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常见病和敌害的防治技术大全37395.pdf

上传人:得** 文档编号:85019604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蜜蜂常见病和敌害的防治技术大全3739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蜜蜂常见病和敌害的防治技术大全3739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蜜蜂常见病和敌害的防治技术大全3739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蜜蜂常见病和敌害的防治技术大全37395.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可修编.按住 Ctrl 键单击鼠标打开蜜蜂养殖技术高清视频播放 蜜蜂常见疾病防治 一、囊状幼虫病。又名囊雏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幼虫传染病。春末夏初多发,主要传染源为被污染的饲料。病虫一般于 5-6 日龄大量死亡,发病蜂群子脾中常出现不规则的空房。防治:选育抗病蜂种,加强饲养管理。密集蜂群,加强保护、保温。断子清巢,减少传染源。备足饲料提高蜂群抗病力。药物治疗:将市售碘酊加水配成 1-3%的溶液再加少量白糖,配成稀糖液喷脾。使用浓度要由低到高,最好在傍晚使用。按每框蜂病毒灵 1 片,多种维生素 1 片,调入糖浆喂蜂。二、麻痹病。又叫黑蜂病或瘫痪病,病原体为慢性麻痹病毒和急性麻痹病毒。一般春

2、秋季在成年蜂中所发生的,多为麻痹病。气温较低的早春或晚秋多以大肚型为主,夏秋季多以黑蜂型为主。主要通过蜜蜂的饲料交换传播。防治:替换蜂王,加强保温,防止蜂群受潮,给病蜂群饲喂奶粉、黄豆粉等蛋白质饲料,提高其抗病力。药物治疗。20 万单位的金霉素或新生霉素兑入 1 千克糖浆,每框蜂喂 50-100 克,隔 3-4 天喂 1 次,3-4 次为一疗程,或每千克糖浆加病毒灵 3-4 片,每框蜂喂 50 克,3-4 次为 1 疗程。也可用 1 千克糖浆对板蓝根冲剂 20 克、土霉素 2 片,隔天喂 1 次,连用 4 次。三、美洲幼虫腐臭病。又叫烂子病,是由幼虫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封盖幼虫传染病,被污染的饲

3、料和巢脾是传染源。腐烂的幼虫有黏性,挑起能拉细丝,有鱼臭味。防治:加强检疫,杜绝病源,不购病蜂,禁用来路不明的饲料。对蜂群用 0.1%的磺胺噻唑糖浆预防。发现病蜂群,立即隔离治疗。对重病群要彻底换箱及脾,彻底消毒,轻病群进行人工清巢和消毒。土霉素、四环素、磺胺噻唑钠 3 种药物可交替使用。每群蜂用土霉素粉 5万-10 万单位(四环素 10 万-20 万单位,磺胺噻唑钠 0.5-1 克)混于 0.5 千克白糖中,加食用油揉成团连喂 4-5 天后改为隔天饲喂,直至不见烂子为止。四、欧洲幼虫腐臭病。主要是未封盖幼虫的传染病。由蜂房链球菌、蜂房芽孢杆菌,蜜蜂链球菌和蜂房杆菌等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所致。春秋

4、两季易发。患病幼虫一般死于 4-5 日龄,尸体有很浓的酸臭气味,但无黏性,易被工蜂拉出清除。防治:加强饲养管理,紧缩巢脾,饲料要充足。早春对病蜂群适当补饲蛋白质饲料,以提高蜂群的清巢力和抗病力。用每千克糖浆加入 10 万-20 万单位链霉素或土霉素,按每框蜂50-100 克进行饲喂,每 4-5 天给药 1 次,连用 3-4 次为一疗程。五、孢子虫病。又叫蜜蜂微粒子病,是由蜜蜂微孢子虫引起的蜜蜂成虫慢性传染病。早春、晚秋和越冬期间多发。病蜂逐渐衰弱,头尾发黑,并伴有腹泻。失去飞翔力的病蜂常爬行,不久即死亡。防治:备足优质越冬饲料和创造良好的越冬环境。对病群蜂箱、巢脾和蜂具彻底消毒,更换.-可修编

5、.病群蜂王。1 千克糖浆加入灭滴灵 0.5 克,每群每次喂 0.3-0.5 千克,每隔 3-4 天喂 1 次,连续喂 4-5 次为一疗程。六、螨病。由大、小蜂螨体外寄生所致。至蜂群采集力下降,寿命缩短。常见遍地死蜂及蛹、翅、足缺残的幼蜂乱爬,蜂群势急剧下降。防治:常用药剂有杀蛾 1 号、2 号、3 号、速杀螨等。在巢没有封盖时治螨是最佳时期,如能在蜂群断子后越冬前治疗 2-3 次,冬末春初蜂群开始繁殖前再治 2-3 次,就能有效地控制蜂螨。几种蜜蜂病害及防治 蜜蜂螺原体病的防治 一、病原 蜜蜂螺原体是一种呈螺旋状,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菌体直径 0.17 微米。二、症状 患病蜜蜂爬出箱外,在地面

6、上蹦跳、爬行,失去飞翔能力,三五只蜜蜂集聚在一起,行动缓慢,不久死亡。死蜂大多双翅展开,吻伸出,发病严重时,不仅青壮年蜂死亡,而且刚出生不久幼年蜂也爬出箱外死亡,蜂群群势下降危害更大,患病蜜蜂消化道不尽相同,有的中肠膨大呈灰白色,有的缩小呈褐色,后肠有的充满稀黄色粪便,有的充满混浊水状液。三、流行特点 1、地理分布:蜜蜂螺原体病分布较为广泛。调查表明,转地放蜂的蜂场,发病率高,病情严重,而定地饲养的蜂场,病情较轻。在一带,春季 45 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在华北一带,发病高峰期为 67 月份。2、传播途径:用饲喂和微量注射法接种蜜蜂螺原体,均可使健康蜂患病,证明该病是通过消化道侵入蜂体引起蜜蜂死亡

