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最后模拟卷含解析.pdf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85751828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42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最后模拟卷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宁夏银川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最后模拟卷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最后模拟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最后模拟卷含解析.pdf(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宁夏银川市 2021届新高考生物最后模拟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研究人员将32P标记的 T2噬菌体与无32p 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可证明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大肠杆菌外B该实验完成后所得的全部子代噬菌体中均含有32P C若不进行搅拌处理,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会明显增强D若混合培养时间过长,则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会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1、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 释放

2、。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 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该实验只能证明T2噬菌体的DNA 进入了大肠杆菌内,不能说明2T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大肠杆菌外,可通过35S标记的2T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来证明2T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大肠杆菌外面,A 错误;B、DNA 复制为半保留复制,2T噬菌体 DNA 新链的合成利用的是大肠杆菌中没有带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培养时间内2T噬菌体可能增殖多代,故该实验完成后可能会出现不含有32P

3、标记的子代噬菌体,B错误;C、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外的2T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若不进行搅拌处理,离心后2T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随大肠杆菌一起进入沉淀物中,但2T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含有32P标记,故沉淀物中的放射性不会明显增强,C错误;D、若混合培养时间过长,则会导致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含有32P标记的2T噬菌体,上清液中放射性会增强,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明确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识记噬菌体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 进入细菌;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步骤,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2如图所示,通常当血压偏低时,血管紧张素原在相应酶催化下,转变为生物活性较低的血管紧张素,进而转变成血管紧张素,引起血管强烈收缩,使血压升高到正常水平。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均在核糖体上合成B血管紧张素是十肽化合物、血管紧张素含有 7 个肽键C血管紧张素和血管紧张素 均能与斐林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利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剂可使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当血压偏低时,血管紧张素原在相应酶催化下,转变为生物活性较低的血管紧张素,进而转变成血管紧张素”,说明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均为催化作用的酶,本质是蛋白质。由图可知:血管紧张素、血管紧

5、张素和血管紧张素均为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三者氨基酸的数量不同,功能也不同。【详解】由分析可知,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均为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 正确;由图可知血管紧张素是由十个氨基酸构成的十肽化合物、血管紧张素 是由八个氨基酸构成的八肽化合物,肽键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数,故含有7 个肽键,B 正确;斐林试剂只能检测还原性糖,血管紧张素和血管紧张素都是多肽,可由双缩脲试剂检测,C错误;根据题意,通常当血压偏低时,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可转化形成血管紧张素,引起血管强烈收缩,使血压升高到正常水平,故利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剂可抑制血管紧张素的形

6、成,从而使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D 正确。故选 C。3如图为某人工鱼塘的主要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 为相关鱼的能量同化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用标志重捕法调査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査值偏大B鱼种乙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不能体现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合理利用资源C若除去鱼种乙和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会在鱼塘中呈现“J”型数量增长D据图分析鱼种甲和鱼种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d)/(a+c)【答案】B【解析】【分析】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

7、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3、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的比值。【详解】A、用标志重捕法调査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小鱼不能被捕捞,进而导致调査值偏小,A 错误;B、鱼种乙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C、若除去鱼种乙和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的食物非常充足,但是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因此鱼种甲在鱼塘中将呈现“S”型数量增长,C 错误;D、据图分析,鱼种甲和鱼种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c),D 错误。故选 B。4在狐狸的群体中,控制狐狸皮毛颜色的基因包括BA(猩红色)、B(蓝色)、b(白色),它们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显

8、隐性关系为BABb。研究还发现,皮毛为猩红色的杂合体中,有的具有白色斑点,有的具有蓝色斑点,且猩红色带斑点这一特点仅表现在雌性个体中,其他颜色雌雄个体都有,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控制狐狸皮毛颜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B控制皮毛颜色的表现型有5 种C控制皮毛颜色的基因型有6 种D选白雌狐和蓝雄狐验证上述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答案】C【解析】【分析】猩红色带斑点这一性状仅表现在雌性杂合个体中,雌性个体含有两条X 染色体,雄性个体只含有一条X 染色体,相关颜色基因在雌性个体中成对存在,在雄性个体中成单存在,在雌性个体中才可能含有两个不同的基因,由此推知,相关颜色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详解】A、通过分析

