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3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3篇)2023年杜甫登高教案(推举)一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几经辗转,最终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忙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这一时期,诗人创作到达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百分之三十,其中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传世名作。他的很多闻名诗句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云真士俱欢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只惋惜好景不长,大历五年冬,杜南在返乡途中的岳阳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各位游客朋友,今日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
2、,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仍旧完整地只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和明嘉靖十六年修缮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它的造型古朴高雅,园林渚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巡游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巡游区(梅园)和效劳区(草堂寺)。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他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古朴高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闻名景
3、观。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工部祠,它是五重主体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重,由于杜甫在成都时,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将纪念他的祠称为工祠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与思想。杜甫(712年一7
4、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特别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人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旧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伟理想。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存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
5、间不断增长的诗人”。公元10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到达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特地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肯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请跟随我来到浣花祠,浣花祠又名冀国夫人祠。从草堂的诗史堂北往东行,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门内一厅两厢独院,粉墙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净。是为纪念唐代成都的一
6、位女杰冀国夫人而于清光绪十二年(1866)修建。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局部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筑成现在所见的浣花祠。 各位游客朋友,杜甫草堂景区的巡游就到此完毕了,诗人虽逝,但却给我们留下些气雄天下的诗歌,还有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将永久鼓励着后人前进。 2023年杜甫登高教案(推举)二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由于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
7、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 厅堂中心,安放着我国闻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闻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水槛和柴门 出诗史堂,我们观察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
8、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日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线、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特别奇妙。上联“万丈光线”,出自唐代闻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宾
9、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惊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劳来宾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了! 这本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了一个字:把“岂”改为“信”(信,的确、果真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为“犹”(犹,还、仍之意),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赞誉之辞:您先生的大作的确称得上光线万丈,可以震惊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旧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吗,我们今日也参加了这个行列,不远千里万里来游草堂。可见对联还是很有“预见”的呢! 碑亭 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
10、堂”四字,也是果亲王的手迹。 “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四周,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前面已经说过,杜甫的茅屋早已毁坏。 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抱负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始终令人感动不己!固然,也不难看出
11、这茅屋是很不牢固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屡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筑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从前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看来这个目的是到达了,很多巡游草堂的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证明。 茅屋景区 巡游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非常令人圆满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圆满,使大家更好地领会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绕,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
12、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全部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筑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令不觉间吟诵出杜甫的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
13、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 感谢大家! 来源:考试大-导游 2023年杜甫登高教案(推举)三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其次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终一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长和提高,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登高是一首到达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尝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会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把握古诗鉴赏方法,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肯定数
14、量的古代诗词,有肯定的古诗鉴赏根底,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除背诵、记忆外,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使其学会品尝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培育学生的鉴赏力量,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一)学问技能 1.了解,整体感知诗意,能知人论诗,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学习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争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怀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 1.初步把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15、。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娴熟背诵。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会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法 1.情境导入法。多媒体展现萧萧深秋,重阳佳节日独登高台,忧国、忧民、忧身,无尽悲凉,带着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反复吟诵,有助于培育学生语感,激发想象力,进入诗歌意境。 3.讲析法和点拨法。由于学生学问积淀有限,难以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因此,做一些课件补充杜甫及当时历史的有关重要信息,并进展必要的点拨。 4.争论法。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对文本公平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争论有助于满意不同学生需要,激活课堂气氛。 学法: 反复诵读,使学生自主地思索、争论
16、问题,从感知到理解,从“学会”到“会学”,把握诗歌鉴赏的根本方法,能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又培育想象力,感受到诗人肤浅的苦痛与忧思。 (一)情境导入(投影画面,配乐观赏) 在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夔州江边,一个年迈狐愁的老人,在一个本是阖家庆祝的日子,九九重阳节这天,单独一人拖着多病的身体登上长江峡口的高台,寒风凛冽,万木凋零,混浊的江水汹涌奔腾,几只孤鸟盘旋在天空,远处不时传来猿的哀鸣。面对这一切,老人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困潦倒,孤独在外漂泊,仍不忘国家的战乱。俯仰之间,咏出一首千古绝唱!大家能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吗?今日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人,观赏他的闻名诗篇登高。 (投影
17、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及诗歌背景,知人论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展现)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于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其作品有望岳、丽人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背景: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离开成都,衣食无着,年老多病,住在夔州,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写这首诗时,虽安史之乱已完毕,但地方军阀乘时而起,互夺地盘,社会仍一片混乱。
18、(三)指导诵读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如何更好地诵读?1.教师范读2.学生听读3.个别朗读 (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把握:理解,理解诗的内涵,必需走进内心中去,与产生共鸣。 2.感性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 (四)赏析诗句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让学生思索,这一句中有哪“六景六色”? 明确:对仗工整,语言精炼,十四字写出“六景六色”:“风”、“天”、“猿”、“沙”“鸟”,分别用“急”“高”“哀”、“清”、“白”“飞回”描写。 (2)教师点拨,师生共同争论 句式构造契合,渲染出秋天降临的紧迫感
19、。“风急”、“天高”、“猿啸哀”均为仰视,“渚清”、“沙白”、“飞回”,又从俯视到仰视。在这俯仰之间,秋风扑面而来,极目所见,高天在上,猿鸣耳畔,沙渚在下,鸟转空中,使人卷入无尽秋意之中。景物全出,视野开阔,胸怀博大。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江苏滚滚来”。 这句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想联系杜甫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落,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到了生命之秋。“漂漂何所以”生命是短暂的。写这首诗时已55岁,去世前三年写的。 假如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这使我们不禁联想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面对滔滔而逝的
20、江水,无奈的感慨时间如东逝水,自己一生功业难成。但作为一个有阔大胸怀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或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他知道自然规律,能豁然对待。这足以让我们看到他坦荡、胸襟的开阔。它起到了衬托气氛,渲染悲凉的作用。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赏析这句时,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试作详细分析(投影展现) 明确:万里漂泊地远悲悲秋时之凄惨悲 作客羁旅悲常作客久旅悲 百年迟暮悲多病衰疾悲 台高迥处悲独登台无亲朋悲 将上两联景物描现实写中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久容最易伤秋,多病偏听偏爱登台,“万里”与上联的“不尽”相照顾,写出时间的悠长;诗人从
21、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自己的悲苦表现得既为深且广。这不是常见的客居乡愁,人生有限方觉秋之悲愁,诗人清楚是在慨叹有限人生与永恒存在的深刻冲突,以及人生冲突面前的种种无奈。 4.尾联:“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与颈联严密连接,因果相承。“困难苦恨”四字蕴意丰富,诗人忧国、忧民、忧身,忧愁得两鬂花白,要借酒消散这无尽的忧愁吧,却由于疾病而断酒了。又添一恨,无限悲慨。 “白日放歌顺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石”。在这里为何又“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特爱喝酒,我们学过的诗句有: (五)思索与探究(结合生平,学生争论,教师点拨) 1.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悲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2.试总结杜甫晚年律诗特点。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整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突破早期较多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奇异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美的颜色、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空灵潇洒。 (六)作业: 看谁背的杜甫名句多,同桌互查。 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脉络,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尝诗歌情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并通过反复诵读,学习文本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从而鉴赏诗歌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