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纸盒的一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纸盒的一家》.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纸盒的一家 小班上学期数学教案纸盒的一家 活动目标: 1.比较大和小,依据纸盒的特征进展分类和配对。 2.体验动手操作的欢快。 活动预备: 1.预备与幼儿人数相等的鞋盒,其中大小鞋盒各一半。将大小配对的两只鞋盒使用一样的包装纸进展包装。一只特大纸盒;大小不等、外形一样的球和积木假设干;一大一小两只塑料筐。 2.自制图片两张。 3.幼儿两两分组就坐。 4.伴奏音乐大雨和小雨。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生疏纸盒一家,两两对应区分大小。 1、教师变魔术,变出一大一小两个盒子,请幼儿观看,找出两只纸盒一样的地方,比较两只纸盒的大小,区分“纸盒妈妈”和“纸盒宝宝”。 “这两个盒子一
2、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你知道谁是盒子妈妈?谁是盒子宝宝?为什么?” 2、幼儿每人取一个纸盒,要求依据包装的特征找到与自己一样的纸盒,分组进展比较,区分大小。 依据一样的纸盒特征,两两分组。 “找一找,哪两个是一家人?一家人坐在一起。” 将一样图案的纸盒进展比较,区分大小。 “比一比,谁是纸盒妈妈?谁是纸盒宝宝?” 帮助幼儿加深对纸盒的大小的生疏。 “请纸盒妈妈们一起来打个招呼” “纸盒宝宝们来亲一亲。” 3、将小纸盒放进大纸盒里,再次帮助幼儿比较大小。 “纸盒宝宝们玩捉迷藏的玩耍呢,快把纸盒宝宝藏到纸盒妈妈的怀里去。” 二、情境玩耍,依据物体的大小特征进展分类和配对。 1、玩耍一:运
3、果果。 教师拖一大盒子装满大小不同的球,扮纸盒爷爷。 “嗨哟嗨哟,我是纸盒爷爷,今年我的果园大丰收,收了好多果子,可是我年纪大了,没力气了,想请盒子妈妈和盒子宝宝帮我运果子。” “大、小不同的果子,应当怎么运呢?纸盒爷爷把要求都画在图片里了,请你们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图一) 请幼儿看图,说出图中的要求,并依据要求进展操作,用大纸盒装大果子,小纸盒装小果子;将大果子放进大筐子、小果子放进小筐子。 2.玩耍二:吃饼干。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种雪花片。 “纸盒爷爷为了感谢你们,给你们预备了饼干。谁吃大饼干?谁吃小饼干呢?一共吃几个,盒子爷爷全都画在图里了,看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图二) 幼儿看图
4、操作,大纸盒里放两片大雪花积木,小纸盒里放两片小雪花积木,完成后,教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检查操作结果。 “纸盒妈妈和纸盒宝宝是不是看懂了爷爷的要求呢?有没有谁吃得太多或是吃得少了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三、拓展延长,体验乐趣。 1.纸盒来唱歌。 “纸盒妈妈和宝宝都吃饱了,今日真欢快哪,让我们来一起唱首歌吧”。 播放歌曲大雨和小雨,教师指挥,提示幼儿有节奏地摇摆放有雪花片的纸盒,表演大雨和小雨。 2.送纸盒回家。 (此活动适宜在小班上学期进展。) 活动反思: 鞋盒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轻松又简洁收集,不需要花费太多代价,它也是孩子们宠爱的玩具,常看到区角中的鞋盒子成了“小拖车”、“房子”等,孩子
5、们乐此不疲地用它来堆砌、拖拉,在玩盒子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自发地进展比较,哪两个盒子长得一样?哪个大?哪个小为了帮助孩子们学会区分大小,并依据物体的特征配对,我设计了此节活动。 整节活动通过大小不同的盒子、球、雪花积木、筐子等多组物体进展比较,创设情境,让幼儿进展反复操作,使幼儿在玩耍中比较、分类、配对,感知物体的大小及数量。 在最初设计这节活动时,我用两只纸盒和孩子们一起操作,实行“教师示范、幼儿操作”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师“教”在前,孩子“学”在后,所以孩子们操作的正确率很高,但是在后续的其他活动中却觉察,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如何区分大小,如何依据大小不同进展分类和配对。 于是,我重反思自
6、己的教学过程,觉察原先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是教师带着孩子走,缺少让孩子自己思考、主动觉察的过程,这也是导致孩子们在一节活动中“会做”,其实并没有真正“学会”的直接缘由。 于是,我重修改活动方案,每一个环节都让孩子“学习在先”。在第一个环节,我出示两个盒子,让幼儿自己观看查找答案,“为什么它们是盒子妈妈和盒子宝宝”?找到答案后,再让幼儿进展操作,将大、小盒子进展配对。接下来的环节,我也承受“作业单”的形式,将操作要求用图示呈现,让幼儿自己看图理解要求,并进展操作。 对小班的孩子用图示的方法进展现范,是一个尝试,也是一次挑战。有局部教师认为,直接用语言提示,可能会比图示更节约时间,但是,我觉得孩子读图、理解图的过程,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假设由教师直接将操作要求告知孩子,或许会用更少的时间,但是孩子就失去了一次观看、理解图示的时机。 为了便于小班的孩子看懂图示,我尽量使用了实物照片,在活动中始终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育学”的训练原则,每个环节都承受了让幼儿先行探究、理解,依据孩子的实际状况,教师再进展引导的方式。事实证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学会”。 评价一节教学活动,我们不应当只关注这节活动的结果是否完善,而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关注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可持续进展,关注是否教会孩子“学会学习”,为他今后甚至于终身的进展打下根底,这样的活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