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初中学科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32696.pdf

上传人:得** 文档编号:84897854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PDF 页数:37 大小:4.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下半年初中学科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3269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20下半年初中学科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3269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下半年初中学科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3269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下半年初中学科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32696.pdf(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0 下半年教师资格统考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7.编制数学测试卷的步骤一般为().A.制定命题原则明确测验目的编拟双向细目表精选试题 B.明确测验目的制订命题原则精选试题编拟双向细目表 C.明确测验目的编拟双向细目表精选试题制订命题原则 D.明确测验目的制订命题原则编拟双向细目表精选试题 8.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用到的数学方法主要是().A.降次 B.放缩 C.消元 D.归纳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5 分)15.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分析已经深入

2、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实例阐述在中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分析能力的意义.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20 分)16.案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八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下面是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一)教师甲 在讲授中位线定理这一内容时,利用“数学软件-A”,作了两次测量,一次是验证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另一次是验证顺次连接四边形的中点所围成的图形为平行四边形.教师甲发现,当他让学生动手测量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懒散地坐着,没有刚开始接触该软件时那样积极;课后教师向几位学生询问情况,有学生说这两道题书上都有结论,早就看过了,再去测量是不是有点儿傻?(二)教师乙 教师首先让学生探究问题,

3、如图 1,五边形 ABCD 中,点 F、G、H、I 分别是 AB、BC、CD、DE 的中点,J、K 分别是 FH、JI 的中点,AE 与 JK 有什么关系?学生们马上打开“数学软件-A”进行测量,很快发现 AE=4JK,能不能证明发现的结论呢?学生们没有一点头绪;教师提示说当遇到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进一步先解决容易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去研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顺次连接四边形中点所围成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个问题,经过师生的共同研究,取 AD 的中点 C 后,学生不仅验证了 AE=4JK,而且高兴的发现 AE 和 JK 还存在平行关系,如图 2.问题:(1)请分别对教师甲和教师乙的教学进行

4、评价;(2)请画出适用于本节课教学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的示意图(图中辅助线用虚线表示);(3)结合本案例,请谈谈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作用.六、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30 分)17.针对“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课完成下列教学设计.(1)写出教学重点;(2)设计新知识(性质均分)的导入和探索过程;(3)设计一个运用分数基本性质的问题,并给出解答.12.【参考答案】(1)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教材内容在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以及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3)三维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5、态度、价值观目标.(4)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根据对教材学情和目标的分析,确定本单元教学重难点,各节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划分课时.(5)分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应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评价,教学反思.(6)单元测试设计:注意题目难度梯度,有区分度.(7)教学评价设计与教学反思:对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学设计有效性进行评价,针对问题反思并提出改进措施.13.【参考答案】(1)实数的运算:是初中数学运算的基础,主要包括实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一般会结合根式、绝对值和幂的运算.(2)整式的运算:主要包括整式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涉及合并同类项、运算法则、平方差和完全平方

6、公式、因式分解.(3)分式的运算:主要包括分式的化简和解分式方程.(4)方程的运算:主要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5)不等式的运算:主要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 分)14.【答案】敬请期待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5 分)15.【参考答案】数据分析是研究随机现象的重要数学技术,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也是“互联网+”相关领域的主要数学方法,数据分析已经深入到科学、技术、工程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中学阶段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提高获取有价值

7、信息并进行定量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适应数字化学习的需要,增强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形成通过数据认识事物的思维品质,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20 分)16.【参考答案】(1)教师甲没有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顺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借助信息技术,学生直观观察,可以获得一定的结论,之后再让学生自行测量就会给学生一种先难后易的感觉,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也很难继续对知识产生兴趣.教师乙先是借助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发现不能用已有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此时教师提出,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从三角形中位线定

8、理和四边形中点构成平行四边形入手,结合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直观观察,更好的理解.这位老师的借助困难的问题引出学生想要学习的欲望,再用简单的问题给学生信心,最后借助信息技术,呈现与五边形有关的问题,水到渠成,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3)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它可以更好、更便捷展示绘制图象,图形的运动过程,数据的呈现与随机模拟结果等教学环节.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画出更加的准确的图形.同时本节课定理的证明主要需要的就是三角形底边与中位线之间的数量关系与平行关系.首

