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汉方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及现代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日本汉方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及现代意义.doc(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日本汉方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及现代意义作者:潘桂娟 论日本汉方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及现代意义作者:潘桂娟日本汉方一贯堂医学,是日本近代后世方派汉医森道伯(18671931年)积数十年临床体会,于晚年创立的独特诊疗体系。其主要理论,诊治规律及治疗经验,经森道伯的门生矢数格的系统整理与归纳,以汉方一贯堂医学一书的出版而为世人所尽知。它不仅在日本现代汉医界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受到了一些现代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笔者在研究日本汉方医学学术发展史的过程,深感一贯堂医学诊疗体系,对于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特别是对于开展现代难治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故在此就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及其
2、现代意义,作一扼要论述:(一)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 一贯堂医学的主要学术特点,是十分重视体质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它将人的体质分为三大证,即瘀血证体质、脏毒证体质和解毒证体质,认为这3种不同体质的患者,在临床上有不同的表现,可继发多种不同的疾病;在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体质,分别以通导散、防风通圣散、柴胡清肝散、荆芥连翘汤、龙胆泻肝汤进行施治,以达到改善体质、治疗疾病的目的。现就此三种体质的诊治规律,分述如下:1,瘀血证体质的诊治 一贯堂医学中的瘀血证体质,是指平素腹腔中有瘀血蓄积者所特有的体质。这种瘀血的存在是诱发某些疾病的潜在因素,由于妇女的多种疾病与瘀血密切相关,故这种体质多见于妇女。这种体
3、质的患者形体多肥胖,颜面发红,指甲多呈红色或暗红色;脉象多细而实。腹诊时,多可触及到两侧腹直肌强烈拘挛、且以右侧及上腹部明显,亦有仅见腹部膨满者,其常见症状有头痛、头重、眩晕、上逆、耳鸣、肩凝、动悸、便秘等。这种体质的人易患脑溢血、半身不遂、动脉硬化、肝病、痔疾、神经性疾患、泌尿生殖器疾患、阑尾炎、心脏病等。 一贯堂医学以通导散作为调治瘀血证体质的主方。通导散源于我国明代龚廷贤所著万病回春,龚氏以此方治疗跌扑损伤,淤血凝滞所致二便不通、肚腹胀满、上攻心胸、闷乱至死者。森道伯于原方基础上加枳实,作为一贯堂的驱瘀血剂,其处方为:当归、大黄、芒硝各3g,枳实、厚朴、积壳、陈皮、木通、红花、苏木、甘草
4、各2g。一贯堂医学不仅将此方用于瘀血证体质的调治,而且用于这一体质者所患喘息、出血、眩晕、头痛、癫狂、大小便闭、面部五官诸病、心腹痛、腰痛、胁痛、脚气、经闭、带下、崩漏、产后病及甲亢、心脏瓣膜病等多种病症的治疗。2,脏毒证体质的诊治 一贯堂医学所谓脏毒证体质,是指体内有食毒、风毒、水毒、梅毒等毒素蓄积、留滞的体质。这种体质的人皮肤多呈黄白色,若饮酒者,面部可呈红色,其他部位肤色不变,若合并有瘀血时,则皮肤明显发红,其形体多比较强壮;脉象多呈弦、洪、实象,或兼浮、数、紧象,腹诊可见全腹肌硬满,尤以脐周围明显,这种体质的人,青壮年时比较健康,中年以后,由于体内毒素的蓄积,使患难治病的危险因素增多,
5、故死亡率较高。在青壮年期,易患热性传染病和发热性感染疾患,还易发神经痛、脊髓炎、肾脏病、糖尿病:神经衰弱、习惯性便秘、痈疖、痔疾等病症;中年以后,易患动脉硬化症和肾萎缩等。 一贯堂医学以防风通圣散作为调治脏毒证的主方。该方源于我国金代刘完素所著宣明论方,刘氏以其治因风热所致大便闭结,小便赤涩,颜面生疮,舌强口噤,或阳郁诸热,谵妄惊狂等症,森道伯用其原方,减其药量,做为一贯堂的驱毒剂,其处方为:当归、川芎、芍药、防风、荆芥、薄荷叶、连翘、麻黄、山栀、白术、生姜各1.2 g,大黄、芒硝各15 g。一贯堂医学除用此方改善脏毒证体质外,还用此治疗这一体质者所患的大头瘟、气郁、食郁、喘息、水肿、眩晕、癫
6、狂、淋症,痔漏、腰痛、肩背痛、痛风、脚气、消渴、小儿麻痹、先天性梅毒、附骨疽、疥癣、疠风、油风等病症。3, 解毒证体质的诊治 一贯堂医学认为,解毒证体质大多由父母遗传而来,并随年龄的增长,呈不同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对结核病的易感性,但又不局限于结核性体质者,所以又你其为过敏性体质,或腺病质、胸腺淋巴体质等,由于解毒证体质在不同的年龄段,呈现不同的变化,故在临床上可分以下3个类型:小儿期表现为柴胡清肝散证。其主要特点是:小儿患有症状不明显的结核病,或身体虚弱,易患感冒、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肺门淋巴肥大,或感冒后易发中耳炎、咽扁桃体肥大,颈部淋巴结炎、肋膜炎、泌尿系结核等病证。这种体质的小儿,面色
