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后反思集合1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后反思集合15篇.doc(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数学课后反思集合15篇 每次上新课时,我都非常专心,我喜爱学生承受新学问时表现出的新奇,喜爱自己上新课时表现出的热忱。这两天上了图形的拼组,虽然图形都是上学期所接触过的,不过增加了一些动手操作的局部,学生好像显得更为活泼。一年级的学生太喜爱自主了,让他们自己动手安排活动或是在教师指导下活动,他们的热忱度会比平常增加一倍,所以有时候我的课堂思路总像断了线的风筝,我无法回避他们激情布满梦想的问题。为了更好的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忆,探究发觉。 二、动手操作,感悟新知。 三、稳固练习,综合运用。 四、总结,引入下节。 经过实际教学和反思之后,我觉得这节课有如下可取
2、之处,也是自认为亮点的几处: 1、新课伊始,带着孩子们回忆已经熟悉的平面图形,并让孩子大声地将他们叫出来,随着各种图形“蹦蹦跳跳”地进入,随即也带来了两个问题。将孩子们的兴趣调动起来的同时也将要解决的学问点抛了出来。可谓“奇妙”。 2、将教材重新调整,把作风车调到最终的综合运用环节。这个做法来自于领导的大胆创新和对学情的精确把握。应当说直承受益的不仅是我的学生还有我。把这个环节放到最终,我们都是轻松的。当看到孩子们用他们灵活的小手和我一起几乎同步将风车做好时,我感到由衷的快乐。对教材的重组可谓“英明”。 3、课件发挥的巨大作用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媒体对教学的强大推动力。看着可见孩子们学得高快乐兴的
3、同时,看得是清清晰楚,那最终固然就是听得明明白白。 4、 与孩子一起动手才能体谅孩子、学会等待。今日这节课我始终和孩子一起动手操作,所以对时间的把握、可能遇到问题的估测就都做到了心中有数,我不止一次地说:“教师等你!”感觉整堂课的环节还是较为清楚的,比拟适合孩子的学习节奏。 数学课后反思2 千米的熟悉是在学生把握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根底上,让学生熟悉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拟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不象之前学习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能比划。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拟困难,往往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让学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
4、后就是一大串的练习。其实,正由于这局部学问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缺乏感性熟悉,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经过课前预备、课中实践和课后稳固三大步骤,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一、课前预备。在上千米的熟悉前一天,我特地抽下午自习的时间,带着学生来到操场,用测绳和同学们一起测量了10米和100米,并让学生分别走一走10米和100米,数一数要走多少步,大约要用多少时间?然后指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我们的操场一圈大约是100米,绕操场走上10圈大约就是1千米,让学生明确: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在计量较远路程的时候,通常要用到千米。 二、课中实践
5、。让学生回忆走100米的状况,让学生思索几个100米是1千米,依据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伐数和时间来推算走1千米需要多少步、花多长时间。这一系列的活动意在让学生在课前走一走、量一量的根底上,再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等丰富的活动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长度。然后,为了更精确的体验1千米有多远,我带着全班同学带上测绳,从学校动身往丁家坑方向测出了1000米,和同学们一起走这1千米,再回来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数步数,看时间。通过这一实践,学生终于是对1千米有了比拟感性、精确的熟悉。 三、课后稳固,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千米”的应用,我收集了一些出名的山峰、河流、大路及大桥的长度资料和步行,
6、骑自行车、小汽车,飞机,宇宙飞船1小时的速度(以千米为单位的),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千米“的广泛使用,并让离家较远的学生在下一次回家的时候,估算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通过这些活动,最终使学生建立了比拟明晰的“千米”概念。突破了教学难点。 数学课后反思3 (一) 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都到达预期的设想。特殊是学生对周长的概念充分理解,我觉得在教学周长时我调度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而且在周长意义理解上层层递进。细细解释:“指一指”让学生体验“边”的封闭。“摸一摸”让学生感知边和面的关系。在这两个活动中,学生明白“边”“线”,明白从哪里起就到哪里完毕才是
7、一周的长度。这两个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周长表现,进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量。“画一画”从生活中实物化的周长过渡到图形化的周长(即描出来的线),“说一说”将周长外显的概念形态(物化的周长、描出来的周长)内化为无形的语言概念,促成周长概念的进一步升华。其次 , 我觉得较为胜利的是周长的测量和计算。 本节课让学生把握计算周长的方法是其中一个重点。我事先预备了一些规章和不规章的图形,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测量计算,这样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思索、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觉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并帮忙总结计算简洁图形的周长。最终,在测量有曲边的图形周长时,借助细线,很自然地渗透
8、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二)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和富有共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远的周长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靠仿照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学生主体富有思索性的探究过程。所以,数学学问的探究轨迹,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加的标志,呈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阅历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绽开的。可以说,每个学问点的发觉,都是学