7、的。在蜂群,被污染的饲料和蜂具是该病的传染源。据国外报道,从植物花上也分离到蜜蜂螺原体,证明花螺原体对蜜蜂有致病性。3、该病与其他病害的相关性:蜜蜂螺原体单独感染蜜蜂发病的较少见,而常与其他病害如孢子虫病、麻痹病等混合发生,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蜂群群势下降严重。因此,在防治时,应采取综合措施。四、防治方法 室测定表明,蜜蜂螺原体对抗生素类药物敏感,但由于该病通常与孢子虫病、病毒病混合感染,因此只用抗生素防治效果较差,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1、药物防治:春季在对蜂群进行奖励饲喂时,加入保蜂健、抗病毒一号和磺胺类药物.-可修编.预防。发病初期,再根据病原种类应用相应的药物对症治疗。2、加强饲养管

8、理:经常保持蜂群有充足的饲料贮备,越冬饲料要求优质、量足。春季注意对蜂群保温并做到通气良好,以防止巢湿度过大,秋季对巢脾和蜂具进行消毒。3、选育抗病蜂种:淘汰抗病力差的蜂种,选育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新蜂王,保持蜂群群势,增强抗病力,更换旧巢脾和老弱蜂王。蜜蜂麻痹病的发生和防治 蜜蜂麻痹病,又叫黑蜂病、瘫痪病,是由慢性麻痹病毒或急性麻痹病毒引起的 一种成年蜜蜂传染病。这种病传染快,病性重,比较顽固难治,对蜜蜂的危害很大。如不及时防治,轻则造成蜂蜜严重减产,重则会使蜜蜂出现大量死亡。蜜蜂麻痹病毒是通过蜜蜂建巢、调换巢脾、利用病群育王等途径传播给健康蜂群的,阴雨过多、蜂箱湿度过大,或久旱无雨、气候干燥

9、,都会导致发生。健康蜂还可通过与染病蜂接触和吸食被污染的饲料而发病。其主要症状是,由于神经细胞直接受病毒损害,引起病蜂麻痹痉挛,行动迟缓,身体不断地抽搐颤抖,丧失飞行能力,翅和足伸开,虚弱地振翅,无力地爬行,有的腹部膨大,有的身体瘦小,常被健康蜂逐出巢门之外,到后期则体表发黑,绒毛脱光,腹部收缩,如油炸过的一样。防治蜜蜂麻痹病,可采取以下五条措施:提高蜂群的自身抵抗能力。要选育抗病的和耐病的蜂种,选择健康无病的蜂群培育蜂王。在自然界缺少蜜粉源时,要及时补助饲喂,补给一定量的蛋白质饲料,以强势减少患病危险。及时处理病蜂。要经常检查蜜蜂的活动情况,如发现有的蜜蜂出现麻痹病症状,就应该立即将其消灭以

10、免将麻痹病传染给健康蜂。防止蜜蜂吸食被污染的饲料。对蜜蜂要饲喂无污染的优质饲料。如果蜜源植物已被污染,就要迅速离开污染源。同时,要加强蜂箱保温,严防蜂群受潮。更换清洁的新蜂箱。要对蜂箱进行经常消毒,每隔 6 天左右一次,方法是用 10 克左右的升华硫粉,均匀地撒在框梁上、巢门口和箱门口。用药喷脾。可将 20 万单位的新生霉素或金霉素,加入 1 公斤糖浆,摇匀后喷到蜂脾上,每隔 2 天喷 1 次,连续喷 2 次3 次。.-可修编.总之,对蜜蜂麻痹病只要发现及时,防治有力,是能够控制危害、减轻损失的。蜜蜂孢子虫病 蜜蜂孢子虫病又叫微粒子病,是蜜蜂的一种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欧美一些国家发生较普遍,在我

11、国一 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东北地区蜂群越冬时间长,发病较普遍而且严重。患孢子虫病的蜜蜂寿命缩短,产蜜及产王浆能力明显下降。1病原 蜜蜂孢子虫病是由蜜蜂孢子虫引起的,它寄生于蜜蜂中肠上皮细胞,以蜜蜂体液为营养发育和繁殖,有二种生殖形态,即无性裂殖和孢子生殖。在蜜蜂体外以孢于形态存活,孢子长椭圆形,大小为小 655 微米 X1.726 微米。孢子虫孢子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蜜蜂的粪便中可存活 2 年;58温水中存活 l0 分钟,在 4甲醛溶液中能活 1 小时,用甲醛蒸气及冰乙酸蒸气处理 1 分钟就可将孢子虫杀死,在 2氢氧化钠溶液中也仅能存活 15 分钟。在直射的下,经 1532 小

12、时才能杀死孢子虫;在 10的漂白粉溶液里,需 1012 小时才能杀死;而在 1的石炭酸溶液中,只需 10 分钟就可将其杀死。2症状 患病初期,蜜蜂的外部症状表现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才逐渐表现出症状,如行动缓慢,萎靡不振。后期则完全失去飞行能力。病蜂常集中在巢脾下面边缘和蜂箱底部,也有的病蜂爬在巢脾框梁上。由于病蜂常受到健康蜂的驱逐,致有些病蜂的翅边缘出现缺刻。也有的病蜂在蜂箱巢门前和场地上无力爬行。病蜂体色较正常蜂暗淡,以意大利蜂为例,病蜂腹部末端暗黑色,第一、二腹节背板呈棕黄色略透明,中肠灰白色,环纹模糊,失去正常弹性。正常中肠淡褐色,环纹清晰,弹性良好。病蜂体白细胞通常较正常蜜蜂减少

