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带译文赏析解读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的诗词带译文赏析解读5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轼的诗词带译文赏析解读5篇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 黄庭坚、 米芾、 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苏轼的诗词带译文赏析解读,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爱。 苏轼的诗词带译文赏析解读1 【作品介绍】 南乡子送述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清爽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浓情,也颇耐人寻味。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妙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下片则述归来怀念之情。友人既已远逝,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表达了词人情真意切的送别之情。 【原文】 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
2、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释】 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福建闽侯人。苏轼赴杭州通判任的其次年,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陈襄接替前任杭州太守沈立之职,熙宁七年(1074),瓜代期满,陈襄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作此词送别。 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行见。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改变。 临平山,在杭州东北。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记。 亭亭,直立的样子。 归路,回家的路上。 荧荧
3、,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方贴切新奇。这里指残灯照耀泪珠的闪光。 【白话译文】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望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耀,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创作背景】 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 【赏析】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妙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殊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
4、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好像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屹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缺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麻木不仁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耀,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
5、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方贴切而新奇,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首先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给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其次是衬托,上片“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来送客行”以塔之无情衬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停衬托泪不停。这首词主要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苏轼的诗词带译文赏析解读2 【作品介绍】 南乡子集句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是一首集句词,其体式源于集句诗。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的词作,既有他为人熟知的豁达开朗、处之泰然的一面,亦有苦痛、挣扎的灰暗一
6、面。全词取唐人诗句不仅均符合词人当下的境遇、身世、心态,而且信手拈来,仿若己出,经过他贯注心血的再创建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原文】 南乡子集句 怅望送春怀。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注释】 怅望送春怀:截取唐人杜牧惜春:“春半年已除。其余强为有。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渲染对酒伤春的情话。 渐老逢春能几回:此句取杜甫漫兴九首第四首:“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为杜甫流落成都时所作之绝旬。 花满楚城愁远别,伤