9、生自主探究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承受的结论。探究,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到达了最大化。 课堂上,生动好玩的探究内容,可以赐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赐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鼓励,可以赐予学生剧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育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学问表达,可以培育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受,可以培育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学问呢?”“毕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毕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10、”“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究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表达。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学问的探究是一条明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贯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条暗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渗透”;笔者认为,只有两者有机整合,让课堂成为“自主探究”与“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表达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现实,着眼学生将来”的宗旨。 (三) 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进入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共性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兴趣高涨,进展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究,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拟好地表达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受学问形成的全
11、过程”这一理念。 1、明暗双线交融,关注三维目标 以小蚂蚁的引领为主线,小蚂蚁从“客人”到“同学”,最终到“小蚂蚁考一考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小蚂蚁这个使学生平视的形象融合在整个课堂中,从象小蚂蚁一样描边线,到小蚂蚁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小蚂蚁。以周长的熟悉为暗线,实现过程性和学问目标经受周长的熟悉过程,理解周长的含义。两条线相互交融,共同着力于学生的进展。 2、动手体验数学,动脑提炼数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通过自己动手,用手摸物体的边线一周,用笔描树叶和图形的轮廓,测量周长等亲身体验周长的意义与测量方法,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详细的事例联系起来,
12、在亲身体验和经受中真实的感受周长。同时,在体验之后动脑提炼周长的含义:选择一个图形,比拟快地测量出它的周长;测量教师的腰围时,先让学生估测教师的腰围,然后选用适宜的工具实际去测量,借此来估量自己的腰围。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在初步体验的根底上上,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实现了对周长的深入建构。 3、鼓舞猜想,激发自主学习热忱 我在教学中,鼓舞学生大胆地进展数学想象,以激起学生饱满的学习热忱和积极的思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如“”有没有周长?这一问题的设计,鼓舞孩子进展大胆猜想。()有的孩子说有,而有的孩子说没有,这一冲突的激化,孩子们很自然地投入到讨论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所学学问,通过猜想、思索、
13、争论、表达等数学活动,主动探究出“角”没有周长,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从而进一步熟悉周长。 反思至此,我最大的感受是: 优点与圆满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我这节课的圆满是:在每一次活动进展总结时 引导学生进展总结时,要多给学生气会说说。在测量腰围时,有的学生隔着很厚的衣听从外面测量腰围,消失了很不精确的估算结果,教师指导不到位。 假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冷静珍视每一堂课,化圆满为阅历,我们的课堂不就到达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了吗?圆图形的熟悉 数学课后反思4 9加几是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0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究,使学生在已有阅
14、历和学问的根底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受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胜利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动手操作力量、合作沟通力量和用数学的意识。上完课后,我对教学环节进展了深刻的反思。 胜利之处: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依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伊始,我从学生熟识运动会导入主题图,吸引孩子们的留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熟悉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觉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详
15、细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加教学活动。 2、让学生经受自主探究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学问的过程。数学学问、方法、思想等必需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进展,而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依据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问构造的实际动身,让他们通过开运动会的主题图,通过观看、沟通、争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构造。在讲凑十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先让同学们动手摆小棒,来算9+4等于多少?让学生上黑板来摆一摆,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有
