解不同的职业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学会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三、知识目标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长补短能够帮助自己不断进步。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
36、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勤奋好学的故事;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知道一些勤奋、惜时的格言和谚语,使这些含义丰富的箴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4.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知道农村是农作物的家园,了解“绿色食品”;认识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的变化;懂得农业生产,工人生产劳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四、教学策略与措施1天生我才必有用.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势。照镜子活动,目的在于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特点。设计合理活动,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展“我能行”实践活动。2.我要向你学习.讲述骆驼和羊的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懂得
37、人有所长,物有所短的道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通过故事会明白取长补短的重要意义。3.竞争与合作.故事屋我们能赢,使学生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竞争无处不在。用“评议角”的方式竞争规则的教育。4.我来画棵家庭树.绘制家庭树,理解家庭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家庭的含义。“智慧谷”,写出亲属的称谓。5我家的故事.讲述家的故事,初步了解家的功能。写一个“我家的故事”,体会“我爱我家”的情感。6家人关爱我成长.婴儿成长的过程图及“故事屋”,感受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古诗游子吟,小调查,我的生日,引出我们要报答的养育之恩。“采摘爱心苹果树”是具体的行为指导。7.欢迎来我家.知道自己家的布局,了解家所处
38、的地理位置及家周围的环境。利用小表演懂得如何待客做客。8.问号之歌.阅读文中诗文,让学生明白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充满问号。利用故事屋,活动角,了解古今少年好学勤学的榜样故事。师生收集勤奋好学的格言、谚语。9.做学习的有心人.利用文中的故事及学生收获的故事,说明“只有耕耘才有收获”。测试自己的耐心和毅力,关注测试的过程,谈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用“聪”字引出良好的学习习惯。10.寸金难买寸光阴.背诵明日歌理解含义。学生表演,从中明理。组织一分钟活动。设计和执行课余时间表。11生活中的你我他.利用猜职业的方式导入。让学生谈谈新的职业种类,体现与时俱进。采访活动,了解各行各业。12.热闹非凡的市场.利用双
39、休日,让学生去问,认识一些商业场所。通过了解调查,比较各种购物方式,货物摆放方式,价格及收款方式的不同,对各行各业有个初步的了解安排一次体验活动。13.农产品的家园.通过观察图景,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明白农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师介绍“胡柚的旅行”。14.走进工厂.图片引入,充分理解生活用品与现代化工厂的联系,理解生产中的分工与合作。参与一座工厂,亲身体验工厂中的分工与合作。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7一、指导思想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品德实践中提高道德
40、素质,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从学生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认真、思想纯朴,进取心强。对各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上课积极发言,肯动脑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但是学生年龄小,加上家长对本课程不是非常重视,所以对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参与率不够高。三、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
41、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
42、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四、全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懂得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珍惜时间。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劳动都是光荣的,珍惜他们的劳动成
43、果,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工作计划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能力与方法: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地遵守竞争规则。2、借助“家庭树”的形象理清家庭结构;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操劳,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心和体贴家人。3、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通过采访、调查等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学会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知识目标:1
44、、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长补短能够帮助自己不断进步。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勤奋好学的故事;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知道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使这些含意丰富的箴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4、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了解“绿色食品”;懂得农业生产、工人生产劳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五、全册教学重难点重点:1、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
45、责任心的品质。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心和体贴家人;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3、了解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难点: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2、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
46、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六、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措施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二 、教学课时安排第一单元 我们一起成长 6课时第二单元 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