7、怀:稍稍改动了许浑竹林寺别友人一诗:“骚人吟罢起乡愁,暗觉年华似水流。花满谢城伤共别,蝉鸣萧寺喜同游。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秋。明日分襟又何处,江南江北路悠悠。” 何况清丝急管催:此句选自刘禹锡的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五首之三:“今朝无意诉离杯,何况清弦急管催。本欲醉中轻远别,不知翻引酒悲来。” 吟断望乡台:取自李商隐晋昌晚归立刻赠一诗:“西北朝天路,登临思上才。城闲烟草遍,村暗雨云回。人岂无端别,猿应有意哀。征南予更远,吟断望乡台。” 万里归心独上来:来自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旧诗:“月沈高岫宿云开,万里归心独上来。河畔雪飞扬子宅,海边花盛越王台。泷分桂岭鱼难受,瘴近衡峰雁却回。乡信渐稀人渐
8、老,只应频看一枝梅。” 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取自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譬溪馆,因题长句四韵尾联:“万家相庆喜秋成,到处楼台歌板声。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夜凉溪馆留僧话,风定苏潭看月生。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 一寸相思一寸灰:结尾之笔取自李商隐的无题二首之二:“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白话译文】 惆怅地望着手中这杯送春酒,身体渐渐变老又有几回能再逢见春。楚城繁花什锦心里却伤愁远方离别,特别感伤,更何况酒宴上清丝急管奏出的别离之音。在望乡台断断续续的吟诵,纵使与故
9、土远隔万里,却仍旧归心似箭。此时归心万里,同筵的诸君,又何人会此登临之意,辗转徘徊,反思内心。相思之苦,心如寒灰。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这首词便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 【赏析】 “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繁叶盛的春日虽好,然而它终会远去,惆怅地望着手中这杯送春酒,心里涌起的伤春之情比酒更浓郁,千回百转,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由春日的归去不由联想到自己年华的消逝。“渐老”,谓渐渐苍老,语调悲伤沧桑。“逢春”,忽一喜,词情
10、上扬。“能几回”,心情再次跌落,由扬而抑,更显悲怆,人已苍老,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几个春天。一句之中一咏三叹,笔法缠绵而苍老,正是苏轼贬谪黄州哀难过情的写照。 “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作者所处之季节恰是盛春,繁花似锦,故日“花满”。楚城,正是作者贬谪之地-黄州。词人流离飘舞于此,远离家乡和亲人,怎能不满怀愁绪深如海。在万红飘香的季节里,词人不仅没有感受到春的蓬勃和喜悦,反而备觉凄凉难耐,完全是基于受打击、遭放逐的现实缘由。此深层次的意蕴悄然表露,使其伤春之情更加意味深远。“伤怀”二字极有重量,淋漓尽致地概括了词人伤春意愁离别的种种凄苦之情。且这二字为作者自述,它将所集唐人诗句熔铸
11、为一体,表现出古为今用的绝妙之处。伤别之人本已悲伤不堪,哪里还禁得住送行酒宴上清丝急管奏出的别离之音。“何况”两字,尽显不胜悲情之态。词人在上片结尾处用此句,其沉痛心情不言而喻。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下片词人着重抒写自己思念故土之情。这里虽然只取原诗下旬,事实上句诗意亦隐含其中。词人即使四处飘舞宦游,却终不曾忘却西蜀-他的家乡,更何况愈往南走离故土愈遥远。登高饮酒之际,岂能不倍加思念家乡。一个“断”字形象地描绘了其望乡情切的心态。词人纵使与故土远隔万里,却仍旧归心似箭,同宴的伙伴们谁能领悟这份情怀。“独”字突出了词人孤身漂流在外的孤独、孤独之感。 “景物登临习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
12、寸灰。”原诗两句之中三次用到了“闲”字,苏轼取其诗意,化为己用,意蕴颇深。只因此时了无官职,一身轻闲,悠闲从容中登台远眺,才能将这春日的美景尽收眼底。苏轼表面上叙述了自己无官一身轻的悠然自由,实际深深流露了遭遇贬逐,无法作为,一事不成的巨大苦痛。正因为如此,词人才会在此地久久徘徊,不愿离去,其实是那无论无何都挥之不去的烦忧在心头回旋,时时熬煎着他。结句为全词点睛之笔。功业不行建。故土无法还。两种相思,一种愁绪,纠结在一起,令词人辗转反侧,心如寒灰。 此词落墨于酒筵,中间写望乡,结穴于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反思,呈现出一个从向外观照而返听收视、反观内心的心敏捷动过程。由外向转而内向,是此词特色之一。而
13、此词则证明,东坡词横放杰出风格之外,更有内敛绵邈之一体。若进一步知人论世,则当时东坡之思想蕲向,实已从前期更多的向外用力,转变为更多的向内用力。 名家评点 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元丰三年(1080)谱云:“到黄(州)无所专心,辄复覃思于<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 苏轼的诗词带译文赏析解读3 【作品介绍】 南乡子晚景落琼杯是宋代词人苏轼的词作。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系作者在黄州临皋亭所作。词中描写一个春日傍晚的即景,上片写春日晚景,下片雨降复晴,思乡与人生的感慨表现的淋漓尽致。 【原文】 南乡子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
14、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释】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又名好离乡、蕉叶怨等。 晚景落琼杯:晚景,指夕阳之景。景,日光。琼杯,玉杯。此句应理解为景色倒影在酒杯当中。 照眼:刺眼。杜甫酬郭十五判官:”药里关切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成。“翠作堆:形容绿色之盛。 岷峨:四川境内岷山山脉北支,峨眉山傍其南。而眉山距峨眉甚近,故作者常以之代指家乡。如满庭芳词:”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