13、50左右。3诊断方法 蜜蜂的检验 从疑似患孢于虫病的蜂群中抓取 10 只带病状的工蜂,拉出消化道,剪取中肠,放入研钵加 10 毫升蒸馏水研磨,制备悬浮液,取 1 滴涂于载玻片上加盖片,置 450600 倍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长椭圆形孢子,则可确诊为孢子虫病。如果是干的病蜂样品,则可去掉蜂的头部和胸部,取其腹部研磨并加 10 毫升蒸馏水制备成悬浮液,经纱布过滤,上清液以 4000转分离心 5 分钟,取沉淀物涂片镜检。以上方法同样适用于对雄蜂的检验。蜂王的检验 检验蜂王是否患病,采取活体检验法。抓取蜂王,将其扣在小玻璃杯或纱笼中,下面铺白纸,使蜂王排泄粪便,然后再将蜂王送回原群,取少许粪便涂片,加

14、 1 滴蒸馏水盖片镜检。蜂蜜的检验 (1)涂片法:取待检样品蜜 1 份,用水做倍比稀释,涂片镜检。(2)沉集法:取待检样品蜜 l 份,用 9 份水稀释,混匀后,以 4000 转分离心 5 分钟,.-可修编.取沉淀物涂片镜检。孢子虫孢子与其类似物的区分 (1)酸处理,用似区分孢子虫和真菌孢子:涂片制备液,加 1 滴浓盐酸,置室温或 30温箱 2030 分钟,孢子虫孢子外壳破裂,有的则完全被酸溶解而消失,而真菌孢子却保持原状不变。(2)酒精乙醚等量混合液,用以区分孢子虫和脂肪球:涂片制备液加几滴酒精乙醚等量混合液,待蒸发干后,再加 1 滴蒸馏水,镜检结果,孢子虫孢子尚存,而脂肪球溶解消失。(3)丹

15、染色液处理,用以区分孢子虫和真菌孢子、脂肪球及花粉粒:涂片制备液加几滴丹染色液,数分钟后镜检,结果是孢子虫孢子无色,真菌孢子染成浓淡不等的红色,脂肪球橙黄色,花粉粒呈蓝黑色。4流行特点 发病规律 孢子虫病的发生与温度及蜜源关系密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发病高峰期出现在春季。、发病高峰期为 34 月份,华北、东北和西北为 56 月份,而、XX、和发病高峰期出现在 l2 月份。在南方夏季高温炎热季节和北方的晚秋气温低的季节,孢子虫病的病情指数急剧下降,看不到病状表现。发病轻微的蜂群如遇丰富的蜜源条件,病情可暂时得到控制。冬末春初,患病蜂群成蜂死亡数量高于增殖数量,同时还伴随着蜂王的丧失或交替,此

16、时气温低,外界若尚无蜜源,蜜蜂在蜂群排泄粪便污染巢脾,蜜蜂在清理巢房时受到感染,幼年蜜蜂发病率较高。与发病相关因素 蜂群越冬饲料不良,尤其是在蜂蜜中含有甘露蜜的情况下,易引起蜜蜂消化不良,促使孢子虫病发生,在蜂群工蜂、雄蜂和蜂王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工蜂感染率最高,其次是蜂王,在工蜂中又以青壮年蜂感染率最高,而幼年蜂和老龄蜂较低;幼虫和蜂蛹则不感病。在蜂种之间,存在抗病性差异,西方蜜蜂发生较普遍,而蜜蜂很少发病。传播途径 蜜蜂孢子虫病传染的唯一途径是消化道感染。被病蜂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病害传染的主要来源。试验查明,1 只感病 12 天的工蜂体含有 2000 万3000 万个孢子虫,而感染 42天的

17、蜜蜂中肠里孢子虫含量可达4000万6000万个。这么大数量的孢子虫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蜂箱、巢脾、蜂蜜、花粉及水源,尤其是当病蜂伴有下痢症状时,污染更为严重,当健康蜂在进行清理活动或取食蜂蜜、花粉、采水时,孢子便经蜜蜂口器进入消化道,并在肠道发育繁殖,新的孢子体与肠壁坏死细胞一起脱落,排出体外,由此继续传播蔓延。病害在蜂群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盗蜂和迷巢蜂,尤其是蜂场的转运,蜂群集中于火车站及放蜂场地,蜂群排列过分拥挤,加之蜂群新到一个地方,认不清本群巢门,常常误入他群,引起发病,用含有孢子虫孢子的蜂蜜喂蜂,造成重复感染,被孢子虫污染的蜂箱和巢脾未经消毒处理,重复应用而引起感染;养蜂员在检查蜂群或

18、取蜜时,随意调换巢脾等活动都会造成病害的传播和蔓延。蜜蜂卷翅病 病害/虫害名称:蜜蜂卷翅病 症状表现:.-可修编.卷翅病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一种生理性疾病。江浙地区多发生于芝麻、棉花密期,多发生于瓜花期。该病不仅影响新老蜂的交替,而且直接影响蜂群的采集力和下一个流蜜期的生产。1病因 主要是由于高温干燥引起。当外界气温高达 3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蜂群蜜蜂少,子脾多,易发生卷翅病,群如缺乏饲料,病情也会加重。其次是大蜂螨和小蜂螨,寄生于幼虫和蛹体,吸收体液,影响其正常发育,羽化出房的幼蜂出现卷翅或缺翅。2症状 羽化出房的幼蜂翅膀不能伸展,形成卷翅,轻者翅尖卷,重者翅面叠折,蜂体瘦小,

