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湖北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湖北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2020 届湖北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酵母菌是研究新陈代谢的模式生物。下列关于酵母菌生命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线粒体,既能进行无氧呼吸又能进行有氧呼吸B.有核糖体,核糖体在细胞质中形成而与核仁无关C.有细胞壁,不能分泌水解酶分解环境中的淀粉D.在无氧环境中,合成ATP的同时还能生成NADH【答案】D【解析】【分析】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类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大小较小(一般110um)较大(1100um)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2、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细胞壁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增殖方式二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可遗传变异来源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共性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 RNA两种核酸等【详解】A、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有线粒体,A错误;B、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其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B错误;C、酵母菌能够分泌胞外酶分解环境中的淀粉,C错误;D、在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合成ATP的同时还生成NADH,D正确。故选 D。2.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膜上存在着主动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SCLT1和被动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GLUT2,-2-骨骼肌
3、细胞膜上含有被动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GLUT-4。研究人员发现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在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运输速率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A.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可通过SGLT1载体蛋白从肠腔中吸收葡萄糖B.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通过GLUT2载体转运葡萄糖的动力来自葡萄糖的浓度差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与骨骼肌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不同是二者的基因不同造成的D.胰岛素能提高骨骼肌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可能与促进骨骼肌细胞增加GLUT-4的数量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SGLT1和 GLUT2,前者是主动运输的载体,后者是协助扩散的载体;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协助扩散发生的同时,主动
4、运输也在发生。只不过很低浓度下,主动运输的载体就达到饱和;高浓度情况下,需要依赖于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提高吸收速率,主要吸收方式是协助扩散,协助扩散是主动运输方式的3 倍。【详解】A、据上分析可知,SGLT1载体蛋白属于主动运输载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可通过主动运输从肠腔中吸收葡萄糖,A正确;B、GLUT2载体是协助扩散的载体,协助扩散转运葡萄糖的动力来自葡萄糖的浓度差,B正确;C、同一个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与骨骼肌细胞基因相同,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不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造成的,C错误;D、骨骼肌细胞膜上含有被动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GLUT-4,胰岛素能提高骨骼肌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可能与促进骨骼肌细
5、胞增加GLUT-4的数量有关,D正确。故选 C。3.研究发现一些家族的遗传性严重肥胖由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 和 B、b 共同控制。黑皮素4 受体与促黑索细胞激素结合才能维持正常体重,否则将会出现遗传性严重肥胖,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3-列相关()A.基因 A和基因 b的主要差异是含氮碱基的种类不同B.正常体重者体内的促黑素细胞激素在发挥作用后不会被灭活C.阿黑皮素原转变为促黑素细胞激素需要内质网与高尔基体的参与D.人群中遗传性严重肥胖者的基因型共有6 种【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根据碱基不同分为4种,
6、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2、由题意知,维持正常体重必须同时含有A基因、不含有B基因,所以正常体重的基因型是A_bb;aaB_、aabb、A_B_ 表现为严重性肥胖。【详解】A、基因 A和基因 b 的主要差异是含氮碱基的数目或排列顺序不同,A错误;B、正常体重者体内的促黑素细胞激素在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B错误;C、阿黑皮素原转变为促黑素细胞激素属于蛋白质的加工,需要内质网与高尔基体的参与,C正确;D、人群中遗传性严重肥胖者的基因型有A B,aaB,aabb,共有 7 种,D错误。故选 C。4.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红细
7、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相同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血红蛋白等化学成分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表现之一D.神经调节是内环境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答案】B【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4-(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
