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长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YangtzeNormalUniversity口西南民族文化研究第25卷第6期2009年11月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成臻铭(吉首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湖南吉首416000)【摘要文章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讨论了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认为清代土司区变动过程反映了清朝在家/国认识问题上的转化过程,国家权力与秩序调整的核心是土司区的自治必须绝对服从王朝国家的根本利益,王朝国家的政治需要和内忧外患决定了我国土司区的变动乃至是否消失.【关键词】清代;土司区;变动;特点;原因冲图
2、分类号D281/2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652(2009)06-0035-08土家族聚居区位于云贵高原与两湖平原之交的武陵山区,南面的酉水和武水,东面的澧水和清江,北面的长江主干,西面的唐崖河和郁江,于此奔流不息.明清时期,这里一直存在着传统类型的土司,它是武陵山区的土家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得以从苗族中区分出来的重要指标.清代各朝,土司及与之相关的土司区不断处于变动之中.这种变动过程,既反映了地方权力与秩序的变化过程,又反映了王朝国家在得天下与治天下两个阶段,事关王朝认同,地方过程,特点及原因入-y.以讨论,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一土司区变动的过程与特点有专家认为,土家族土司
3、在清雍正朝已经彻底地完成了改土归流.笔者较为系统地检索史料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土家族区域的改土归流至少从清初开始一直持续到清中叶,除湖广,四川土司区发生巨大变动外,直到清中叶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介于酉水南源与乌江之间的贵州,四川(今重庆)土家族区域仍有传统土司存在.(一)争取土司归附清顺治,康熙朝的土家族土司,既对抗明末农民起义军又抵制清王朝.因而,清王朝在广大的土司区,所面临的同样是与全国其它地区一样的新建王朝认同问题.为此,清王朝采取了土司归附为主的政治军事策略,进而使土司区发生剧然变动.在顺治朝,土家族土司区变动首先从湖广行省开始,然后波及四川行省和贵州行省.湖广行省的土司区,
4、由湖北而湖南,依次发生变动.顺治二年(1645)冬,清军进入湖北境内,活龙坪安抚司(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咸丰县)因不愿居官而被废除】.之后,卯洞宣抚司(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来凤自治县百福司镇)降授为卯洞长官司,漫水安抚司(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来凤自治县南漫水乡仙寺庙)则世袭原职.顺治四年(1647)冬,清军在宁南大将军阿尔津,恭顺王孔有德率领兵临辰州,永顺军民宣慰司(今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麻岔乡)彭泓澍代表南渭洲(今永顺县柏杨乡南渭村),施溶州(今永顺县镇溪乡),上溪州(今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三元乡)等三个土州,腊惹洞长官司(今永顺县芙蓉镇),驴迟洞长官司(今永顺县羊峰乡),施溶洞长官司(今永顺
5、县长官乡),白崖洞长官司(今龙山县兴隆街乡白岩洞村),田家洞长官司(今湖南湘西自治州古丈县断龙山乡田家峒村),麦着黄洞长官司(今古丈县红石林镇列溪村)等六个长官司以及五十八个羁縻卫所旗,三百八十峒军民,向清廷上缴舆田图册,【收稿日期20091010【作者简介】成臻铭(1963一),男,湖南桑植人,吉首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土司学研究.36归附清廷【3J.同年,桑植宣慰司(今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两河口乡)因归附清廷而获授原职】,添平土一千户(今湖南省常德地区石门县所街乡)也率众向清军投诚5l.顺治七年(1650),茅冈长官司(今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温塘乡)归附清廷,获授世袭安抚使
