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料xx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业资料xx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xx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一、自然条件 绿塘乡距大方县城西面37公里,地处东径10919至10929,北纬270至2706之间。东邻高店,南接鼎新,西与毕节岔河镇相连,北抵文阁。 1、地形地貌 全乡地貌山高谷深,地势西高东低,西北有大方县最高峰龙昌坪,海拔2325米,东面群峰挺拔,全是山地。 2、气候条件,无霜期250至30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1060.7小时。 二、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根据国土部门提供资料,绿塘乡国土面积77.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60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7%;林地585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2、50.3%;荒山草坡4420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8%。 全乡总面积77.54平方公里,林地占45.2%,耕地占11.7%,水域占2.8%,城镇建设用地占2.1%,荒山草坡占38。其它占0.2%。耕地总面积13605亩,其中基本农田3778亩,人均占有耕地 0.83亩,人均基本农田0.23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没有水田。 2、水资源 绿塘乡水资源较为丰富,两条河流成“V”字形,河流均属雨源性河流,全乡年平均年降雨量962.3mm,水资源总量3203.26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680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950m3。 3、生物资源 全乡森林覆盖率45.2%,生物多样性突出,有野生动
3、10多种,境内林地58500亩。植物种类丰富。 4、矿产资源 境内矿藏主要有煤矿、硫磺矿和铁矿,矿产分布在牛集片区和牛场村。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人口、劳动力资源 绿塘乡辖7个行政村,101个村民组,全乡总户数4573户,总人口16427人,农业人口16117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8.11%,有劳动力10088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4106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现状。2009年绿塘乡农业总产值4878万元,人均农业总产值2970元,地方财政支出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7元。全乡农业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
4、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2009年全乡粮食产量5749吨,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3215头,出栏 653头,生猪存栏8232头,出栏7215头,山羊出栏560头,2009年畜牧业产值达157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乡内油路里程16公里,通村公路里程15公里,通组公路40公里,未通公路的组20个,交通状况非常落后,路面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水利方面,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1155人,尚有15272人饮水困难,有小型水库2处,小水池110口,蓄水1.55万立方,。电力方面
5、,农村电网全覆盖,实现户户通电。 社会事业方面。教育方面,全乡目前有初中1所,乡级完小1所,村级学校4个,村级教学点4个,中小学教师99人,在校学生226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医疗卫生方面,有乡卫生院1间,村卫生室6个,从业医师17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社会保障方面,到2009年,农村尚无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乡7个村3296人。 第三节 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贫困现状 绿塘乡属全省100个1类贫困乡镇之一,也是大方县4个1类贫困乡镇之一,有一类贫困村6个,二类贫困村1个。 从经济方面看, 2009年末,从人均收入指标看,与全县总体水平相比,差距
6、也是很明显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667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低383元,处于全县倒数第一。 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看,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至目前,不通路的村组达20个。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人畜饮水困难率居高不下,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乡村教育、卫生医疗设施落后,每千人仅拥有病床不足1张,村小校舍有近三分之一是危房,全乡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贫困人口文盲率为9%,比全县文盲率5%高出4个百分点。 按照国家贫困标准,绿塘乡还有贫困人口3296有(含农村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和残疾人口),占全乡总人口16427的20%,比全县贫困比例18%高出2个百分点,贫困人口一直居高不下,其贫困面
7、广,贫困程度深之深,在全县都是最为突出的,这些贫困人口主要聚居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深山区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返贫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扶贫的压力,要稳定地摆脱贫困,任务十分艰巨。 二、贫困原因分析 1、资源匮乏短缺,发展后劲不足。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83亩,且80以上的为25度以上坡耕地,土层薄,土壤质量差,旱涝不保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脱贫致富难。林地可利用资源不多,多年来农民对林地实行毁灭性采伐, 传统的“马铃薯、玉米+养猪”模式是全乡群众的生活支柱,生产结构非常单一,群众经济收入来源较少,无经济作物。土地抗风险能