16、的说一根一根数的方法,知道 9+4=13。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不管哪一种方法我们都不要反对。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导孩子再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教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因此,但凡孩子们能独立思索、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索、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加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布满生气与活力。 3、缺乏之处: 让学生说的环节过少,没有做肯定量的练习题。但我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指导教师和其他同事的帮忙下,我肯定会尽
17、快的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数学课后反思5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口诀解决一些相对开放的计算题。 2、能从较简单的的问题情境中选择有用的信息,敏捷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中,培育学生的创新力量、发觉力量和思维力量。 教学重点: 林较简单的问题情境中恰中选用需要的数学信息,敏捷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应用口诀 1、用各种方式背诵1-6的乘法口诀 2、出示:( )*6=( )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 争论:怎样能填出全部的算式呢? 3、( )*5=( ) 4*( )=( ) 过程同上。 4、第22页第8题。 (1)独立完成。 (2)沟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
18、有哪几题只需想一句口诀就能得出结果? 5、第22页第9题 (1)独立完成 (2)问:你是按怎样的步骤做的?分别是由“几个几相加”的? 二、“小小售货部” 1、出示货架:饼干4元,蛋糕3元,巧克力6元 2、学生购置 要求:(1)用“我想买几个什么,也就是几个几,算式是,我要付几元”这样的话语表述。 (2)问:他用了哪句口诀? 3、问:当学生要买9包饼干,可是不会计算付多少钱时。 (1)关于9的口诀我们没有学过怎么办呢? (2)四人小组争论。 (3)分析:用拆分的方法9包饼干就是9个4元,也就是5个4元,再加上4个4元,或6个4元,再加上3个4元。 三、解决问题 1、第23页第10题 (1)第1小
19、题 独立解决 你选择图上的哪些信息呢?为什么只要看有几座房子就可以了呢? 问:为什么用乘法解决呢? (2)其次小题 过程同上 2、第23页第12题 (1)小组合作:估量哪家栽的桃树多?多几棵? 汇报沟通 (2)列式解答 (3)问:为什么求小兰家的桃树既可以用加法计算,也能用乘法计算?而求小芳家的桃树只能用加法计算呢? 3、第23页第13题 (1)四人合作并评价:你想给哪种车装轮子?装几辆?列式算一算一共要用多少个轮子? (2)全班沟通并进展评论。 四、课堂总结(略) 课前思索1: 用乘法计算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教材通过呈现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列乘法算式解决其中的问题,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熟悉,
20、增加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所学学问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课前思索2: 在解决问题时,关键并不是让学生列出算式就行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读懂题目,然后在参加解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加强学生跟学生间的互动作用,通过同桌相互合作和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课前思索3: 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应当能娴熟地应用口诀计算乘法。如看到乘法算是就马上想到对应的口诀。看到口诀就立即能说出两个对应的乘法算式。 在利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在自主完成的根底上开展沟通。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题意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后反思1: 这局部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学生学会对图画信息进展搜集和分析,
21、对一些问题,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进展处理。 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放手让他们自主分析问题,可以采纳同桌相互沟通的形式扩大学生参加的面。 口诀和算式之间的关系很重要!学生如知道了一句口诀可以解决那几个算式,对解决问题也很重要! 课后反思2: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于乘法和加法的概念有些小朋友混淆了。如:几个几相加,和是多少?几和几相加,和是多少?有些小朋友是没看清题目,但有些小朋友不知道应当用什么方法列式了,所以还要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练习。 课后反思3: 单独的乘法类型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学生简单分析出“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并解答,但在这之间参加一些纯加法的题目(上学期学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
22、型)学生就不能从中分析出正确的数量关系,不能正确列式,消失混淆的现象,说明对乘法的意义还是把握的不够坚固。 数学课后反思6 小班孩子活泼好动,留意力集中的时间比拟短,他们简单受到外界环境与自身心情的支配影响,小班孩子的思维还是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数学这种抽象枯燥的内容,他们多为不易理解和兴趣缺乏,所以大多孩子对于数学的学习还需要对详细实物的探究和体验。将抽象的数学学问渗透于孩子感兴趣的嬉戏之中,让数学活动更加趣味化、情境化、嬉戏化,通过与四周详细实物的交互作用,让孩子在轻松开心的气氛中学习数学,将数学学问内化成阅历,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孩子的进展。一起去郊游是“好伙伴”主题中的一
23、个数学活动,主要是创设让孩子们排队、以“坐车”去郊游的情境中,区分出自己在队伍里的详细位置,区分认清前与后。 外出郊游是孩子生活中特别宠爱的,每次提到去春游,孩子们都会兴奋不已,记得很清晰。活动开头,我请请5个孩子模拟坐坐车的情境,很多不常常举手的孩子也积极的举起了小手。就此我也趁机表扬了孩子们的积极参加,在我的鼓舞下,孩子们举手的次数更多了。由于第一辆“车”为个别孩子的示范尝试,所以在选择这5个小朋友的时候我留意到5个孩子的日常表现,当我问道:“熙熙,请你站在宝怡前面;雨璇,请你站到浩文后面,他们都根本能正确的做出反响,一些未请到的孩子也被感染,心情始终很积极主动,有时请到前面的孩子动作反响
