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模考试卷含解析.pdf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85752469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81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德阳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模考试卷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四川省德阳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模考试卷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德阳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模考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德阳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二模考试卷含解析.pdf(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川省德阳市 2021 届新高考生物二模考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图关于 四个框图内所包括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框图 内都是原核生物,且都能进行有丝分裂,遗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框图 内的生物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都能进行有氧呼吸C框图 内的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基因上都有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D框图 内的生物都是异养生物,且都能分裂生殖,都能够进行固氮【答案】C【解析】【分析】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详解】A、中噬菌体是病毒,根瘤菌是原核生物,两者都不能进

2、行有丝分裂,两者的遗传也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A 错误;B、中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 错误;C、中的生物根瘤菌、硝化细菌和蓝藻都是原核生物,衣藻是低等植物,属于真核生物这四者都含有细胞壁,并且遗传物质均为DNA,基因上都有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C 正确;D、中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病毒不能分裂生殖,D 错误故选:C2红绿色盲由X染色体的b 基因控制。父亲色盲,母亲为色盲基因携带者,生了一个基因型为XBXbY的男孩。关于该男孩的叙述,错误的是()A长大后生成染色体数目正常的配子的概率为1/2 B患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体细胞最多含4个色盲基因D含 b 基因的

3、X染色体来自父亲或母亲【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知,某种遗传病由X染色体上的b 基因控制,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一对夫妇,母亲是携带者,父亲是患者(XBXbXbY),现生了一个患病男孩(XBXbY),说明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可能是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或者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详解】A、该男孩基因型是XBXbY,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为XBXbYXbYXBYXBXb=1111 11,所以生成染色体数目正常的配子的概率为1/2,A 正确;B、患病男孩多了一条X染色体,说明患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 正确;C、由于该男孩细胞中含有1 个 Xb(色盲基因),所以体细胞最多有2 个色盲基因(染色体复制

4、后),C 错误;D、由于其父母基因型是XBXb和 XbY,所以含Xb的染色体可以来自父亲和母亲,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需要根据题干意思分析出父方和母方的基因型,结合分离定律进行解答,再结合孩子基因型分析出变异的原因。3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及其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 能够直接使小鼠患败血症BR 型肺炎双球菌可通过基因重组转化成S型肺炎双球菌C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D S型肺炎双球菌的多糖不是使R 型肺炎双球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答案】A【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有光滑型(S型)和粗糙型(R 型)两种类型。其中 S型细菌外

5、面有多糖类的荚膜,有致病性,其菌落是光滑的;R 型细菌外面没有荚膜,无致病性,其菌落是粗糙的。在众多的肺炎双球菌菌株中,光滑型菌株(S型菌)是唯一能够引起小鼠患败血症且能引起人类患肺炎的类型。当细菌进入人或动物体后,由于自身免疫的存在,都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消灭。但是由于S型细菌有荚膜,当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因为有荚膜的保护,就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迅速增殖、扩散,引起机体发生疾病。【详解】A、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仍活着,说明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 不能直接使小鼠患败血症,A 错误;B、将 S型的 DNA 和 R 型一起培养,可以得到S型菌,说明R型肺炎双球菌可通

6、过基因重组转化成S型肺炎双球菌,B正确;C、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使其不易受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C正确;D、S型肺炎双球菌的多糖不是使R 型肺炎双球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DNA 是其遗传物质,D 正确。故选 A。4下列有关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检测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选择了多种植物的种子做实验材料B苏丹 染液的染料分子可以进入活细胞中C不是所有的糖都可以用本尼迪特试剂鉴定D向蛋清液中先加入适量双缩脲试剂A 液,然后再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B 液【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本尼迪特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

7、,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本尼迪特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油脂可用苏丹 染液鉴定,呈橙黄色。【详解】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选择了花生种子、菜豆种子等多种植物的种子做实验材料,A 正确;B、苏丹 染液的染料分子可以进入活细胞中,将油脂染成橙黄色,B 正确;C、本尼迪特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C正确;D、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向2mL 蛋清液中先加入2mL 双缩脲试剂A 液,然后再加入5 滴的双缩脲试剂B液,D 错误。故选 D。5201