8、力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生活困难、农民减收、贫困加深,返贫突出。 2、区域位置约束,发展环境不优。绿塘乡地处大西南腹地,只有一条通乡油路进出,是交通的“盲肠”。由于交通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缓慢。乡村公路路况差,政府和群众无力养护公路,大量生产生活资料难进入,农产品难运出。加上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农业生产仍实行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致使多数群众生产难发展,贫困状况难以摆脱。 3、农民观念陈旧,难找致富门路。由于思想消极保守,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思维观念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上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
9、能力差、机会少,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发展动力。 4、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生产效益难以提高。全乡共有劳动力10088人,户均有劳动力2.2人,劳动力仅占全乡总人口的61%,加上外出务工4106人,目前主要是“妇幼、老弱、病残”人口,致使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即使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收入也较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贡献不大。 5、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质量难以提高。尽管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绿塘乡极大支持,特别是地级集团帮扶和整村推进项目
10、的实施,给全乡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起色,但这仍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的需要,大部分人口仅解决了温饱,普遍没有现金,生产投入不足,有些农户连化肥、农药等基本生产资料也无钱购买,更谈不上去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多种经营。由于长期的贫困,农村金融机构对群众贷款额有限,甚至不少群众害怕还不起银行贷款而不敢贷款,缺资金成为制约贫困村群众发展经济的瓶颈。第四节 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1、绿色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各种绿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较快。绿塘乡海拔较高,种植马铃薯品质好,不易变质。乡党委、政府以发展脱毒马铃薯制种基地,建设“绿色特色产业之乡”为目标,大力发展核桃等特色产业,努力构
11、建以归马公路以上的核桃产业带,两个较有特色的产业正逐步形成规模。 2、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加强。新阶段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在县委“四化一强”战略和“两基”攻坚战等一系列工程建设的带动下,在地级集团帮扶和国家整村推进等项目带动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乡城镇化、农村沼气化、小型农田水利、人饮工程、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3、新时期扶贫政策机遇好。首先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了以“四减免、四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环境。其次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条件,其战略重点就是
12、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第三是地、县两级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分别作出了扶贫攻坚的决定和关于切实加强扶贫攻坚工作的决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将为绿塘乡加快扶贫攻坚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不利因素 1、区位条件差。交通滞后,境内无一条国道,现有公路承载力较差,交通运输成本高,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难,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境内山多,且多系陡坡高山,土地贫瘠。 2、产业结构还不优。“马铃薯、玉米+养猪”的结构仍较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特色品牌,整体竞争力不强,现有
13、主导产业规模太小,农业服务领域不宽,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无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相互脱节,贮运、保鲜等,后续产业未形成。 3、人口素质低。文化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较差,农民普遍缺乏市场经济观念,难以接受新思想、新技术,缺乏科学的经营方法,生产方式陈旧,生产效益低下。 第五节 发展潜力及主要途径 一、发展潜力 绿塘是传统的农业乡,全乡山地广袤,占总面积的80%以上,耕地少而分散,不利于发展粮食作物,但发展山地农业优势较明显。 1、生态条件优越,境内山地小气候特征明显,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种类型的立体农业气候,自然环境条件适合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有利于大力发展脱毒马铃薯、核桃、中药
