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身医学45272.pdf

上传人:得** 文档编号:84900342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0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心身医学4527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心身医学4527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心身医学4527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心身医学45272.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心身医学 摘要:心身医学是将人看作是既有躯体又有脑及心理活动并且和环境密不可分的具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的人,用整体的观念来诊治病人的疾病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一门学问。本文对心身医学进行讨论,并试图借助各种方法、手段,促使形成积极的心身互动关系,以利于守住健康、防范疾病或促使康复,使生存质量改善。关键词:心身医学;心身互动;诊断;治疗 正文:心身医学是一门以整体的人为对象的交叉边缘学科,最直接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研究在人类疾病的产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的躯体-心理-社会交互作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激烈的工作竞争,导致我们处于紧张状态,这些紧张状

2、态必然导致人体基本功能的失衡,产生种种不适状态和生理性疾病,我们把这类紧张状态病统称为现代文明病或心身疾病。我们只要有情绪上的变化,必然会伴随发生躯体上的变化。比如,每当紧张恐惧的时候,就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冷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血压也会升高等,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生理反应,久之,就可能造成躯体上的损害,使某些脏器发生病理性的变化。近年来,心身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心身疾病及心身医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 心身医学的由来 心身医学科学体系确立于 20 世纪 30 年代。至今有 80 年左右的历史。西方医学最早对心身关系的认识是与西方哲学中灵魂与肉体的本质及相互关系的认识分不开的,而文

3、艺复兴运动及自然科学、生理学及生物学、化学及边缘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西方医学对心身关系的认识。而在中医理论中,早在 2000 年前典籍中即有精辟论述,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有“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喜伤心”、“忧伤肺”等情志内伤学说。并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心病须要心药医”等。其内容涵盖了中医心身思想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护理及养生等诸多方面。2 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 人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人体,由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体验,刺激下丘脑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胃肠蠕动减慢或紊乱,

4、血糖升高;同时释放神经激素,引起功能代谢的广泛改变。中医历来以心身为一体,其“形神合一论”是情志理论的基础,黄帝内经中对心身疾病的理论和实践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认为心身疾病与脑和五脏的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指出,五脏各藏其神,并把脑的功能从属于五脏,指出五脏与神密切相关,内脏功能失调的同时,情绪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如“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同时,外界刺激也可引起内在情绪的变化,倘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则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其基本病机在于气机失常,气机紊乱是普遍存在的,是最为基础的病机,气对于整个生命活动来说至为重要,也可直接伤及脏腑,以心、肝、脾为常见,或致精血亏损,或生癖生痰,最终出

5、现躯体症状,或使原有的躯体症状加重。3 心身疾病的病因 现代心身医学认为心身疾病是一种多因多果的疾病方式,根据心理生物学研究,从大体角度来看,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三项形态学意义上的心理生理中介机制。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对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生物学反应、以及不同生物反应过程涉及不同的器官组织,因而不同的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生理中介途径。心理生物学研究也重视不同种类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其在不同遗传素质个体上的致病性的差异,如紧张劳动和抑郁情绪,可能产生的不同心身反应过程,因而不同心身疾病的发生也可能与特定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中医认为心身疾

6、病的原因主要为情志所伤。若是七情太过或不及都会伤及相应脏腑而出现躯体疾病,反之,脏腑病变也可引起相应的情志异常。情志活动的异常可使机体气机发生紊乱:“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凉则气乱”。此外,体质因素、不良人格、社会因素及其它如饮食、劳倦失常和体内代谢产物均可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其病机为气机紊乱、脏腑失调、伤精耗血、聚痰成癖、神志失常,其中气机紊乱是中医心身疾病的核心病机。4 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现代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为明确躯体症状,寻找心理社会因素并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再排除躯体疾病和神经症的诊断。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但

7、对于具体病例,则应各有侧重。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例如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综合的生物性救助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也应对那些有严重焦虑和恐惧反应的病人实施床前心理指导;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次,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例如更年期综合征和慢性消化性溃疡病人,除了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应重点作好心理和行为指导等各项工作。5 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预防也应同时兼顾心、身两方面;心理社会因素大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作用才会

8、引起心身疾病,故心身疾病的心理学预防应从早做起。对于那些具有明显心理素质上弱点的人,例如有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向者应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加强其健全个性的培养;对于那些有明显行为问题者,如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等,应利用心理学技术指导其进行矫正;对于那些工作和生活环境里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应及时帮助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对于那些出现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应及时帮助加以疏导。至于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如高血压家族史或已经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如血压偏高)等情况者,则更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结语:在现实生活中心身疾病十分常见,像我们所熟悉的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疡,以及某些肿

9、瘤等都与心身疾病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心身疾病纯粹只是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研究显示,这些心理因素还要通过机体内部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系统、遗传因素、免疫系统等机制才能起到作用。所以,我们应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心理平衡,乐观豁达,经常与身边积极乐观的好友沟通交流,从而避免患上心身疾病。参考文献:1 徐斌,王效道主编.心身医学.第 1 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1-10.2 吕路线.重视心身疾病的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6.3 董湘玉.心身疾病的概念及中医理论对心身疾病的认识.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23:1.4 程瑞艳.心身疾病概念及临床研究.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