8、8 年诺贝尔获奖者之一詹姆斯 艾利森研究了一种作为免疫系统“刹车”的蛋白质。他发现,松开这个“刹车”,有可能释放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肿瘤患者体内“刹车”的蛋白质的作用机理类似于自身免疫病B肿瘤患者体内“刹车”的蛋白质基因的表达可能抑制了T 细胞的作用C攻击肿瘤的免疫细胞是效应T细胞D詹姆斯 艾利森的发现可能为治疗肿瘤提供新方法【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此外也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根据题意,作为免疫系统“刹车”的蛋白质松开后,有可能释放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即引发细胞免疫,故推测该蛋白质的作用可能是抑制效应T 细胞的功能。【详

9、解】A、根据分析可知,肿瘤患者体内“刹车”的蛋白质的作用是抑制效应T细胞的效应,自身免疫病是人体免疫系统错将“正常组织”作为免疫对象而引起的一种病,A 错误;B、根据题意,作为免疫系统“刹车”的蛋白质松开后,有可能释放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说明肿瘤患者体内“刹车”的蛋白质基因的表达不利于清除癌细胞,推测可能该蛋白质基因的表达抑制了T细胞的功能,B正确;C、根据题意,松开“刹车”有可能释放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肿瘤细胞是靶细胞,效应T 细胞可与靶细胞接触诱导靶细胞裂解死亡,这属于细胞免疫,C正确;D、根据题意,詹姆斯 艾利森的发现可能为治疗肿瘤提供新方法,如开发新药物抑制“刹车”的蛋白质的作用,D

10、正确。故选 A。6如图为某基因型为AaBb 的雄性动物一个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胞含有4 套完整的遗传信息,即4 个染色体组B该动物体内细胞的染色体组数可能是1、2、4 C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Bb D若用适量秋水仙素处理该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粒将无法分裂【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像考查细胞分裂的知识,要求考生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详解】A、分析图像可知,该细胞内染色体平分成两组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每一极均含有染色单体但不含同

11、源染色体,故该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此时细胞内含有2 套完整的遗传信息,即2 个染色体组,A 错误;B、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动物的体细胞内含有2 对共 4 条染色体,在其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会出现4 个染色体组,其次级精母细胞内可能含有1 个(前期和中期)或2 各染色体组(后期),B 正确;C、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此时细胞的基因型为AAaaBBbb,C错误;D、若用适量秋水仙素处理该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粒可正常分裂,但由于纺锤体无法形成,故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D 错误。故选 B。7图 1 为生物体内某生理过程示意图,图2 为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正

12、确的是()A共有两种RNA 参与图 1 所示过程B噬菌体和酵母菌均可发生图1 所示过程C人体细胞中不可能发生图2 中 过程D图 2 中 过程均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图1 表示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图2 表示中心法则及发展,表示 DNA 的复制、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表示翻译,表示 RNA 自我复制,表示逆转录。【详解】A、图 1 所示过程为转录和翻译,mRNA 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 识别并携带氨基酸,rRNA 参与核糖体的合成,故三种RNA 均参与图1 所示过程,A 错误;B、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单独进行图1 过程;酵母菌是真菌,需要先在

13、细胞核中进行转录进而在核糖体中进行翻译,B 错误;C、是逆转录过程,当HIV 侵入人体后可以在T 淋巴细胞中发生 过程,C错误;D、图 2 中 DNA 复制、转录、翻译、RNA 复制、逆转录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故选 D。8下列所学生物学知识的叙述中,错误的有几项()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具有高效性 酶制剂适于在低温下保存,且不是所有的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 种子萌发后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依据电镜照片制作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人体细胞中的CO2一定在细胞器中产生A 1 项B2 项C3 项D4

14、 项【答案】B【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5、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详解】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具有催化性,错误;酶制剂适于在低温下保存,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因此不是所有的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正确;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正确;种子萌发后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是自然生长的过程,不能体现