14、材等特色产业,是大方县内发展特色农业的理想区域。 2、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天然草山草坡面积广,载畜量大,是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的理想区域。 3、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乡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有了较大的改观,绿色特色农业产品逐步被群众接受,优质核桃基地、脱毒马铃薯基地初具规模,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态养羊和肉牛养殖呈逐步壮大的发展势头,群众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 二、主要途径 1、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并举。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目标,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地方特色,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与打造环境生态乡并举,配套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方略,采取
15、“项目带动、政府协调、群众参与、社会帮扶、金融支持”战略,重点搭建好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在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逐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领域。 2、实行产业化扶贫。依托地方优势资源,按照“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继续以核桃、脱毒马铃薯等特色产业为核心,加大培育特色产业种植基地的力度,加大对以生猪和牛羊的扶持力度,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之路。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经合组织建设,大力培育经纪人,发展营销大户,建立产业协会,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特色产业流通增值。广开渠道,大力开展招商扶贫,促进特色产
16、业快速发展。 3、实行“整乡推进、连片开发”。把“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作为“十二五”时期绿塘乡扶贫工作的重点项目和主要工作内容。以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为重点,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以产业区域为战场,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记其功”要求,实现各种资源和各类资金的整合利用,努力实现全乡协调发展。 4、开展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以“雨露计划”等项目为载体,开展短、中期为主的技能培训,在确专项培训资金全部用于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础上,再争取县级资金,
17、加大培训投入。 5、继续实行搬迁扶贫。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特困人口,继续实施搬迁扶贫,把扶贫搬迁与贫困户的危房改造相结合,加大搬迁扶贫的支持力度,在保证上级补助资金足额到位的基础上,争取部门配套资金,减免有关费用,解决好搬迁户耕地、子女入学、户口迁移、饮水、用电、治病等生产生活困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6、加强信贷扶贫。按照小额扶贫到户信贷贴息资金“扶贫到村,扶持到户,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加大信贷扶持产业的力度,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产业,促农增收”的原则,积极探索到户扶贫信贷资金扶持发展产业扶贫模式,加大对脱毒马铃薯、
18、核桃种植以及猪、牛、羊养殖及方竹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引导贫困农户走发展产业化扶贫路子,实现农民有效增收。 第二章 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 第一节 总体思路 围绕县委“三化一新”(加快工业化、提升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绿色生态、特色经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大方)的战略部署,依托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为目标,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为核心,全力实施“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基础扶贫,搬迁扶贫,智力扶贫”五项重点工程,强化“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狠抓扶贫政策到户,狠抓区域发展,突出解决贫困人口收入问题,稳定增加贫困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促进
19、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发展目标 1、贫困人口脱贫率达60%以上。尽快解决全乡3296以上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和脱贫问题,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扶持,户实现“三个一细胞工程”的目标(每户拥有1亩经济林,每户就近或向外转移1 个劳动力,每户有1 人掌握一项二、三产业增收致富门路)。到 2015 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0000万元以上,年均递增20%以上,使绿色GDP占主导地位,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年增长15%以上,高于省、县平均增长幅度。 2、到2015年,全乡基本农田比例达20%,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农村清洁能源
20、利用率60%以上,农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达到60%以上,良种普及率达到85%以上;创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培育乡农业龙头企业2家,重点产业区的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综合效益进一步增强。3、连片开发、整村扶贫效益明显。力争立项实施连片开发项目 2 个以上。到 2015 年,实施连片扶贫开发的区域要达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群众安居乐业。第三节 发展重点 一、重点扶持对象 绿塘乡“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的扶持对象是全乡16117个农业人口,重点