9、先,利用几何画板可以轻松地测量出线段的长短,这要比手动画图更加准确;而平行关系的证明,则可以通过对应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证,几何画板可以直接标注出角的大小,方便学生观察直接得出结论.同时,定理的证明并不依赖于一个图形得出,使用几何画板可以改变三角形的形状,方便学生得出一般结论.但是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应该注意使用的时机和程度,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对数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在实际操作中不好实现的作图问题或者是较多数据的呈现,注意不要太过于依赖信息技术而忽略的自身的讲解,避免分散学生太多的注意力,要注意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好地教学环境.六、教学设计题(本大

10、题共 1 小题,共 30 分)17.【参考答案】(1)教学重点:分式基本性质及探究过程,以及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2)导入环节:回顾分式的概念、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不能为 0.我们知道分数的分母也不能为 0,那分式还有其他类似分数的性质吗?引出课题.1.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1.教学李白行路难,教师安排学生整理能够表现雄心壮志的古代诗词。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A.曹操观沧海 B.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C.杜牧泊秦淮 D.李商隐无题.

11、相见时难别亦难【参考答案】A 2.教学中国的拱桥教师围绕“非凡只会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A.汪曾祺昆明的面 B.宗璞紫藤萝瀑布 C.叶圣陶苏州园林 D.梁启超最苦与最乐【参考答案】C 3、暂无 4、暂无 5.教学文言文复习课,教师举例说明一-些字词的使动用法,下列例句适合的是()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思元书)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柳宗元XW B.Z 能形成碱性氧化物 C.氢化物的稳定性:ZWY D.W 的某种氧化物有漂白性 11.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主学习不需要老

12、师的指导 B.接受学习没有价值 C.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D.合作学习就是主动学习 13.在质量守恒定律当中,下列是属于情意目标的是()。A.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B.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C.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D.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14.在化学平衡当中,我们常用“等、动、定、变”,用这四个字来去表示化学平衡特征。它当中体现的化学学科的思想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相统一;结构与性质相统一相结合 A.B.C.D.15.在教学设计当中,需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学情分析不包括的是()。A.知识基础 B.学习方法 C.教学策略 D.学习动机 16.“授人以鱼,不

13、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体现了我们的化学教学当中,不能只注重()。A.化学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 D.培养学生品德 17.暂无。1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重视发展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条件较好的学校,要努力开展实验,鼓励多做实验 B.在初中阶段,教学条件受限的学校可以选择 3 到 4 个典型实验 C.鼓励开展家庭实验和微型实验 D.环境保护和实验安全教育 19.在化学教学当中,化学教学思想当中()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A.科学思维相统一 B.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统一 C.发展实验探究和启迪思维相关的 D.掌握能力和发展双基 20.暂无。二

14、、简单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21 题 12 分,第 22 题 13 分,共 25 分)21.在课标中,课程目标化学是发展学生能力,右图为溶解度曲线图(氯化钠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图 60 摄氏度 60g)(1)从右图中你能能获取哪些信息?(2)请简述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图表用的优点。22.材料:化学概念学习可以有概念形成策略,概念同化策略,概念图策略。概念形成策略包括三个阶段。(1)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简述概念形成策略的应用。(2)简述概念同化策略,概念图策略的主要内容。三、诊断题(本大题 1 小题,15 分)23.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

15、于瓶内空气体积的 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B.C.D.(1)这个选项应该选什么?(2)学生为什么会选错?请逐个分析。(3)学生学会了什么知识与技能?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 1 小题,共 20 分)24.学生在物理中已经学习过分子和原子,老师让他们回忆了一下,有 3 个同学说,一个同学说可能是花香,

16、另外一个是扩散,第三个是两个铅块放在一起久了,会融在一起;老师带领他们做了 3 个实验,实验 1:在盛有烧杯的水中加入氨水;实验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氨水、再加入酚酞;实验 3:用一个大的玻璃罩罩住两个小烧杯,其中一个烧杯中放放浓氨水,另外一个烧杯中放酚酞溶液。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以及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有同学问:为什么用大玻璃罩罩住两个小烧杯,其中一个变色,另外一个不变色?老师建议学生课下查阅资料。(1)分子和原子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2)老师做三组实验的作用是什么?老师用到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3)老师用到了什么教学理念 五、教学计题(本大题 1 小题,共 30 分)2

