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西方理论.ppt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85527136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30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西方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精品)西方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西方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西方理论.ppt(7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第一章 货币需求理论货币理论同其他经济理论一样,也是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的,其理论基础仍是供求规律。对货币供求规律进行研究,有利于指导货币政策的制订。而对货币需求问题的研究,又是建立货币理论的起点。第一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一、代表人物一、代表人物吉恩鲍丁(Jean Bodin)、洛克(Locke)、休谟(Hume)、李嘉图(Ricardo)、穆勒(Mill)、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马歇尔(Marshall)、庇古(Pigou)等。二、两种代表理论二、两种代表理论1 1、交易方程式、交易方程式现金交易说现金交易说费雪于1911年

2、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T,其中:M: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货币流通速度T: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P:一般物价水平MV:货币总值PT:交易总值由于该公式为货币经济条件下的恒等式,而并非一种理论。为了使该式具有理论意义,费雪认为,M由银行准备金、货币政策、信贷状况等决定,是一个自变量,并进而提出了三个假设:(1)V由社会习惯、个人习惯、人口密度等决定,是一个稳定的变量,故设V为常数。(2)充分就业条件下,T变动小,故设T为常数。(3)物价水平P是因变量,对M、V、T无影响。在以上假设条件下,费雪得出结论:货币数量M的变动导致物价水平P的同比例变动。该命题认为货币数量变动是因,而物价变动是果,由此而赋

3、予等式MV=PV理论上的意义。更进一步,将等式变为:M=PT/V,则表示人们需要货币的目的是为了便利商品或劳务的交易。由于该等式强调货币的交易功能,所以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也称“现金交易说”。2、剑桥方程式、剑桥方程式现金余额说现金余额说剑桥学派经济学家认为现金交易说没有说明使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为找到该原因,他们分析了人们持有货币余额的动机,即分析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进而提出了剑桥方程式:M=KPy,其中:K:国民收入Y的一个稳定的比例,它等于货币需求。M:M=Md=Ms.该等式表示: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余额M也即人们的货币需求量是国民收入的一个固定的或稳定的比例。三、两种理论的比

4、较三、两种理论的比较1、相同点:、相同点:两者都将货币数量作为物价变动的原因,且所得的结论相同。2、不同点:、不同点:(1)现金交易说强调货币的交易支出;现金余额说强调货币的持有。(2)现金交易说注重货币流通速度及经济社会等制度因素;现金余额说重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分析。(3)现金交易说没有货币的供求分析作基础;现金余额说以货币的供求分析作为说明物价变动的基础。3、两者的共同缺陷:、两者的共同缺陷:(1)两者都以充分就业为假定前提,这不符合现实。(2)两者都是长期的均衡理论和静态的理论,而对导致经济变动的经常性的短期经济变动未作分析。(3)两者都没有研究方程式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事实上,方

5、程式中的各因素都是可变的,且是相互作用的。第二节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一、理论提出的背景一、理论提出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大规模失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面临的中心问题。而传统的古典经济理论认为,自由升降的价格机制会使所有市场自动地实现供求均衡,从而保证充分就业。但是,经济大危机的现实打破了这种神话。古典理论不能解释失业这一现实的经济问题。因此,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古典经济理论的破产,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应运而生。二、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主题二、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主题1、货币理论中心主题的转变、货币理论中心主题的转变凯恩斯认为,古典经济学的货币

6、理论是一种物价的货币理论。该理论没有将货币引入到生产中研究,因而不能解释失业问题。为此,必须将货币决定物价的理论转变为货币影响就业和产量的理论。这种转变被称为“凯恩斯革命”。2、凯恩斯对古典理论原理的批判、凯恩斯对古典理论原理的批判凯恩斯为了建立自己的理论,首先抨击了古典经济学的三个原则:(1)“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凯恩斯则颠倒过来,认为不是供给创造需求,而是需求创造供给。(2)古典经济学认为,由于利息率的调节作用,储蓄等于投资,且储蓄决定投资;凯恩斯认为利率是由货币供求所决定的,它不能调节储蓄和投资的均衡,对储蓄和投资的均衡起作用的是产量或收入,且投资决定储蓄,而不是相反。