21、是2010 年底“两项制度衔接”贫困农户信息管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70户2913人。 二、重点扶持区域 “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的重点扶持区域包括以全乡7个行政村,主要以1、2类贫困村和边远高寒的村为核心,同时,根据产业区域开发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适时调整区域。 三、重点工作任务 1、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构建农村经济新格局,促进贫困农户稳定增收 按照“绿色、生态、高效、特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现有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为基础,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38500亩,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38500亩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林果业在农业中的比例,重点“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谋特色,在产业建设规模上求突破,在产业化发展上做文
22、章”,全力脱毒马铃薯绿色特色产业,提升以猪牛羊为主的传统畜牧业,培育发展我县新兴核桃产业,建立具有品牌效应、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形成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生态型、特色型、高效型、效益型、精品型农业的新格局。 一是建立脱毒马铃薯示范区。绿塘乡马铃薯种植面积将达到3.85万亩以上,年产脱毒马铃薯26000吨,实现产值2600万元,企业销售总值达3000万元,使绿塘乡形成具有全县特色的脱毒马铃薯示范区。 二是打造核桃产业示范园。以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为抓手,把高潮、高峰、牛场、营盘等适宜种植核桃的区域打造成核桃产业带,通过二到三年的努力
23、,在绿塘乡形成标准化核桃示范园23个。到2015年,全乡核桃种植面积达5000亩,实现年产核桃750吨,实现产值2100万元。 三是打造生态畜牧重点乡。以科技为支撑,以发展猪、牛、羊为核心,以建设生态家园为目的,充分利用绿塘草山草坡资源,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引进猪牛羊优良品种,改良扩繁本地存栏优良品种,积极探索和优化草地畜牧产业结构,走标准化、现代化养殖的路子,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到2010年,全乡外二元母猪饲养达3000头以上,年提供外三元商品猪5000头,全乡生猪存栏从2010年末5392头增加到2015年11000头,肉牛存栏8000头,出栏7000头,羊存栏12000只,年出栏羊950
24、0只,畜牧业产值达2500万元。 2、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着重按照“围绕产业修公路、修好公路促产业”的思路以及以现有水源为依托,大兴水利,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在交通方面,加强乡道、村道的建设,解决7个贫困村行路难的问题,基本做到村村通公路;在水利方面要搞好渠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贫困地区防洪抗旱能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到2015年,解决7个村15000人的安全饮水。能源方面,抓好电力升级改造工程,扶持发展农村沼气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通讯、卫生等方面,抓好省扶重点村通程控 、通广播电视工作;住房方面,通
25、过实施危改工程,让90%的以上的贫困户住上安全房。 3、继续开展科技培训和劳务培训,着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搞好科技培训,抓好示范推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文化教育活动,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到2015年,全乡累计转移劳动力达6100人,实现劳务收入4000万元以上。 4、全面实施扶贫到户,扎实推进贫困户能力建设 在积极稳妥做好全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基础上,对建档立卡的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实现全面扶持政策。主要是通过项目扶持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步伐。按照产业扶贫到户的要求,每年组织200户以上贫困户实施扶贫到户能力
26、建设工程,平均每户资金额度不低于3000元的扶贫项目直接扶持到户,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提高能力,增加收入。 第三章 重点项目建设内容及布局 第一节 产业发展 一、种植业 1、脱毒马铃薯。新建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4个,面积38500亩(分三年实施),分别布置在以下7个村:牛场村8000亩、高峰村6000亩、高潮村8000亩、五星村5500亩、营盘村4000亩、丰产一村3500亩、丰产二村3500亩。 2、核桃。新建核桃基地5000亩,扶持能带动农户200人以上的专业合作社1个。分别是2012年在高峰、高潮种植1500亩;2013年在牛场、营盘种植3500亩。 3、特色经济作物种植1500亩。其中:
27、白花前胡1000亩,分别在牛场村200亩,丰产一村200亩,丰产二村200亩,高峰、高潮、五星、营盘各100亩;种鱼腥草500亩,规划面积在丰产一村100亩,丰产二村100亩,高潮村100亩,五星村100亩、牛场村100亩;种植蔬菜500亩,在丰产一村实施。 4、增粮工程。全面实施玉米标准化示范基地,配套其它综合增产技术,提高全乡粮食及其它经济作物生产科技水平,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确保2015年玉米总产量达7500吨,人均占有粮达400公斤以上。 二、养殖业 1、牛。新增能繁母牛2000头;建圈舍7500平方米;配套种植牧草2000亩,改良草山2000亩,扶持专业合作社1个。分别是2
28、011年在丰产一村、丰产二村、牛场村新增1000头,2012年在营盘、高峰、高潮、五星新增能繁母牛1000头。 2、羊。新增基础母羊10000只,建圈舍15000平方米,人工种植牧草5000亩。分别是2011年在高峰、高潮、五星养殖基础母羊5000只,建圈7500平方米,种植牧草2500亩;2012丰产一村、丰产二村、牛场、营盘养殖基础母羊5000只,建圈7500平方米,种植牧草2500亩。 3、猪。建立养猪小区6个,养殖良种母猪3000头,建圈4500平方米。分别是2011年在丰产二村、高潮村、丰产一村新增良种母猪1500头,建圈2000平方米。2013年在高峰、五星、营盘、牛场新增良种母猪