19、通常边脾和子脾边缘的幼蜂病情严重。卷翅蜂在第一次出巢试飞时,往往坠地死亡。诊断和对策:采取以防暑降温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第一,选择阴凉靠近水源的地方作为蜂群越夏场地,特别要避免将蜂群放在烈日直晒的地方。第二,作好蜂群的遮荫。蜂场无天然遮荫物时,应架设凉棚或在蜂箱上加盖草帘遮萌。第三,调节箱温湿度,在卷翅病发生时期,可采取蜂群加灌水脾或在框梁间加木条等方法来调节群湿度。第四,作好蜂螨的防治。把蜂螨的寄生率控制在 2以下,保持蜜蜂的正常生活。第五,蜂群缺蜜时,应用糖水补充饲喂(糖与水各半)。蜜蜂白垩病的防治 蜜蜂白垩病主要是由蜂囊菌引起的危害蜜蜂幼虫的一种传染病。一、流行特点 本病在不良气候、温度

20、和湿度下,通过患病幼虫及其尸体,还有被污染的饲料、蜂具与带菌的蜂螨等传染,一旦被感染,患病幼虫无一存活。一般发病在 1-3 月份,但秋、冬季亦有发生。二、临床症状 本病主要侵害蜜蜂幼虫,而雄蜂幼虫最易感染,其因是雄蜂幼虫多在巢脾边缘之故。幼虫发病后呈深黄色或白色,然后发生石灰化,逐渐变为灰白色至黑色。死亡幼虫尸体干枯后变成一块质地疏松似白垩状物,体表覆盖一层白菌丝。工蜂可将这种干碎尸片拖出巢房,一般在箱底和巢门外的地面可看见石灰块状尸体。此病严重时蜂群失去产浆和产蜜能力,甚至造成全场蜜蜂灭亡。三、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经实验室诊断,即进行病料接种培养,镜检见到蜂囊菌

21、的菌丝和含有孢子球的孢子囊时,即可确诊为本病。四、预防 对本病的预防,一是加强对蜂群的综合饲养管理,提高蜜蜂的抗病力;控制真菌繁殖的环境条科,实行定地饲养,适当与小转地饲养相结合;饲料要清洁卫生,适当加入 3柠檬酸钠助消化;箱保持一定蜂胶;更换患病群蜂王和污染的蜂具;饲养抗病力强的蜂种。二是严格消毒,凡是被本菌污染的蜂箱、巢脾都要在脱蜂后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三是用对本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毛霉目霉菌饲喂蜜蜂,以抑杀本菌。五、治疗 1、用黄连解毒汤加减煎汁,候温喷脾,连喷 3 天。2、喷脾 3 天后改用灰黄霉素 1 克混于 500 克糖浆中每天 1 次饲喂,连用 3 天。3、用 10 克蜂胶

22、浸泡于 40 毫升 95酒精中,泡 6 天去渣,再加 100 毫升 50热水过滤,喷在抖蜂后的巢脾上,每天 1 次,连喷 7 天。可根据需要量制作蜂胶酒精浸泡液。.-可修编.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 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又称“黑幼虫病”、“纽约蜜蜂病”)是由蜂房蜜蜂球菌引起蜜蜂幼虫的一种恶性、细菌性传染病。以 34 日龄未封盖幼虫死亡为特征。OIE 将其列为 B 类疫病。1 病原学 蜂房蜜蜂球菌属蜜蜂球菌属。本菌必须含 5CO2 条件下培养,为革兰氏阳性、披针形、单个、成对或链状排列,无芽,无运动性,为厌氧乃至微需氧的细菌。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幼虫尸体保存毒力 3 年,在巢脾或蜂蜜里可

23、存活 1 年左右,在 40下,每立方米空间含 50 毫升福尔马林蒸气,需 3 小时才能杀死。2 流行病学 被污染的蜂蜜、花粉、巢脾是主要传染源。蜂房蜜蜂球菌能在尸体及蜜粉脾、空脾中存活多年。蜂群一般通过勤蜂饲喂和清扫活动进行传播,饲喂工蜂是主要传播者。蜂群间主要是通过盗蜂和迷巢蜂进行传播。养蜂人员不遵守卫生操作规程,任意调换蜜箱、蜜粉脾、子脾以及出售蜂群、蜂蜜、花粉等商业活动,导致疫病在蜂群间及地区间传播。感染动物为蜜蜂幼虫,各龄及各个品种未封盖的蜂王、工蜂、雄蜂幼虫均可感染,尤以12 日龄幼虫最易感,成蜂不感染;蜜蜂比西方蜜蜂易感,在我国以中蜂发病最重。本病多发生于春季,夏季少发或平息,秋季

24、可复发,但病情较轻。其次,该病易于蜂群群势较弱和巢温过低的蜂群,而强群很少发病,即使发病也常常可以自愈。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 23 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 45 天(冬季除外,因随国家不同而不同)。以 34 日龄未封盖幼虫死亡为特征。尸体位置错乱,呈苍白色,以后渐变为黄色,最后呈深褐色,并可见白色、呈窄条状背线(发生于盘曲期幼虫,其背线呈放射状)。尸体软化、干缩于巢房底部,无黏性但有酸臭味,易被工蜂清除而留下空房,与子房相间形成“插花子脾”。4 诊断 41 从临床可疑为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蜂群中,抽取 24 天的幼虫脾 12,仔细检查子脾上幼虫的分布情况。如发现虫、卵交错