7、多清白或浅黑,体瘦、脖细、胸窄。复诊时,腹部异常敏感,肝经循行部位紧张,腹肌紧张。柴胡清肝散是森道伯在我国明代薛己外科枢要柴胡清肝散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方中药物为:柴胡2g,当归、芍药、川芎、地黄、黄连、黄芩、黄柏、山栀、连翘、桔梗、牛蒡子、天花粉,薄荷叶、甘草各1.5g一贯堂医学以此方改善小儿解毒证体质,井治疗其所患的感冒、疳疾,麻疹、瘰疬、耳病、淋证等病症。青年期主要表现为荆芥连翘汤证,其临床表现是:肤色较幼儿期变深,或微见银色光泽,精神忧郁,体型瘦长,脉象紧。腹诊可见,腹肌紧张,肝胃两经循行部位紧张,心下拘挛。此期易患肺结核、肺尖部炎症、肋膜炎、结核性痔漏、蓄脓症、神经衰弱症、肾翼风、中耳
8、炎、乳突炎等病症,荆芥连翘汤是森道伯在我国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荆芥连翘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方中药物有:当归、芍药、川芍、地黄、黄连、黄芩、黄柏、桅子、连翘、荆芥、防风、薄荷叶、枳壳、甘草各1.5g,白芷、桔梗、柴胡各25g。一贯堂医学以此方改善青年期解毒证体质,并治疗其所患的肺结核、衄血、耳病、鼻病、神经衰弱等多种病症。成年期则多表现为龙胆泻肝汤证者。其临床表现为:皮肤暗黑,脉象紧,腹诊可见肝经循行部位紧张,两胁下及脐下、脐旁呈显著抵抗。其易患病症有肺结核、泌尿系结核、结核性痔漏、肋膜炎、腹膜炎、胃病、淋病、膀胱炎、睾丸炎、梅毒,及女性生殖系统疾患等,凡青春期以后,皮肤呈浅黑色者,或患脐以下疾病
9、,如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性病者,多属此种体质。龙胆泻肝汤是森道伯在我国明代薛己的龙胆泻肝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其处方为:当归、芍药、地黄、黄连、黄芩、黄柏、山栀、连翘、薄荷、木通、防风、车前子、甘草各1.5g,龙胆草、泽泻各2g。一贯堂医学以此方改善此类型的解毒证体质,并治疗其所患的肺结核、心脏病、崩漏、带下、囊痈、淋病等多种病症。 另外,一贯堂门人中岛随象曾从治法上简要地总结了3大解毒剂的特征,即“荆芥连翘汤为发表,柴胡清肝散则和中,龙胆泻肝汤利下”,这样在临床上就更便于辨证施治了。二)一贯堂医学的现代意义 掌握了上述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在临床上,便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体质和疾病的因果关系,测知
10、患者的既往病史和将来可能罹患的疾病。也就是说具有某种体质的人,容易患何种疾病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各种体质特征的发病规律,便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及时地治疗疾病。从这一意义上说,一贯堂医学的体质分证法和药物调治法,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意义。1, 诊断意义 一贯堂医学在诊断方面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通过识别体质,就可以对患者的既往病史。现病症作出大体的推测和判断,而且可以及早地预测其将患的疾病。汉方一贯堂医学一书中谈到,在日常诊疗中,当患者进入诊室时,如熟练地掌握了一贯堂医学,便能识别出其体质是瘀血证、脏毒证,或是解毒证,往往可以通过望诊,即可作出大致的诊断。2,治疗意义 一
11、贯堂医学在治疗方面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掌握了体质与疾病之间有规律的相关关系,便可以掌握治疗时机,控制疾病的发展,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其二是通过药物改善体质(消除产生疾病的潜在因素,将疾病消灭在未发病之前)或在疾病己发之际,将改善体质与治疗疾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根治的目的。3,预防疾病的意义 依据一贯堂医学三大证体质的诊断,可以预测其将来可能罹患的疾病,这样就可以及早采取预防手段,防患于未然。首先可以着眼于改善患者现有的体质,如对瘀血证体质者,通过服驱瘀血剂,消除瘀血;对脏毒证体质者,给予相应的解毒剂,驱逐或中和体内蓄积的毒素,似防止疾病的发生,其次还可着眼于消除造成人体不同体质类型的
12、环境因素,如饮食卫生、生活方式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或阻断某种体质的形成,从根本上预防疾病的发生。所以,已故日本名医有地滋教授又称“一贯堂医学”为“未病医学”。黑而油光多汗者,湿热体质;少汗者,麻黄体质。一贯堂医学之体质观 ZT(2013-03-20 09:41:02)转载森道伯创立的一贯堂医学认为还存在证型体质,这种体质是出生时决定的,疾病的发生由各种证型体质所决定,称为先天之证。对于这种先天之证,可以应用药物针也属于方证根对范畴。一贯堂医学将现代人的体质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淤血证体质,第二类为脏毒证体质,第三类为解毒证体质。这种体质学说是后世派的观点,兹分述如下:1.淤血证体质:淤血证是
