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文学作品中的情景相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旅游文学作品中的情景相生.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旅游文学作品中的情景相生关键词:旅游文学作品情感景物情景相生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学历数千年发展,成就斐然。中国古代旅游文学在创作中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旅游文学作品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作品的情感、脉络,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寄托情感于景物之中,融合景物于情感之里。但情感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而是因感触景物而生情寄兴。一、旅游文学的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
2、一)旅游文学的概念关于旅游文学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统一意见,但归结起来大体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划分:狭义旅游文学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文学,范围比较狭窄,专指在徜徉自然或市井乡里的旅游过程之中或之后用文字模山范水抒发性灵的文学作品;广义旅游文学是宽泛意义上的旅游文学,范围比较宽,凡记述描写部落迁徙、士卒征戍、游子离家、帝王巡游、贵族狩猎、官宦归隐、士大夫贬谪、士子游学、艺人游艺、学者游历考察、僧侣拜谒传经、商贾异地经商等旅行和旅游过程中所见所闻及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都归于旅游文学。它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而不断丰富、发展。体裁既包括传统的游记、散文、诗
3、词曲赋、楹联、题刻、小说、科考纪实、小品等,又包括新技术背景下的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不单指旅游者在参与旅游活动期间的文学创作,内容涉及对锦绣山水、名胜古迹、田园村居、园林寺院、风物民俗等的描述,还包括特定主体(可以是非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感知与评价,或者对他人旅游活动及相关旅游文学的感知分析记录等。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旅游文学概念,原因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文学是在魏晋以后才出现的,而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最初就产生在广义旅游文学概念所包含的旅行和旅游之中,这和中国古代文学最初就产生于先民的劳作之中同出一理。(二)旅游文学内容体系旅游文学从题材分类来看大体上可以
4、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诗歌、楹联类。包括以客观的自然景观中的山水为描写对象的山水田园诗,以室外景物或旅游展览为对象的景物诗,由自然景物、送别旅行等引起的咏怀送别及旅行诗,以及传统形式的诗、词、歌、赋、曲、楹联、韵文,等等1。2.散文类。包括各类游记、速写、小品、杂文、解说词等随笔、旅游日记,以及基于旅游活动的书信、报告、录音记录、科考报告,等等。3.题刻类。包括名人题字(词)及摩崖石刻、碑刻(纪念碑、诗词碑、墓碑、标示碑)等。4.传说故事类。包括风物传说、民俗、节庆故事、名胜典故及重大纪念性事件、名人掌故等。(三)旅游文学特征与功能分析1.地域性。首先,山川景物自然风光具有地域性,北国风光不同
5、于南国烟云,如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所写:“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反映的是诗人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夏出使河西节度府至凉州时的见闻。又如唐诗人岑参写的边塞诗句:“平沙莽莽黄入天”,“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描写了我国西北沙漠飞沙走石的情状。其次,各地的民俗风情不同。比如川牌。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四川纸牌。在西南地区十分流行,特别在四川境内更是家喻户晓,人人能玩。川牌的历史比扑克久得多。据民间传说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2.时代变迁性。3.艺术审美性。旅游文学不同于单纯的导游材料和
6、旅游手册,许多作品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语言洗练流畅、生动活泼、富有文采,状物栩栩传神,记事真切感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等诗句将动静有度的形象美,对比鲜明的色彩美,以及音律美、嗅觉美、触觉美、人性美等集于一体,做到情景契合或达到景、情、理水乳交融,让人产生余音绕梁之美感,也容易使旅游者产生意欲亲临体会的情绪价值。4.性。旅游文学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或很高的科学价值,对地理历史掌故、风土人情、民族风俗、博物特产等知识及了解人类探索自然,研究科学
7、起着传导的作用。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志在考水文、地质、植物及其形成,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清代学者钱谦益赞其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其中关于我国西南石灰岩地区地貌的纪录,更是世界科学史最早出现关于岩溶地貌研究的宝贵文献。古人在描写景物时,都注入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作品的情感、脉络,都会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自古至今,文人骚客在舞文弄墨之时,大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情景交融,也非融而无法、汇而无度,造成文章思想、内容的乱杂。比较此类作品,可用一
8、句话来概括情景的关系情随景生,情随景迁。(一)情随景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心绪不佳,傍晚时分驱车登上古原欲排遣不快。日暮伴随着心境的落寞,特显出诗人当时的情怀是何等的阴晦和无奈。未料登上古原之端,偶遇灿烂夕阳,光辉无限,天地之间蓦然气象万千。尽管时近黄昏,却令诗人不禁心旷神怡,情怀开阔,因而焕然一新,触动感发,赞叹不已。同时联想到光阴难留,不免又为之惋惜和珍惜。诗歌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但在境界上确实耐人寻味。我们再看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是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
9、白正值青年,他怀着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出四川至湖北宜都荆门山时所作。诗人自长江上游乘船远行,出三峡驶向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这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行至荆门山,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平原旷野,荆门山已经渐渐退到了身后。波涛汹涌的长江冲下山峦,流入广阔的原野。长江流过荆门山以后,河道弯曲,水面稍稍平静一些。晚上,一轮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水中,月影好像一面从天上飞下来的玉镜;白天,江面上云蒸霞蔚,呈现出海市蜃楼的美景。诗人欣赏到如此的美景,不由得想起离别多日,已在万里之外的故乡。于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吟出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深情诗句。诗的首联叙事,交代出游的目的,颔联和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全诗触景生情,情由景生,写景抒情,水到渠成。诗人在长江上乘船出游,眼前的景离不开水。诗人也一再写水:写长江的水奔腾而去,写明月倒映水中,写江面上的云霞和水汽仿佛海市蜃楼一般美丽。写水已经做足了功夫,最后抒情也是由水而发:我仍然爱着故乡的水,千万里一直伴随着我。说故乡水,实际上是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景和情完全融合在“水”中,浑然天成。(二)情随景迁总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人墨客正是在纵情山水之余,将自我融入其中,才能最贴切地感受景物,才能写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情景交融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