8、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是淋巴,A错误;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C、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D、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故选 B。5.某种植物的顶端优势受激素M和生长素共同调节,野生型(甲)植株的一种突变型(乙)不能合成激素M。为探究两种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某兴趣小组将乙的枝条(接穗)嫁接在甲的根(砧木)上,获得如下图 1 所示的植株(丙),然后,在相同的条件下种植三种植株并测量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2 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两种激素都能调节侧芽
9、生长,二者为协同关系B.激素 M可能是由根合成并运输至侧芽发挥作用的C.应增设甲提供接穗、乙为砧木的嫁接植株作为实验组D.仅依据该实验不能确定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根还是茎【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1 分析可知,甲植株是野生型;乙植株是突变型,不能合成植物激素M;丙植株是突变-5-型乙的茎嫁接到野生型甲的根上形成的。根据图2 分析,甲、乙的实验结果说明甲可以合成植物激素M和生长素,且植物激素M抑制侧芽生长,而乙不能合成激素M,解除了顶端优势,侧芽生长较快;甲、丙实验结果说明植物激素M是根合成的。【详解】A、植物激素M抑制侧芽生长,生长素体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侧芽生长,A错误;B
10、、植株丙是用野生型甲做根、突变型乙做茎,实验结果出现了顶端优势,说明植株丙能产生植物激素M,可得出激素M可能是由根合成并运输至侧芽发挥作用的,B正确;C、为使这结论更具说服力,应增设甲提供接穗、乙为砧木的嫁接植株作为实验组,C正确;D、该实验没有设置关于生长素的对照,不能确定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根还是茎,D正确。故选 A。6.甜豌豆的紫花与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某研究小组进行杂交实验得到如下结果:实验一:P紫花()白花()F1紫花实验二:P白花()紫花()F1紫花实验三:F1紫花P 白花F2紫花:白花=1:3 下列推理与判断成立的是()A.该相对性状受同源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控制该相对性状
11、的基因位于线粒体DNA上C.若让 F1紫花植株自交,则F2会出现紫花和白花且分离比为3:1 D.若让 F1紫花植株自交,则F2中白花纯合子出现的概率为3/16【答案】D【解析】【分析】由实验一和实验二结果可得出,紫花对白花是显性,且正反交结果一致为细胞核遗传;由实验三结果可知,该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双显性才表现为紫花,其余均表现白花,据此答题。【详解】A、据上分析可知,该相对性状受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B、跟据正反交结果一致可知,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DNA上,B错误;C、若让 F1紫花植株(AaBb)自交,则F2会出现紫花(A B)和白花(A bb、aaB、
12、aabb)且分离比为9:7,C错误;D、若让 F1紫花植株(AaBb)自交,则F2中白花纯合子(AAbb、aaBB、aabb)出现的概率为3/16,D正确。故选 D。7.为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小组以某农作物为材料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6-(1)由图可知,经_处理的该作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最为明显,这将直接导致分布在_上的叶绿素吸收的光能减少、光合作用的_阶段减弱从而降低了光合速率。(2)用 _提取上述4 组叶片中的色素并用_法分离色素后所得色素带中,发现第4组从上到下第_条色素带均明显变窄。(3)为进一步研究土壤缺Mg对该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3、,以该作物幼苗、完全培养液、缺 Mg的完全培养液为材料,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答案】(1).光照和低温(或“光+0”)(2).叶绿体类囊体膜(或“类囊体薄膜”)(3).光反应 (4).无水乙醇(或“有机溶剂”或“丙酮”)(5).纸层析 (6).3、4 (7).将长势相同的该作物幼苗平均分为2 组分别栽种在等量的完全培养液和缺Mg盐培养液中,置于光照和温度等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取相同部位的叶片提取叶片中的色素并采用纸层析法分离,观察比较滤纸条上从上到下第3 和第 4 条色素带的宽窄得出结论【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温度,因变量为叶绿素相对含量。由图中
14、曲线对比可知,4 曲线(经低温和光照处理)的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最为明显。【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经低温和光照处理的该作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最为明显,这将直接导致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的叶绿素吸收的光能减少,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从而降低了光合速率。(2)光合色素用无水乙醇提取,并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后所得色素带中,从上到下叶绿素出现在第三条和第四条,第4 组叶绿素含量急剧减少,故第4 组从上到下第3、4 条色素带均明显变窄。(3)为进一步研究土壤缺Mg对该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可将长势相同的该作物幼苗平均分为2 组分别栽种在等量的完全培养液和缺Mg盐培养液中,置于光照和温度等相同且
15、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取相同部位的叶片提取叶片中的色素并采用纸层析法分离,观察比较滤纸条上从上到下第3 和第4 条色素带的宽窄得出结论。【点睛】本题考查光照强度和温度对植物光合速率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7-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并能用文字、曲线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8.普通小麦(2n=42)在栽培过程中会出现单体和缺体。单体比正常个体少一条染色体,用(2n1)表示,缺体比正常个体少一对同源染色体,用(2n 2)表示。(1)若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差异,普通小麦共有_种单体,_种缺体。单体或缺体植株的形成原因是亲代中的一
16、方或双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未分离。(2)若小麦的单体植株能够产生数目相等的n 型和 n1 型配子,则自交后代的染色体组成类型及其比例为_。事实上,单体小麦有 _对同源染色体和一个单价染色体,这个不能配对的单价染色体常常不能进入到子细胞中去,因此 n 型配子比n1 型配子 _(填“多”“少”或“无法确定”)。(3)已知小麦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为判断控制小麦有芒基因在几号染色体上,可选择_植株分别与 _小麦单体品系进行杂交,若在与某一单体品系杂交的后代中出现_个体,则可确定有芒基因的位置在相应的染色体上。【答案】(1).21 (2).21 (3).一对同源染色体或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或“同源染