13、病变,具有易出现这种病变的体质,称为淤血证体质。汉方医学认为.淤血证体质,又叫淤血保持者,其在发病前腹胶内就有淤血蓄积,而这种淤血的存在是引起淤血证的内因,不存在淤血或者轻度存在的人.即使有外因侵袭(如细菌性外因等)也无患淤血症的危险,或者机会很少.。例如,老人在室内摔倒,因而诱发中风,是因有淤血存在,小儿虽摔倒受外伤但很快治愈,因为不存在淤血之故。淤血证体质虽与遗传有关,但中年以后更容易表现出来,女性尤为多见。淤血证体质易患高血压症,脑血栓症,心肌梗塞症、动脉硬化症、痛风、风湿症、肝炎、肝硬化等,如早期给以驱淤血剂,可以预防这些病的发生,这就叫治未病。一贯堂医学多用通导散(大黄、芒硝,权壳、
14、厚朴,甘草、当归、红花、苏木、陈皮、木通),故通导散证体质是淤血证体质的代表。判断有无淤血,首先是通过腹候(也叫腹证)来确定,其他外在症状和脉候(又称脉证)也可资参考。通导散证体质一般表现为:体质上有胖有瘦,面色有红有苍白,指甲暗红或黄白等,但以肥胖,面色红,指甲暗红为主。脉象一般为细实。腹诊为从心下可触及两条相当于腹直肌的痉挛性肌束,也可有脐下膨满或全腹膨满。有地滋氏进一步将瘀血证体质分为各种类型;(1)桃仁承气汤淤血:休格较好,骨骼稍粗大,助骨下角宽,皮色白,肌理不太粗糙也不太细腻,不是虚胖,也不是实胖,面色佳,两颊红,腹部有明显淤血。(2)桂枝茯苓丸淤血证:体格、体力中等,面色接近健康,
15、腹部有轻度淤血。(3)大黄蛰虫丸淤血证:体格细长,骨骼纤细,消瘦,皮肤颜色偏黑,将下腹部皮肤捏起几乎没有脂肪,也不痛,有明显压痛、抵抗感.可触及硬结。2.脏毒证体质:汉方医学认为脏毒就是脏器之毒,为蓄积弥漫于体内各脏器的新陈代谢障碍产物以及其他邪毒。脏毒证就是脏毒所致的病变,而易即脏毒证的体质,或者说具有脏毒的体质,就叫脏毒体质。 肺毒包括风毒、食毒、水毒、梅毒。风毒,可以说包括全部外邪,自然包括细菌、病毒在内。食毒是食物之毒,但非急性食物中毒,而为食物的慢性中毒,即因食物而致的自身中毒。一般说来以素食为主者少见食毒,有地滋认为食物中过氧化脂、变性蛋白,甜味料、盐分及食品添加剂是食毒。水毒是由
16、于肾脏的排水障碍,应该排出的液状代谢产物蓄留于体内而为毒。这与“气血水”之水毒含义相似。但有地滋指出这种水毒表现的是粘液性水肿样浮肿,压之无凹陷。梅毒是指性病之毒。脏毒休质,是一种过敏体质,易患胶原病、痛风、肝炎、肝硬变、肾炎(特别是肾变病型)、糖尿病、支气管哮喘、心脏病、高血压、肥胖症。早期给予祛风,祛水、祛食、祛梅毒之剂,可以预防这些病的发生。一贯堂医学多用防风通圣散。故脏毒证体质以防风通圣散证为代表。防风通圣散证的一般表现为:体格较健壮,骨骼魁伟,脂肪型或肌肉型之实胖,精神开朗。皮肤多呈黄白色,也可见偏黑者,若见偏红是兼有淤血的标志。脉象一般为弦或洪实脉,也可兼有浮、数、紧脉。腹诊以全腹
17、肌肉硬满。特别是以脐为中心的突出的大膨腹为特征。脏毒证体质,青壮年时患病相对较少,而在壮年以后患病多而死亡率也高。脏毒证休质,在发病时往往伴有痊血,此时当兼用祛淤血剂。今天汉方医学普遍认为淤血、食毒、水毒为三大病因。 3,解毒证体质汉方医学所说解毒证体质是指以易患以四物黄连解毒剂治疗病证的体质,解毒之名是借用四物黄连解毒剂之“解毒”而来。这种毒不是脏毒,其含义首先是结核性毒,因为结核性毒与解毒证体质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总的来说凡易患结核性病者就可以说是解毒证体质。因此解毒证体质是指曾称之为腺病质、胸腺淋巴体质的体质。其次这种毒,与肝脏解毒作用有关,腹诊时可见到神经紧张或肝脏肿大,故解毒证体质包括
18、需要从肝脏论治与解毒的体质。一步减弱,与胜毒证体质正相反。这种体质易患特异反应性皮炎、气管炎、肾炎、小儿神经症、夜尿症、应激性溃疡、假性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病症。解毒症休质的体格一般为瘦型、肌肉型,面色一般星浅黑色,也有苍白色至青黑色者,色度虽有深有浅,总是晦暗而少光泽。这种体质又进一步分为三类:(1)柴胡清肝汤证:为小儿期的解毒证体质,这种小儿体质虚弱,面色大多青白,或浅黑,体瘦,颈细,胸窄,还可发现领下、颈部淋巴结肿大。脉象一般为紧脉。腹部多低平,也常见稍凹陷。几乎无皮下脂肪,腹肌特别是腹直肌紧张,沿肝经循行区有过敏带,触诊时有痒感而发笑,多不能很好地接受腹诊。这种体质多有结核.史,易感冒,易
19、患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炎、腺样堆殖病、中耳炎、乳突炎、神经过敏。(2)荆芥连翘汤证;为青年期的解毒证体质。这种体质,一般身材较高,紫色或暗褐色,甚者略带银色光泽。脉诊多呈紧脉。腹诊除肝经紧张外,在胃经之心下部位亦有明显腹肌紧张。这种体质易患结核性疾病、上颌窦积脓症、神经衰弱、腹股沟癣。中耳炎、乳突炎等。(3)龙胆泻肝汤证:为成年期的解毒证体质。这种体质皮肤呈浅黑色,手足心多湿润,脉象多紧。腹诊肝经明显紧张,从脐下,脐旁至两胁下可触及明显抵抗。这种体质患结核的较少,但与淤血、脏毒证体质相比仍多,而患妇科病、肾炎、癌、前列除肥大、动脉硬化、骨老化的较多,尤以妇科、泌尿生殖系统等下焦疾患为
20、多见。体质之证,是一贯堂医学的发展。这种学说虽然是后世派学说,无疑地还是受东洞万病一毒说、方证相对说,以及南涯气血水说的影响,也丰富了方证相对说的内容。日本经42时,精神几至溃乱”,并开始对现代医学的信念产生了;1927年6月,凝聚着他全部心血的皇汉医学一;皇汉医学出版后,正值中国的国民党政府欲“废止;自吉益东洞提出“先证而不先脉,先腹不先证”的主张;在前人“万病一毒论”、“气血水说”等病因学说的基;汤本氏对伤寒论的价值所在认识得十分透彻;永富独啸奄氏曰:世医动谓伤寒论治外邪,天下无加,;能了解伤寒之诊断时,精神几至溃乱”,并开始对现代医学的信念产生了动摇。1910年和田启十郎自费出版医界之铁
