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古诗鉴赏:情景关系(师)13427.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古诗鉴赏:情景关系(师)13427.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诗鉴赏:情景关系【知识解说】意象与意境 意象内涵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基本要素,是作者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作者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思。意象构成凡是蕴含着作者主观情思的物象都可称之为意象,包括人物形象、自然景物与景象以及一切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其中,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主要指,通过历代诗人的反复提炼与长期沉淀而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象征体,以表达某种特定思想情感的事物。(狭义上的意象偏指于此)大致包括:自然风物(如柳、荷、梅、明月、春风、白云、流水、落叶、落花、梧桐、芳草等)灵性之物(如杜鹃、鹧鸪、白鹭、哀鸿、沙鸥等)生活物品
2、(如杜康、琴瑟、琵琶、羌笛、寒砧等)地点场景(如关山、玉门关、长亭、南浦等)意象呈现方式在一句或一首诗中,意象可以单用,可以群用(即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可以静态呈现,可以动态呈现,也可以动静结合呈现。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动静结合,纷至沓来,极写诗人登高所见的空阔苍茫景象,为写“万里悲秋”营造苍凉背景。又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船、雪、渡、马、风、关,六种意象,静态呈现,名词铺排,如锦在列,静中显动,于时空交错中,勾勒一幅秋冬代序、水路交替、戎马倥惚、征战不休的军旅生活的鲜活画卷,寄寓诗人满腔的报国豪情,为写
3、壮志难酬之“愤”蓄势。意象作用或展现背景,或营造氛围,或寄托情志,或创造意境,赋予诗歌以生动形象而含蓄蕴藉的艺术魅力。意境与意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意象和意境,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与鉴赏活动中两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两者都是将情与景结合起来所创造出的文学审美载体。不同的是,意象中的“象”可以指相对单个而独立的客观物象,意境中的“境”则是整体意义上的客观境象。具体区别在于:意象“意以象显”,即作者的主观情思借助于客观物象(广义)显露出来,为抒写情志起到隐喻、暗示或象征等作用。因此,意象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浓缩与提炼,是作者将主观情思投注于客观事物的外化。对诗中的意象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的局部分析和把握。意境“
4、意与境谐”,即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的有机融合,产生出一种令人陶醉的艺术境界。对诗中的意境一般只能作整体上的把握与感受,诸如清新、优美、壮阔、恬淡、悠远、深邃、奇丽、悲壮等就是对诗歌意境的总体概况。顾祖钊文学意境的特征一文谈到意境创造的三个重要特征: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是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境并茂等三种不同的情景交融类型。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其中“实”即实境,指诗中真实描写出的景、形、境;“虚”即虚境,指诗中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是韵味无穷。就是指在意境中蕴涵着的某种美的因素,给人以咀嚼不尽的美感。古诗中的景分为两大类,一是乐景,一是哀
5、景;情也分为两大类,乐情和哀情。于是,景与情便构成四种关系: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属于正衬,一般直接叫做借景抒情;属于反衬,叫做以乐景衬(写)哀情、以哀景衬(写)乐情,反衬的效果是“更增一层哀”“更增一层乐”。情景关系题的一般答题步骤:指出情景的关系+描述所写景物+概括营造出的意境+表达作者什么情感。【例题精讲】(19 春考真题)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唐)包何 郎官休浣怜迟日,野老欢娱为有年。几处折花惊蝶梦,数家留叶待蚕眠。藤垂委地萦朱履,泉长侵阶浸绿钱。直到闭关朝谒去,莺声不散柳如烟。注郎官休浣怜迟日:郎官,指程员外;休浣,官吏按例休假;迟日,指春日。有年:丰年。绿