9、可知,控制狐狸皮毛颜色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A 正确;BC、控制皮毛颜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有XBAX-(3 种基因型,且表现型根据题意有3 种)、XBX-(2 种基因型,且表现为蓝色)、XbXb(表现为白色)共 6 种,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XBAY(猩红色)、XBY(蓝色)和XbY(白色)3 种,共 9 种基因型,表现型为5 种,B 正确,C 错误;D、通过隐雌显雄组合,故选白雌狐和蓝雄狐验证上述基因位于性染色体,D 正确。故选 C。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种群的数量变化就是“J”型和“S”型增长C群落演替总是由低等到

10、高等,由简单到复杂方向发展D喷洒农药来防治害虫,可以达到从根本上消灭害虫的目的【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空间特征等。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详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B、种群的数量变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常见的数量变化有“J”型和“S”型增长,也有其他增长形式,B 错误;C、群落演替一般来

11、说,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方向发展,但在自然灾害或人为干预下,可能会朝着反方向发展,C 错误;D、喷洒农药来防治害虫,可以杀灭大部分害虫,但仍有少部分带抗性的个体存活,D 错误。故选 A。6研究人员用图1 中质粒和图2 中含目的基因的片段构建重组质粒(图中标注了相关限制酶切割位点),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后进行筛选及PCR鉴定。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应选用Bcl和 Hind两种限制酶B使用 DNA 连接酶将酶切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片段进行重组C能在添加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存一定是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D利用 PCR鉴定含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时应选用引物甲和引物丙【答案】C【解析】

12、【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 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 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

13、;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A、选择的限制酶应在目的基因两端存在识别位点,但BamH可能使质粒中的两种标记基因都破坏,因此只能选Bcl和 Hind两种限制酶切割,A 正确;B、使用 DNA 连接酶将酶切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片段进行重组,B正确;C、能在添加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存的也可能是没有重组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C错误;D、PCR技术要求两种引物分别和目的基因的两条单链结合,沿相反的方向合成子链,故所用的引物组成为图 2 中引物甲和引物丙,D正确。故选 C。7下列关于光学显微镜使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先在低

14、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物象,并把其移到视野中央,再转至高倍镜下观察B下降镜筒时,从侧面观察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C高倍镜增大了观察的视野,放大了观察的倍数D若观察到的视野中有污点,移动装片后污点不移动,则污点位于目镜或物镜上【答案】C【解析】【分析】1、使用显微镜的基本原则是:不管物像多么好找,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2、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 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详解】A、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物像,并把其移到视野中央,再转至高倍镜下观察,A 正确;B、下降镜筒时,从侧

15、面观察防止物镜与装片碰擦,B 正确;C、高倍镜缩小了观察的视野,放大了观察的倍数,C错误;D、若观察到的视野中有污点,移动装片后污点不移动,则污点位于目镜或物镜上,D 正确。故选 C。8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会改变基因的结构和排列顺序B二倍体植物和四倍体植物之间存在地理隔离C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在工业污染的条件下,桦尺蠖群体中黑色基因频率定向升高【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

16、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详解】A、基因突变能改变基因的结构,但不会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A 错误;B、二倍体植物和四倍体植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一定存在地理隔离,B错误;C、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过程中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D、工业污染,环境的选择作用导致黑色基因频率定向升高,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意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基因频率的变化,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9激酶是一类可以催化磷酸化反应的酶,能将来自于ATP的磷酸基团添加到底物蛋白上。如图是动物细胞外的成纤维

17、细胞生长因子(FGF)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激酶信号传导途径。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 FGFR受体的胞内部分具有催化作用BFGF导致 FGFR空间结构改变而失活C核孔是细胞质与细胞核信息交流的通道D FGF通过调节基因表达从而发挥了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FGFR受体的胞内部分含有激酶结构域,说明其具有催化功能,A 正确;B、FGF导致 FGFR空间结构改变,但是没有失活,B错误;C、核孔是细胞质与细胞核信息交流的通道,C正确;FGF通过调节基因表达从而发挥了作用,D 正确。10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主要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它们共有的特征是A进行 DNA 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B发生同源染

18、色体的联会和分离C亲、子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D出现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答案】A【解析】【分析】有丝分裂过程的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亲子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减数分裂过程的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的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详解】A、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会进行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 正确;B、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B 错误;C、经有丝分裂后子代细胞与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亲代细胞的一半,C错误;D、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