7、(3)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工资的升降会通过劳动供求自动调节而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则认为劳动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由于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因此,无法通过升降实现充分就业。同时,凯恩斯还认为,就业并不是由工资决定,而是就业决定工资水平,而就业则由有效需求决定。由此,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产量或收入生产函数有效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就业消费倾向收入大小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利息率预 期 利润 收 益资 本 供给价 格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投资需求不足货币数量(货币供应)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

8、流动性偏好理论1、三个动机、三个动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不同,凯恩斯认为产量或收入并不是常数,V或K也不是变动不定的。他将剑桥方程式加以修改,提出了自己的货币需求理论,以解释人们为什么总是保持一部分不生息的货币在手中。他认为,由于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人们在心理上具有对流动性的偏好。因此,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由三个动机所决定的:(1)交易动机,即持有部分货币,以满足日常交易之需。(2)预防动机,即为应付意外、紧急支出等而持有的货币。(3)投机动机,即利用利率变动进行投机而持有的货币。2、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根据他对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分析,提出:Md=L=L1(Y)+L2(r)或 Md=

9、L=KY+L2(r),其中d L1 /dY 0,dL2 /dr 0。上述函数表明货币的需求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L1(Y)或KY,即应付交易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它是收入的增函数,与利率没有关系。这与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基本相似。第二部分L2(r)是应付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这部分货币需求取决于利率,是利率的减函数。3、理论解释、理论解释凯恩斯认为,由于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交易媒介,故他们只看到交易性的货币需求,而忽略了投机性的货币需求。然而,由于存在着不确定特别是利率的不确定,就必然存在着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由于在短期内,收入是相当稳定的,故短期内,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利息率,由于

10、利息率的变动是经常的,所以货币的需求量是不稳定的。由于利率变动导致V或K变动,因此,凯恩斯将常数V或K变换为变数利息率,并由此将利息率引入货币理论之中。4、理论内容、理论内容在以上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推导出“流动性偏好”的利率理论,即利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求关系。货币的供应由中央银行决定,货币的需求由流动性偏好决定。在流动性偏好一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就会使利率下降。这是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加以后,人们就会感到他们所持有的货币超过了他们所愿意储藏的数量,于是人们就会将多余的货币用于购买债券。由于对债券的需求增加,结果使债券的价格上升,利息率下降,反之,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量则会

11、使利率上升。四、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政策涵义四、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政策涵义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投资需求取决于利息率的大小,要提高投资需求就必须降低利息率,而利息率的高低是由货币的供求决定的。由此,凯恩斯的出结论:如果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以降低利息率,就会刺激投资的增加,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提高有效需求,使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数倍增长,从而有助于解决事业问题。可见,凯恩斯的理论实际上对货币政策也是重视的。然而,凯恩斯又指出,当货币需求量大量增加,使利率降至某一低限以后,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变得无限大。这是因为在某一低利率价格下,人们一致预期未来利率会上升,即债券价格会下跌,这时,无人再愿意持有债

12、券,而只愿意持有货币。如下图所示:“流动性偏好”理论图 利率r Md=L=L1(Y)+L2(r)0 货币供求在图中,在某一很低的利率水平时,“流动性偏好”变为绝对性,货币需求曲线也变为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该直线部分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故该直线部分又称为“流动性陷阱”。这时,“无论条件如何,几乎没有人愿意把现款脱手”。政策选择:(1)货币政策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故无论货币供应量增加多少,都只能被“流动性陷阱”吸收,而无法使利率下降,也就无法刺激投资,从而也不能保证充分就业。同时,由于资本家的悲观情绪严重,对资本边际收益率的预期极低,因此,即使利率能够降低,资本家也不愿意投资。故货币