15、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错误;依据电镜照片制作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正确;人体细胞只有有氧呼吸产生CO2,人在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产物中没有CO2,因此人体细胞中的CO2一定在线粒体中产生,正确。错误。故选 B。9如图所示,通常当血压偏低时,血管紧张素原在相应酶催化下,转变为生物活性较低的血管紧张素,进而转变成血管紧张素,引起血管强烈收缩,使血压升高到正常水平。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均在核糖体上合成B血管紧张素是十肽化合物、血管紧张素含有 7 个肽键C血管紧张素和血管紧张素 均能与斐林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利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剂可使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

16、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当血压偏低时,血管紧张素原在相应酶催化下,转变为生物活性较低的血管紧张素,进而转变成血管紧张素”,说明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均为催化作用的酶,本质是蛋白质。由图可知: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和血管紧张素均为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三者氨基酸的数量不同,功能也不同。【详解】由分析可知,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均为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 正确;由图可知血管紧张素是由十个氨基酸构成的十肽化合物、血管紧张素 是由八个氨基酸构成的八肽化合物,肽键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数,故含有7 个肽键,B 正确;斐林试剂只能检测还原性糖,血管紧张素和血管紧张素都是多

17、肽,可由双缩脲试剂检测,C错误;根据题意,通常当血压偏低时,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可转化形成血管紧张素,引起血管强烈收缩,使血压升高到正常水平,故利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剂可抑制血管紧张素的形成,从而使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D 正确。故选 C。10如图显示了长期使用某一种杀虫剂后,马铃薯甲虫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杀虫剂使马铃薯甲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马铃薯甲虫抗药基因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马铃薯甲虫在第12 年后逐步适应环境D马铃薯甲虫种群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答案】B【解析】【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

18、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详解】A、杀虫剂使马铃薯甲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

19、率越来越高,A 正确;B、马铃薯甲虫抗药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 错误;C、12 年后马铃薯甲虫的种群密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说第12 年后逐步适应环境,C正确;D、马铃薯甲虫种群个体间存在抗药性强、弱等性状差异,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11下列有关新型冠状病毒(其核酸为单链RNA)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病毒的组成元素中至少含有C、H、O、N、P B该病毒的遗传信息蕴藏在4 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C该病毒感染人体细胞后,细胞中tRNA 携

20、带的密码子能指导病毒蛋白质的合成D该病毒易于发生变异与单链RNA 结构不稳定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 和 RNA两种核酸、其中DNA 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 或 RNA 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 或 RNA。新型冠状病毒是RNA 病毒,由 RNA 和蛋白质组成。【详解】A、该病毒是RNA 病毒,由RNA 和蛋白质组成,其组成元素至少含有C、H、O、N、P,A 正确;B.该病毒的遗传信息蕴藏在4 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B正确;C、密码子位于mRNA 上,tRNA 上的是反密码子,C错误;D、新型冠状病毒是RNA 病

21、毒,遗传物质是RNA,RNA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D 正确。故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病毒的结构、基因的表达和变异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2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中两种重要的有机物,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和核酸的特有元素分别是N、P B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C蛋白质可在细胞器中合成,而核酸不能D蛋白质和核酸的生物合成过程都需要对方的参与【答案】D【解析】【分析】DNA 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此外线粒体和叶绿体也能合成少量的DNA。蛋白质的合成是以mRNA 为直接模板,以tRNA 为搬运氨基酸的工具,以核糖体为场所翻译形成的,核酸在形成时需要酶的催化。【详解】蛋白质

22、含有C、H、O、N 元素,有的含有P和 S元素,核酸的元素组成为C、H、O、N、P,A 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B错误;蛋白质在核糖体中合成,核酸也可在细胞器中合成,例如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 的合成,C错误;蛋白质通过翻译过程合成,该过程需要mRNA、tRNA 等核酸参与,核酸的形成过程需要相应聚合酶的参与,聚合酶是蛋白质,D 正确。故选 D。13如图为原核细胞内某一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过程都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B多条 RNA同时在合成,其碱基序列相同C真核细胞中,核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跟上图一致D 处有 DNA-RNA 杂

