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和陶渊明诗引译文]苏辙《追和陶渊明诗》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和陶渊明诗引译文]苏辙《追和陶渊明诗》阅读.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追和陶渊明诗引译文苏辙追和陶渊明诗阅读 追和陶渊明诗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
2、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愿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
3、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癯而实腴癯:清瘦B.与物多忤忤:抵触 C.终不能悛悛:悔改D.其出处进退处:停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先君命辙师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其孰能讥之乎? C.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三十日不还,则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自以为不若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1.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
4、未有追和古人者少而穷苦 B.诗有古人之风其学日进 C.其诗质而实绮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D.平生出仕,以犯世患自托于渊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际,生活特别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示意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境况和心境有关。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确定了苏诗的成就,借苏轼追和陶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信任后人自有公论。 参考答案:中学校作文答案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