13、政策无效。(2)财政政策即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直接进行投资,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从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数倍增加。换言之,只有财政政策才能促进充分就业。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凯恩斯主张,为了医治失业和经济危机,国家必须对经济进行直接的调节和干预。这正是凯恩斯经济政策核心。五、凯恩斯经济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实用性五、凯恩斯经济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实用性之所以凯恩斯的理论在发展中国家不适用,是因为其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假定基础上的:(1)存在着资源闲置(包括资本设备及劳动);(2)需求不足而供给弹性大;(3)完善的市场机制使同种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边际收益趋于均等。因此,凯恩斯的理论从以下两

14、方面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1)凯恩斯的理论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推导出来的。它假定需求增加时,厂商能迅速扩大产量和增加就业。而发展中国家并不是总需求的不足,而是总供给由于结构性和制度上的限制,导致供给弹性低下。这时,若采用赤字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总需求,则会由于供给方面的限制而不能相应增加供给量,导致物价普遍上涨。(2)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二元结构”,工业与农业的差距很大,且农业部门存在着无限供给的“剩余劳动”。此时,若通过增加总需求来推动经济发展时,就创造了城市工业部门的新的就业机会。必然吸引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结果导致城市失业者增加。可见,凯恩斯所主张的扩大总需求以减少失业的措

15、施会加剧城市的失业;同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抛弃农业生产,也可能引起社会总产量的下降。第三节 现代货币数量论一、理论的提出一、理论的提出凯恩斯经济理论主要针对失业问题,但是长期实行其政策的负面影响则是严重的通货膨胀。自50年代开始,通货膨胀取代失业成为新的社会经济问题。进入70年代,通货膨胀又被“滞胀”(经济停滞、失业和通货膨胀)代替。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以弗里得曼(Friedman)为首的西方经济学家在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试图对西方新的经济问题作出理论上的解释,并提出新的政策主张。如果说凯恩斯主义是失业的产儿,那么,现代货币数量论则是通货膨胀的产儿。二、弗里

16、得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二、弗里得曼的货币需求理论1、理论的提出、理论的提出1956年,弗里得曼发表了题为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的表述。该文标志着货币数量论的重新复活。该理论一方面强调“货币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它也不象传统的货币数量论那样,假定充分就业条件下的产量不变和视货币流通速度为固定的常数。而是认为,物价和产量由货币供求决定,而货币供应由货币当局控制,至于货币需求的决定则是货币数量论要研究的问题。因此,弗里得曼认为,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即明确货币需求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可见,弗里得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是从货币需求理论入手的。2、理论的进一步表述、理论的进一步表述弗里得曼认为,货

17、币同债券、股票、房屋等一样都是一种资产,人们持有货币是人们所选择的持有其财富的一种形式。这样,就能运用消费需求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根据消费需求理论,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须考虑三类因素:消费者的收入即预算约束、商品价格及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弗里得曼将其运用于货币需求理论,他也考虑三类因素:(1)预算约束。弗里得曼认为总收入构成人们货币需求的预算约束,它由收入表示。收入分“恒久性收入”和“一时性收入”,而财富分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弗里得曼就用“恒久性收入”作为财富的代表,而又将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作为影响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2)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类似

18、于商品及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3)人们的偏好。3、理论的数学表达、理论的数学表达弗里得曼的财富持有者个人的实际货币需求函数如下:M/P=f y,w;r m,r b ,r e ,(1/p)(dp/dt);u 其中:M:财富持有者个人意愿持有的货币量P:一般物价水平M/P:实际货币需求y:实际收入(按不变价格计算)w: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r m: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 b: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 e: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1/p)(dp/dt):预期物价变动率u:财富持有者个人的主观偏好及其他非收入变量4、理论比较理论比较可见,弗里得曼的货币需求函数虽然复杂,但经简化,则实际上与MV=PT或