6、印信【6】.顺治十二年(1655),容美宣慰司(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鹤峰县容美镇)田即霖归附清朝,十二年(1655),仍授为容美等处军民宣慰司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并赐予宣慰使蟒衣玉带一品服色【7】.顺治十四年(1657),清政府承认永顺,保靖宣慰司(今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保靖县迁陵镇)及其属下土州和长官司1,并由保靖宣慰司控制六里苗地,五寨长官司(今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凤凰县沱江镇)及竿子坪长官司(今凤凰县加太保衔,赐正一品官服,获授顺字号永顺等处军民宣尉使司印一颗,其所属六洞长官司,三个土州的印信以及经历的印信由吏部题请之后另外颁发】.湖广土司归附之后,清王朝先后使贵州,四川两省的土家族土司归附.顺治十
7、五年(1658),洪承畴占领贵州,贵州土司随之归附.同年,四川酉阳宣慰司(今重庆市酉阳县城酉阳师范学校内)冉其镳归附,三年认纳贡马两匹【l们.顺治十六年(1659),酉阳宣慰司的属司纷纷归附清廷;石硅宣慰司(今重庆市石柱县城)因上缴前明印敕而获颁印敕,地坝副长官司(今重庆市秀山县)因归附清廷有功而仍授原也】,而石硅宣慰司土同知(今重庆市石柱县城下街报恩祠)因归附晚而被迫停袭J.进入康熙朝,贵州行省东北部的小土司不受清王朝关注引.然而,那些以明朝遗臣自居,品级高,势力大,管地范围广的湖广和四川土司,因先后认同南明政权,吴三桂政权和清王朝而频繁换印,从而使隶属关系发生变化.如:康熙元年(1662)
8、,忠路安抚司(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利川县)因征谭洪有功而世袭.康熙二年(1663),上峒长官司(今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上峒街乡)与下峒长官司(今桑植县两河口乡)归附清廷【l引.康熙三年(1644),龙潭安抚司(1665年),沙溪宣慰司(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利川县)归附清廷,降授为沙溪宣抚司引.康熙七年(1668),为削弱酉阳宣慰司的势力,清廷借口封畛过侈而将邑梅长官司(今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和平茶长官司(今秀山县美沙)改隶重庆府管辖190康熙十年(1671),添平土千户因呈缴明朝印信而获颁土千户的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方印与号纸l圳.又如: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之后,抚司(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来凤自治县城关
9、镇猴立堡)则因随清军平三藩之乱有功而获授镇远将军之印,并以沙溪六洞等处为属地】.康熙二十年(1681),石耶长官司(今重庆市秀山县石耶镇)因从征吴三桂有功而加增都督同知衔】.再如:康熙二十一年(1683)四月十七日,永顺宣慰司获授钦颁康字五千二百一十六号永顺军民宣慰司印信一颗】.康熙二十三(1689)十二月二十五日,容美宣慰司田舜年进京领取土司印信,在乾清门金狮子下受到康熙帝的接见,深感荣宠,自称为破西南未封之天荒】.康熙三十九年(1700),沅州镇移驻五寨司城,改为镇竿镇,其前,中,后三营驻防五寨长官司及竿子坪长官司区,左营进驻四里苗地,并在乾州,镇溪分设游击与守备,以之分防麻阳】.康熙四十
10、六年(17o7),凤凰腊尔山发生苗民反清暴动,偏沅巡抚赵申乔率兵进剿,五寨长官司田宏天与竿子坪长官司田宏基因筹办军粮不力而被先后改土归流,田宏天被迁往河南【29】.(二)打破土司地方分治局面雍正朝在广大土司区实现国家从地方分治到中央统治过渡的目标,是以改土归流方式进行的.府州县大规模地替代原土司区,这使整个土司区急速萎缩.不过在土家族区域,雍正朝改土归流运动开展之前仍在封授土司,如雍正元年(1723),茅冈长官司因征苗有功而加安抚司使世职1夏官余但从雍正四年开始,湘西三大土司率先被取消地方分治,从而引(1726),就在桑植宣慰司宣慰使向国栋忙于发展与容美宣慰司,茅冈安抚司和永顺宣慰司的关系时,
11、其母舅,土经历唐宗圣企图以自己的女婿向国柄夺取宣慰使之职,事发后,唐宗圣等逃往湖北武昌的湖广总督署,向署总督傅敏献计改土归流【31o雍正五年(1727),总督傅敏上奏朝廷,以湖广裁桑植宣慰司土经历一人为名,追缴桑植宣慰司印篆,令其改土归流【3.同年,保靖宣慰司也因宣慰使彭御彬骨肉相残而令其纳土归流3.见此阵势,永顺宣慰使彭肇槐主动率领儿子彭景煌以及三州六长官司献土投诚,获授为苗第25卷第6期疆参将之职l川.雍正六年(1728),彭肇槐因参将,世袭拖沙喇哈番的身份而获清廷赏银一万两,准予回江西原籍立产安居;雍正七年(1729),他回到江西吉安,赐玺书世袭云骑尉,先后于饶州,归德及江南各营担任参将
12、361;而桑植宣慰使向国栋和保靖军民宣慰三大土司区设为永顺府,其中,改永顺司为府,附郭为永顺县,分永顺宣慰司白岩洞地为龙山县;保靖军民宣慰司改为保靖县;桑植宣慰司,慈利十四都及安福所三地合并,设为安福县.从雍正十年到十三年,土家族土司区除贵州土家族土司和四川石硅土司没有太多变动外,其他的基本消失.雍正十年(1732),椒山玛瑙安抚司(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鹤峰县)随同容美宣慰司改土归流】.雍正十一年(1733),忠建宣慰司(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宣恩县李家河镇)因横暴不法而改为恩施县【加1.同年,湖广总督迈柱参奏容美宣慰司罪状,清廷发兵压境,令宣慰使田如进京受审,引发了容美宣慰司在平山寨的武装抗清之.