29、1500头,建圈2500平方米。 第二节 基础设施 一、农村交通 1、通村油路:改造高店至绿塘17公里乡道,新建通营盘、塘边、黑沙3个村村级14.5公里。分别2011年实施高店至绿塘油路17公里;2012年实施黑沙、塘边11.5公里, 2013年实施营盘村3公里。 2、通组公路:新建和改造通组公路35公里,分别是2011年实施牛场5公里;2012年实施营盘5公里,高峰3公里;2013年实施高潮15公里,五星5公里。 3、硬化道路:硬化进寨公路5条,7公里,分别是2011年实施丰产一村1公里,高峰村2公里;2012年实施高潮2公里,五星2公里。 二、水利建设 1、农村饮水:修建人饮工程安装管道3
30、0公里,新建蓄水池30个、900立方米,分别是2011年实施丰产一村、丰产二村、牛场、营盘人饮工程安装管道20公里,修建蓄水池20个;2012年人饮工程安装管道10公里,修建蓄水池10个。 2、农田水利:治理河道8公里。2011年实施丰产一村、丰产二村5公里;2012年实施营盘、牛场4公里。 三、农村能源建设 1、电力。改造电网50公里;增容30kav变压器5台,50kav变压器1台。分别是2011年牛场、丰产一村、丰产二村、营盘村40公里;2012年高峰、高潮、五星60公里。 2、沼气池。在全乡7个村新建沼气池300口。分别是2011年实施五星、高潮、高峰、150口;2012年实施牛场、营盘
31、、丰产二村、丰产一村150口。 四、危房改造 在全乡范围内实施危房改造647间,分别是2011年实施288户;2012年实施200户;2013年实施159户。 第三节 社会事业 一、教育发展 1、学校建设:完善10间学校教学楼和办公设施等,新建教师宿舍4栋8000平方米,添置桌椅800套,硬化运动场所10000平方米。2011年实施结束。 2、培训:实施脱毒马铃薯、核桃、蔬菜产业技能培训5450人,畜牧养殖技术培训200人,培训干部250人次,培训普通工200人。 二、科技进步 建农技综合服务室7间3250平方米,2011年实施丰产一村、牛场村、营盘村;2012实施丰产二村、高峰村、高潮村、五
32、星村。 三、文化建设 在全乡范围内安装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3000套,2011年实施1500套;2012年实施1500套。 三、农村市场 新建农村家庭超市30个,分别是2011年实施丰产一村2个,丰产二村4个,牛场村10个;2012年实施营盘村2个,高峰村3个,高潮村6个,五星村5个。 第四节 环境整治及生态建设 一、人居环境改造 在7个自然村寨内硬化连户路70公里,院坝35000平方,修排污渠道5公里,建垃圾池17个。2011年在牛场、丰产一村、丰产二村、高峰、五星硬化连户路40公里,院坝20000平方,排污渠4公里,垃圾池13个;2012年在营盘、高潮建设硬化连户路20公里,院坝10000平
33、方,排污渠1公里,垃圾池4个。 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 实施核桃林补植补造工程3000亩。分别是2011年实施1500亩,2012年实施1500亩。 第四章 投资估算及效益预测 第一节 投资估算 重点项目建设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4个大类,共14个子类。根据单个项目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测算,预计需总投资10609.5万元,分类投资概算为:产业项目类总投资为3432.5万元,基础设施类项目总投资为5759万元,社会事业类168万元,环境治理类1250万元。资金来源本着多渠道筹集的原则进行筹措。根据现行的扶贫投资标准充分估算,预计需财政扶贫资金3735.5万元,
34、各级部门整合筹集资金26874万元,(见附表 重点项目建设投资估算汇总表。 第二节 效益预测 本规划的实施,将提高全乡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巩固温饱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与全县发展的差距,促进绿塘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为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条件。 一、综合效益 “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是综合性规划,实施以行政村为基础,以贫困农户为最小单元,涉及贫困农户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规划建设内容庞大,项目体系复杂,涉及全乡7个村4573户16427人的经济、
35、社会、生态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规划实施的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一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基本条件。规划实施后,贫困村产业发展平均投资额达200万元以上,再与其他资金项目配合,可以保证所有贫困村基本实现“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 、通广播电视),所有贫困户基本做到“三个一”(每户有1亩经济林、每户转移1个劳动力、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一门基本技能),使全乡40%的村具备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二是能够使贫困户逐步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规划把贫困户参与放在首位,所列的4大类项目平均每个贫困户参与达3个以上,通过有意识的活动,使贫困户在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培训,从根本上提
36、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树立起奋发脱贫致富的意识,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三是能促进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规划实施的项目既巩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又改善交通、水利、环境等问题,使扶贫开发成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投入的各类资金,将使全乡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步伐加快,农产品生产形成规模化和基地化,吸引更多的投资。同时,农民收入的增加,将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扩大需求,对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社会效益 规划实施的目标是1670户贫困户2922个贫困人口摆脱低收入贫困状况,初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将对促进全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通过实施4大类项目,投入106