17、5.材料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材料二、材料三、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溶质和溶剂。(1)实验 9-5 和实验 9-6 的教学作用是什么?(2)根据上述材料,写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不少于 300 字)2020 下半年教师资格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答案解析 二、简单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21 题 12 分,第 22 题 13 分,共 25 分)21.【参考答案】(1)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缓慢增加;T24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2)结果及变化趋势简洁明了。具有直观、形象

18、、生动、具体等特点。统计图可以使复杂的统计数字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比较;便于理解数据关系。可直观展示统计信息变化规律,便于知识挖掘和直观感受信息结果。22.【参考答案】(1)概念形成策略的一般步骤为: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 呈现实例:利用教材中红磷的燃烧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两个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再利用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实验探究,发现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得出相矛盾的结论,分析原因是因为有气体生成,且为开放的空间,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确认概念:动画展示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微

19、观示意图,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呈现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发展思维技巧:通过例题讲解判断质量守恒的方法。如: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质量不变等。(2)概念同化,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它的基本形式包括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概念图策略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够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化学教学中构建“概念图”的具体策略是:设计先行组织者,

20、帮助学生衔接知识、疏通思路;组织概念网络,促进新旧知识同化;反思评价,修正、发展知识结构;变式练习应用概念,强化理解。概念图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化学知识认知结构,从而使其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由“学会”转为“会学”。三、诊断题(本大题 1 小题,15 分)23.【参考答案】(1)正确答案为 D。(2)学生选错可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实验中所取红磷的量不足时,会导致装置内氧气不能全部消耗,因此使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不正确。没能准确的分析没有塞紧瓶塞造成的后果,也就没能分析得到若未塞紧瓶塞,实验装置漏气,会使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

21、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不正确;没能分析清楚实验前若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造成的后果,因为弹簧夹没有夹紧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大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不正确;分析时,没能清楚插入燃烧匙太慢的后果,也就没有意识到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不正确;以上即为学生选择错误的可能原因。(3)通过本道题,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有: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大约为五分之一;进行该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比如必须保证红磷过来以保证氧气消耗完全,为了避免集气瓶中气体逸出,操作必须要快一些;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以根据这一现象

22、判断压强的变化情况,同时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学习到的技能如下:实验仪器的组装与气密性检验技能;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基本实验操作,比如红磷的点燃操作、弹簧夹的使用等;实验探究与质疑能力,能够根据实验自主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并且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经过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之后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改善;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 1 小题,共 20 分)24.【参考答案】(1)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是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的第一步,该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

23、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此外,改部分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2)实验 1 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是对比方法的引导;实验 2 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是知识的铺垫。这样可以降低探究的难度。实验 3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以上实验探究过程中才

24、用了实验、对比、分析、归纳、抽象等科学方法。(3)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教师在讲授时并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将分子的性质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从而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同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由学

25、生自主学习,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五、教学计题(本大题 1 小题,共 30 分)25.【参考答案】(1)第一、【实验 9-5】和【实验 9-6】能够建立教学逻辑体系。首先,通过【实验 9-5】和【实验 9-6】来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结合实验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然后,结合【实验 9-6】中硝酸钾晶体的析出介绍了结晶现象。最后,结合【实验 9-5】【实验 9-6】,总结了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第二、【实

26、验 9-5】和【实验 9-6】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其中【实验 9-5】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而【】实验 9-6】能够说明温度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影响。第三、实验教学符合新课标的探究理念,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实验探究,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理解其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2.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加强对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以致用。3.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中,感

27、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体会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较强的联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含义。【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 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在水中不断的加入糖会有什么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不再溶解的现象?(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9-5、9-6 实验。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实验::按照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教师总结:结合上述实验现象,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教师提问:请学生根据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义的理解,对上述实验中溶液的状态试着举

28、例说明。学生回答:向盛有 20mL 水的烧杯中加入 5g 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 5g 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只有部分溶解,此时是饱和溶液。然后再加入 15mL 水,因为又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所以此时为不饱和溶液。教师提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学生回答: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加入溶质;降温;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增加溶剂;升温。教师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三)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在大箩卜上挖一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将食盐水倒出来,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在倒出的溶液中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原溶液中溶剂多了 D.原溶液中溶质少了【答案】AC。(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作业:思考“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