13、雍正十二年(1734),忠孝安抚司(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恩施市)改土归流.十二月,容美宣慰司遭到清军围剿】.同年,酉阳宣慰司因奸恶残暴而改为酉阳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平茶长官司,石耶长官司和地坝副长官司等因惧有株连而主动献印纳土,其地合并设为秀山县,划归酉阳直隶州管辖,原石耶长官司长官杨氏,地坝副长官司副长官杨氏分别授为土千总职衔.同一年,容美宣慰司地设为鹤峰州;忠孝安抚司改为利川县,末代土司授云骑尉世职;施南宣慰司(今宣恩县珠山镇猫儿堡村)改流为利川县【;金峒安抚司,唐崖宣慰司(均在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咸丰县),改为咸丰县;龙潭安抚司改为世袭千总,末代土司被安置于江夏县(今湖北省武昌)
14、49;散毛宣抚司因主动缴印而授为世袭千总,拔给汉阳,孝感田房安插.;大旺安抚司,东流蛮夷官司(均在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来凤自治县)改土归流,原东流蛮夷官司长官以世袭把总的身份迁往孝感县安插;东乡五路安抚司(今宣恩县长潭河乡中峒村),忠峒安抚司(今宣恩县沙道沟镇上峒坪),高罗安抚司(今宣恩县高罗乡老寨),木册长官司(今宣恩县板栗园镇官屋)改土归流,其地并入恩施;忠路安抚司,沙溪宣慰司改土归流,其地并入利川县,原忠路安抚使迁徙到江夏授予云骑世职,其后嗣先后担任福建邵武营游击,四川黎雅营都司和湖南澧州守备【5;山羊隘土把总(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鹤峰自治成臻铭: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口37县)
15、降为土把总世袭;五峰石宝安抚司和水烬源通塔坪安抚司,石梁下峒安抚司(均在今湖北省宜昌市五此同时,湖南土司全部被改土司归流:雍正十三年(1735),上峒长官司与下峒长官司纳土归流】,安福县合并上,下峒长官司地改为桑植县;中峒长官司(今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廖家村乡)因获准献土矧,茅冈安抚司因请求解职献土交印,而授为世袭千总;大喇土巡检司(今湖南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隆头乡)改流为龙山县大喇里,末代土巡检彭御桔授为世袭把总职1.同年,麻寮所隘丁土千户唐氏,樱桃隘土百户黎氏,梅梓隘土百户赵氏(以上均在今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通津铺乡),麻寮所管军士副千户卓氏(今慈利县东岳观乡),麻寮所管军士副千户吴氏(今慈利
16、县杉木桥乡),山羊隘土总管向氏(今慈利县三合IZl乡),青山隘土百户刘氏(今慈利县江桠乡),均被改土归流;添平土千户改为世袭千总】.到了乾隆朝,主要对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六年(1781),湖广行省内的土司区完全消失,清廷仅在贵州行省东北部和四川行省东南部留下土家族土司的生存空间.乾隆朝仍按雍正朝的传统处理土司区的地方分治问题.乾隆元年(1736),清廷改四川酉阳宣慰司为直隶州,领秀山,黔江,彭水三县,同时将冉元龄之子十一人及家属迁到淅江杭州府仁和县.与此同时,酉阳宣慰司属下的邑梅,平英,石耶,地坝四个小土司也被改土归流.这样,实现了川东南最大土司的改土归流.乾隆二年(1737),湖广唐崖宣慰司