23、合双链片段形成,处有三种RNA 参与【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原核细胞没有核膜,转录和翻译可同时进行,所以 处正在进行转录,故 DNA主干上的分支应是RNA 单链,处正在进行翻译,故侧枝上的分支应是多肽链。【详解】A、过程为转录,DNA 解旋过程中有氢键的断裂,DNA 双螺旋重新形成又有氢键的形成,过程为翻译,tRNA 和 mRNA 之间反密码子和密码子之间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tRNA 从 mRNA 离开又有氢键的断裂,A 正确;B、转录形成的多条RNA 都以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故RNA 的碱基序列相同,B 正确;C、图示中该基因边转录边翻译,而真核细胞中核基因是

24、先转录后翻译,故两者不一样,C错误;D、转录过程中,以 DNA 为模板合成RNA,会形成 DNA-RNA 杂交区域,翻译过程中有tRNA、mRNA 和 rRNA参与,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内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14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需分别用35S、32P对不同噬菌体进行标记B搅拌目的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C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保温时间过长会使沉淀物中出现较强的放射性D该实验能证明DNA 是噬菌体的遗

25、传物质,但不能直接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 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分别用35S、32P 对不同噬菌体进行标记,其中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A 正确;B、搅拌的目的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B正确;C、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经过搅拌离心后,蛋白

26、质外壳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保温时间过长不会影响沉淀物中放射性的强弱,C错误;D、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 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因此该实验能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不能直接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15人的 X 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形态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同源区()和非同源区(、),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片段上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B 片段的存

27、在,决定了X、Y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联会行为C由 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者全为男性D由于 X、Y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故人类基因组计划要分别测定【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区段是 X染色体的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而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区段是 X和 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患病率与性别有关,但男性患病率不一定大于女性,如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女性,所有隐性个体

28、均为男性;区段是 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2 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详解】A、片段是 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而伴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A 正确;B、已知 片段是 X 和 Y染色体的同源区,由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会联会,所以X、Y染色体的减数分裂时有联会行为,B 正确;C、片段是 Y染色体(男性)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所以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C正确;D、由于

29、X、Y染色体互为同源染色体,但携带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故人类基因组计划要分别测定,所以人类基因组要测定24 条染色体(22 条常染色体和X、Y的 DNA 序列,)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以性染色体为素材,着重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16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A RNA 聚合酶在细胞核内合成后,通过核孔运输到细胞质B蛋白质和脂质是核膜的主要成分,核膜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C人体内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孔的数量多,核仁体积大D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内DNA 的含量保持稳定【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核的结构

30、:(1)核膜: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2)核仁:与某种RNA 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 和蛋白质。【详解】A、RNA 聚合酶属于蛋白质,其合成场所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后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A 错误;B、蛋白质和脂质是生物膜包括核膜在内的主要成分,核膜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B 正确;C、人体内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由于DNA 转录生成的mRNA 要经过核孔

31、出来,所以核孔多,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而蛋白质又在核糖体上形成,所以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仁体积大,C正确;D、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核内DNA 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其含量保持稳定,D正确。故选 A。17金藻是一种常见的赤潮藻,呈砖红色,下图表示在富营养化的近海海域,金藻种群的数量变化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金藻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N,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N B金藻数量增长过程中,在c 点时进行治理效果最佳C当金藻种群数量到达e 点时,其自然增长率最大D金藻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 点之后【答案】A【解析】【分析】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

32、理想条件下,种群就会呈指数增长,指数增长(“J”形增长)的特点是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其增长势头强大。逻辑斯蒂增长是指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其增长曲线很像字母S,又称“S”形增长曲线。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总是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详解】A、c点时种群数量为N(K/2),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N,A 正确;B、c 点是金藻增长最快的点,在c 点时进行治理效果不好,B 错误;C、当金藻种群数量到达

