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根底理论教研室乔文彪中医根底理论经 络 学 说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第二节十二经脉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主 要 内 容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的根本概念 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开展 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络的根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局部。经与络的关系:经?即径,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二、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
2、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根底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三、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开展(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2. 针灸疗法的创造和经络感传现象的发现是经络学说形成的根底 3. 循经症候群的观察和练功过程中的体悟(二)经络学说确实立?黄帝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三)经络学说的开展 晋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宋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络脉 浮络孙络 十二经筋 连属 外连 局部十二皮部 内属? 五脏六腑经络系统第二节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原那么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二)具体名称前手太阴肺经 内侧 手三阴经中手厥阴心包经 后手少阴心经前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 手三阳经中手少阳三焦经 后手太阳小肠经前 足太阴脾经内侧 足三阴经 中 足厥阴肝经 后 足少阴肾经 前 足阳明胃经 外侧 足三阳经中 足少阳胆经 后 足太阳膀胱经上肢 手下肢 足二、十二经脉的
4、走向交接规律(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交手三阴经。 头(面)胸手腹足手之 三阴手之 三阳足之三阳足之 三阴(二)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食 指 末 端无 名 指 端小 指 端足 大 趾足 大 趾 后足 小 趾2、同名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3
5、、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鼻翼旁(迎香)目内眦(睛明)目外眦(瞳子?)心 中胸 中肺 中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一)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手三阴经
6、从胸部走向腋下;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足三阳经那么阳明经在前(胸腹面)、太阳经在后(反面)、少阳经在体侧。 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肾经胃经脾经肝经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五、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食指端鼻翼旁 足大趾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 心 中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 胸 中
7、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肺 中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与肺相连的组织)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前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分支:从
8、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水沟穴,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
9、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分支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目与脑相
10、连的脉络)。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1: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 分支2:从面颊局部出,向上行于目眶下,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
11、穴)。 分支1:从头顶局部出,到耳上角处的头侧部。 直行者:从头顶局部出,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下行,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2:从腰局部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窝中。 分支3:从项局部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髋关节),经大腿后侧至?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
12、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1: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分支2: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反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
13、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 1: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分支 2: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在面颊部与前一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上至额角,再向后行到耳后,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前方。 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手少阳经分
14、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8、9、10肋,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间。 分支3:从足背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寸处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
15、中线进入阴毛,绕阴器,至小腹(少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与脏腑联系表 其他络属胃肺心肝肺胃肺心胃胆肝心包三焦膀胱肾心小肠胃脾肺大肠肝胆三焦心包肾膀胱小肠心脾胃大肠肺联系的脏腑手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十二经脉第三节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
16、、阳维脉的总称。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1 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2 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3 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 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
17、的功能。?(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根本功能 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 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 冲脉行于腹胸部、下肢内侧及脊柱前; 带脉环行腰腹部; 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部; 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 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 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 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 上肢没有奇经分布。督 脉1、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
18、,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分支2: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颌部,2、根本功能 督,有总督、统率之义。 1 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2加强肾和脑、髓的联系。任脉1、循行部位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内侧),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分支:由胞中别出,与冲脉相并,行于脊柱前。2、根本功能任,有担任,妊养之义,通“妊。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任,含妊养之义。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
19、生殖功能的作用。与女子妊娠有关,为生养之本,故“任主胞胎。冲 脉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分支1:从少腹输注于肾下,浅出气街,沿大腿内侧进入?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分支2: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分支3: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2、根本功能冲,有“要冲的含义。 1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 之称。2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有“血海之称。带 脉1、循行部位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在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髂骨上缘斜行到少腹。2、
20、根本功能1约束纵行诸经:带脉围腰一周,状如束带,以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调节脉气,使纵行诸脉之脉气不下陷。 (2)主司妇女的带下。 阴、阳跷脉1、循行部位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2、根本功能 (1)主司下肢运动(2)主司眼睑开合 阴、阳维脉1、循行部
21、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处(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2、根本功能 阳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 阴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一、十二经别1、 概念:经别,即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2、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离、入、出、合。离: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部位的十二经脉别出。入:躯干部深入体腔,联
22、系脏腑,呈向心性循行。出:颈项部浅出体表,而后上头面部。合: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注入六条阳经(即阳经之经别合于本经,阴经之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六阴六阳经别共有“六合。3、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1)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十二经别进入体腔后,表里两经相并而行,经过相为的脏腑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4)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5)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如足太阳膀胱经并不到肛门,但其经别“别入于肛,所以该经的承山、承筋等穴,可取以治肛门病。 二、十五别络1、概念:即十二经脉各
23、有一条,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另外,如再加上胃之大络,也可称为十六别络。 2、生理功能:(1)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经脉在体表的联系;(2)统率诸络,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的联系;(3)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 三、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体系。经筋的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正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一)联络沟通作用 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联络作用主要有:1、联络脏腑与体表 。 2、联络脏腑与官窍。 3、加强脏腑联系。 4、经脉之间的联系: 经别、别络;奇经。(二)运行渗灌作用(三
24、)感应传导作用 :得气 、行气、(四)调节作用二、 经络学说的应用(一)阐释病理变化1、传递病邪 ?(1)外邪通过经络内传脏腑 外邪 皮毛孙脉 络脉 经脉 脏腑 (2)脏腑之间疾病通过经络相互传变:如肝气犯胃、肝火犯肺、肾阳虚水气凌心射肺。2、反映脏腑的病变 胃肠火盛牙痛;肝火上炎 目赤肿痛;肝气郁结 两胁、少腹胀痛(二)指导疾病的诊断1、循经辨证: 头痛的辨证:前额痛?阳明经,头侧痛 ?少阳经 ,头项强痛?太阳经;巅顶痛?足厥阴肝经 。 2、全息诊断 :脏腑疾病多在某些特定的部位(腧穴)有病理改变。如十二指肠溃疡?不容穴压痛,胆囊疾病?胆俞穴、胆囊穴压痛,阑尾炎?阑尾穴,胃癌?胃俞穴有结节状
25、反响物,冠心病?神堂穴(心俞旁1.5寸)。(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针灸推拿?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1)指导循经取穴?直趋病所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2)指导推拿按摩 2、指导药物治疗(药物归经:张元素、李杲)手太阴肺经: 升麻、白芷、桔梗、葱白; 手阳明大肠经: 升麻、白芷、石膏;足阳明胃经: 升麻、白芷、石膏、葛根; 足太阴脾经: 升麻、白芍、葛根、苍术;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 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 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 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 柴胡、连翘,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足少阳胆经: 柴胡、青皮;足厥阴肝经: 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