6、钱:青苔。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2 分)A.“几处折花惊蝶梦”承上“郎官休浣怜迟日”句。B.“数家留叶待蚕眠”承上“野老欢娱为有年”句 C.联中“惊”“待”两字,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D.颈联中写到藤蔓“萦朱履”,融入了人的情感。2.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B 评分说明:答 B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2 分)A.雄浑悲壮 B.闲适清雅 C.哀怨凄婉 D.平淡自然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画线句。(4 分)答案示例:“莺声不散柳如烟”一句,写程员外离开的时候,莺声萦绕不散,绿柳烟笼雾罩,诗人不直接从程员外落笔,而是赋景物以深情,通过写黄莺绿柳不忍
7、与程员外分别,来含蓄地表达他对东郊春景的喜爱和留恋,新颖别致,饶有余味。评分说明:诗句的理解 1 分;赏析 3 分 【巩固提升】(21 二模静安区)踏莎行初春(清)徐灿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注春魂:春日情怀。本词作于明亡入清时。金衣:指黄莺。月痕:月影,月光。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暗写无人赏识其歌喉的寂寞)。(2 分)A.起句点明时令尚在早春时节,梨花还没有开放,百草刚刚发芽。B.“晶帘”句写水晶帘寂然空垂,无人掀动,触发词人愁思渺渺。C.“金衣”句明写莺声悦耳,暗
8、写词人渴望挣脱牢笼、奔向自由。D.全词借景生情,含蓄地抒发了兴亡之感,带有浓厚的民族意识。2.填入下阕“碧云犹旧河山”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A )。(2 分)A.叠 B.隐 C.画 D.藏 3.前人评价此词“于念旧伤离之中,寄沧桑之叹”,请据此赏析下阕情景相融之妙。(4 分)下阕首先以景物点明春愁原因:不见故国,没有归舟,唯见落日、江流不尽;“夕阳”“江水”暗示前 朝没落,“扁舟何许”暗含词人精神无着落之痛,(2 分)尾句词人祈求月亮不要将“旧河山”照亮,免得触动内 心痛楚,这个典型的景物最为深切委婉,写尽易代之悲。(2 分)赏析:这首词上片即景叙情,情致委婉。词起端就显示出心灵的酿化,在宽笔
9、叙景之中传递着一股哀怨莫名的感情。浅草萌绿,梨花皎皎,整个北国的春天刚刚开始着色,而女词人的心灵中却已经是漫天飞絮(难以收拾的情感的弱絮)。这里的用笔微妙无比,“芽”字名词动用,尖颖而又空灵;“未雨”是指梨花尚未经春雨的洗礼,还是指梨花还没有乱落如雨,发人遐思;“春魂作絮”的联想,也给人奇幻空灵之感。是什么促使她产生浓郁迷离的哀怨之情。接韵曲折地传递出她心中的苦味感怀:纵然自己在水晶帘后幽幽等待所爱者的知遇,他也是不知此情。这里的典故化用十分巧妙,词人化用的是李白玉阶怨中表现妇人空闺之怨的诗句:“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写自己等待的寂寞,“为谁”一问,尤见出其怅望怨抑的心态;接着又表明触目所
10、见,只有帘外黄莺飞上樱桃树的景象。自打唐人金昌绪写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之后,黄莺在闺怨诗词里,就成了最为常用的一个抒情“道具”,词人在此借它写意,本有“俗套”之嫌,不过若细细体味,就会感受到,她之所以用唐明皇称呼黄莺鸟为“金衣公子”的典故而不直呼此鸟,似别有深意:“金衣”者,“公子”之谓也,人之谓也。于是,一方还在水晶帘后深情地等待,一方却早已如鸟般轻盈飞上别的枝头,这种鲜明对比令人心中惨痛。在明清易代之际,它不仅写出了词人的一己之悲,即与再仕新朝的丈夫在政治节操上的分歧,而且也写出了对她刺激甚深的易代风景,即一批明朝的旧臣,不顾“臣节”,不恋旧朝,却为了自己的
11、利益纷纷仕清。这样的意思,妙在并不成为发露的政治批判,若有若无的含藏之中,词的滋味反而更耐回味。可见曲笔写情胜过直笔。下片明写自己的心意所向,词味深厚。过片直书胸怀,表明了词人的心灵选择,是在那“茫茫”的“故国”之中,做一个扁舟自远的世外人。这就无意中对于贪恋禄位的“金衣公子”们做出了否定。这里的“故国”一词具有双重意思:一是指她那处于烟水江南中的故乡,一是指已经破灭了的故明王朝。“茫茫”一词,写尽了她身不由己的感慨与茫然;“何许”一问,也显示了她因故国无地、无处可隐而生的伤痛感。在“夕阳一片江流去”的时空大背景下,因易代而生的哀愁和心绪微茫的惆怅,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令人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操
12、行清慎的才女所体验着的易代之痛、兴亡之感如江水一样平远渊深。这里“夕阳一片江流去”无疑是与李后主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义相近的语句。结拍于触景生情的感慨中,复掉头凝视,写自己于无可盼望中的盼望,无可坚守中的坚守。宋代遗民词人王沂孙曾经在眉妩新月一词的结拍感慨道:“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徐灿翻用此典故,表明在那碧云遮覆的深处,还有一角河山是“旧山河”,是属于“故国”的,她祈求着,那照临人间的月痕,把所有的角落(也包括碧云外的旧山河)都不留余地地照亮。这里措意极隐微,明清易代之际,各地的抗清义士曾经彼伏此起地进行过军事上、政治上的反抗,星星之火,虽未燎原,但却给词