33、e 点时,种群较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其自然增长率为0(最小),C错误;D、金藻种群在增长过程中环境阻力一直存在,因此呈现“S”形增长,D 错误。故选 A。18玉米的顶端是雄花序,叶腋处为雌花序。研究发现,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B、b 和 T、t 两对等位基因与王米的性别分化有关,当基因B 和基因 T 同时存在时,既有雄花序,又有雌花序,基因b 纯合可以使植株只有雄花序,叶腋处没有雌花序,基因t 纯合可以使雄花序发育成为可育的雌花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玉米有雌雄同株、雌株、雄株三种表现型BbbTt 只有雄花序,bbtt 仅顶端有雌花序CBbTt 自交,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 种D B

34、bTt 与 bbTt 的杂交后代中有1/3 雄株【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玉米的雌雄花序受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雌雄同体的基因型为B_T_,雄性的基因型为bbT_,雌性的基因型为_tt。【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玉米有雌雄同株、雌株、雄株三种表现型,A 正确;根据题意分析,基因b 纯合可以使植株只有雄花序,叶腋处没有雌花序,基因t 纯合可以使雄花序发育成为可育的雌花序,因此bbTt 只有雄花序,bbtt 仅顶端有雌花序,B正确;BbTt 自交,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44=16 种,C 正确;BbTt与 bbTt 杂交后代雄株有1/23/

35、4=3/8,D 错误。19 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在原培养液中没有尿素),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图),以下分析合理的是()A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尿素含量升高,推测其是细胞代谢的产物B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降低,这肯定是协助扩散的结果C培养液中的氨基酸一定是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其主要作用是合成蛋白质D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蛋白质代谢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则一定是胞吐作用排出的【答案】A【解析】【分析】由图可知,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

36、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降低,尿素含量增加。尿素是细胞中脱氨基作用的产物,通过细胞代谢产生。【详解】A、据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含量下降,尿素的含量增加;开始时培养液没有尿素,培养一段时间后出现尿素,说明尿素是细胞的代谢产物,A 正确;B、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降低,这是主动运输的结果,B 错误;C、培养液中的氨基酸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因为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所以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的主要作用是合成蛋白质,C错误;D、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故正常情况下该酶存在于细胞内,现在培养液中检测到,说明该酶从细胞中排出,可推测细胞受损使细胞

37、膜通透性增加,D错误。故选 A。【点睛】分析题图实验结果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20图 1 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 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 1 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

38、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分析图示,图1 表示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图2 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随着植物的种数增加,岩石体积增加。【详解】A、图 1 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 错误;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表现出垂直结构,B错误;C、看图可知: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C正确;D、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增大,D 错

39、误。故选 C。21研究人员以HCl 溶液和淀粉酶为实验材料,探究它们对蛋白质和淀粉的催化水解作用,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同种底物起始量相同,在反应相同时间后测得底物剩余量)。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物质 1、2 分别为蛋白质和淀粉B图甲、图乙实验所用催化剂分别是HCl 溶液和淀粉酶C该实验可证明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D该实验可证明淀粉酶具有降低活化能的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

40、,但不会失活。【详解】A、图乙中,物质1 没有水解,物质2 水解,说明使用的催化剂具有专一性,因此可以确定图乙利用的催化剂是淀粉酶,则图中物质2 是淀粉,物质1 是蛋白质,A 正确;B、盐酸水解有机物没有专一性,并结合A 项分析可知,图甲、图乙实验所用催化剂分别是HCl 溶液和淀粉酶,B 正确;C、图乙中利用了淀粉酶,但只能将淀粉水解,因此能够体现酶的专一性;图甲中利用的HCl 溶液,与图乙比较,催化淀粉水解的速度慢,因此可以体现酶的高效性,C正确;D、该实验不能证明淀粉酶具有降低活化能的作用,D 错误。故选 D。22图是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简图,其中GLUT2是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

41、,Na+/K+ATPase是钠钾 ATP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小肠上皮细胞面向肠腔的细胞膜形成较多微绒毛可以增加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高效的吸收葡萄糖等营养物质B图中所示的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功能有催化、运输、信息交流和密封细胞间隙的作用C葡萄糖通过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此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D Na+/K+ATPase也存在神经元细胞膜上,参与了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解: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而 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葡萄糖运出细胞