19、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D 错误。故选 A。11某沿海区域的海藻林群落中生长着各种大型海洋褐藻,为大量的鱼类、贝类和无脊椎动物等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在其中生活的海獭通过捕食关系对不同种类海胆的数量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近年来,海獭被大量捕杀,海胆数量激增,从而大量捕食海藻,海藻林衰退,导致整个群落被严重破坏。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海獭的捕食作用是决定该海藻林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B不同季节的光照等条件不同,也会导致该海藻林中动物的垂直分布发生变化C由于人类对海獭的捕杀,使得该群落结构简单化,其发展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答案】D【解

20、析】【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2、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近年来,海獭被大量捕杀,海胆数量激增,从而大量捕食海藻,海藻林衰退,导致整个群落被严重破坏”,可见海獭的捕食作用是决定该海藻林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A 正确;B、光照条件是决定海藻林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分层的重要因素,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

21、直分层,B 正确;C、由于人类对海獭的捕杀,使得该群落结构简单化,其发展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C正确;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一定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如火山喷发,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特征及群落的演替过程,要求学生的识记和理解群落的垂直结构及影响因素及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的区别,试题难度一般。12皮肤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沿反射弧的传入神经纤维传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兴奋部位膜内侧的Na+浓度低于膜外侧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导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消耗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

22、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在生物体内,机体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即: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

23、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所以在传入神经上也是单向传导的,A 错误;B、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K+浓度膜内高于膜外,兴奋时,膜上的Na+通道开放,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此时膜外Na+浓度仍高于膜内,B正确;C、神经纤维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势差,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沿神经纤维传导,C错误;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消耗能量,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3下列

24、与细胞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草履虫的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B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与中心体和纺锤体形成有关C动物细胞之间能发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D活细胞都能产生ATP,但有些不能进行有丝分裂【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2、有关细胞膜的知识:(1)细胞膜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含有少量的糖类;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之一。(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

25、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4)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3、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原核生物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分裂。【详解】A、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生物,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A 正确;B、蛙的红细胞进行的是无丝分裂,没有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出现,B错误;C、动物细胞之间融合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有关,C正确;D、活细胞都能产生ATP,但不都能进行有丝分裂,如原核细胞只能进行二分裂,D 正确。故选 B。14下列有关生物学

26、知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生物膜系统包括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也包括视网膜、口腔粘膜等 染色体结构变异一定发生了片段断裂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得到无子番茄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多一倍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K+浓度高于膜内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再复制,但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会一分为二 位于常染色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A两项B三项C四项D五项【答案】B【解析】【分析】1、生物膜系统主要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2、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3、适宜浓度的生

27、长素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柱头,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属于不可遗传变异。【详解】生物膜系统主要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不包括视网膜、口腔粘膜等,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都发生了片段断裂,正确;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柱头,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得到无子番茄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受精卵染色体数目相同,错误;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但膜内K+浓度仍高于膜外,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再复制,但在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会一分为二,正确;位于常染色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属于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控制同一

28、种性状,正确。综上 共三项正确,B 正确,ACD错误,故选 B。15某淡水湖曾经水草稀少,经过治理后,现在水草茂盛、鱼游虾嬉、鸟戏湖面,生物资源逐渐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湖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B湖泊浅水区和深水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C该淡水湖中的水草、鱼、虾、鸟构成了一个群落D该湖由曾经的水草稀少演替至现在的水草茂盛属于次生演替【答案】C【解析】【分析】1、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体。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遗传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

29、改变。2、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3、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物种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详解】A、鱼活动范围较大,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正确;B、湖泊浅水区和深水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C、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该淡水湖中的水

30、草,鱼、虾、鸟属于该淡水湖的部分生物,C错误。D、该湖由曾经的水草稀少演替至现在的水草茂盛属于次生演替,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6下列与核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BDNA 两条链间结合的牢固程度与G-C碱基对的占比有关C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D细胞复制DNA 需要解旋酶、DNA 聚合酶参与【答案】C【解析】【分析】1、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不论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说DNA 是生物主要的

31、遗传物质;2、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 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 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4、DNA 复制是以亲代DNA 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 分子的过程。复制的条件:模板(DNA 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