21、椎,抨击“洋医万能论”,宣传汉方医学的优越性,使汤本求真对汉方医学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与和田启十郎的思想产生了共鸣。于是他主动写信求教于和田启十郎,尊为老师。汤氏原名汤本四郎右卫门,出于对和田启十郎的学识、志向、精神的追随,他仿照和田启十郎之名“子真”,将自己的原名“四郎右卫门”改为“求真”。他立志要在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日本社会重新复兴汉方医学。1927年6月,凝聚着他全部心血的皇汉医学一书的第一卷出版。1928年4月、9月,先后出版了第二、三卷,全书57万字。该书的出版,对当时的日本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汉医奥田谦藏为该书撰写跋文时赞扬说:“此书成后,公之于世,所以补正现代医
22、术之谬误缺陷,故无论矣;又将医界之宝库、汉方医学之真谛一一揭出,负启导后进之大任。”皇汉医学出版后,正值中国的国民党政府欲“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引起全国中医界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对。为了分庭抗礼,改变当局者对中医的陈见,中医界必须论证中医之科学性。此书问世不久,国内即有多种译本。译者周子叙云:“凡汤本之所言,皆余所欲言而不能言者也。中医垂绝之绪,庶几可以复振矣。”曹颖甫先生在此书序言中说:“处此中西激争之际,是为吾人增色不少,是与国医前途有极大关系也。” 而竭力反对和扼杀中医的余岩则谓:“此书是中国旧医的救命符,大可助长反抗新医之威势,大可当作拒敌医学革命军之利器?当作减退其革新思想
23、之麻醉药,而复其复古思想之返魂香。”可见本书对我国民国时期遭受摧残的中医界起到了很大的鼓舞和鞭促作用。自吉益东洞提出“先证而不先脉,先腹不先证”的主张后,许多医家视脉诊为臆,或置而不用,腹诊高于其他诊法的观念在古方派的认识上已经形成。这种对腹诊重要性的过分前调,引起了古方派中智者的怀疑。如汤本求真即认为轻视脉诊是吉益东洞的陋习。还认为中医之腹诊及诊腹法,创造于东汉时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晋唐以降,医道渐衰,神仙阴阳五行等玄谈往往掺入,而诊腹之法几被遗忘。中医以数千年之经验,不惟熟知此法,且有治疗此证之方剂,故名此曰腹证,其诊此之法,曰诊腹法,以之为诊治之基本,再参以脉应、舌证、
24、外证,即可决定其治法,而确定其方剂,即腹证与方剂恰如影之随形,不能离矣。在前人“万病一毒论”、“气血水说”等病因学说的基础上,汤本氏提出了食毒、水毒、瘀血的病因说。“妇人之多瘀血?然无月经妊娠等生理之男子,而有瘀血者何也?答曰其原因恐多端,就余所知者有三:其第一,不得不举遗传?以余之经验,诊其父有大黄牡丹皮汤之腹证者,其儿女中亦间有同汤之腹证。母有当归芍药散腹诊者,其儿女中亦间有同散之腹证。其父母有桃核承气汤或桂枝茯苓丸证者亦同然也。然此事实若仅得自少数之试验则父母与儿女之腹证不得不谓之偶然一致解之。今经几次反复试验,无不皆然,则不可谓偶然暗合矣。此余所以主张瘀血遗传说也?”说明日本汉方家已经
25、注意到了方证的规律性,此说真是发人深省。汤本氏对伤寒论的价值所在认识得十分透彻。他说,“余所信奉为医圣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仲景作伤寒之真意有如下说:永富独啸奄氏曰:世医动谓伤寒论治外邪,天下无加,至于杂病则未必然。呜呼卑哉!夫伤寒中有万病,万病中有伤寒,迴互参究,始可治伤寒,况于古医方中,若能彻底了解其内容,则千金、外台、宋元辽明等众多之说,亦皆为我使用矣。能了解伤寒之诊断疗法,悟其真髓,则万病之治如示诸掌。学者不可泥于章句之末,宜开眼透视以探其精神也。”汤本氏曰:“本书立论多本余之经验事实为基础,益以理论说明之。理论中或不免谬误,而事实则断不虚伪,若以理论之错误而并没其事实大不可
26、也。”汤本氏基于长期的临床观察,认为“人体活动而至变,非单纯之理论得而解决”,强调“当以人体经验的事实为先,而理论为后”,而“中医自数千年前就亿万人体研究缩的之病理及其药能,历千锤百炼之后,完成结论,立为方剂,故于实际上每有奇效。”皇汉医学洋洋57万字,主要参考文献有120部,其中除12部(占10)为中国医家的著作外,其余(90)均为日本汉方医家的著作,而古方派的尤多。因此,该书可谓是日本古方家的经验集,而且这些经验多是医家实证亲试得来的,极有益于后学悟入医道,开阔眼界,诚是医学之传薪!日本古方派医家在实证亲试与临床试验的思想指引下,研究张仲景著作,灵活运用经方,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经方的运用范
27、围,较之国人偏重于理论上的解释、争执实用奏效得多,而且在某些方面已经超出了国人对经方得研究水平。故对伤寒论颇有研究的国学大师、思想家章太炎先生有“吾道东矣”一语,暗道日本医家已得仲景真谛。本着澄清理论事实,弘扬仲景学说,推广和扩大经方运用得宗旨,很有必要学习和借鉴这些古方派的经验。3.大塚敬节(19001980),出生于日本高知县一个汉方医世家,祖父大塚恭斋、父亲大塚惠迪均业医。于1919年入熊本县立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成为西医界一分子,从而获得了政府认可的行医执照。 1927年,他受中山忠直汉方医学的新研究和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的影响和启示,对汉方医学的科学价值和实际疗效有了最初的认识,立志学习和