19、M=KPy相似。只不过货币流通速度V不是固定的常数,而是许多变量的一个函数,此外,y也不是当期收入,而是恒久性收入,作为财富的代表。在形式上,弗里得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明显受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的影响。他实际上是将凯恩斯理论中的利息率扩展为各种资产的名义收益率,并加进个人的偏好等。区别在于弗里得曼强调财富或恒久性收入对人们货币需求的影响。可见,弗里得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实际上是对传统货币数量论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的综合。5、理论特色、理论特色弗里得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弗里得曼认为,一个人的消费支出取决于他一生中间、或较长时期的平均收入水平,即恒

20、久性收入。货币需求也同消费需求一样,主要由恒久性收入决定。同时,他也论证了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可见,弗里得曼货币需求函数理论上的关节点是恒久性概念的引入,而建立货币需求函数并论证其稳定性,是弗里得曼重新表述货币数量论的起点。政策主张政策主张1、对通货膨胀问题的阐述、对通货膨胀问题的阐述弗里得曼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而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水平普遍的持续上升,因而,弗里得曼断言:“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说明,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而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是由三方面因素造成的(1)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2)政府推行充分就业政策;

21、(3)中央银行所执行的错误的以利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弗里得曼认为,这些政策非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失业,反而加剧了通货膨胀2、对失业问题的阐述、对失业问题的阐述弗里得曼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将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方法在短期内有效,但在长期中会失败。为此,他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假说和适应性价格预期的概念来具体解释这种现象。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及商品供求关系自发发挥作用,从而使总供求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适应性价格预期:指人们根据价格已有的变化,来一步步修改自己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测。弗里得曼认为,如果政府力求将“市场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之下,则:货币供应 物价 实际

22、工资 雇主增加工人 就业 。但物价上升会影响人们的适应性价格预期,人们意识到物价的上涨,于是要求雇主增加工资,于是雇主解雇工人,失业率上升。形成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现象,即“滞胀”。3、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重新描述、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重新描述弗里得曼认为,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是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原因,另一任务是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基于前述分析,弗里得曼认为,对于货币政策来说,货币总量是最好的可控制的目标。因此,货币政策的目标应放在控制货币供应量上。而且,弗里得曼认为,既然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因此,要医治通货膨胀,唯一有效的措施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这种单一的控制货

23、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始终不变地以一种固定的比率增加,并大致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的政策,就称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弗里得曼的政策含义就在于此。5、弗里得曼的经济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不适用性、弗里得曼的经济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不适用性建立在完善的市场价格机制基础上的弗里得曼的经济理论显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1)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不是由于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所造成的,而是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在供给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的“瓶颈”。可见,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并不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而是一种经济失衡所造成的价格现象。因此,“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根本不能解决其通货膨胀问题。(2)在发展中

24、国家,由于商品、要素市场和货币市场不发达,市场价格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其配置资源的作用。因此,仅靠弗里得曼的市场价格机制不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第二章 通货膨胀理论前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已成为倍受关注的世界性经济问题,而对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也成为西方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通货膨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测度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四种主要观点)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四种主要观点)1、“通货膨胀的意思是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美:萨谬尔逊)2、“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起因于货币量的急剧增加超过生产的增长如果货币数量增

25、加的速度超过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增加的速度,就会发生通货膨胀”(米尔顿弗里德曼)3、“通货膨胀是由于对同样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动”(琼罗宾逊)4、“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奥:赫尔穆特弗里希)综合:将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所下定义综合,可概括为: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的和持续的上涨过程。这一定义包括两个要点:1、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局部性的或个别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涨不能视之为通货膨胀。2、通货膨胀是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季节性、暂时性或偶然性的物价上涨不能视之为通货膨胀。二、通货膨胀的测度指标(三个物价指数)二、通货膨胀的测度指标(三个物价指数