13、人心中带来过隐隐的安慰和希望。这里对于“旧山河”的感情,就透露出了这一线信息。义士抗清的爝火,也点燃了包括词人在内的一代具有遗民情怀的人士的共同心火。此词措意窈深而感情浓郁饱满,结构曲折而笔触灵动优雅,用典巧妙地表达了不便言说的心语,是徐灿的代表之作。(21 二模嘉定区)秋怀(其二)(唐代)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注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1 分)A.本诗是一首五言古体叙事诗。B.本诗着重写诗人秋夜的感受。
14、C.本诗虚实相生摹写老病情怀。D.本诗情景交融意象新颖独特。2.以下评价最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 )。(2 分)A.沉郁峭拔 B.清新流畅 C.深沉刚劲 D.含蓄委婉 3.“老客”主观感受融入全诗景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加以赏析。(5 分)答案示例:本诗开篇描写秋夜月色凄冷、交代“老客”志气单弱,情感基调贯穿全诗景物。起句写月色,将视觉化为触觉“颜色冰”,月色幽冷森寒使老而漂泊的“老客”越发感到意气单弱,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互相渗透;三四两句写秋夜的风和露,露冷得寒意侵人,轻微的露滴声惊破诗人梦境,以梳齿梳骨喻寒风冷冽、锋利,程度深重,意象、动词、喻体的选择带有老客苦寂难眠、冷上加冷独特强烈的个
15、体体验。结尾两句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音,梧叶已枯枝干不失峥嵘,秋风掠过发出悲声,梧桐枯萎不失刚硬,含有老客自悲自失但并不颓丧绝望的心态。全诗将“老客”衰老、病痛、寒冷等精神失意、生理不适的主观感受与景物融合,营造了孤寂、冷峻、峭拔的意境氛围。赏析: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秋怀十五首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老伤病叹愁的诗歌,而以第二首写得最好。在这首诗中,诗人饱蘸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境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第二首诗从秋月写起,既是兴起,也是比喻寄托。古人客居异乡,一轮明月往往是倾吐乡思的旅伴,“无心可猜”的良友。而此
16、刻,诗人却感觉连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与月为伴的“老客”诗人自己,也已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景况凄凉。“老客”二字包含着他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而一个“单”字,更透露着人孤势单的无限感慨。“冷露”二句,用语精警形象突出,虚实双关,寓意深长。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这是此二句寓意所在。这两句在语言提炼上是下足功力的。如“滴”字,写露喻泣,使诗人抑郁忍悲之情跃然而出;又如“梳”字,写风喻忆,令读者如见诗人辗转痛心之状,都是妥贴而形象的字眼。“席上”二句写病和愁。“印病文”喻病卧已久,“转愁盘”谓愁思不断。“疑虑”
17、二句,意思是说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这纯是自我宽慰,是一种无聊而无奈的开解。最后,提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况的形象:取喻于枯桐。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寄托着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和悲哀。史评孟郊“为诗有理致”,“然思苦奇涩”(新唐书孟郊传)。前人评价孟诗,也多嫌其气度窄,格局小。金代元好问说:“东野(孟郊字)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论诗三十首)即持这种贬薄态度。这些评价并不公允。倒是讥笑孟诗为“寒虫号”的苏轼,说了几句实在话:“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二首)孟诗确实存在狭窄气弱的缺点,但其