28、研究汉方医学。1928年,因用甘麦大枣汤治愈了每天反复抽搐十几次的十岁少女的半身不遂症,使他更坚定了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的决心。1930年2月,为学习汉方医学,他毅然离家到东京拜汤本求真为师,在“汤本医院”学习汉方医学。1933年,与史数道明相识并成为挚交。1972年6月,就任“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所长。同年九月,日本医师会授予大塚敬节“最高功勋奖”,奖励其为汉方医学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这是日本医师会首次为汉方医家颁奖。其主要临床学研究著作有:类证鉴别皇汉医学要诀(1932年)、汉方诊疗的实际(1941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医学(1956 年)、诊断与处方?汉方疗法(1957年)、
29、汉方医典(1957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诊疗三十年(1959年)、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1966年)、汉方诊疗医典(1969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金匮要略讲话(1979年)等。此外,还有综合性著作大塚敬节著作全集(1980年)。先生认为,在伤寒论中之论脉,不提脉名直接记述脉状,故简而适宜。但至后世渐又设有种种脉名,其数竟达六十余种,此乃侧重形式的思想之不良现象,在临床上多主张为无用论,吾等必须去虚饰重实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今后之中医学。大塚敬节投身汉方医学事业五十几年,始终坚持在临床上从事诊疗和研究,尤其在张仲景学术的研究与运用方面具有相当的造诣。如用三黄泻心汤治疗动脉硬化症、脑充血等,
30、症状急剧者加知母、石膏、甘草;加辰砂治疗子痫、白内障;还用本方治疗月经过多、肺结核咯血、沙眼、慢性结膜炎、晕船病、癫痫、癔病、失眠、丹毒等;用葛根汤治疗结肠炎、赤痢;眼、耳、鼻之炎症;肩部发酸、肩胛部神经痛、化脓性炎初期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神经衰弱症、癔病、神经性心悸亢进症、阴痿症、癫痫、动脉硬化症、脑溢血、慢性肾炎、心脏瓣膜病、小儿夜啼症、老人慢性关节风湿病、火伤后发热;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各种热性病、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腹膜炎、疟疾或疟疾样疾病、神经衰弱、经血病、失眠症、神经性心悸亢进症、脚气等;用桃核承气汤治疗疑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剧烈头痛;八味地黄丸治疗尿闭(产褥热);用温经
31、汤治疗鼻塞、头痛、手掌角化症;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浮肿、呼吸困难之肾炎;大承气汤治疗月经延长、耳朵骚痒症;半夏厚朴汤治疗胃下垂、上半身浮肿、神经症;小柴胡汤治疗圆形脱发症、神经性食欲缺乏症等等。4.矢数道明,1905 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籍名四郎。1931年,业师森道伯去世后,他立号为“道明”。先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日本汉方医界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这一时期运用中国传统医学的经方派和时方派结合者的典型。1926年是日本汉方医学最低落的时期,其家兄矢数格的重病通过汉医治疗而转危为安,按照其家兄的期望,他立志于研究汉医。1930年从东京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师事于东京“汉方一贯堂医学”创始人森道伯和家
32、兄矢数格,学习汉方医学。毕业后和大塚敬节先生共同致力于日本汉方医学的复兴运动。1980年就任“日本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所长,1986年就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研究协作中心主任。先生精通东、西两种医学,他出于对汉方医学的深邃信念和弘扬汉医学术的坚定立场,始终坚持在汉方医疗、科研及教育的第一线。除与大塚敬节等的合著外,个人临床学术专著有汉方处方解说(1940年)临床汉方治疗百话17集(19601990年)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1966年)等等,还与矢数圭堂共同编著了汉方辨证治疗学(1983年)。他是一位善用经方又巧妙摄取后世方之长;用古方不泥于古,用后世方又不违背经方真义的临床家。如他用