24、稍慢时,下面有些心急的孩子早就开头提示他们了。 借着孩子们的积极性,我又立刻请孩子们认真观看谁的前面是谁,谁的后面又是谁,在我的提示下,孩子们纷纷举手,要求孩子们用完整的话:“xxx的前面是xx,后面是xx”的句式进展表述。看到孩子们对“坐车”去郊游的嬉戏兴致很高,于是我又随机创设了一个集体操作嬉戏,让孩子们略微转变了前后的位置方向,变成了4辆汽车,坐在第一个孩子就是汽车的驾驶员,将绳圈作为汽车方向盘,孩子表现的很快乐。坐上“汽车”后,我引导孩子们观看xx前面坐着谁,后面又坐着谁?自己前面是谁?后面又是谁?随后,我请孩子们用“开火车”的语言形式表述“我的前面是xxx”“我的后面是xxx”“我坐
25、在xx的前面”;“我坐在xx的后面”;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个句式,给每个孩子都能有表达的时机,满意了孩子们想说情愿说的想法。 固然,每次的活动都会有一些亮点与缺乏之处。整个活动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能够从孩子角度动身,为孩子创设了一个情境化、趣味性强的情境,寓教于乐。同时,我发觉在活动中适当的表扬、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时机是活动中必不行少的。固然有亮点也会有缺乏,本次活动的最大缺乏就是细节方面还是不够到位,可以适当的给孩子安排一个与活动相关联的嬉戏活动可能对孩子的学习更有帮忙,让孩子在好玩的嬉戏活动中稳固前后的认知,例如可以在体育嬉戏中前后做运动等等。活动的缺乏总会在反思中才能被发觉,其实假如在活动
26、前能够考虑的再全面细致些,那可能活动中的缺乏也会削减。我们常说,细节打算成败,但往往我们会无视一些小的细节,或许我们多多关注细节会对我们教学带了更大的帮忙。 数学课后反思7 各位教师大家好,我执教的用数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试验教材第三册P59的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对“用数学”内容的呈现,注意用学生熟识和宠爱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觉数学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供应生动好玩的资源。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学问和技能解决问题,进展应用意识”是标准(第一学段详细目标)要求。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为学生创设发觉数学问题的情境,组织用数学学问来解
27、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参加收集数学信息依据数学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观看,初步提出问题。还要留意严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大象运木头的童话故事,让学生从画面中收集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汇报解决的方法,学生自由提问。在此环节中,重点强调乘法的含义。让学生在思索中,在师生沟通中,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二.新课 课件出示动物聚会的图画,给学生供应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让学生自己收集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选择自己
28、喜爱的问题解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受观看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实践练习 设计了两个情境:1、小兔子采蘑菇学生依据图上的信息自己提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使学生渐渐清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2、肯德基的图片 学生很喜爱吃肯德基,所以对这个情境比拟感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严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提出和解决与自己直接相关的实际问题中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拓展练习 学生联系身边的事,自己编一道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再次回到完整的用数学形式,真正提高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力量。 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消失了许多值得
29、探讨和改良的地方,比方学生看图时,应留意指导学生看图的方法。教师的语言有时不够简洁,有些地方处理的过于草率等。盼望听课的领导和教师们多提珍贵意见,感谢大家! 数学课后反思8 “9的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终一局部内容。通过前面1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到了肯定的程度了,而且也有了编口诀的阅历了。所以,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情境教学对学生也没什么期盼了,因此在教学时直接开门见山: “今日我们要学习9的乘法口诀,猜猜看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谁能来介绍一下?”这样课一开头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来介绍9的口诀是哪几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之后,让学生自主编写9的乘
30、法口诀。现在编写口诀对于学生们来说已经是一件简洁的事情了,所以全班检查下来只有几个学生还有些小错误,其他学生都能够很正确的填写础的乘法口诀了。在沟通时,我比拟注意的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编写出9的乘法口诀的。 这样做能让学生加深对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编写出口诀后,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就是记忆9的乘法口诀,如何指导学生记住口诀呢?本节课在让学生理解了9的乘法口诀每一句的意义的根底上,引导学生去查找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学生们能发觉许多的规律,如相邻的每两个积都相差9;积的个位上的数字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为9;除第一句外,其他上下两句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反在学生说了许多规律后,我引导学生理解另一条
31、规律:几个9就比几十少几。这样一方面培育学生观看、推理概括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为记忆9 的乘法口诀作铺垫。 数学课后反思9 方差属于数学中的概率统计范畴,它的特点是与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严密联系,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方差的意义,会用方差公式求样本数据的方差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形成方差的概念 3、以积极情感态度,探究问题,进而体会数学应用的科学价值。 教学的重点是:方差概念形成过程 难点:方差概念形成过程 一、实现教学目标的措施 为了使学生对分析数据的学问和方法形成整体熟悉,本节课沿着实际问题的提出产生方差的必要性方差公式的探究和推导方差公式
