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与规则的统一——兼评儒家伦理是美德伦理的观点的论文.doc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85469734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德与规则的统一——兼评儒家伦理是美德伦理的观点的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美德与规则的统一——兼评儒家伦理是美德伦理的观点的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德与规则的统一——兼评儒家伦理是美德伦理的观点的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德与规则的统一——兼评儒家伦理是美德伦理的观点的论文.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美德与规那么的统一兼评儒家伦理是美德伦理的观点的论文美德与规那么的统一兼评儒家伦理是美德伦理的观点1内容摘要:尽管儒家伦理在其漫长的开展过程中强调了品格的塑造和个体美德的培养,但是儒家伦理并不像一些西方儒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美德伦理学的类型。相反,儒家伦理是一种整合了美德与规那么于一体的伦理学说。这不仅可以显示出儒家伦理对道德理解的独特方式,也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儒家伦理对当代西方道德哲学在建构一种完善道德理论上可能做出的奉献。关键词:儒家伦理 美德伦理 规那么伦理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代西方哲学家对美德伦理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在美德伦理复兴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儒学家认为,儒家伦理在其开展的漫长历史

2、上,都强调了品格的塑造和个体美德的培养。因此把儒家伦理视为美德伦理似乎是恰当的。尽管儒家伦理与西方美德伦理具有某些相似点,但是儒家伦理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把儒家伦理视为美德伦理并不能揭示其独特的特征。相反,如果把儒家伦理视为一种美德与规那么统一的伦理学类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儒家伦理对道德理解的独特角度,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儒家伦理对当代美德伦理与规那么伦理之间的争论可能做出的奉献。一、 美德伦理与规那么伦理从历史上看,对美德的哲学研究具有相当长的历史。. anscombe的?现代道德哲学?为先声,很多哲学家都从不同的侧面对现代哲学展开了批判。大体上讲,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

3、两点:其一,一个彻底的伦理学说必须提供一种对道德品格的理解;其二,现代道德哲学家无视了这一点。他们不仅忽略了这个课题,而且对这一问题的忽略使得他们有时甚至去拥护一些歪曲道德品格特征的理论。2 为了弥补这一缺乏,一些哲学家认为有必要提倡美德伦理的复兴。美德伦理的本质是“关注品格,并把人生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3 但是在美德伦理学地位的问题上,这些伦理学家们却持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任何一种兴旺的伦理学说,如果没有关于美德的论述附加其上,都是不彻底的。例如,orality一词,这就暗含了在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对道德的理解包含了两个方面:即“道和 “德。据说是从孔子开始,德就与道合用并具有了道德

4、的含义。正如a.c. graham所论述的:在儒家看来,这两个概念是互相依赖的。一个人的“德就是他按照道而行动的能力。这说明,儒家对德的理解从来没有脱离开道。6德与道的关系也为那些认为儒家伦理是美德伦理的哲学家所意识到。基于他们所理解的道及其与德的关系,他们试图把儒家伦理重新建构为美德伦理。例如,a. s. cua认为:“道是一个评价性的概念。他关心的焦点问题就在于儒家作为整体的善生活或幸福人生的观念。“道在功能上相当于理想的“生活方式。“德是通过个体修养而获得的成就。当一个人成功地实现了“道以后,他就具有了如“仁“义“礼等美德。在这个意义上讲,“德是一个与“道一样抽象的名词,因为它需要依靠“

5、道而获得自己的独特性。因此,德在功能上相当于伦理德性。由于儒家伦理对道与德的强调,把儒家伦理视为美德伦理是恰当的。7cua对儒家伦理的理解是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理解。通过把“道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把德视为伦理德性,cua似乎成功地把儒家伦理建构为一种美德伦理。但是,这是建立在对“道及其与“德的关系的错误理解之上。孔子在?论语?中从两个意义上使用了“道的概念:一个是具体意义上的“道;另一种是从一般性意义上使用的“道。例如,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经常提到“先王之道、“文武之道、“夫子之道等。在这种具体意义上使用的道,通常仅仅是指所具体提及的人所提倡的道。8当cua讲道是一个评价性概念、功能上相当于理想

6、的“生活方式时,他似乎仅仅从此意义上理解“道这个概念。在他看来,正是这些具体意义上的“道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仰慕和遵循,其功能相当于理想的生活方式。但是,尽管孔子在很多场合下都从具体的意义上使用“道这个概念,在他思考“道的广阔精微时,都是从一般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即普遍性的天地之道。儒家从这个意义上使用的“道的概念,至少具有以下几层含义:首先,道乃宇宙实存之道。儒家的道首先不是一种如cua所讲的评价性的概念,而是如d.c. lau所讲的:一种“非常接近于西方哲学和宗教学著作中的真理的概念。“它似乎涵盖了所有有关宇宙与人的全部真理。 9s. a. aritain所论述的:人类发现呈现在自己面前的