33、葛根汤催乳及治疗夜尿症,合小青龙汤治疗重症肌无力;用桂枝茯苓丸治疗雀斑,合黄连解毒汤治疗精神分裂症;用五苓散治疗偏正头痛、头重、肩凝、三叉神经痛、关节痛、阴囊水肿、尿频、夜尿、美尼尔氏综合症等;用柴胡桂枝汤改变小儿性格;用白虎加人参汤合八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用防己黄芪汤治疗狐臭、腋窝多汗症;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四肢痿弱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葛根汤加减治疗秃头症;三物黄芩汤治疗重症脚气;麻杏苡甘汤治疗扁平疣和夜尿症等等。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建立王琦中医体质分类是研究人的个体差异及与健康疾病相关性,实现个体化诊疗的前提,也是中医体质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核心与基础,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
34、生组织(WHO)1996年在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了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因此,医学研究的重点也随之改变,从研究人的“病”到研究病的“人”。世界医学界一直关注研究人类体质现象,但尚缺少个体分类方法。韩医四象医学源于灵枢通天“五态人”,但韩医界普遍认为四象医学是韩国的民族遗产,并已进行深入研究,日本一贯堂医学也创立了独自的体质医学体系,与中医学形成竞争态势。目前的医学还是以治愈疾病为主要目的的医学,针对个体差异的个体化诊疗还在探索之中,尚未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如何实施个体化诊疗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以及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其关
35、键是要找到适宜的方法和途径。要进行中医体质分类研究,就必须找到分类的客观化、标准化工具。一方面,使相关专业人员在进行体质分类时,能够保证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另一方面,使非专业人员能够进行自我体质判断。因此,中医体质分类的客观化、标准化是体质分类研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综上所述,制定中医体质分类判定的标准,符合医学目的转变,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的发展思路;适应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需求;为中医学与多学科交融及与世界医学对话提供对接平台。王琦(1943),男,北京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主任委员1图1
36、总体研究路线图2.2.1运用文献信息学方法,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提出中医基本体质类型概念及其诊断表述依据通过检索古代及现代文献,并结合多次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观察,总结提炼中医基本体质类型概念及诊断表述依据,为编制量表和标准奠定理论基础。2.2.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体质分类提供客观依据在中医基本体质类型概念确立的情况下,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免疫遗传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体质类型的生物学内涵研究,为体质分类提供客观依据。2.2.3开发体质分类量表和建立体质判定标准,为体质分类提供标准化工具和方法 以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从充分体现中医体质类型概念内涵入手,严格按照量表编制的科学方法和程序,编制
37、可以对体质类型进行科学评价的测量工具,并应用心理测量学方法,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评价。在量表性能评价良好的基础上,结合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专家咨询讨论,建立适于自我评价的体质判定标准,进行推广应用。1-3通过文献学研究方法,客观地对体质分类及特征进行表述,共检索了内经至民国期间重要古代文献108种及现代文献60余种。其中古代文献按照命名、体质特征、发病倾向、形成因素4个方面对有关体质的内容进行全面检索,现代文献按照其记录的体质分类及特征表述的统计分析,对王琦等11位现代中医体质研究者有关体质分类及特征的表述进行了出现频率的统计。其中,古代文献共109个体质特征描述,现代文献共408个特征描述