15、岷峨。“ 渌醅:美酒,此处与”葡萄“均喻江水清澈碧绿。语出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阳台:传在四川巫山。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此指歌女所处之所,亦即下句之歌台。 吹回:指风吹雨散。 落照:落日之光。杜牧洛阳长句二首之一:“桥横落照虹堪画。” 【白话译文】 夕阳漂亮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绿了。认得这杯中琼浆是家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溶化而来。初次看来,万顷的江水都似乎那尚未过滤的酒。 阳台山上春雨忽至,胡乱地洒在歌楼打湿了美人的粉腮。突然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乌云缝隙
16、中斜射出来,染红了半边天。 【创作背景】 元丰三年(1080)初夏作于黄州。罪系黄州的苏东坡,端起酒杯,就联系到了家乡,从而产生了思乡之情,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的。 【赏析】 词的首句谓:端起玉杯,只见落日斜照,青翠的云山倒映在酒杯中,把一杯玉液都染绿了。词人突然觉得,这杯琼浆是那样熟识,是那样有情,仿佛是老挚友似的。原来那碧绿的色调,和满江的春水相像,春水则是家乡的岷山、峨眉山上的积雪溶化而来的。 词的上片由倒影看到了天空,由酒的颜色而写到江水,由江水而想到岷峨,最终尽然认为江水就是酒,仿佛这个小小的酒杯可以盛下整个世界。如此独特的空间意识,正是苏轼旷达、宽广的胸怀的表现。 “春雨暗阳台
17、,乱洒歌楼湿粉腮。”用“暗”和“乱”写春雨,抓住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来得突然,使人们不及回避,才能打湿美人的粉腮。既有琼杯美酒,又有美人粉腮,这场雨好像扰乱了欢宴,真不是时候。但是,突然有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云缝中斜射出来,把半边天染红,碧绿的江水也被染红了一半,景色秀丽,更胜于前。 词的上片,由酒杯而云山,而江水,而岷峨,这是词人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词外在的逻辑。艺术联想和想象的动力是情感。罪系黄州的苏东坡,端起酒杯,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正是这种情感作为动力,他的联想才最终指向家乡岷峨即蜀中,才产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水这种奇妙的心理。思乡之情是词的上片的内
18、在逻辑。 词的下片描绘倏忽改变的自然景观,给人动荡不定、奇妙奇丽的感觉。在政治斗争中遭到挫折的苏东坡,对自然界倏忽改变的敏感,由此可见一斑。整个一首词神气贯穿、融为一体。思乡与人生的感慨尽得表现,正所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苏轼的诗词带译文赏析解读4 【作品介绍】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是宋代词人苏轼写的一首词。“鹊桥仙”本常用来写男女情爱之事,然此词却以词牌点写作时间,而反其意写友人之离别。 【原文】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注释】 鹊桥仙:词牌名,又名
19、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 陈令举:名舜俞,自号白牛居士,是宋宗时朝野名士。 缑(gu)山:在今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子指在缑山成仙的王子乔。 云渺(mio):高远貌。 痴(ch)牛騃(i)女:指牛郎织女。 凤箫声:王子乔吹笙时喜爱仿照凤的叫声。 时人:当时看到王子乔登仙而去的人们。 槎(ch):竹筏。 银河:天河。 尚(shng):还。 前缘:前世的因缘。 【白话译文】 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不像牛郎织女要下凡人间。皎洁的月光中停下吹凤箫,摆一摆手告辞人间去成仙。 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今日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 【创作背景】 熙宁七年
20、(1074年),词人与陈令举泛舟游常、把酒言欢,然而团聚日少,词人与陈令举依依惜别,便写下这首词送与他。 【赏析】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赞王子乔仙心超远,缥缈云天,不学牛郎织女身陷情网,作茧自缚。“缑山仙子”取西汉列仙传中关于王子乔的典故。传闻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喜好吹笙,若凤凰呜叫,常游于伊、洛,后来被道士浮丘功引上嵩山。三十余年之后,他见到桓良,日:“告我家,七月七日候我于缑氏山头。”到了那一天,果真乘一白鹤伫立在山顶,数天后方才离去。“痴牛骏女”不仅限于指牛郎织女,作者将其意大而化之,代指痴迷于俗世的芸芸众生。“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承接前文,进一步刻画王子乔超凡脱
21、俗的形象。王子乔吹箫奏凤凰之鸣,挥手告辞时人,乘鹤而去,令人欣羡。王子乔放浪形骸、超凡成仙的形象,和放弃仙位陷于情网的织女形成剧烈的对比,其表现词人渴望像王子乔一样能够遗世独立、羽化成仙的情志,也是词人对陈令举离别情思的开导之语。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借用晋人遇仙的神话故事,比况几位友人曾冲破清澈的银浪泛舟而行。“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写欢甚少,转瞬即面临离别,“相逢一醉是前缘”写六客之会,“风雨散、飘然何处”写挚友分袂,各自西东,“一醉是前缘”含安慰之意,“飘然何处”蕴含感慨无限。 上阕紧贴词牌原意,写七夕为友人送别。下阙用晋人遇仙的典故入词,写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及