32、的使用解决实际问题稳固练习总结反思,这样的主线设计的。 问题的提出:课本是由国家射击队选拔运发动的问题引入的,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和统计学问的背景,但数据比拟简单。所以我改用了甲、乙两人五次考试的成绩,甲:85,90,90,90,95;乙:95,85,95,85,90;那学生计算起来比拟简洁。 方差公式的探究和推导:学生会对以下问题有怀疑:1.为什么不能用各个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的和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呢? 1、求平均数: 甲=90,甲同学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差=0 乙=90,乙同学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差=0 所以不能用各个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的和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2、为了防止正、负偏差
33、的相互抵消,为什么对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不取其肯定值,而将其平方呢? 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不取其肯定值,而将其平方后还是不能比拟它们波动的大小。 3、假如两组数据不一样多,怎么解决数据个数的影响? 可去掉甲中的一个90分。从而推导出方差的概念和公式。 这样层层设疑,步步推动,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确定学问点,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解决问题中体会方差概念的发生进展形成过程。 学生对于公式比拟难记住,可让学生分成四个步骤:求平均数求差求差的平方和再求平均数。 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培育学生会应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在对例1的教学中,我始终只做一个引领者,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仆人。在解决问题时,学生会简单漏
34、写最终两步,由于 ,所以甲比乙更整齐。 稳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后的练习,时间充裕的时候还可以多在练习册上练几题。加深学生对方差的理解和提高他们运用学问的力量。 以上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地充当引导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风格,注意培育了学生的力量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很好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到达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讨论的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的自办法识,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数学课后反思10 在一年级的时候,同学已经熟悉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熟悉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35、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通过实际丈量使同学学会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敏捷运用。反思自身的教学,有以下可取之处与缺乏之处。 成功之处: 1确立难点,重组教材。教材中是熟悉分米在先,而我在复习旧知的根底上先引入毫米的熟悉,我想毫米是同学现在熟悉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同学来说有肯定的难度。 2借助多媒体的一些演示,使同学建立直观的表象。如毫米的熟悉,我让同学利用手中的直尺进展学习。首先引导同学观看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关系?再借助多媒体把1厘米长度放大,使同
36、学能清楚地观看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过数一数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过用手比划长度单位的嬉戏,手脑并用,加深印象。同学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学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看,还需要用手比划。让同学认真观看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通过动手比划,加深同学对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处有很多: 1、虽然预备了较多实物,以为同学很熟识,就消失了一下,没有让同学摸一摸感知它们的长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间的长线表示)就是5毫米,引导同学发觉,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数。 3、画线段时应当演示,提示同学留意画上端点,标上长
37、度,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班级人数多,操作活动多时,同学的留意力易分散,课堂的节奏、课堂的调控也是值得我考虑的问题,如上课指令应特别明确,让同学很明确何时“开头”何时“完毕” 5、为人处世低调的我,不知不觉中会把把这种低调的心情带入了课堂,赐予他们的激情和鼓舞太少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需要教师赐予更多鼓舞与确定的话语。 6、课件的取与舍,怎样少而精的用在点子上,课堂上如何不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依据课堂的实际状况适时的调整。 数学课后反思11 在秋天这个漂亮的季节里,到处都蕴涵着教育契机,秋风起来了,五颜六色的秋叶飘舞起来了。 颜色、外形各异的树叶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秋天的美,还是
38、幼儿进展数学活动的好素材。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亲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展,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及“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制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时机参加尝试;供应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树叶分类就是结合季节特征,与主题活动中的内容相结合,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阅历,依据树叶的大小颜色的差异,让幼儿通过操作嬉戏进入树叶的世界,去探究、去发觉、去思考,去学习按图示分类。 在教学过程中,给树叶分类是活动的主要局部,我遵循了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树叶宝宝都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颜色不一样)树叶宝宝可真多,住在一起真挤呀,看我这里预备了三个房间,你有什么方法帮它们分一分呢