17、迁徙汉阳县,世袭把总;大旺安抚司徙居孝感县,为土千总;百户宣抚司徙居孝感县,为世袭把总;忠峒安抚司徙居江夏县,为世袭千总;高罗安抚司隶汉阳县籍,为世袭千总;木册长官司安插于孝感县,为世袭把总;沙溪宣慰司徙居江夏,为云骑慰世职.;山羊隘土把总地改由鹤峰州管辖,仍为土把总.乾隆十三年(1748年),原湖广永顺宣慰使彭肇槐辞别参将生涯,回到江西吉安养老闲居720乾隆二十五年(1760),四川石硅宣慰司改为直隶石柱同知,其应袭世职改授为土通判,不预民事】,之后一直维持到新中国成立之时.乾隆四十年(1775),水德江长官司(今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张世玺依然能够袭职;乾隆四十六年(1781),原湖广沙溪
18、宣慰使袭职,后升授为福建延平守备1.38综观顺治和康乾盛世时期土家族土司的变动,清代土家族土司区的行政归属地似乎变得相对清晰,从而大致可以验证老一辈学者的统计数据.即:湖广行省的施南府设20家,永顺府设l6家,鹤峰直隶厅设6家,澧州直隶州设7家,凤凰直隶厅设2家;四州行省的思南府存7家,松桃直隶厅存2家,镇远府存1家.这些传统土司从品官类型来看,有从三品宣慰司,从四品宣抚司,从五品安抚司,正六品长官司和正七品副长官司等抚慰型土司共56家,有从五品土州,正七品土县和从九品土巡检司等政务型土司共3家,有正五品土千户,正六品土百户等羁縻卫所土司共6家,有正六品土千总,正七品土把总等土弁型土司共6家.
19、(三)允许服从中央统治的土司区存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贵州土家族区域仍保留土司区,土司袭职如初.嘉庆二年(1797),乌罗副长官司(今贵州省铜仁地区松桃县乌罗镇),冉正荫副长官之职771;乌罗司副长官冉氏与平头司正长官杨氏和平头司副长官田氏,一(1800),水德江副长官司(今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由思南府贡生杨灿袭.嘉庆八年(1803),思南府随府办事司(今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城关)田又新袭任长官之职】.嘉庆十六年(181I),郎溪长官司(今贵州省铜仁地区印江自治县郎溪乡)田兴德袭长官之职.嘉庆十九年(1814),郎溪长官司由张云锦袭任长官之职】.嘉庆二十一年(1816),松桃直隶厅属
20、乌罗副长官司长官冉正荫仍居其职.道光年间,沿河佑溪长官司(今贵州省铜仁地区沿河自治县和平镇)由廪生张令仪代理长官之职,水(1831),松桃直隶厅属乌罗长官司长官杨文林的次子承袭职;道光十三年(1833),平头着可长官司长官杨(1841),沿河佑溪副长官司冉瑞煜袭职】,同年,沿河佑溪长官司被废.与此同时,水德江长官司副长官杨氏也被罢废引.到同治九年(1870),沿河弹压委员管辖沿河佑溪长官司辖地】.总之,土家族区域土司区的变动形成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有一个主题.具体而言,顺治,康熙两朝为第一段,清廷需要以明朝遗臣自居的土司认同与归附;雍正,乾隆两朝为第二段,清廷以改土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归流方
21、式解决地方分治和土司的异地安置问题;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为第三段,给贵州铜仁地区和四川石柱县一带的对中央统治不构成威胁的残余土司予以生存空间.清王朝在土家族区域,就是在顺治,康熙两朝得天下之后进而在雍正朝,乾隆朝实现了治天下的政治转换.二导致土司区变动的主要原因区变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如下几种:(一)大军过境土家族土司区,分布于中原出入西南的重要大通平原之交,这里一直是中原进入西南,西南走向中原土司区和依然保留土司区,均是为了西南门户安全的需要.土家族土司区的西南门户或大通道地位,决定了宋元以来这里一直是大军过境之地.顺治元年(1644)清廷定都北京后,清军即尾追明末农民起义军,挥
