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教育理念心得体会小学数学理念心得体会(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新教育理念心得体会小学数学理念心得体会(五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数学新教育理念心得体会小学数学理念心得体会(五篇)有关数学新教育理念心得体会一 单元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其次册第五单元教案(熟悉人民币)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熟悉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熟悉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展简洁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已经把握的100以内数的学问,学习、熟悉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根本学问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力量;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详细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熟悉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
2、、关键: 1、重点:熟悉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洁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看、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展简洁的计算。 2、使学生熟悉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no: 1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熟悉人民币)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 1、2题 教学要求: 1、熟悉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
3、、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育观看力量、实践力量和推理力量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展爱惜人民币和节省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熟悉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预备:cai课件一套 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日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消失蓝猫图像)你们熟悉它们吗?今日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下列问题(cai演示) (
4、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答复) (2)师:你们喜爱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答复) 2、熟悉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熟悉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沟通,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熟悉状况(学生答复,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看这人民币,你发觉了什么? (学生答复)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沟通,(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
5、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一样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识别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看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一样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宏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惜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嬉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一样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答复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学问? (学生
6、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答复,教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 (可以小组争论后再答复)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稳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 (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学生上台操作) (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 (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其次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 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
7、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3、嬉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便购物(看清价格后,购置)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状况 四、全课总结 (略) 在教学中应留意的问题: 1、教师要给学生供应生动好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局部学问。 2、要给学生供应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详细的动手操作和沟通中,感知学问,从而充分表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1、课前预备必需充分,其中包括课件和钱币的预备及后面嬉戏的预备工作。 no: 2教学内容:简洁的计算(例5、6、7完
8、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洁的加法计算。 2、培育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预备:例 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角50角=()元2、8元=()角70角=()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例如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答复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答复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例如6挂图。 教师
9、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其次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局部学问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把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例如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答复。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其次小题(课
10、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一样单位的状况下,才能相加。 三、稳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察,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展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育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有关数学新教育理念心得体会二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
11、它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用于实践。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正确方法,理解和把握根本的数学学问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阅历。 生活中有数学,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效地联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擅长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获“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效劳。让学生观看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存数学学问,又是培育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正确途径。学生擅长讨论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在讨论中不断思索,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胜利。
12、 导入课题 师:今日教师特意制作了一张个人信息资料,为了加深大家对我的了解,请看大屏幕(实物投影事先做好的表格) 张教师个人资料 性别:男 身高: 1.61米 体重: 62.5千克 兴趣爱好:上网、听歌、打羽毛球(每次至少0.5小时) 师:看清晰了吗?在这些表示我身高、体重、时间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都有小数点 生2:都是小数 师:是的,像1.61、62.5、0.5这样的数都是小数,我们以前在三年级的时候都已经初步熟悉过小数,谁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见到过小数呢? 生1:超市里 生2:商场里商品的标价 师:看来小数真是无处不在啊!对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小数是
13、怎么来的? 生2:我想知道小数的加减法该怎么算? 师:看来同学们对小数有着深厚的兴趣,那么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连续学习小数(板书课题:小数) 二、小数的产生 师:通过测量张教师的身高是1.61米,你测量过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吗? 生1:1.3米 生2:1.42米 师:我和这两位同学的身高都是1米多,那你们能用整数表示我们的身高是多少米吗?留意单位是米。 生:161厘米 师:留意单位是米 生:(窃窃私语) 师:能用整数表示是多少米吗? 生:不能,由于它比1米多,又缺乏2米。 师:是的.,我们的身高都在1米和2米之间。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通过测量和计算往往得不到一个整数的结果,除了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分数表
14、示外,又想到了用小数表示,这样小数就产生了。(接着板书课题:小数的产生) 教师以和学生谈话交朋友为题,出示个人信息,学生从信息中发觉表示教师身高、体重.的这些数都是小数。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由此想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行少的工具,能帮忙人们处理数据、进展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这一数学根本理念除了教师明白,怎样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去充分地挖掘课堂教学资源。有这样的一句话“我观察了,但可能遗忘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由“关注学问”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学问”转向“引出学问”,已为越来越多的教
15、师所承受。所以,教师在数学课上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严密地结合起来,把生活与阅历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在详细的场景中,使学生学会综合并敏捷运用所学的数学学问,也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这就是“活”化课程资源的效果。让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仆人翁,教师只是课堂的发觉者、开发者、观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充分表达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沟通、争论、质疑。 有关数学新教育理念心得体会三 目前,对于初三这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如何进展有效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作用。作为初三的数学教师,我深感肩上的压力之大。我们在学习了二
16、次函数的定义及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之后,是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和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及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应当说,这是初中数学的最难点。上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起来简单,先让他们提前预习,可是上起来一点也不轻松,由于根底差,许多学生听不进去,只好一点一点来,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学问后,我尝试解决三个实际问题。问题一:是依据实际问题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学习如何确定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问题二:是依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二次函数的性质,并通过画函数图像检验作出的分析和推断是否正确;问题三:是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学问确定函数的解析式,并尝试解决销售问题中利润的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和
17、解决,让学生初步体会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再次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教学中,反思这一章的教学,我自认为热忱不够,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热忱的语言,感染力缺乏。今后备课时要重视创设丰富而幽默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存在以下几点需要改良的: 一、多数状况下,也比拟擅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索,但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往往习惯于急于说出结果。明显,学生对题目只是片面的理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就不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许多学生对于做过的题一点印象也没有。 二、对问题的坡度设置的不够,坡度过大,导致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展而流于形式
18、。针对以上这些状况,下阶段预备实行的措施: 1、对过多的题,进展适当的筛选。 2、还给学生一片思维空间,让学生尝试胜利的喜悦的同时,也要受到适当的“挫折”教育,以加深对问题的熟悉。 3、学生有不同想法单独与教师交谈,好的想法赐予鼓舞并加以推广;不对的想法,赐予单独的指正。这样,学生即可以大胆放心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又可以把一些教学中漏洞补上。 4、细心设置问题的坡度,使学生步步深入,并探究出规律。课堂上留意课堂节奏,尽量让中下等的学生跟上教师的步伐,多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发言的时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做到不仅是教师完成任务,还要学生完成任务。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擅长设疑置难,而且
19、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喜爱。 有关数学新教育理念心得体会四 教学目标 把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学问解决一些根本问题。 教学重难点 把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学问解决一些根本问题。 教学过程 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 【方法规律】 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根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根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根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推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殊地,在推断三个实
20、数 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均不为0) 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 【示范举例】 例1:(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 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 有关数学新教育理念心得体会五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
21、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三位教师同上分数的初步熟悉,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三位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表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表达在以下几点: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学问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问,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进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进展水平”向“潜在进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学问阅历根底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三位教师都注意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动身,从学
22、生熟识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全部事物的“一半”。创设详细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问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肯定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到达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材内容进展选择、组合、再造,制造性地使用教材,表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三位教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熟悉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简单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觉,正是这些微缺乏道的
23、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学问、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 ”“ ”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详细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学问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到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看、操作、猜想、沟通、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学问的产生、形成与进展的过程”。三位教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现。敬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共性,给学生供应了一个展现
24、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泼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承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育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解决问题的力量,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固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圆满。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 张教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熟悉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张教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 周教师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养都特别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美丽,很让人艳羡!但是究竟这是借的班级,学生跟不上你的的语速,跟不上你的思维,在这种状况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让学生答复,等一等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李教师的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李教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根本上学生都能精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学问目标落实的比拟到位。但是李教师自己的语言还不够精确、精炼,在课堂上消失了一些失误。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