25、,幼虫位置混乱,颜色呈黄白色或暗褐色,无黏性,易取出,背线明显,有酸臭味,结合流行病学可初步诊断为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42 实验室诊断 微生物学诊断:(1)革兰氏染色镜检:挑取可疑幼虫尸体少许涂片,用革兰氏方法染色,镜检。若发现大量披针形、紫色、单个、成对或成链状排列的球菌,可初步诊断为本病。(2)致病性试验:将纯培养菌加无菌水混匀,用喷雾方法感染 12 天的小幼虫,如出现上述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的症状,即可确诊。.-可修编.5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紧缩巢脾,注意保温,培养强群。严重的患病群,要进行换箱、换脾,并用下列任何一种药物进行消毒:用 50 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煮

26、沸熏蒸一昼夜。O.5次氯酸钠或二氧异氰尿酸钠喷雾;0.5过氧乙酸液喷雾。蜜蜂大肚病的几种防治方法 蜜蜂大肚病是蜜蜂成年蜂病的一种类型,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由于受风、雨、雪、寒等外界恶劣气侯的影响,蜜蜂无法出巢,不能排泄泄飞翔,后肠积粪膨胀,加上外界粉蜜源断绝,全靠人工饲养,营养往往不足,抵抗力减弱而易患此病。该病传染很快,危害极大,几周可以蔓延全场。患病严重的蜂群,死蜂堆满整个箱底,堵塞巢门。可采取下列方法进行治疗。(1)抗病毒 1 号 5g,加在 5kg 糖液中,混合均匀,每晚每群蜂喂 300g,开始每晚 1 次,3 天后隔天 1 次。(2)病毒灵 1 片,多酶片 2 片,醋酸 20g,3 种

27、药物混合在 1kg 糖液中,每晚每群蜂喂 300g左右,连续喂 1 周。(3)用大蒜 1kg 捣烂,加入米醋 3g,浸 23 天,滤出蒜渣,在 1kg 糖液中加入醋蒜溶液60g,喂蜂,连喂 7 天。(4)强行促使蜜蜂飞翔排泄,是预防和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在晴天中午,气温 8左右时,用 5 份蜂蜜、5 份温开水、1 份米酒混合,浇于框粱上,蜜蜂吸吮后,能促使母蜂出巢飞翔,在排泄肠积粪后,病情可缓解和消除。怎样根治蜜蜂幼虫病 最使蜂农头疼的是蜜蜂幼虫病,不但病蜂难繁殖起来,还可使蜂场中其他蜂群受感染,甚至使整个蜂场毁灭。不少蜂农将治疗蜜蜂幼虫病寄托在药物上,狠狠的用药;病群迁延不愈,不死不活,很难

28、恢复生机。彻底根治办法是采取换脾、换王、换箱等措施,将病群所有的巢脾虫脾一律销毁,再配合用药,即可治愈。最好将病群移至 3 公里以外地方隔离治疗,将消毒蜂箱置于病群位置,箱放数空脾,将病蜂抖落在箱中,使蜂多于脾,找到蜂王杀死,诱入 1 只新蜂王。将病蜂的巢脾、蜜脾、虫脾全部毁掉或化蜡或烧毁,毫不可惜。蜂箱的附属设备如隔王板、副盖、隔板等一律换成消毒过的。同时喂足饲料,场喂水,再配合用药。用两三种药物交叉进行饲喂,至少喂药 1周。如第一次毁脾没有成功,仍出现“花花脾”和腐烂幼虫,还要进行第二次毁脾。治疗幼虫病的药物很多:每 1000 克 11 糖水,加土霉素和四环素 40 万单位,根据群势强弱,

29、每群每次喂 100200 克。每支 80 万单位青霉素,每支 100 万单位链霉素,每支 30 万单位红霉素,均用 1 支加在.-可修编.1000 克 11 糖水中,每群每次喂 200300 克,每天 1 次。白垩病可用白垩净,按说明书使用。囊状幼虫病可用病毒灵,每框蜂用 1 片,溶于 50 克 11 糖水中应用。蜜蜂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一、症状:蜂群出现衰弱,萎靡不振,翅膀发抖,失去工作能力。病蜂离群,四处爬行,腹部膨胀、腹部末端呈现暗黑色,粪便稀薄呈黄色而带有臭味。在箱底巢前有很多痢斑,病蜂群势迅速削弱,部分病蜂急剧死亡。捉取病蜂切去头部,然后用指甲夹住腹部末端,和螯针一起拉出膨大的直肠,接

30、着拉出丝状的小肠,最后拉出中肠,病蜂的中肠环纹明显,容物呈黑灰色。二、防治:喂给蜂群无污染的水。饲喂庆大霉素糖浆和 0.1%电解多维饮水。为防止蜜蜂误采被污染的水源,对污染严重的臭水塘进行污染物清除,同时对水塘周围和水面用 1%的威力碘进行喷洒消毒。(马斌)中蜂囊状幼虫病 此病是因病毒引起的病害,传染性很强,一般春季和秋季蜜蜂繁殖时比较容易患病。56 日龄幼虫多发此病,于封盖前后死亡,死虫封盖后,被工蜂打开,死幼虫露出尖头,有人称之为“尖头病”。虫体黄灰色,尸体不腐烂,无粘性,无臭味。幼虫外裹表皮,表皮下充满水状液体,用镊子夹出时,幼虫形成一个囊状体。防治方法 果断关王断子,选择发病轻或不发病