22、师中南,西南地区.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尾随李自成大顺农民军残部进入湖北.顺治三年(1646),清军占领四Jll:ll部的保宁(今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张献忠大西农民军开始退向云南.顺治四年(1647)三月,清军平南大将军孔有德等率部进入湖南,十一月,占领湖南大部分地区.顺治五年(1648)三月,年(1652),清军基本平定四JlI,孔有德率另一支清军四年(1657),清廷下达三路进军西南的诏谕,组织三十万人进攻云贵.V顶治十五年(1658)正月初九la,清廷任命信郡王多尼为安远靖寇大将军,节制三路清军的进攻.9二月,清军分兵东,北,南三路,开始向贵州方向挺进.东路军:二月,洪承畴由湖
23、南长沙出发与宁南靖寇大将军罗托会师湖南常德,三月,他们指挥清军占领湖南沅州,靖州等地,迫使湘西的南明军队全线西退,清军一路尾追.四月,清军占领贵州省贵阳.北路军:二月,平西王吴三桂,固山额真李国翰由陕西汉中率部南下四川,三月初四日到达保宁,十四日经南部县,西充县南进至合州,四月初三日攻占重庆,十三日率主力部队南渡长江,二十五日进抵贵州省桐梓县,三十日占领遵义,五月初三日经第25卷第6期息烽,扎佐到贵阳与罗托,洪承畴部会师,十一日又从回师息烽,开州(今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返驻遵义,招降南明官员及川黔一带的土司.南路军:二月初一日,赵布泰率部从武昌出发,二十日到达湖南衡州,三月初五日与张国柱部进入
24、广西,同线国安部会合,经南丹州,那地州(今广西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进人贵州丰宁司(今贵州省黔南自治州独山县境),五月攻占独山,都匀.至此,清军实现了三路大军会师贵州的目标.九月,多尼率领八旗部队由湖南进人贵州,十月初五日,他在平越州东南的杨老堡召集贵阳的洪承畴,遵义的吴三桂,都匀的赵布泰前来商讨分兵三路进攻黔西,云南事宜,以便尾追南明永历帝,彻底扫除南明势力.顺治十六年(1659),清军进入川东南.至顺治十八年(1661)十二月初二日,吴三桂率领清军兵临缅甸阿瓦城(今缅甸首都曼德勒)下,迫使缅甸国王交出南明永历帝.至此,南明势力消失.大军过境,给此区域的地方势力带来了无形的镇慑力.清初以明朝遗
25、臣自居的土家族土司,面对清朝的大军过境,一方面表示改变政治认同,向清王朝表面归附,另一方面又先后与南明政权,明朝残余军队,明末农民起义军残部,吴三桂后周政权等反清势力亦友亦敌,以求保全土司区.这样,土家族区域的土司政治秩序暂时得到改变,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司的直接叛乱和附从叛乱.熙二年(1663),清朝统一我国大陆地区.之后,着手镇压少数土司的叛乱.康熙十年(I671),清廷为了地方稳定,在贵州省等地掀起了改卫入县,裁卫并县运动.结果,该运动被康熙十二年(1673)爆发的波及西南,西北,中南,华南各地的三藩之乱打断.吴三桂三藩之乱期间,包括土家族土司政府在内的许多土司接受吴三桂后周政权的印信,附从
26、吴三桂叛乱,许多土司区成为吴军的补充基地.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三藩之乱之后,清王朝从国家的立场上重新思考土司的政治倾向与政治行为,制订针对改革土司制度的政策.如此,导致康熙朝直至雍正朝我国土司区的重大变动.(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的本质,就是以军事为后盾,通过改革制度,行政区,机构,职官和人事等行政结构的方式实行国家政治的大统一.由于土司地方分治的权力,来自中央王朝世人其流,世受其封式的授予以及土司家族世袭其职式的世袭,并通过成臻铭: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口39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治其所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王朝国家无法直接从土司区调用土地,人民,职官,军队等资源.