18、抒写穷愁境遇的作品,不乏真实动人的成功之作,这首秋怀之二,即其代表。(20 一模黄浦区)鹧鸪天博山寺作 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御,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注该词作于作者 40 来岁遭谗落职之时。语出世记新话品藻,表达坚守自我的志向。语出杨雄法 言问神,表达不依附权贵之意。语出丐论:“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座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1.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词的一项是(C )。(2 分)A.激情昂扬 B.平淡闲逸 C.激愤深沉 D.幽默风趣 2.本词富于议论,也借助精选意象来表达思想情感
19、:全词四句中哪一句最能体观这一特点,请结合具体意象赏析。(3 分)“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一句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松”“竹”意象,既是“岁寒三友”也是花中“四君子”,表达在逆境中坚持高尚品德的君子形象。而“山”“鸟”隐逸者的意象,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也表达了作者的积愤之情,具体的意象把抽象的思想表达得更加具体感人。评分说明:所选句子及最高得分,第 1 句 2 分,第 2 句 0 分,第三句 1 分,第 4 句 3 分。3.词这种体裁,一般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本词却另辟蹊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 分)答案示例:本词不同于一般的写景抒情,而主要是记叙议论。上阕先总说厌弃官场、决意归隐
20、,随后立足无所追求的养生之道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下阕则写不愿改变本性、不愿依附权贵最终走向归耕,只能与花鸟松竹为友的人生行动;上下阕相照应,由人生态度到人生的具体行动,传达出作者表面超然而内心激愤积怨之情。赏析:这是一首宣泄厌弃官场、决意归隐的词章。按理说四十多岁正是人生建功立业之心最盛,最能奋发作为之时,然而词的开首两句却说:“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这两句应题,大意是说,他已经不再心向国都,不再在意天下国家之事了,只流连于博山寺和它周围的山水,使得它都厌于逢迎我了。辛弃疾显然不是果真作如此想的。他不会真的已经忘情于山水游乐,把北复中原的大志抛诸脑后。下边“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
21、过此生”两句,典出庄子,貌似超脱,要安于归隐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事实上,上片四句是怨辞反说,辛弃疾并非真正能安于闲适平淡的生活,置国家天下于不顾,只是当权者对他始终若即若离,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几乎二十年的时间里被闲置不用,素志不展。“材不材”,强调的是才。词人文武全才,不论在抗金战场,还是在文苑词坛,都如虎挪狮拏,龙腾象踏,但这样一位高才,却长期被废置闲居,报国无门。在这首词中,他字面上超然闲逸之词,实则包含着对当权者的激愤与积怨,只是不易察觉罢了。下片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本性去迁就别人,表现宁学躬耕者不屈其志而得真名的精神。过片起句表明心志:保持完我
22、,不屈附公卿而求取声名。下一句说人生历尽世事,到头来还是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词人南归以来,一直在地方官的任上转徙不停,一个“却”字,实又流露出对当政者的不满。最后两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意托于松竹花鸟,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其中或许也包含着对仕途人情的戒畏。松竹真朋友,花鸟好弟兄,只有他们不会让辛弃疾伤心失望。篇末承转,说明人世无君子可处,只好与松竹花鸟为友,无奈兼以自我开脱。(20 一模杨浦区)念奴娇题镇江多景楼 用坡仙韵(元)白朴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遥望石冢巉然,
23、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髪。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注金焦:金山,焦山。绀宇:寺庙。铁瓮:北山前的一座古城。石冢:东高官王的参军郭璞之墓,在金山下。龙荒:荒漠之地。郭璞曾有“桑梓其翦为龙荒”之叹。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 )。(1 分)A.念奴娇属于慢词。B.从题材看是怀古之作。C.题中“坡仙”即苏轼。D.本词的押韵并不规范。2.下列对本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3 分)A.“落日”“残”渲染苍茫荒凉的气氛,寄寓历史沧桑感。B.以“几点”状沙鸥之小,以沙鸥反衬雪地的茫茫一片。C.“天宝人杰”化用古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成语