32、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 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 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详解】A、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 和 RNA 两种核酸,但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 正确;B、DNA 分子中,A 和 T 之间有 2 个氢键,C和 G之间有 3 个氢键,因此DNA 分子中 G-C 碱基对越多越稳定牢固,B正确;C、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小鼠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不能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C错误;D、DNA 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 聚合酶的参与,并消耗能量,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此类

33、试题,需要考生理解和掌握几句结论性语句,识记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复制的过程、条件、场所,理解并掌握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原理和结论,平常注意积累,是解题关键。17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了A DNA 是遗传物质BRNA 是遗传物质C转化因子是DNA D存在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的转化因子【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 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未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也没有证明RNA 是遗传物质以及转化因子是DNA。故选 D。18下列有关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与发展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演

34、绎法中的“作出假说”B艾弗里、赫尔希与蔡斯等人探究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相似C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 分子结构时,主要运用了数学模型建构的方法D科学家在证实DNA 复制方式的实验中运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答案】C【解析】【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 演绎推理 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

35、2P 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 的结构。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A、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作出假说”,A 正确;B、艾弗里、赫尔希与蔡斯等探究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相似,都是将物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B正确;C、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 分子结构时,主要运用了物理模型建构的方法,C错误;D、科学家在证实DNA 复制方式的实验中运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

36、,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19玉米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科研人员在统计实验田中成熟玉米植株的存活率时发现,易感病植株存活率是1/2,高秆植株存活率是2/3,其他植株的存活率是100%。若将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产生F1,F1自交产生F2,F2成熟植株表现型的种类和比例为()A 2 种,3:4 B4 种,12:6:2:1 C4 种,

37、1:2:2:3 D4 种,9:3:3:1【答案】B【解析】【分析】将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产生F1,F1的基因型是DdRr,F1自交产生F2。【详解】按照基因分离定律分析,F2代高秆:矮秆应为3:1,但由于高秆植株存活率是2/3,因此 F2成熟植株中的高秆:矮秆就为2:1;同理,F2代抗病:感病也应为3:1,但由于易感病植株存活率是1/2,所以 F2成熟植株中的抗病:感病就为6:1。再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分析,F2代的表现型的种类是4 种,比例为(2:1)(6:1)=12:6:2:1,B 正确。故选 B。【点睛】此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侧重考查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20S

38、型肺炎双球菌具有多糖类荚膜,R 型肺炎双球菌则不具有,在含有R 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添加某些物质后进行培养,下列相应的培养结果,表述错误的是()组别添加物具有荚膜的细菌A 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有B S型细菌 DNA 有C S型细菌 DNA 的完全水解产物无D S型细菌的蛋白质无A A BB CC D D【答案】A【解析】【分析】R 型和 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 DNA 才能使 R 型菌转化为S型菌。【详解】A、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不能使R 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所以培养R

39、型活细菌时加入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不可能产生一些有荚膜的S型细菌,A 错误;B、S型细菌 DNA 能将 R型活菌转化为S型细菌,所以培养R 型活细菌时加入S型细菌生物DNA,能产生有荚膜的S型细菌,B正确;C、S型细菌 DNA 的完全水解产物不携带遗传信息,所以培养R 型活细菌时加入S型细菌 DNA 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有荚膜的细菌,C正确;D、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携带遗传信息,所以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入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有荚膜的细菌,D 正确。故选 A。21如图表示某高等植物细胞内的三种“基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中都含有RNA,中还含有少量的DNA,但 中没有 DNA B中

40、都能发生能量转换,都能将ADP 转化为 ATP C中都含有较多的自由水D 中可以消耗CO2,中可以产生CO2【答案】B【解析】【分析】是叶绿体基质,是线粒体基质,是细胞质基质。【详解】A、叶绿体和线粒体中都含有DNA 和 RNA,是半自主细胞器,DNA 分布在细胞核和叶绿体、线粒体中,细胞质基质中没有,A 正确;B、叶绿体基质中不能合成ATP,B错误;C、这三者都能进行相应的代谢活动,所以自由水含量多,C 正确;D、叶绿体基质中通过暗反应消耗CO2,细胞质基质通过无氧呼吸产生CO2,线粒体基质通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O2,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了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41、,识记其中的结构和功能,最好能够列表比较。22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从草本到灌木阶段的演替。以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区域群落区别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B调查该区域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C该区域草本和灌木的垂直分层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D该区域的某两种动物之间可能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详解】A、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 正确;B、标志重捕法应用于调查