27、正因为此,中央只有取消土司的行政司法权力和土司的公廨田,废除土司的血缘承袭制度,异地安置土司及其家眷,保留土司土官职分田,废土司区为府州县区乡,以流官政府替代土司政府,以流官替换土司,以设屯养军替换土兵,以区域开放代替区域封闭等,才能直接调用土司的资源,实现对原土司区的直接统治.支撑改土归流的理论,是为少通汉语,汉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土司,土民所能接受和理解的纲常伦理,民为邦本等民本思想.改土归流是影响我国土司区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军过境之下归附的土司,其政治认同是变化家的秩序,清廷需要实现国家权力的平稳下沉,需要土司政府放弃地方分治,服从中央统治.如此,首先在雍正二年(1724)爆发于川滇边
28、区的东川等地,之后因鄂尔泰积极倡导,渐次呈辐射状在广西(1725年),贵州(1726年),湖广(1726年),川东(1726年),川西(1728年),云南(1729年)地区逐步展开.它使我国遍布于西南,西北,北方,中南,华南等地的成片的土司区锐减,变成了几条屈指可数的土司残留带.就土家族区域而言,这场运动在雍正,乾隆两朝持续进行,开始于雍正四年(1726),结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于其重点是大土司较为集中的湖广,四川土司区以及贵州黔东南的新辟苗疆六厅,因而,湖广土司区彻底消失,四川土司区变动较有变动,是因为明朝改土归流后残存于此的小土司不仅不对王朝国家构成威胁,反而能起到防苗作用,加
29、之雍正朝的经营重点是黔东南苗疆,乾隆,嘉庆时期国家处理的重点是湘黔苗区的苗民起义,因而这里的土司就一直被长期保留下来.乾隆朝注意力放在湘黔苗区和大小金川等地,在段,乾隆元年(1736)到乾隆十二年(1747),清廷的注意力在贵州黔东新疆六厅.乾隆元年(1736),(1737),为稳定新辟苗疆六厅的秩序,逐渐实行屯田,安设土弁.第二阶段,乾隆十二年(1747)到(1749),清军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在杂谷宣慰司区实行改土归屯.乾隆二十年(1755)至二十二年(1757),西北地区先后发生阿睦尔撒纳叛乱及大小和卓叛乱,清廷派兵平定.乾隆三十六年(1771),第二次大小金川之役又启,经过长达六年
30、的征战,清廷全面总结吸收前朝改土归流及本朝改土设屯的成果,用四年的时间,对大小金川实行全面设屯,从而使大小金川地区日后成为土司带上面最为省事之区.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青地区发生撒拉族回民内部的宗教冲突.第三阶段,乾隆五十二年(1787)至乾隆六十年(1795),清廷的注意力转移到湘黔苗区.乾隆五十二年(1787),武陵山区发生湘黔苗民大起义.之后与川陕一带的白莲教起义南北呼应,牵制了清军的战略机动.上述一连串的事件表明,清廷无法重点关注秩序相对稳定的川黔土家族土司残留区,从而使这一带的土司长期延续.所以说,改土归流运动虽然影响了土司区的变动,但仅此看待土司区的变动就会失之偏颇.(三)内
31、忧外患在朝廷/土司/家族村社之间,朝廷与土司的内忧外患存在一定差异.在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朝廷的内忧是湘黔苗民起义的平定及其善后,太平天国运动,外患是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和边疆新危机.土司的内忧是土舍或者官舍的分家以及不同家族村社的土目各据一方,外患是清廷针对土司社会是家国一体社会的实际,将大土司区的土舍,土目封授为土司,颁发印信号纸,造成土司之间更多的边界纠纷,以削弱大土司区的土司家族势力.内忧外患不管是朝廷的还是土司区自身的,区内部的冲突,为朝廷站在邦的安全稳定,民的内忧外患,不仅给土司的继续生存带来足够的空间,而且显示了守土有余的土司在消弥内忧外患方面的军事价值.清嘉庆,道光,咸丰
