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河南推拿职业学院2023年盲残生提前单独招生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一、考试性质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下称:单招考试)是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盲残单独招生考试(下称:盲残单招)是面向视力残疾学生的单招考试。学院根据考生成绩,按学院年度招生计划,文化和技能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单招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二、命题指导思想 根据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要求,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参考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制订,试题体现学院该课程的教学理念,反映本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适用于盲残人中专毕业考生。试题考查考生中医基
2、础基本知识掌握情况,注重考查考生在情景应用层面上的理解能力,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规律和要求。试题满分90分,试题容易、中等难度、高难度比例为3:4:3。统一采用纸笔答题。参考教材: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中等专业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主编蒋燕,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2020年5月第2版。三、考核目标与要求 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2.正确理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概念,并且掌握其内容,熟悉其应用。3.掌握藏象的概念,中医关于脏腑的分类方法,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并了解其病理变化。4.掌握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运行及功能。5.了解中医学对于病因的分类,掌握各类病因的致病特点。
3、6.了解中医学对病机的分析方法。具体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课程内容】1.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复习考试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熟记不同时代重要医家的相关著作及其贡献。2.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主要特点。3.掌握整体观念的意义;熟悉其应用。4.熟悉辨证论治的概念;了解病治异同。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课程内容】1.阴阳的基本概念。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阴阳学在中医学中的运用。4.五行的基本概念。5.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6.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7.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复习考试要求】1.掌握阴阳学说的概念;掌握如何划分事物的阴
4、阳属性。2.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4.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5.掌握五行的特性;熟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6.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7.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章藏象【课程内容】1.藏象的概念及藏象学说的特点和内容。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3.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4.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5.脏腑的常见病理变化。【复习考试要求】1.掌握藏象的概念;了解藏象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2.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等的关系。3.熟悉六腑各自的生理特点。4.了解奇恒之腑。5.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课程内容】1.
5、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运行、输布及其生理功能。2.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的关系。3.精气、血、津液的常见病理变化。【复习考试要求】1.结合“肾藏精”的功能,熟悉精的概念、生成,了解精的功能。2.掌握气机的概念;熟悉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和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掌握气的功能。3.熟悉元气、宗气、卫气、营气的生成、分布及生理功能。4.掌握血的概念;了解血的生成、运行;掌握血的功能。5.熟悉津液的概念;了解津液的代谢和功能。6.了解精、气、血、津液的关系;掌握气与血的关系。第五章病因及发病【课程内容】1.病因概念及分类。2.六淫:(1)概念。(2)六淫致病特点共性。(3)风寒湿燥暑火邪的致
6、病特点。3.疠气:(1)概念。(2)致病特点。4.七情内伤(1)概念。(2)七情的致病特点。5.瘀血的概念及致病特点。6.发病:(1)发病的概念。(2)正气和邪气的概念。(3)发病的基本原理。【复习考试要求】1.掌握病因的概念;了解病因的分类。2.掌握六淫的概念;熟悉六淫与六气的区别;熟悉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重点掌握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3.掌握疠气的概念;熟悉疠气的致病特点。4.掌握七情的概念;了解七情与脏腑的关系;掌握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5.熟悉饮食失宜和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6.掌握瘀血的致病特点。7.了解其它病因。8.熟悉发病原理。第六章病机【课程内容】1.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2.阴阳失调(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3.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复习考试要求】1.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2.熟悉邪正盛衰与虚实病证变化。3.熟悉阴阳失调中阴阳盛衰、阴阳互损病机。4.了解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