42、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可用取样器取样法,B 错误;C、草本和灌木的垂直分层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C正确;D、该区域的某两种动物之间可能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关系,如蟾蜍和蜘蛛,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3对农田、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下列采取的方法不合理的是()A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能量利用率B通过模拟动物信息吸引大量传粉动物可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C通过不断施肥、灌溉以及消灭所有病虫害使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

43、统保持稳定D通过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来发展立体农业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答案】C【解析】【分析】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详解】A、人们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获得更多的产品,提高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B、通过模拟动物信息,实现了繁殖信息的传递,有利于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B 正确;C、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不利于维持稳定,C 错误;D、立体农业运用的是群落

44、的空间结构原理,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D 正确。故选 C。24 在培育耐旱转基因黄瓜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其中一些植株体细胞中含两个目的基因(用字母A 表示,基因间无累加效应)。为了确定这两个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研究人员单独种植每株黄瓜,将同一植株上雄花花粉授到雌花柱头上,通过子一代表现型及其分离比进行分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若 F1中耐旱植株 普通植株=151,则两个基因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B若 F1中耐旱植株 普通植株=31,则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C若 F1全为耐旱植株,则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适于进行推广种植的是两个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植株【答案】D【解析】【

45、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若 F1中耐旱植株 普通植株=151,是 9331 的变式,说明这两个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则两个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 正确;B、若 F1中耐旱植株 普通植株=31,则这两个基因遵循

46、分离定律,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B 正确;C、若 F1全为耐旱植株,所以的配子都含有耐旱基因,可以将其理解为亲代是纯合子,所以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D、适于进行推广种植的品种是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需要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将转入的基因理解成染色体上的基因,结合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解答。25将一株生长正常的绿色植物置于密闭无色透明的玻璃容器内,在一定强度的光照下培养,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玻璃容器内CO2浓度的变化趋势不可能是()A一直降低,直至为零B一直保持稳定,不发生变化C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D升高至一定水平时

47、保持相对稳定【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生长正常的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一定强度的光照下培养,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二氧化碳浓度减少,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时,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时,二氧化碳浓度不变。【详解】AC、若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则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但降低到一定水平后维持稳定,不会为零,A 错误,C 正确;B、若此光照强度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时,则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一直保持稳定,B 正确;D、若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低于呼吸作用强度,则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48、但增加到一定水平时维持稳定,D 正确。故选 A。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其五对相对性状中红眼(E)对白眼(e)、灰身(R)对黑身(r)、长翅(V)对残翅(v)、细眼(B)对粗眼(b)、直刚毛(D)对焦刚毛(d)为显性。如图是雄果蝇M(bbvvrrXedY)的五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1)用黑身残翅果蝇与灰身长翅纯合子果蝇进行杂交,F2中非亲本性状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若雄果蝇 M 与基因型BBVVRRXEDXED的雌果蝇交配,F1产生雌果蝇配子时,不能与B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_。(2)用焦刚毛白眼雄果蝇与直刚毛红眼纯合子雌果蝇进行杂交(正交

49、),则子代雄果蝇的表现型为_;若进行反交,子代中白眼与红眼的比例是_。(3)为了验证遗传规律,让白眼黑身雄果蝇与红眼灰身纯合子雌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那么,在所得实验结果中,能够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F1能产生的雌配子有_种,产生的雌配子基因型及比例是_;若验证伴性遗传时应分析的相对性状是_,能够验证伴性遗传的 F2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_。【答案】3/8 V、v、b 直刚毛红眼1:1 4 RXE:RXe:rXE:rXe=1:1:1:1 红眼与白眼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1)果蝇体内控制眼形粗眼(b)的基因和翅形残翅(v)

50、的基因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3、4 上,bv 连锁遗传;(2)控制眼色白眼(e)的基因和控制焦刚毛(d)的基因都位于X 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ed 连锁遗传;(3)控制体色灰身(R)对黑身(r)的基因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5、6 上,独立遗传。【详解】(1)由上分析可知,控制体色和翅形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用黑身残翅果蝇 vvrr 与灰身长翅纯合子VVRR果蝇进行杂交,F1基因型为VvRr,F2中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9:3:3:1,其中非亲本性状个体(灰身残翅、黑身长翅)出现的概率=6/16=3/8。若雄果蝇 M(bbvvrrXedY)与基因型BB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