32、,同治四朝,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嘉庆元年(1796)到嘉庆十一年(1806),湘黔苗民起义的平定以及湘西苗区的善后.嘉庆前期,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发生在武陵山区的湘黔苗民起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残存于川黔的土家族土司,在配合从我国西南土司带上调来土司部队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一定程度地显示了防与堵方面的价值.持续二十年之久(1787-1806年)的湘黔苗民起义被平定后,清廷全面启用了一套经过贵州新辟苗疆六厅,大小金川屯区验证过的具有湘黔苗区针对性的改土归屯方案.该方案,其实早在嘉庆四年(1799)湘西有屯七县开始屯田时就实际实施了.方案的实施,改变了苗族区域的政治伦理传统,瓦解了其政治命运共同
33、体,使湘西地区产生了新的土司类型.如同贵州新辟苗疆六厅和大小金川屯区一样,此地成为清朝乃至民国时期我国相对稳定的地区之一.其二,咸丰元年(1851)到同治十一年(1872),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边疆新危机的交替发生.尤其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成了清政府的心腹大患.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在广西省大瑶山余脉的浔州府桂平县金田村爆发.之后,太平年(1853)春,太平军顺长江东下占领南京,将其改名为天京.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开始重视依托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起义军与清军展开斗争,一直持续到同治十一年(1872).清政府在想方设法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无暇顾及土家族区域内的四川直
34、隶石柱同知以及贵州黔东北诸长官司,使这一带的土司区继续保留.总之,土家族区域处于中原与西南之通道地位的独特地理位置,注定分布这一区域的土司区,在清代必然受大军过境,改土归流,内忧外患的多重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在特定的时空中,既可以使某些区域的土司区迅速消失,又可以使某些区域的土司区得以长期存在.不独土司区如此,就是后来的土匪区也是如此.简短结论清代土家族区域土司区的变动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具有不同特点.顺治,康熙朝的特点是,使以明朝遗臣自居的土司认同清王朝的军事权力,并归附清王朝,建立清王朝一统天下的军事秩序.雍正,乾隆朝的特点是,实现国家权力的下沉,使土司的地方分治完全让位于清政府的中央统治.嘉
35、庆,道光,咸丰,同治朝的特点是,中央政府可以允许对中央统治不构成威胁的残余小土司拥有继续生存空第25卷第6期治必须绝对服从王朝国家的根本利益.道理很简单,就是清王朝在新旧王朝交替之际需要在家的范围内得到包括土司在内的各种势力的政治认同,一旦政治认同完全形成,则又需要在国的范围内以中央统治打破地方分治格局,剥夺民本思想家后国的军事政治行为,固然实现了得天下与治天下的政治转换,但形成了土家族土司区变动,萎缩乃至消失的结果,当然也为儒家的身境,改土归流,内忧外患等导致军政局势变化的结果.大军过境,改土归流,最终出于王朝国家的政治需要.参与文献1秦氏家谱.2N氏宗谱.3】乾隆】永顺府志(卷9).土司.