26、)1、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该指数是根据家庭消费的有代表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状况而编制的物价指数。2、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该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批发价格变动状况的物价指数。又称生产者物价指数。3、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Gross National Product deflator)该指数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类型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1、定义: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是指商品和劳务的总

27、需求量超过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量所造成的过剩需求拉动了物价的普遍上升。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通货膨胀,是“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Too Much Money Chasing Too Few Goods”)的结果。2、图例解释: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P D4 D5 S D1 D2 D3 C A B 0 Y1 Y2 Y3 YF Y(1)AB阶段的总供给曲线呈水平状态,这意味着供给弹性无限大,原因是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源或失业。当总需求从D1增至 D2时,国民收入便从Y1增至Y2,而物价并不上涨。(2)BC阶段的总供给曲线则表示社会逐渐接近充分就业,这意味着社会上的闲置资源越来越少,此时为扩大产量

28、而增加的需求会促进产量和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因此,当总需求从D2增加到D3时,国民收入虽也增加,但增加幅度减缓,同时物价开始上涨。(3)CS阶段的总供给曲线表示社会的生产资源已经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即不存在任何资源闲置。此时,总供给曲线无弹性,YF就是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当总需求从D4增加到D5时,只会导致物价的上涨。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1、定义: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Cost-Push Inflation)是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工资、租金、利润以及利息)上涨,致使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2、分类:(1)工资推进型通

29、货膨胀;(2)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3)进口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3、图例解释: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图中,横轴为总产出或国民收入Y,纵轴为物价水平P,YF为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最初,社会总供给曲线为A1S在总需求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提高,生产成本上升,使总供给曲线从A1S上移至A3S,结果,在国民收入由YF下降到Y2和Y1的同时(国民收入之所以下降是因为生产成本提高以后会导致失业增加,从而引致产量的损失),物价水平却由P0上升到P1和P2。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三、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三、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1、定义: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是将供求两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

30、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共同起作用导致的。2、图例解释:D2 D3 D1 如图所示,由于需求拉上(即需求曲线从D1上升至D2)和成本推进(即供给曲线从A1S上升至A2S)的共同作用,物价将沿CEFGI螺旋式上升。四、结构型通货膨胀四、结构型通货膨胀1、定义:结构型通货膨胀(Structural Inflation)是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2、分类:(1)需求结构转移型通货膨胀:即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某个部门的一部分需求转移至其他部门,而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此时,需求增加了的部门工资和产品价格上涨,而需求减少了的部门的产品

31、价格却未必相应下降,结果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升。(2)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一般说来,产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服务业部门,但两大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却相同。这种部门间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和货币工资的一致增长,就造成了服务部门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从而成为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原因。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一、促进论一、促进论1、基本观点:通货膨胀能促进经济增长。2、代表人物:费兰克斯、西尔斯、萨尔沃等3、理由:(1)通货膨胀下,商品价格的提高快于工资的提高,厂商利润增加,会刺激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2)通货膨胀导致高收入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提高,从而促进社会储蓄率的提高,这有利于经济增长。(3)通

32、货膨胀实际上是货币发行者从货币持有者手中获得收入的过程,实质上是政府向货币持有者征税。政府将税收用于投资,则提高社会的投资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二、促退论二、促退论1、基本观点:通货膨胀不仅不利于经济增长,反而会损害经济的增长。2、代表人物:尤杰纳法马、彼得马歇等3、理由:(1)持续的通货膨胀使市场机制遭到严重破坏,市场价格失去调节功能,使消费者和生产者作出错误决策,使经济效率大大下降。(2)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它降低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和储蓄价值,因此,公众为免遭损失,不愿以货币形式储蓄。同时,在心理预期的支配下,会增加目前消费,这使社会储蓄率下降,从而使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下降