38、,以此作为体质分类及特征表述的参考。结合现代医家分别进行的1000例以上、总数12471例所得出的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和统计分析,提出了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概念。具体如下:平和质:是指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2态。气虚质:是指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阳虚质:是指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阴虚质:是指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痰湿质:是指痰湿凝聚,以体型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
39、湿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湿热质:是指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血瘀质:是指血行不畅,以肤色晦暗、舌质紫暗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气郁质:是指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特禀质:是指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并从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五个方面进行了体质特征表述:3目前,世界上对个体差异性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不同种族间差异进行的,还没有对同一种族不同人群的差异现象进行研究。我们通过对个体差异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拷贝数变异(CNV)研究方法,
40、发现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与平和质比较具有独特的基因表达4谱,发现这四种体质类型分别具有特定的SNPs多态性分布和特定的单倍型分布;阳虚质甲状腺激素受体(TR)表达下调,为阳虚质不耐寒冷的表现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解释;通过基因组DNA检测,发现与平和质相比,痰湿质存在拷贝数变异和差异表达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征,进一步对相关基因功能分析显示了痰湿体质者具有代谢紊乱的总体特征。阳虚、阴虚体质的生理生化研究提示阳虚质、阴虚质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减退,及与环核苷酸系统和免疫功能紊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从微观水平提示中医体质类型具有生物学内涵,为不同人群的个体差异研究提供了依据
41、3.3开发体质分类量表和建立体质判定标准 3.3.1开发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在确定9种体质类型的基础上,开发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从2004年3月,我们按照研究目的的确定体质类型概念框架的建立条目的收集和条目库的形成条目的精选问题的形成预调查调查和测评的过程,从充分体现中医体质类型内涵入手,以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开发了由60个条目构成的包含9个亚量表的可以对体质类型进行科学评价的测量工具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并进行了性能评价。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再现性的相关系数为0.760.90,表明该量表重测信度良好。内部条目一致性Cronbachs系数(基于方差分析)为0.700.80,说
42、明各亚量表各条目所测内容具有同源性,可判断有充分的内部一致性。以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作为效标,进行效标效度的考评。其结果,平和质是0.58的正相关,而与各个病理体质类型是从-0.38到-0.54的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呈示了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的效标效度。因此,中医体质量表作为中医体质分类的测量工具,能够对人群以及个体的体质进行量化评价。为了进行中国人群和日本人群的体质比较研究,在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性能评价良好的基础上,我们和日本富山大学、富山国际传统医学中心合作,将中文版的中医体质量表开发为日文版,并进行了信度、效度评价,结果性能良好,可应用于日本人群的体质评价以及进行中日体