31、的蜂群培育蜂王,取代患病群蜂王。如果蜂群少,又均发病,在有雄蜂的情况下,可杀死蜂王,令其改造王台。合并弱群,加强保温,保持蜂群有足够的饲料,人工补充饲喂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饲料,可以有效地增强蜂群的抵御能力。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或抗病毒的西药对该病均有一定的疗效,如华千金金藤(又名金不换)50g加水充分煎煮后过滤,按 11 的比例加入白糖,可喂 3040 框蜂;病毒灵按每框蜂 1 片的剂量研成细末,按 11 的比例调入糖浆中喂蜂亦可。欧洲幼虫腐烂病 此病是由蜂房链球菌引起的。通常感染 34 日龄蜜蜂幼虫,死亡幼虫开始呈灰白色,不饱满,无光泽,而后死虫呈黄灰色,在巢房里腐烂,发出酸臭味。防治方法 由于

32、该病为细菌感染引起,故用抗菌素治疗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常用药物有青霉素、土霉素、链霉素,选用其中一种抗菌素溶于糖浆中喂蜂,每脾蜂用量为 2 万单位。.-可修编.巢虫 巢虫是蜡螟的幼虫。爬上巢脾的巢虫,蛀食巢脾并穿成隧道,吐丝作茧,毁坏巢脾和蜂子,严重时使许多蜂蛹在羽化前死亡,封盖子脾上因而出现大量“白头蛹”。防治方法 对巢虫进行防治首先要经常清除箱底蜡层屑,使蜡螟无藏身和产卵繁殖场所;其次是要做到蜂脾相称,防止巢虫上脾,剔除老巢脾多用新脾。蜜蜂的敌害较多,这里主要介绍两种:蜡 螟,胡 蜂。(一)蜡 螟 危害蜂群的蜡螟有两种,即大蜡螟和小蜡螟。大蜡螟分布于全世界,小蜡螟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大陆。

33、蜡螟的幼虫称为巢虫,又称绵虫、隧道虫。以幼虫 危害蜂群。不但蛀食巢脾,破坏蜂巢,而且穿蛀隧道,伤害蜜蜂的幼虫及蛹,造成“白头蛹”。轻者影响蜂群的繁殖,重者还会造成蜂群的飞逃。蜜蜂较西方蜜蜂受害严重。1形态特征 蜡螟为完全变态昆虫。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发育阶段。卵 大蜡螟的卵呈粉红色,短椭圆形,长约 05 毫米,宽约 03 毫米,卵壳较硬且厚,表面布有网状刻纹;小蜡螟的卵呈乳白色,短椭圆形,长约 03 毫米,宽 约 02 毫米,卵壳较软且薄,表面布有不规则的网状刻纹。幼虫 大蜡螟的幼虫初孵化时似衣鱼状,体乳白色,长 081 毫米,前胸背板棕褐色,老熟幼虫体长 2325 亳米,体呈黄褐色。小

34、蜡螟的幼虫初孵化时与 2 龄幼虫无形态差别,幼虫乳白色至黄白色,前胸背板呈黄褐色,较头部颜色略浅些。.-可修编.体长 0709 毫米,老熟幼虫体呈蜡黄色,体长 1518 毫米。蛹 大蜡螟的蛹呈纺锤形,长 1214 毫米,黄褐色,腹部近腹面有一对小刺钩,背面有两个排成一排大而扁平的齿状突起。小蜡螟的蛹长810 毫米,黄褐色,腹部末端具 8 根棘刺,成环状排列,其中腹面的 4 根较细小,背面的 4 根粗壮。成虫 大蜡螟雌蛾体长 1314 毫米,翅棕黑色,翅展 2728 毫米,前翅近长方形,外缘较平直,自肩角到臀角有一列锯齿状凸纹,翅色不均匀,翅中部近前缘处有一些紫褐色呈半圆形的深色斑,近顶角处前缘

35、有一剑状灰白色斑,凸纹到缘间为黄褐色,靠缘有两个紫褐色斑,翅的其余部分色浅。下唇须突出于头的前方,头及胸部背面黄褐色,大蜡螟的雄蛾较小,头、胸部背面及前翅近缘处呈灰白色,前翅外缘凹陷,略呈“V”字形。小蜡螟雌蛾体长 910 毫米,翅展 2125 毫米,除头顶橙黄色外,全身紫灰色,前翅扁椭圆形,顶部较圆,翅色均匀,紫灰色,下唇须不突出于头前方,雄体较小,前翅近肩角紧靠前缘处有一长约 3毫米大小的棱形翅痣。2生活史及习性 小蜡螟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一般一年可发生 3 代。在,夏季卵期约为 4天,幼虫期最短为 42 天,最长可达 69 天。蛹期最短为 7 天,最长为 9 天,成虫期最短为 4 天,最

36、长为 31 天。雄性蜡螟较雌性发育期长 12 倍。蜡螟发生危害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在自然情况下,如旬平均气温超过 13,越冬幼虫开始活动;甸平均气温在 27以上,蜡螟繁殖迅速,危害严重,旬平均气温下降至 8,群温度下降到 9以下时,幼虫停止取食。在北方气温下降至 7以.-可修编.下,在室外空蜂箱、空巢脾中的蜡螟,5 小时后全部死亡,如温度升高到 49,40 分钟,各虫态蜡螟将全部死亡。强群受蜡螟危害轻,弱群受害重;蜜蜂较西方蜜蜂受害重。初孵化的幼虫以蜂巢底部蜡屑为食,4 天后即上脾危害,行动敏捷,爬行速度快。2 龄以后,虫体较大,工蜂易察觉,上脾后常受到工蜂的清理,所以不易造成危害。上脾幼虫,