33、。(3)通货膨胀会动摇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使人们更多的从事投机性活动而非生产性活动,结果将严重阻滞经济的增长。(4)如果本国通货膨胀长期高于外国,则使本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的价格上升。从而不利于出口,并刺激进口增加。这势必导致本国国际收支逆差,使黄金和外汇外流,给本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三、中性论三、中性论基本观点: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最终会中和它对经济的各种效应,因此,通货膨胀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它是“中性”的。第三章 利率理论前言:利率是货币金融理论的重要概念,也是连接货币因素与实际经济因素的中介变量,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因此,利率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西方利率理论主要

34、研究利率是由哪些因素决定、如何决定,以及利率的变动对经济有什么作用的理论。第一节 古典利率理论一、基本观点一、基本观点古典利率理论流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其基本观点是:利率是由储蓄和投资所决定的。二、代表人物二、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有:庞巴维克、费雪、马歇尔三、理论内容三、理论内容以下分别论述三人的观点:1、庞巴维克(BohmBawerk):奥地利经济学家。他在边际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时差利息论”。该理论认为:利息的产生和利率的高低,都取决于人们对于等量的同一商品在现在和将来的两个不同时间上的主观评价的差异。价值时差的存在,要求债权人现在贷出的“现在财货”与债务人将来归还的“将来财

35、货”交换时,债务人必须对这个差价进行“补偿”,即支付利息。庞巴维克是从供给的角度,提出利息是人们延期消费而提供资本所获得的报酬。2、费雪:他在庞巴维克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供求方面分析利息的形成,认为利息的产生取决于两类因素:一是心理因素,即人们具有认为现在财货优于将来财货的时间偏好,也称“人性不耐”。二是客观因素,即“投资机会”。投资机会决定了对资本的需求。这两大因素的交互作用就决定了利率水平。3、马歇尔:他运用“供求均衡原理”来解释利率的决定。认为利息是资本需求与资本供给达到均衡时的价格。资本的需求决定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资本的供给则取决于抑制现在消费而对未来享受的“等待”。利息率就由资本的供

36、求双方共同决定。总之,庞巴维克、费雪、马歇尔等认为,利率决定于资本的供给与需求。供给来源于储蓄,储蓄取决于“时间偏好”、“节欲”、“等待”等,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生产力与利率的比较,前者大于后者时,才能导致净投资。四、图例解释四、图例解释1、公式表示:投资函数:I=I(r),dI/dr0 当储蓄等于投资时,即:I(r)=S(r)。该式决定了社会上的一般利率水平及储蓄和投资的数量。2、图例表示:此即古典利率理论的基本模型图,按古典利率理论,储蓄函数S(r)与投资函数I(r)的交点E所决定的利率re为均衡利率。五、古典利率理论的特点五、古典利率理论的特点特点:1、古典利率理论是一

37、种局部均衡理论。它认为储蓄数量和投资数量都是利率的函数,而与收入无关。2、古典利率理论是实际的利率理论。储蓄由“人性不耐”、“等待”等实际因素决定,投资则由资本边际生产力等实际因素决定。它与货币因素无关,因此,也称非货币性的利率理论。3、古典利率理论使用的是流量分析方法。它是对一段时期内的储蓄量与投资量的变动进行分析。第二节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一、该理论产生的背景一、该理论产生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摧毁了以利率自动调节为核心的古典利率理论,随着凯恩斯经济思想的盛行,其“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逐渐占了上风。二、理论内容二、理论内容1、凯恩斯对古典利率理论的抨击(1)他认为,古典

38、利率理论将储蓄和投资看作是两个独立的因素,这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利率。这种理论不但在实际上难以论证,并且在逻辑上也不能成立。凯恩斯认为,储蓄主要取决于收入,而收入又取决于投资。所以,储蓄和投资是两个相互依赖的变量,而不是两个独立的变量。(2)他认为,在古典利率理论中,充分就业条件下收入不变的假设与储蓄和投资两条曲线可以独立的变动,从而引起利率变动的另一假设是相矛盾的。因此,储蓄和投资两者只要有一个变动,收入必定会变动。(3)他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储蓄和投资是由不同的群体储蓄者和投资者根据不同的动机决定的。储蓄由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决定,投资则随企业家利润预期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储蓄并非必然