7、是一种启示伦理,其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它给人一种来自上帝的、绝对的、不容置疑的、绝对正确的权威。让我们回忆一下雷电的轰鸣和吹喇叭的声音、以及冒着火焰和烟雾的山谷吧,他们都使人感到颤栗并敬而远之;以及那种光辉四射的荣誉曾使得以色列孩童不敢正面凝望摩西的脸,因为他容貌的庄严和辉煌。戒律的内容就是在这样的盛装之下给予人类的,启示伦理就是这样在他们面前成为主教的。道德秩序因此需要具有固定性、单一性和严格性;它以一种无条件的命令和绝对要求的形式而出现,这在古典哲学家们出于理性所精心构造的伦理学体系中从未出现过。正是由于犹太-基督教启示的影响,道德法的这些特征才刻留在公众意识中。15结果,一种法律概念的

8、伦理学建立了。g.e.m. anscombe认为,拥有一种法律概念的伦理学就是坚持认为遵从美德都是由神圣法所要求的。当然,除非你相信上帝是立法者,否那么就不会有法律观念的伦理学观点。但是,她认为,由于这个概念统治了数百年,一旦被抛弃掉,那么与其相关的如“义务,受法律约束或要求的概念即使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根底,也自然仍会保存下来;如果“应当一词在某些情境下一直都是在“义务的意义上来使用,那么在这些情境再次出现时,它也仍会以一种特别强调的语气被使用。16 anscombe认为,康德伦理学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康德对西方道德哲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正如j. maritain所说,古典阶段的或康德以前的

9、哲学在道德哲学上没有新的根本性的建树,是康德为其后复兴运动的道德哲学注入了真正新鲜的东西。牟宗三也说,“故念西方哲学,古代的哲学由古希腊起到康德以前的哲学都归到康德处,康德以后的哲学都由康德开出。17 在牟宗三看来,康德哲学是唯一可以与中国哲学进行对话的西方哲学。在康德的伦理学中,康德区分了“感触界即感性所呈现给我们的世界与 “智思界纯理性所思的世界。感触界和智思界的划分代表了一种变化的感觉世界和一种恒常不变的、智思的世界的划分。相应地,有一种能感受到现象世界经验对象的感性直觉和能创造物自身作为直觉对象的智的直觉的能力划分。在康德看来,人因为其感性而成为感触界的成员,由于其理智而成为智思界的成

10、员。但是,由于受基督教传统的影响,在康德看来,只有上帝是无限的存在、才具有无限心。人类作为上帝的创造物是有限的存在,因此人类的心灵是有限的心灵。人不能认识智思界,只能知道它是某种“更高的为感触界确定界限的东西。“如果实践理性也想从智思界引入一种意志的目标-也就是行为的动机,那么它就超越了自身的界限而装作了解它对其毫无知识的东西。因此智思界的概念仅仅是一种观念18 因此,智的直觉不属于人类,仅仅属于上帝。只有上帝才对物自身有智的直觉,但是人却被局限在对现象的感性直觉上而不可能对智思界有任何知识。否认人具有智的直觉似乎是康德伦理学的重大缺陷。正如牟宗三所讲的,成认人类具有智的直觉对于康德哲学和中国

11、哲学都至关重要。但是要使康德哲学具有一贯性,就必须成认人具有智的直觉。康德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道德是由道德法决定的,而不是由某种外在目的而决定的哲学家。根据康德的道德哲学,道德行为就是遵从绝对命令的行为,绝对命令不仅仅是简单的上帝的命令。我们通过康德所谓的自由意志牟宗三所谓的无限心而有能力按照绝对命令行动。自由意志是道德行为的超越根底,其自身是绝对的,具有无限的普遍性。它是绝对自主的,也就是说,它仅仅服从其为自身所立的法。在这种意义上,康德讲理性的人必须把自身既视为立法者也视为守法者。这个原那么通过宣称应当把意志看成是实际上是遵循它自己所制定的道德法而确认了选择或道德自由的重要性。康德认为,

12、其他的哲学家提倡一种他律的原那么;也就是说,他们试图把道德义务建立在人的意志以外的东西上,并认为人类大都是由于受义务的束缚而违背其意志来遵循道德法的。相反,康德伦理学认为道德法是人的意志为他们自己所制定的,因此他提出了“为自己立法的观念。然而,为自己立法的概念要求立法者具有超越的能力。但是由于康德否认了人具有智的直觉,意志自律也就很难得以实现。正如牟宗三所论述的,人要成为康德意义上的道德存在物,有限的人必须能够接近无限。如果人类的心灵在这个意义上不是无限的,那么它就不可能没有限制地制定命令,因而绝对命令作为道德的根底就成为不可能的了。与康德伦理学相比,儒家道德哲学对道德主体的理解更令人满意,因