36、4】桑植县志A】I清史稿?湖广土司】.5】石门县志Z】.6】覃氏族谱.7】田氏族谱;王先谦东华录记为顺治十三年(参见王先谦东华录卷6,顺治十三年六月辛丑).M】.9】永顺府志M】.1o四川黔江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Jl】东南少数民族史料辑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188.111道光N-辑石硅厅新志.土司志Z】.12】同活】增订酉阳直隶州总志.土官志.13】陈民族谱.14】贵711土家族地区因明代改土归流运动,仅有小土司存在.15】【光绪】利川县志Z;覃氏家谱.16清史稿?湖广土司;桑植县志?土司.17】民国域丰县志嗍.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42.18】道光】施南府志Z】.【光绪】
37、利川县志Z.【l9】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6)M】.18.2oz门县志Z】I21】民国】.咸丰县志Z】.22来凤县志;施)tt-Y-志;覃氏宗谱23】(同治)增订酉阳直隶州总志?土官志.成臻铭:论清代-+-4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口41241(清史稿?湖广土司;桑植县志?土司.25】永顺宣慰司历代嵇勋录;另见张文琴纂永顺县志卷l5.26】清史稿?湖广土司;桑植县志?土司.27】百顺桥碑,A】.容美土司史料汇编c】.1984年铅印太.1I5.28】石邦彦.明清时期湘西苗族史论集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29.29】【道光】凤凰县志;严如煜在苗防备览;湖南通史.30覃民族谱.311
38、桑植县志编委会.桑植县志Z】.深圳: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32】昆冈.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吏部(3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石印本.33】保靖志稿辑要;清史稿?土司一.34彭氏宗谱;(乾隆)永顺府志卷9土司;(民国)永顺府志?土司;清史稿?土司一.351谢华.湘西土司辑略M】.中华书局,1959.62.36】吉安府志卷31彭肇槐传;谢华.湘西土司辑略M】冲华书局,1959:62,63.37】土司一A】.清史稿(卷513)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8.10423.38】保靖志稿辑要;清史稿?土司一.39】五峰司张氏家谱.4o】清史稿.41】王承尧,罗午.土家族土司简史M】.北京:中央民
39、族出版社,1991.42(乾隆)鄂西州志卷上.二.清史稿.地理志卷69,第2234页;(同治)增订酉阳直隶,rl总志?土官志451(田氏族谱.46】(光绪)利川县志;田氏族谱.47】(同治)宣恩县志.48咸丰县志.49民国咸丰县志.5o来凤县志;施州卫志;覃氏宗谱.51】(道光)施南府志;(同治)来凤县志.52宣恩县志?沿革.53】(光绪)利川县志.54光绪利川县志;覃氏家谱;(道光)施南府42志;(光绪)利川县志;清史稿.551(长乐县志.56】清史稿?湖广土司;桑植县志?土司.57】桑植县志编委会.桑植县志?行政区划】.深圳: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40.58】柿溪司志.59】覃氏族谱.
40、龙山县志卷6;清史稿?土4一.61】慈利县志;隆庆岳州府志;刘氏族谱.62】石门县志.63】邹明星.酉阳土司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3.(道光)施南府志;咸丰唐崖覃氏族谱.65】(道光)施南府志;(同治)来凤县志.(同治)来凤县志;道光施南府志.67施南府志;宣恩县志;清史稿.68】施南府志;宣恩县志;清史稿;田氏家谱.69】施南府志;宣恩县志;清史稿.70】(道光)施南府志;(光绪)利川县志;清史稿.71】向氏族谱;湖南土司山羊隘土百户向氏.72】(乾隆)永顺府志.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司文化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22,23.74】四川通志.土司志.75】思
41、南府续志?土司志.76(道光)施南府志;(光绪)利川县志;清史稿.77松桃厅志?土司志.78】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333;(民国)铜仁府志;编写组松桃苗族自治县概况:955.79】(道光)思南府续志?-+-4志.8o思南府续志?土司志.81】思南府续志?土司志.82】思南府续志?土司志.83】(道光)松桃厅志.土4志.84(道光)思南府续志?-+-4志.85】(道光)松桃厅志.土司志.86】思南府志?土司志.87】编委会贵州省志.民族志.88】编委会贵州省志.民族志.89】编委会贵州省志.民族志.90乾隆】蒋良骥.东华录(卷10)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3.911(清世祖实录卷l1
42、3,114.责任编辑:李伟】TheProcess,CharacteristicsandCausesoftheTransformationofChieftainAreainQingDynastyTal【ingTujiaNationalityAreaforExampleCHENGZhen-ming(InstituteofEthnicsandAnthropology,JishouUniversity,Jishou,Hunan416000,China)Abstract:TakingTujianationalityareaasanexample,thisarticleexplorestheprocess
43、,characteristicsandtransformingprocessreflectedtheQingdynastySchangingcognit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homesteadandnation.Thekernelofnationalpowerandorderadjustmentliesinthefactthattheautonomyofchieftainaleamustabsolutelybesubjectedtothebasicinterestofthenation.Thechange,eventhedisappearanceofchieftainsysteminourcountry,wasdeterminedbythedynastySpoliticalneedsandtheinternalandexternaltroublesoftherulingclass.Keywords:Qingdynasty;chieftainarea;change;characteristics;cau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