22、离别的感慨。全词不但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写送别的友情,而且紧扣七夕,用潇洒自然、高远旷达的情感来取代内伤心苦,令人感到词人潇洒飘逸的情怀脱离世俗之外。 名家点评 南宋诗人陆游渭南文集:昔人作七夕诗,率不免有珠栊绮梳惜别之意,唯东坡此篇,尽然是星汉上语,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现代文学家姜书阁论苏轼词的源和流:这里没有儿女惜别之意,飘然高举,高情连云,用星汉上语放怀歌颂,真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 苏轼的诗词带译文赏析解读5 【作品介绍】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词中抒发了作者以顺处逆、旷达乐观而又略带惆怅、哀愁的冲突心境。词人以诗的意境、语言和题材、内容入
23、词,紧扣重九楼头饮宴,情景交融地抒写了自己的胸襟怀抱。 【原文】 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yu)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注释】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又名好离乡、蕉叶怨等。 重九: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涵辉楼:在黄冈县西南。宋韩琦涵辉楼诗:“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山光遍轩楹,波影撼窗牖。”为当地名胜。苏轼醉蓬莱序
24、云:“余谪居黄州,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西霞楼。”徐君猷:名大受,当时黄州知州。 水痕收:指水位降低。 浅碧:水浅而绿。 鳞鳞:形容水波如鱼鳞一般。 破帽句:晋书孟嘉传载孟嘉于九月九日登龙山时帽子为风吹落而不觉,后成重阳登高典故。此词翻用其事。 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 尊:同“樽”,酒杯。 休休:不要,此处意思是不要再提往事。 明日句:唐郑谷十日菊词:“节去蜂蝶不知,晓庭还绕折空枝。”此词更进一层,谓重阳节后菊花凋萎,蜂蝶均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故其与王定国中提到此句。 【白话译文】 深秋霜降季节,水位下降,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酒力减退了,才觉
25、察到微风吹过,让人觉得凉飕飕的。破帽却多情留恋,不愿被风吹落。 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忧,打发时间而已,世间万事都是转瞬成空的梦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痴迷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1082年)重阳日郡中涵辉楼宴席上为黄州知州徐君猷而作。 【赏析】 词的上片写楼中远眺情景。首句“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描绘大江两岸晴秋景象。江上水浅,是深秋霜降季节现象,以“水痕收”表之。“浅碧”承上句江水,“鳞鳞”是水泛微波,似鱼鳞状:“露远洲”,水位下降,露出江心沙洲,“远”字体现的是登楼遥望所见。两句是此时此地即目之
26、景,勾画出天高气清、明丽雄阔的秋景。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此三句写酒后感受。“酒力渐消”,皮肤敏感,故觉有“风力”。而风本甚微,故觉其“力软”。风力虽“软”,仍觉有“飕飕”凉意。但风力再软,仍不至于落帽。此三句以“风力”为轴心,围绕它来发挥。晋时孟嘉落帽于龙山,是唐宋诗词常用的典故。苏轼对这一典故加以反用,说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抵死不愿离开。“破帽”这里具有象征隐喻意义,指的是世事的纷纷扰扰、官场的勾心斗角。作者说破帽“多情恋头”,不仅不厌恶,反而深表喜悦,这其实是用戏谑的手法,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可奈何。 下片就涵辉楼上宴席,抒发感慨。“
27、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两句,化用杜牧重九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句意。“断送”,此即打发走之意。政治上所受重大打击,使他对待世事的看法有所改变,由忧惧转为达观,这乃是他黄州时期所领悟到的安心之法。 歇拍三句申说为何要以美酒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是化用宋初潘阆“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句意。“明日黄花蝶也愁”反用唐郑谷咏十日菊中“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句意,意谓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已非今日之菊,连痴迷菊花的蝴蝶,也会为之叹惋伤悲。此句以蝶愁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此时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这
28、与苏轼别的词中所发出的“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古今虚名”等慨叹异曲同工,表现了苏轼后半生的生活看法。他看来,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瞬成空;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假如命运不允许自己有为,就饮酒作乐,终老余生;如有机会一展理想,就努力为之。这种进取与退隐、主动与消极的冲突双重心理,在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苏轼的诗词带译文赏析解读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2页 共22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