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小学常考的修辞手法(附练习题)31113.pdf

上传人:得** 文档编号:85002657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5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小学常考的修辞手法(附练习题)3111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小学常考的修辞手法(附练习题)3111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小学常考的修辞手法(附练习题)3111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小学常考的修辞手法(附练习题)31113.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 年小学常考的修辞手法(附练习题)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小学语文常用必学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比喻 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

2、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 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拟人 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

3、,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的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夸张 什么是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夸张的种类(1

4、)扩大夸张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2)缩小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如: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夸张的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典型例句 (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什么是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

5、道理。典型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对偶/对仗 什么是对偶?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典型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借代 什么是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

6、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判断要点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典型例句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2)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反问 什么是反问?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用问的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反问是四大句类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反问的作用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典型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设问 什么是设问?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

7、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直白地说就是自问自答。设问的作用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典型例句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02 练习 一、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2、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什么喜事似的。()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朋友了。()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8、她

8、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9、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10、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13、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14、敌人用了燃烧弹,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二、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

9、翩翩起舞。()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指出下面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_ 2、老师像一把火炬,时刻把光明洒向人间,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止。_ 3、缝纫鸟的窝是一种精致的工艺品。_ 4、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依仗队,整整齐齐地站着。_ 5、鲜红的队旗像燃烧的火焰。_ 6、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_ 7、这孩子简直成了泥猴。_ 四、按要求写句子。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改为比喻句)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_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_

10、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_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_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 _(改为拟人句)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_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_ 五、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一到两种。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

11、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5、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答案 一、1、4、5、7、9、11、14 是比喻句。13 是拟人。二、1、夸张 2、拟人 3、比喻 4、排比、5、反问 6、夸张 7、拟人、排比 8、比喻、排比 9、比喻 三、1、把水比作翡翠,或用翡翠比喻水 2、把老师比喻成火炬,或用火炬比喻老师 3、把缝纫鸟的窝比作工艺品,或用工艺品比喻缝纫鸟的窝 4、把玉兰花灯柱比喻成仪仗队,或用仪仗队比喻玉兰花灯柱 5、把队旗比喻成火焰,或用火焰比喻队旗 6、把雪比喻成玉屑,或用()比喻()7、把孩子比喻成泥猴,或用()比喻()四、略。要与相同特征。五、1、比喻 2、反问 3、排比、拟人 4、比喻、拟人 5、比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