37、穿蛀隧道并沿隧道取食,隧道有时有分叉,随着幼虫龄期和食量增大,隧道也不断加长和扩大。蜜蜂幼虫受其危害,化蛹后不能封盖,呈“白头蛹”状死亡。蜡螟幼虫 56 龄时,食量猛增,对巢房破坏加剧。巢工蜂在清除死蛹后即咬脾清巢,掉落箱底的大幼虫在蜡屑中长大,并在箱底角落结茧化蛹。3防治方法 第一,经常清除蜂箱的残渣蜡屑,保持蜂群卫生,清除旧巢脾。第二,饲养强群,保持蜂多于脾,对弱群作适当合并,增强对巢虫的抵抗力。第三,当巢虫上脾为害时,应及时进行人工清除或抖落蜜蜂,将巢脾用药物熏治,杀灭巢虫。第四,贮存的巢脾密闭保存,定期用药熏杀。此外,在贮存巢脾过程中,经常放些萘粉,以驱避蜡螟。熏杀巢虫常用的药物有二硫

38、化碳、冰醋酸和燃烧硫黄。第五,阻隔器法防治。阻隔器由大小不同口径的铝合金瓶、紫铜管、螺栓、螺帽组成。将 10 框蜂箱作适当改造,在小口径的广口铝合金瓶中放入 051 克高效低毒的药膏,安装阻隔器在蜂箱的前后壁上,在两根阻隔器上架一根木条,用螺帽固定,木条不与箱体接触。安装阻隔器的蜂箱,其径尺寸与标准箱相同。当巢虫爬到木条上,进入阻隔器而被毒死。但对蜜蜂及人无毒无害。第六,用云金杆菌压入巢础,当巢虫上脾危害时,食入云金杆菌后感病死亡。或.-可修编.用蜡螟大腿小蜂和绒茧蜂产卵于蜡螟幼虫体,孵化后靠吸食巢虫体液生活,致死巢虫。因此,培育寄生蜂,适时将其放入蜂群中,可控制巢虫的危害。(二)胡蜂 胡蜂是

39、蜜蜂的重要敌害,特别是在山区、丘陵地区养蜂,外勤蜂常遭受胡蜂为害,受胡蜂为害严重的蜂群弃巢飞逃。在我国农区胡蜂约有 100 多种,为害蜜蜂的胡蜂主要有大胡蜂、小胡蜂、蜂狼,金环胡蜂、墨胸胡蜂和黄蜂。1危害情况 大胡蜂体大而凶猛,危害蜜蜂的时间集中在 810 月,在蜜粉源缺乏时,大胡蜂除在空中追逐捕食蜜蜂外,还在蜂场巢门前等候,捕食进出的工蜂,并将嚼碎的蜂尸残渣弃置于巢门处。群势较弱的蜂群,巢门较大时,胡蜂可成批攻入,蜂群被迫弃巢迁逃或被毁灭。小胡蜂体小,行动敏捷,捕捉蜜蜂较大胡蜂灵巧。小胡蜂 攻击巢门口的工蜂时,以俯冲形式捕捉,守卫工蜂摆尾发出信号,招引大批工蜂涌出,聚集巢门前,严阵以待。小胡

40、蜂由于行动敏捷,捕捉 1 个工蜂后即飞往树枝上,吃后又飞回继续攻击。因此,在巢门外守卫的工蜂没有能力对其群起而攻之,只有当个别小胡蜂钻入蜂群或落入巢脾上时,大量蜜蜂包围胡蜂螫咬致死。小胡蜂直接捕食的蜜蜂数量虽然不多,但由于干扰破坏蜂群的正常采集活动,给养蜂生产造成一定损失。2生物学特性 胡蜂与蜜蜂都是营群居性生活的社会性昆虫,群体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与蜜蜂不同之处是一群胡蜂中多只蜂王可同巢。胡蜂在秋季交尾受精后便进入越冬期,翌年 34 月开始产卵繁殖。蜂王 越冬后的蜂王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和补充营养后,各自寻找避风向阳的场所.-可修编.营巢,边筑巢边产卵,一般产 20 粒卵,当第一代工蜂羽化

41、并参加外勤活动后,蜂王产下第二代卵,一般产 95150 粒卵。胡蜂蜂王卵巢管仅有 1216 条,是意大利蜂蜂王的 4,可是胡蜂蜂王可多王同巢,弥补了产卵量少的缺陷。雄蜂 是由第三代工蜂中未经交尾受精的工蜂产的卵发育而成。它们可与同巢或异巢的工蜂交尾,交尾后不久死 亡。雄蜂最多时,可占工蜂总数的 20。工蜂 从事饲喂、清巢、保温、筑巢、捕猎食物、采集、御敌和护巢等活动。工蜂有卵巢管 1012 条,发育较均匀。工蜂性情凶狠,蛰针明显,排毒量大,攻击力强。工蜂和蜂王无形态区别。营巢 常在隐蔽的山洞或大树洞建巢,洞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有利于御敌、护巢。蜂巢呈球形,单脾。群势 种类不同,群势差异较大,一般

42、由 lOO1000 只胡蜂组成,最大者可达40005000 只。食性 捕食昆虫为食,多为蝇类、虻类。在其他昆虫饲料短缺时捕杀蜜蜂,将捕捉的蜜蜂带到附近的树枝上,混以蜜囊里的蜜汁,井将咬碎的肌肉拧成团,带回巢哺喂其幼虫。3几种胡蜂的形态特征和特性 大胡蜂 体长 30 毫米,头部黄色,中胸背板黑色,腹部棕褐色并有黄色环纹。群居,.-可修编.常营巢于树洞或建筑物下。夏末秋初,常盘旋于蜂场上空或守候在巢门前,捕捉蜜蜂。蜂狼 蜂狼又叫大头泥蜂。体长 15 毫米,头大,胸部 黑色,腹部鲜黄色。在土洞里营巢,是一种营独栖生活的胡蜂。雄蜂无螫针,不捕食蜜蜂,能采蜜,工蜂具螫针,能采蜜,同时又捕食蜜蜂。它除吸食