17、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或“一对同源染色体或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子染色体”)(4).2n(2n-1)(2n-2)=1 21(或正常单体缺体=121)(5).20 (6).少 (7).正常有芒 (8).无芒 (9).有芒【解析】【分析】由题意知,普通小麦染色体数目是2n=42 条染色体;单体比正常个体少一条染色体,用(2n-1)表示,含有 41 条染色体;缺体比正常个体少一对同源染色体,用(2n-2)表示,含有40 条染色体。若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差异,普通小麦染色体数目是2n=42 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21 条染色体,单体比正常个体少一条染色体,可以少一个染色体组中任何一条染色体,故普通小麦
18、共有21 种单体;缺体比正常个体少一对同源染色体,可以少21 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任何一对,故普通小麦共有21 种缺体。【详解】(1)普通小麦染色体数目是2n=42 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21 条染色体,单体比正常个体少一条染色体,可以少一个染色体组中任何一条染色体,故普通小麦共有21 种单体;缺体比正常个体少一对同源染色体,可以少21 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任何一对,故普通小麦共有21 种缺体。单体或缺体植株的形成原因是亲代中的一方或双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对同源染色体或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2)单体比正常个体少一条染色体,用(2n-1)表示,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为n 和 n-1 两种,
19、故单体自交后代为 2n:(2n-1):(2n-2)=1:2:1。事实上,单体小麦(220+1)有 20 对同源染色体和一个单价染色体,这个不能配对的单价染色体常常不能进入到子细胞中去,因此n 型配子(含单价染色体)比n1-8-型配子(不含单价染色体)少。(3)已知小麦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为判断控制小麦有芒基因在几号染色体上,可选择正常有芒植株(aa)分别与无芒小麦单体(AA或 A0)品系进行杂交,若在与某一单体品系杂交的后代中出现有芒个体,则可确定有芒基因的位置在单体所在染色体上,若后代全为无芒个体,则可确定有芒基因的位置不在单体所在染色体上。【点睛】本题结合所给信息,考查染色体数目变异和基因分
20、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9.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非洲疟疾猖獗的地区,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1)造血干细胞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人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_上发生 _的过程。(2)造血干细胞在分裂前需要进行充分的物质准备。其中之一是合成DNA复制所需的 _酶,其合成场所是 _。(3)在红细胞发育成熟的过程中,虽然 RNA含量很少,却能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细胞提高合成蛋白质速率的
21、途径是_。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由于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中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从而导致血红蛋白的结构异常,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_。(4)研究发现,在非洲疟疾猖獗的地区,杂合子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则易感染疟疾而死亡。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变异的有利与有害具有_性,另一方面使人群的_发生定向改变,从而促进人群发展、进化。【答案】(1).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3).解旋酶和DNA聚合 (4).核糖体 (5).一条 mRNA 上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6).基因突变 (7).相
22、对 (8).基因频率【解析】【分析】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4、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9-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详解】(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分裂
23、间期主要完成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DNA 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3)由于一条mRNA 上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所以少量RNA能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提高细胞合成蛋白质速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由于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中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从而导致血红蛋白的结构异常,这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4)杂合子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则易感染疟疾而死亡。这一现象说明变异的有利与有害具有相对性,另一方面使人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促进人群进化。【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概念,DNA复制所需条件,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和意义,掌握相
24、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10.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并狂呼乱叫。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相关调节模式,A、B代表不同的区域。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坐过山车时的恐惧感是在_(填图中大写字母)区域产生的。此时心跳加速主要与物质C有关,物质C是_,它是由 _分泌的。(2)人头朝下疾驰时,D处受到刺激而兴奋,兴奋以_形式传到 a 处,此时a 处的膜电位变为_。兴奋在反射弧的_处,只能单向传递,其原因是_。(3)此现象体现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_。【答案】(1).A (2).肾上腺素 (3).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4).局部电流(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5).