37、09.5万元资金,可以使全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给贫困群众带来看到见、摸得着的变化,满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 三、经济效益 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和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项目实施后,将新增收入2000万元。结构调整中核桃、脱毒马铃薯效益显著,占种植业效益增加量的66%。畜牧业项目的实施,使牲畜良种率比例得到提高,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将新增收1000万元,占畜牧业项目效益的34%。规划发展的主要产业产值预计达12600万元,使贫困村农户总收
38、入达6000万元,规划区内发展户平均实现总收入1万元,户均实现增收1500元。 四、生态效益 本规划以脱毒马铃薯、核桃、白花前胡等生态项目为主,规划新建脱毒马铃薯基地38500亩,核桃基地5000亩,新造,人工种植牧草7000亩,改良草山面积2000亩,巩固退耕还林3000亩,将直接增加植被14500亩以上,提高森林覆盖率20个百分点,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全乡内部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得到保护,贫困人口的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对促进整个生态环境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配套山塘水库、防渗渠道、河道治理以及村寨环境整治等设施建设,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39、美化贫困农户居住环境,可促进村容整洁,家园美化。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一是健全工作机构。绿塘乡“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由绿塘乡党委、政府统一组织实施,为全面完成所规划的各项任务,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乡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分设产业项目实施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实施组、环境及生态项目实施组,三个小组在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对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乡人民政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重大项目,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领导干部带头包村包户,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扎扎实实推
40、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 第二节 资金保障 一是力争国家扶贫资金稳定增加。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国家安排的扶贫资金总量每年保持一定比例的增加。我乡是全省100个1类贫困乡之一,是全县唯一的1类贫困乡,要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及时向上报告全乡扶贫开发工作的特殊情况,求得国家、省、市、县加大对我乡的资金投入。 二是积极调动贫困群众自筹资金。按照参与式扶贫开发的原则和采取“一事一议”等办法,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园、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加扶贫总投入。 三是组织和引进社会扶贫资金。把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落实“三个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活动的重要内容来
41、抓,通过政府推动和项目带动,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协调好金融机构,落实好全乡各部门和干部扶贫帮困的责任,有效激活社会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四是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上级确定的资金投向、使用范围,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使资金真正发挥“启动内力、根治贫困”的基础性作用。按照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度管理办法以及各级部门资金的管理使用要求,以严密、科学、规范的制度强化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建立健全职能部门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四道防线”,严防贪污、挤占、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发生,确保贫困群众真正受益。 第三节 机制保障 一是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为切实履行好本规划实施,首先由本级人
42、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以保障总体规划的落实和实施;其次是将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逐年推进;其三是通过专项规划,有序落实总体规划中的项目。 二是建立信贷担保机制。为推进产业发展,为企业和基地种植农户提供充裕资金,建立政府、干部及村民互助的贷款担保机制。 三是建立考核机制。乡人民政府与各村和有关部门签订责任状,将每个阶段具体工作目标量化,项目按照包保责任“定人、定点、定户”,将每项工作落实到人头,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实行奖惩。 第四节 技术保障 技术保障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引进、聘请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负责对农业产业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服务。二是抓好产业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强化培训,使绝大部分劳动力转变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技能型人才。三是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多方面、深层次的宣传教育,实践锻炼,使部门、村干部充分掌握基本技术,为当地发展起到出谋划策、技术指导的作用。四是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培育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敢闯市场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