43、质比较研究7-94-6。3.3.2制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在基于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科学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经专家多次讨论论证,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分析,制定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制定过程:以痰湿体质为例,通过对痰湿体质相关的169项因素,设计成痰湿体质流行病学调查量表,经对22个省、市、自治区1036例肥胖体质样本的调查,经SPSS数理统计、四格表X2检验、OR(比值比)值的计算,最后得出痰湿体质的量化诊断标准,合并相似条目,得到最终含有8个条目,以问题形式构成的痰湿体质判定标准。以WTT为判别准则,返回原研究人群作Bayes判别分析,结果非痰湿体质568人中假阳性1例,灵敏度为
44、99.80%;痰湿体质468人中,假阴性15人,特异度为96.79%,总复合率为98.50%。9种体质均据此制定了判定标准,随后,通过召开多次专家论证会,听取专家意见,查阅有关文献,并结合课题阶段性进展,对标准条目的文字表述进行了修改,如统一了9种体质分类的概念表述方式;更改不规范、不符合实际或不易理解的词语,如将痰湿质标准5中第7条目“痰块”改为“有痰堵着”,将平和质标准中第6条目“您应变能力强”去掉,将阴虚质标准中第3条目“口唇干燥”改为“口唇干”,将血瘀质标准中第4条目的“暗斑”改为“褐斑”,并增加了“两颧部细微的红丝”,第6条目更改为“您容易忘事(健忘)吗?”,将气郁质标准中第5条目的
45、“肋胁”改为“两肋”,将特禀质标准中前两条目的“不是感冒”改为“不感冒”,第4条目中增加“季节交替、气候变化”等过敏诱因,统一将“粘”改为“黏”;去掉问题中表示程度的词语,如将血瘀质标准中第5条目“您容易有黑眼圈吗”改为“您会出现黑眼圈吗”,湿热质、气郁质标准中第2 条目亦如此;为便于操作,将平和质标准中逆向计分条目的得分按降序排列等共18处修订,使标准整体更加规范,更符合实际情况,有助于提高可操作性。经中华中医药学会认定为学会标准,具体内容如下:中医体质分类判定的方法为: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原始分:简单求和法。原
46、始分数=各个条目分值相加。转化分数:0100分。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 /(条目数 4 )100具体判定标准为:平和质转化分60分,且其它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均30分时,判定为“是”;平和质转化分60分,且其它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均40分时,判定为“基本是”;否则判定为“否”。偏颇体质转化分40分,判定为“是”;30-39分, 判定为“倾向是”;30分, 判定为“否”。课题组应用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筛选一定数量的社区及人群,培训调查人员,进行21948例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人群中确实存在个体差异性,中医体质可分为
47、9种基本类型。验证了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的适用性,证明了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客观存在以专家典型体质诊断建立的判别分析模型为模板进行的诊断结果为标准,应用Kappa系数 ,对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诊断结果与专家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Kappa系数为0.78,说明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诊断结果与专家诊断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诊断有较好的适用性。针对流调数据,运用聚类分析的层次分裂算法、变色龙算法(Chameleon)、小波变换聚类算法,从不同角度证明了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客观存在。发现了当代人
48、群中医体质的主要趋向研究显示:平和质在9种体质类型的构成中占32.75%,8种偏颇体质中居于前4位的体质类型是: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气郁质,分别占12.71%、9.88%、8.89%和8.73%,合计占40.23%,是当代人群中主要的偏颇体质类型。发现天南地北体质各异人的体质与他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其饮食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存环境,都会影响到个体体质。流调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地区湿热体质较多;南部地区湿热体质和血瘀体质较多;西部地区气虚体质、阴虚体质较多,阳虚体质较少;华北地区湿热体质较多;东北地区气虚体质、阳虚体质较多。气虚体质在西部和东北较多,可能与西部高海拔地区低气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