39、?”先是引导幼儿从最简洁的按颜色特征开头分类,为后面活动打好根底。“那么多不同的树叶都是一家人,住个一个房间里太挤了,我们按颜色不同让他们分别住在了三个房间里,他们住舒适了,虽然他们颜色不一样,住在了不同的房间里,但他们是一家人,都是树叶宝宝。”帮忙幼儿理解分类的含义,知道整体集合和局部集合的关系。接着出示颜色大小不同的树叶,让幼儿自由探究按树叶的一种特征分类,循序渐进,每个孩子都有操作的时机。 同时运用分类图表让幼儿更形象直观地感知分类的方法,稳固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第三次分类时幼儿在学会单个特征分类的根底上再依据树叶的两个特征进展分类。“看,我们刚刚有那么多的树叶,把大筐里的树叶宝宝都送到了
40、4个小筐里,不管是绿树叶、红树叶,大树叶、小树叶,它们都是树叶。”分好后又稳固了幼儿对整体集体和局部集合的理解。这样层层递进,让幼儿能更好地把握按物体特征分类的方法。 在活动中我通过嬉戏化的情境,操作活动、嬉戏活动积极主动的引导幼儿动脑、动手。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通过教师和幼儿互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孩子一同发觉观看、阅历沟通,让孩子感受到胜利的喜悦。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数学课后反思12 让同学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同学真正的感受自身是学习的仆人。在图形的教学中,依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意操作,注意实践,可以让教学到达最高效。 就正如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
41、同学可以不再是试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加操作的主动探究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获得的不只是新活的数学学问,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和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同学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考虑、会渐渐发觉自身的价值。同时,在操作与实践的过程中让一些学习困难的同学也有参加的兴趣,让他们也能感受数学学习的欢乐,使他们懂得他们也可以通过玩把握到数学的学问。 让每个同学都经受“猜想估量设计试验验证发觉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给于同学依据自身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42、让每个同学都经受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同时对于学习困难的同学该学习方法也是降低了他们对学问的把握的难度。 消失了验证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的方法。涌现出了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中“1/3”的不同理解,实现了学习战略的多样化,丰富了同学的学习资源。虽然同学的学习用具是固定的,但是他们所采纳的方式却是不一样的。这也证明白同学是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的。 数学课后反思13 整个教学是胜利的,详细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主动进展探究的过程中,对“2”的算法有了详细的熟悉,并且分析思索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性计算法则。 (1)、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 这节课中,选择了生活中打
43、毛衣用的红毛线,用它作为讨论问题的着眼点,让学生主动地进展观看、猜想和思索,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 (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学问的学习,不是教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供应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索、去经受、去沟通,对“2”的讨论的确很到位,想出了画图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从讨论的结果看,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受学习过程、探究过程的剧烈热忱,这是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共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表达了学生们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数学课后反思14 教学目
44、标 1.结合“火车里程表”,经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猎取信息的力量,增加应用意识。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存解决实际问题的阅历。 3在与他人沟通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欢乐。 教学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国庆节假期你们都去哪里旅游?玩得快乐吗?调皮在国庆节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玩,他不仅玩得快乐,而且在玩的过程中还发觉了许多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
45、看看他发觉了哪些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 (1)学生独立观看,从中猎取相关的信息。 (2)找出表格中的每个数据在路线图上分别是哪一段?并指一指。 先指名说一说,然后同桌两个人相互说一说。 2你能提出问题吗?教师有一个问题想请你们帮助,情愿吗? (1)出示问题:保定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 (2)学生动手在路线图上画一画,并在图上标出相应路段的数据。弄清北京到保定,北京到石家庄,保定到石家庄分别是哪能一段路程。 (3)你还会用其他的方法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试着画一画。 展现学生的不同表示方法。 重点看学生的线段图。 说一说线段图与行车路线示意图有什么一样点和不同点。 一样点:每一段表示的数据都一样。 不同点:调皮画图是“线段”并转变了方向。 (4)你会向他一样试着画一画吗? 学生独立画图。 画完后同桌沟通,说一说图中每一局部所表示的意义。 (5)你能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计算:277-146=131(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