39、转化为投资,投资不完全受储蓄支配,利率也并不能自动调节储蓄和投资的均衡。对储蓄和投资的均衡起作用的,是收入或产量水平与利率共同作用的结果。2、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的理论内容(1)内容:在抨击古典利率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认为,利率不是在商品市场上有储蓄和投资所决定的,而是在货币市场上由货币的供应和需求所决定的。这是因为,货币最富于流动性,在任何时候都能转化为其他财产,利息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所得的报酬,而不是“节欲”或“等待”的报酬。利率水平主要取决于货币数量和人们对货币的偏好程度。货币供应由中央银行控制,是一外生变量,故没有利率弹性。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L

40、quidity Preference)即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引起的人们对货币的偏好。“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2)图例及解释:利率r 货币供应M 货币需求L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即:L=L1(Y)+L2(r)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的均衡点,设货币供应为M,货币需求为L,则利率的决定由下式表示:M=L=L1(Y)+L2(r)如上图所示,已知货币需求曲线L=L1(Y)+L2(r)和货币供应曲线M=M(由中央银行所决定的外生变数)后,利率也就随之决定于L和M的均衡点。如图所示,当货币供应固定时,利率高低就取决于货币需求,如果货币需求曲线向上移,则利率上升,反之则下降;当货币需求不

41、变时,利率高低就取决于货币供应量,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会下降,货币供应减少,利率则上升。因此,利率高低就由货币需求和货币供应所决定。3、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特点:(1)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完全是货币的利率理论。他主要是从货币供求的均衡或变动来分析利率水平的决定或变动的,认为利息率纯粹是货币现象,与“时间偏好”、“等待”等实际因素无关,而只与“流动性偏好”等货币因素有关。(2)货币可以影响实际经济活动水平,但只是在它首先影响利率这一限度之内。(3)如果货币供应曲线与货币需求曲线的平坦部分(即“流动性陷阱”)相交,则利率不受任何影响。(4)凯恩斯的利率理论是一种存量理论,即认为利率是由某

42、一时点的货币供求量所决定的。第三节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一、该理论产生的背景一、该理论产生的背景可贷资金利率理论(LoanableFunds Theory of Interest)是新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是古典利率理论的延伸。此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是为修正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而提出的。二、代表人物二、代表人物罗伯逊(DHRobertson)、俄林(Ohlin)、米尔达尔(Myrdal)、勒纳(APLerner)三、理论内容三、理论内容1、理论的宗旨与核心理论的宗旨:将货币因素与实际因素、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综合为一种新的理论体系。理论的核心:利率决定于可待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43、点。2、理论的具体内容(1)可贷资金的供给包括:第一、储蓄S(r),它与利率成正比关系。第二、货币供应增量 M,它包括央行增发的货币和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2)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第一、投资I(r),它与利率成反比。第二、可贷资金的净窖藏H,也与利率成反比关系。按照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即:S(r)+M=I(r)+H当可贷资金的供给等于需求时,就决定了均衡利率。(3)图例解释: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利率r 如图,可贷资金的供给曲线S(r)+M为S(r)曲线与M曲线的水平距离之和,而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I(r)+H(r)则为I(r)曲线与H(r)的水平距离之和。由可贷资

44、金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E所决定的利率re即为均衡利率。由可贷资金的供求所决定的利率是市场利率,由储蓄和投资所决定的利率为自然利率。从长期看,使可贷资金的供求相等的利率水平也必然使储蓄和投资相等,即市场利率等于自然利率。第四节 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一、代表人物一、代表人物(英)希克斯、(美)汉森二、理论的提出二、理论的提出希克斯等认为,古典利率理论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分别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来说明利率的决定,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则试图把两者结合起来,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没有考虑收入的因素,因而无法确定利率水平,不能明确得出利率究竟是多少的结论。为弥补该缺陷,希克斯首创ISLM