13、为它认为人类的心灵是无限心。儒家的道德不仅仅是一个如康德所要求的遵循绝对命令的问题。从儒家的观点来看,道德是一个自觉地显现和发现自己的善良本性并决心努力实现自己固有的善性的问题。因此,很多儒学家们认为,儒家智慧最重要的奉献就在于它开立了主体。正如牟宗三所论述的,儒家认为我们每个人都生而具有无限心。这种自在的无限心既是一个可以翻开通向道德领域道路的道德根据,也是一个可以翻开通向存在领域道路的形而上学根据。存在的领域即智思界的领域。这就意味着,在儒家看来,每个人都既具有感性直觉能力,也具有智的直觉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能够理解道而成为圣人的原因。因为人类的心灵是无限心、具有认识天地之道的能力

14、,那么道与德在圣人之心中就到达了统一。在这种境界下,心之所欲的就是道所要求的。遵循道既是人心所欲,也是德的要求。这就是孔子在七十岁时所到达的境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9 确认人心是无限心、因而具有理解天地之道的能力是儒家道德哲学的独特之处。因为人具有无限心,因此才能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下,客观的道和主体的德是不可别离的-这就是儒家思想所理解的道德。因此,在儒家伦理学中,对主体的德的理解从来都是与对客观普遍的道联系在一起的。道与德在圣人之心中是统一的。这就是美德与规那么在儒家伦理学中相统一的根据。四、 结论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把儒家的道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把德视为功能上相

15、当于伦理德性的观点窄化了儒家伦理学中道与德的含义,无视了道与德之间的动态关系和独特联系,因而也就不能到达对整个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彻底理解以及对儒家伦理智慧的全面洞察。因此,把儒家伦理视为美德伦理是缺乏取的。儒家对道与德关系的理解暗示着一个彻底的伦理学说应当包含两个局部或两个方面,即主体的方面和客观的方面。这两个方面对于形成整体意义上的儒家伦理而言都做出了奉献。道和德这两个方面是互相支持、互相依赖的,而不是象当代西方规那么伦理与美德伦理所认为的那样,是互相竞争、此消彼长的关系。道德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这可以从历史上道德开展和道德实践的过程中看到。道德理论或伦理学的形成总是包

16、含了两个方面,即外在的方面和内在的方面。也就是说,一方面,在人类开展和文明进展的过程中,人们以社会文化的方式抽象概括形成了某种道德价值观念,并把它们普遍化和社会化,使之成为一定的道德原那么、道德标准和相应的道德价值体系。这就表达在某种规那么伦理的形成或道德原那么建立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在人类文明开展的同一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人类通过人性的自觉和对道德价值的自我认同而把道德原那么、标准和相应的道德价值体系具体化、个体化和内在化。这就表达在美德伦理的构建和某种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20根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观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道德生活的源泉。道德的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都来源于人类的道德实践过程。这

17、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正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面的道德都是不彻底的。这就意味着,这两个方面一起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道德。正如万俊人所论述的,如果缺少内在的方面,道德就会变成与主体无涉的、非人格化的教条,甚至会降低为法律的标准或宗教的教义。如果缺乏外在的方面,道德就很难获得普遍的合理性。21从儒家伦理对道德的理解中可以看到,正如中国古代的道德一词所暗示的,道德是一个双面的同一体-即内在的方面和外在的方面,或主观的方面或客观的方面。因此,一个彻底的、高度兴旺的伦理学说必须是一个统一了美德和规那么于一体的伦理学说。无论是美德伦理还是规那么伦理,都仅仅抓住了整个彻底的伦理学说的一个

18、方面。因此,整合美德伦理和规那么伦理于一个统一的伦理学说中是必要的,也是可以期待的。 1 我非常感谢英国赫尔大学哲学系的brenda almond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焦国成教授、李萍副教授对本文的指导。2 james rachels, 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 singapore, mcgraond, exploring ethics: a travellers tale, oxford, black frankena, ethics, ne, disputers of the tao, open court, 1989. p. 13.7a. s. c

19、ua, basic concepts of confucian ethics, in cua, moral vision and tradition: essays in chinese ethics,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n press,1998.8 d.c. lau, confucius: the analects,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 ix.9 同上。10sandra a. p; aritain, moral philosophy: an historical

20、and critical survey of the great systems, london, geoffrey bles, 1964, p. 36 and p. 50.15 同上, p.87.16g.e.m. anscombe, modern moral philosophy, philosophy 33, 1958, pp. 1-19.17 牟宗三,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p. 39. 18 引自 h. j. paton 编译的 the moral laetaphysic of morals, london, hutchinson library, 194

21、8, p. 118.19 ?论语为政?。20 关于这一观点的详细阐释,参见万俊人:?比照与透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21 同上。the unity of rule and virtue:a critique of a supposed parallel bete ation or personal cultivation of virtues. thus it is appropriate to characterize confucian ethics as a virtue ethics. hoilarities. on the contrary, it is better to conceive confucian ethics as an ethics in orality, but also to understand the contribution that this distinctive orality might make to contemporary oral philosophy in constructing a more developed moral theory. key words: confucian ethics, virtue ethics, rule ethic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手册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