25、内正外负 (6).突触 (7).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8).一方面内分泌腺本身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解析】【分析】-10-分析图示可知,A、B 表示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C 表示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D 表示反射弧的感受器,E表示反射弧的传入神经,a 代表神经纤维上的一个点。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但是反射弧是完整的,如果没有外界刺激也不会出现反射活动。【详解】(1)恐惧的感觉是在图中大
26、脑皮层A区域产生的。肾上腺素可以提高组织的兴奋性,心跳加速主要与肾上腺髓质分泌的物质C肾上腺素有关。(2)人头朝下疾驰时,D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兴奋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到a 处,此时 a 处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3)此现象体现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一方面内分泌腺本身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反射弧的组成、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反射弧的组成,识记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7、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小题进行准确解答,难度适中。11.非洲猪瘟自2018 年 8 月爆发至今造成我国生猪大量死亡,引起肉价飞涨。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如非洲野猪、欧洲野猪等)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请回答下列问题:(1)被 ASFV侵染后,猪的免疫系统能消灭一定数量的病毒,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功能。在免疫应答中,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的信号来源有T 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和_两个信号的共同刺激。(2)当 ASFV侵入猪细胞后,需要 _发挥作用才能使病毒失去藏身之所,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病毒则需相应的抗体与之结合形成抗原一抗体复
28、合物,并且由_将之清除。(3)要阻止非洲猪瘟的进一步蔓延,从免疫学的角度看,最好的手段是研制出有效疫苗进行免疫预防。疫苗的作用是_。某研究机构初步研制出非洲猪瘟疫苗,为判断该疫苗的有效性,他们将未接触过ASFV的生长状况相同的生猪随机均分为两组,并编号为甲和乙,进行了如下实验:甲组乙组注射是否发病注射是否发病第一次实验1mL非洲猪瘟疫苗制剂否a 否-11-第二次实验1mL含 ASFV制剂是1mL含 ASFV制剂是a 处的内容是 _。出现此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答出一点即可)。【答案】(1).防卫 (2).病毒抗原的直接刺激 (3).效应 T 细胞 (4).吞噬细胞 (5).刺激猪体内产生抗体
29、和记忆细胞 (6).等量的生理盐水 (7).疫苗制剂丧失了抗原性(注射的疫苗未能刺激猪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等)【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 细胞,再由T 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
30、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2)反应阶段: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 细胞,同时T 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 细胞发挥效应。【详解】(1)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猪的免疫系统能消灭一定数量的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在免疫应答中,病毒抗原的直接刺激和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共同刺激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2)当 ASFV侵入猪细胞后,需要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才能使病毒失去藏身之所,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病毒则需相应的抗体与之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且由吞噬细胞将之清除。(3)疫苗的作用是刺激猪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等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是,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为探究研制出非洲猪瘟疫苗是否有效,要控制的自变量是是否加非洲猪瘟疫苗制剂,甲组注射1mL非洲猪瘟疫苗制剂,故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疫苗的甲组也出现发病症状,可能的原因是疫苗制剂丧-12-失了抗原性。【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功能、过程及应用等相关知识点,把握实验设计中自变量的控制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