45、模型,后经汉森的说明和解释,从而建立了一种使利率与收入在储蓄和投资、货币供给与需求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同时决定的利率理论,即ISLM利率理论。ISLM曲线全面均衡状态下收入和利率的决定我们将IS曲线和LM曲线纳入同一坐标系中。图例解释:如图所示,IS曲线和LM的交点E所决定的收入Ye和利率re就是使整个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的唯一的收入和利率水平。由于E同时是IS曲线和LM曲线上的点,因此,E点所决定的收入Y和利率r能同时维持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故为真正的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ISLM模型的特点是一般均衡分析,故该理论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和确定性。ISLM模型已成为宏观经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

46、和基本的模型。第六节 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一、该理论提出的背景一、该理论提出的背景前述诸理论都假定市场上只有一种利率。但事实上,市场利率是多种多样的,前述理论不能够解释和说明这个问题。为此,有必要从理论上来解释市场复杂的利率结构是如何形成或决定的,特别要分析利率的期限结构,由此形成了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二、利率期限结构的定义二、利率期限结构的定义1、所谓利率的期限结构,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证券期限同其利率之间的关系,这可用利率曲线来加以解释。利率曲线图2、利率曲线的形状,见图例:三、利率期限结构的分类三、利率期限结构的分类1、预期理论(Expectation Theory)基本观点:利率曲

47、线的形状是由人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所决定的(预期不变,则为平坦型,类推),因此,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是决定现有利率结构的主要因素。并认为长期和短期资金市场是统一的。2、流动性偏好理论(1)提出的背景:希克斯等认为,预期理论没有考虑风险因素,因而是不现实的,为弥补这一缺陷,他们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2)基本观点:利率的期限结构不仅受人们对利率预期的影响,而且还受金融证券的风险或流动性大小的影响。3、市场分割理论(1)提出的背景: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预期理论的假设即长期和短期资金市场是统一的不符合现实,因此,提出了市场分割理论。(2)基本观点: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分别是由长期资金市场和短期资金市场上的供

48、求关系所决定的。第四章 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前言:西方主流货币金融理论都是以发达国家为对象而建立的,且其研究侧重分析实物要素的作用,而忽视了货币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弥补这一缺陷,麦金农和肖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集中研究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了“金融压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这是发展经济学和货币金融理论的重大突破。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制度的特点一、一、“货币化货币化”程度低程度低“货币化”指国民生产总值中货币交易总值所占的比例。“货币化”程度越低也就表示“自然经济”和“物物交换总值”的比重越高。二、具有二、具有“二元结构二元结构”的特征的特征 “二元结构”指“现代部

49、门”与“传统部门”并存。“现代部门”指以现代化管理方法经营的大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传统部门”指以落后的方式进行经营的小规模的金融机构。三、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和效率低下的状况三、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和效率低下的状况 四、资本市场尤为落后四、资本市场尤为落后 五、政府对经济和金融的不适当干预。五、政府对经济和金融的不适当干预。第二节 “金融压制”和“金融深化”论的理论模型一、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一、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麦金农和肖认为,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相互推动来看,健全的金融体制能将储蓄资金有效引导到投资上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蓬勃发展的经济也能反过来也能刺激金融业的发展

50、。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却是:金融体制落后和缺乏效率,束缚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呆滞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制约了金融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其经济更多的表现为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当局的过分干预和管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金融当局硬性规定存款和放款利率的上限,使利率不能正确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和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现象,歪曲了金融资产的价格。(2)“信贷配给”政策挤掉了一些高效益的投资项目,导致资金使用效率的下降。(3)政府对外汇市场也实行管制,使汇率无法真正反映外汇的实际供求状况。二、二、“金融压制金融压制”与与“金融深化金融深化”理论理论1、“金融压制”的含义“金融压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