42、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易化扩散。【详解】A.小肠上皮细胞面向肠腔的细胞膜形成较多微绒毛,形成微绒毛的意义是增多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数量,有利于高效地吸收肠腔的葡萄糖等物质,A 正确;B.图中所示的小肠上皮细胞膜上葡萄糖通过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体现了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Na+/K+ATPase是钠钾 ATP酶,具有催化功能,但该细胞膜上蛋白质未体现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C.葡萄糖通过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C正确;D.当从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时,需要排出Na+、吸收 K+,因

43、此 Na+/K+ATPase参与了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用于钠钾的运输,D 正确。23对于生物的激素调节及其应用方面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刮干热风会影响小麦在开花期传粉,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避免减产B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成年人排尿量会相应增加,逐渐消瘦,体重减少C切除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会均减少D激素间协同和拮抗对动物正常生命活动是有利的,如生长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协同【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功能应用;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

44、进行负反馈调节。【详解】A、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而小麦收获的是种子,因此小麦传粉受影响后,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不能避免小麦减产,A 错误;B、缺少胰岛素,血糖含量高,大量的葡萄糖随尿液排出,尿量增加;由于糖氧化功能发生障碍,体内脂肪、蛋白质的分解加强,导致机体消瘦,体重减轻,B 正确;C、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其中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所以切除动物的垂体后,动物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会减少,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减少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增加,C错误;D、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D

45、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生物激素调节及其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4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A转录时各种细胞所需的RNA 聚合酶是相同的B翻译时所需的各种遗传密码在生物界均是统一的CmRNA 分子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决定了tRNA 的核苷酸序列D mRNA 的形成过程中有碱基间氢键的破坏和形成【答案】D【解析】【分析】1、遗传信息的传递是指基因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表达是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基因是

46、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2、密码子:(1)概念:密码子是mRNA 上相邻的3 个碱基;(2)种类:64 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详解】A、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RNA 聚合酶不同,起催化形成的产物也不同,A 错误;B、遗传密码是mRNA 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同的mRNA 翻译时遗传密码并不完全相同,但遗传密码字典在生物界是统一的,B 错误;C、翻译时,mRNA 分子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tRNA 上的反密码子配对,但不能决定了tRNA 的核

47、苷酸序列,C错误;D、mRNA 的形成过程中DNA 双链存在解璇和恢复的过程,存在氢键的破坏和形成,D 正确。故选 D。25研究人员对某哺乳动物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图1 和图 2为其细胞分裂两个不同时期的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 3表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与核DNA 数目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 1 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 个染色体组B若图 2 细胞来自图1 细胞,则其产生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极体C图 3 中 BC 的原因是DNA 复制,EF 的原因是膜向内凹陷缢裂D图 1 处于图 3 中的 CE段,图 2 处于图 3 中的 FG段【答案】B

48、【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1 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属于初级卵母细胞,正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图 2 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图 3 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与核DNA 数目比,AB 段 DNA:染色体=1:1,处于间期中的G1期,BC段表示 S期 DNA 的复制,复制后DNA:染色体=1:2,CE段可以表示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包括有丝分裂的前、中期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EF时发生着丝点分裂,使得DNA:染色体=1:1,FG段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末

49、期。【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 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2 个染色体组,A 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 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若图2 细胞来自图1 细胞,则其产生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极体,B正确;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3 中 BC 的原因是DNA 复制,EF 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所致,C错误;D、图 1 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处于图3 中的 CE段,图 2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属于图3中的 CE段,D 错误。故选 B。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研究表明,胰岛素之所以能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主要是因为能促进控制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合成

50、的基因的表达,并刺激胞内含有GLUT4分子的囊泡移动到细胞膜上?GLUT4分子转移过程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细胞内的浓度时,葡萄糖可通过细胞膜上的GLUT4蛋白转运进人细胞,该运输方式为 _?如果细胞内线粒体受损,组织细胞摄入葡萄糖的速率会减慢,可能的原因有_。(2)由图推测,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_(填是或不是)随机的,你的判断依据是_。(3)血糖浓度升高不仅可以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还可以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促进_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除了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还能_,从而使血糖降低,此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作_。【答案】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