43、蜜蜂蜜囊里的蜜汁外,还将蜂尸运回蜂巢饲喂幼虫。1 只蜂狼在幼虫发育期,要吃掉 46 只蜜蜂。墨胸胡蜂 体呈黑褐色。蜂王卵巢管为 1216 条,工蜂为 1012 条,每天有二次出勤高峰。卵期 5 天,幼虫期 9 天,蛹期 13 天,成蜂寿命可达 3 个月以上。在地区越冬两个月左右。是地区夏季蜜蜂的主要敌害 黄蜂 全身黄色,头部具黑色斑点,腹部基脚有黑色带,尾部有螫针。个体较小,行动迅速,性情较凶猛,食量较大,对蜜蜂危害较重。小蜜蜂 全身黑褐色,有细小黄色环带。身体瘦小,体重只相当于大胡蜂的 1/41/3,行动敏捷,飞行迅速,较大胡蜂数量少,危害也较大胡蜂轻。4防治方法 人工扑打 当发现蜂场上出现

44、胡蜂为害时,可用蝇拍扑打,消灭胡蜂。毁巢灵人工敷药法 人工敷药器由白色透明塑料制成,瓶状,分诱入腔和通道两部分,通道直径为蜜蜂体的两倍。即诱入腔直 径 3040 毫米,附有诱入腔和通道棉塞。使用方法:在蜂场以捕虫网 捕到胡蜂后,打开诱入腔顺势把网葫耳诱入腔,盖上腔盖,.-可修编.当胡蜂进入出口通道时,取出棉塞,当胡蜂沿着通道伸出头胸部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按住蜂体,右手取棉签涂“毁巢灵”粉剂 23 毫克,敷在胡蜂的胸部背板绒毛间,让其带药归巢,污染全巢,毒死同伴,毁灭全巢。毁巢灵自动敷药法 同上法捕到胡蜂后,诱入 1OO150 毫升的瓶,立即盖上瓶盖。因瓶预置“毁巢灵”粉剂,这时瓶的胡蜂借挣脱振

45、翅的气流,自动将药粉均匀地敷散到蜂体各部分,一般敷药量可达 4060 毫克,打开盖放蜂回巢,即可很快污染全巢,达到毁除蜂巢的目的。蜜蜂敌害是指那些直接捕食蜜蜂或骚扰蜂群的动物,主要是昆虫、蜘蛛、小鸟和某些兽类,这里主要介绍巢虫、胡蜂两种。1巢虫 巢虫又叫做绵虫,是蜡螟的幼虫,寄生在蜂巢中的主要是大蜡螟和小蜡螟两种。蜡螟是蜂产品中最重要的害虫,每年都给养蜂者造成严重的损失。蜡螟的活动一般在 310 月份,最迟不超过 11 月。受精过的雌蜡螟潜入蜂箱中,产卵于巢脾上或箱底缝隙的蜡屑中,孵化成幼虫,就是巢虫。巢虫孵化初期以蜡屑为食;一天以后,它就开始爬上巢脾,钻入巢脾部蛀食。它可以穿行于巢脾,并吐丝

46、作茧于巢脾上,毁坏巢脾与蜂子。受害的子脾上大量的蜂蛹不能封盖或封盖被蛀毁,形成“白头蛹”,导致蜜蜂幼虫的大量死亡。在各个蜂种中,巢虫对中华蜜蜂的侵袭尤其严重。在蜂群中由于用药防治蜡螟存在困难并会污染蜂产品,所以应加强饲养管理,通过维持强群,经常打扫蜂箱蜡屑,及时抽出空脾和老脾,防止巢虫的产生。贮藏的巢脾,用药物熏蒸后密闭保存。此外及时扑打蜡螟成虫,清除箱的蛹、卵块和幼虫也是防治的有效措施。.-可修编.2胡蜂 胡蜂,俗称大黄蜂,是捕杀蜜蜂的昆虫,是蜜蜂的天敌。在我国南方各省为夏秋季蜜蜂的主要敌害。有的时候,胡蜂十分凶猛,可以在箱前、巢门口随意攻击蜜蜂,甚至有时还能够飞进蜜蜂蜂巢中,危害蜜蜂的幼虫

47、和蛹。胡蜂只取食蜜蜂的胸部,一般它咬掉蜜蜂的头和腹部,带着蜜蜂胸部飞回自己巢穴用以哺育幼虫。胡蜂的品种很多,为害蜜蜂的主要有 68 种,其中金环胡蜂、黑盾胡蜂和墨胸胡蜂对蜜蜂的危害最大。在胡蜂袭击蜜蜂的高峰期,1 只金环胡蜂就可以杀死 50 余只蜜蜂,所以如果不注意防治,蜂群就会有毁灭或飞逃的危险。胡蜂的防治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将打死的胡蜂尸体,集中放在蜂场上,引诱胡蜂来取食,然后再进行拍打消灭;将养蜂场上捉到的胡蜂涂上杀虫剂,然后放它回巢,就可以毒杀其它胡蜂;在傍晚,用浸满二硫化碳药水的木条塞入胡蜂巢中,立即封盖洞口,或者将胡蜂巢烧毁,但这一操作千万要小心,以防被胡蜂攻击。按住 Ctrl 键单击鼠标打开蜜蜂养殖技术高清视频播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