24、。D.下阕运用典故,借郭璞的预言来慨叹生灵涂炭的历史。3.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4 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一轮明月从海门之上升起,作者发出一声长啸,意境开阔、浩渺苍凉,“一声长啸”寄托了词人对生灵涂炭的历史感慨与自己年华老去的悲慨悲凉,意蕴深长、耐人寻味。赏析:词的开头两句,总领全篇,意思是说,这里的江山实在太美了,登上楼头,尽情观赏,是平生的一大快事。这是由衷的赞美,也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东汉末王粲作登楼赋,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句,本词“江山信美”典出于此,但用意则别。“落日”以下五句,具体写登览所见的景物。句中的“绀宇”指寺庙。绀
25、,即天青色,一种深青带红的颜色。前二句写陆上。落日时分,太阳的余晖照耀在金、焦二山上,雄伟壮观的庙宇建筑群,本是一片天青色,现在却浮动着金黄的颜色,更显得森严肃穆。而北固山冈的前面,当年坚固的铁瓮城,历经兵火的破坏,风雨的剥蚀,只剩下荒废的残垣断壁。这两般情景,既展示出镇江山川的雄壮奇伟,又显现出它的历史沧桑感。后三句转笔写长江。江潮生成时,如云涌而来;潮落则奔腾的江水随天而去,都是波涛翻滚的壮观。而当波澜不惊时,点点雪白的沙鸥,在江上低飞狎游,又是一种悦目的景象。歇拍二句,作者一反物是人非的窠臼。他说,尽管漫长的历史给这里留下了一些荒颓的痕迹,但雄壮奇伟的江山依然如故,古往今来,英雄豪杰在这
26、里也层出不穷。因为这里本是“物华天宝”之地,也就必然“人杰地灵”,两者互为因果,是不会随着岁月的迁移而消磨掉的。应当说,这是作者饱览镇江的雄奇江山所激发出来的情感,也很符合社会历史的实际情形。词的下阙,转而重点抒发作者对历史变化,兴亡相替的慨叹。这种情怀是由“遥望”郭璞墓所引发出来的。前三句:金山下的簰山,相传东晋王敦幕中记室参军郭璞即葬于此,故称其墓为“石冢”。因为这里巉岩坚硬,并且位于江边,地理形势很独特,所以历经千年,不管人类社会发生什么样的劫难,郭璞墓都没有被人发掘,至今完好无损。显然,作者是以郭璞墓的完好,与人世间多次经历劫难作对比,感慨社会的兴亡。接着的两句,作者正面惊叹“桑梓龙荒
27、”,亦即国破家亡的社会巨变。而每当此时,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几度”一词点明作者所说的社会巨变曾发生过几次,实际上也就是概指六朝而言。写到此处,作者心中十分悲痛,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马上即以“往事休论”煞住,不再谈论人事沧桑,姑且饮酒浇愁。但刚端起酒杯,就照见了自己斑白的鬓发,兀然现出颓伤的形象和神态。感慨古今的满腔愁怨,托之于仰天的一声长啸来发泄。而正在此时,夜色降临,一轮皎洁的明月已经飞上了焦山之东江天相接的海门。这种环境,浩渺寥廓,悲凄苍凉,与作者的心境极为合拍。全词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了较大的想象余地。(20 一模徐汇区)渡青草湖 (南朝陈)阴铿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
28、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注青草湖:在湖南岳阳,北连洞庭湖。桃花:桃源县在沅水附近。杜若:香草名。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的句子。茅山:在江苏句容县,相传汉代有茅氏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巫峡:有巫山神女的传说。逗:停止。讵:犹“岂”。诗经 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一苇”指小船,“杭”即“航”。1.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B )(1 分)A.王之涣的凉州词 B.曹操的短歌行 C.柳永的望海潮 D.杜甫的登高 2.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2 分)A.“洞庭”一联点明时令
29、,勾勒出湖水浩渺的全景。B.“沅水”一联诉诸视觉与嗅觉,写出湘沅二水飘逸出尘的神韵。C.“带天”一联,写出湖面上巨浪滔天、浮光跃金的壮美。D.“行舟”一联借远处的扁舟与倦渡的飞鸟,展现出湖面的辽阔。3.作者擅长以景传情,抒写丰富的情感。请具体结合作品,对此加以赏析。(5 分)诗人描写青草湖春水潋滟、水势浩大的全景;又调动联想、想象,写沅水、湘流,写桃花、杜若,令人想到陶渊明与屈原等,又写茅山、巫峡的神话传说,使景物既有富有美感,又带有神奇的魅力。表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流露出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诗人又以湖面的浩渺辽阔,引发世路艰险、难以测度的人生感慨。结尾的反问句式也强化了忧虑情绪的表达。赏析
30、:“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该诗首两句,就近着笔,先写春季水涨时,洞庭与青草二湖连成一片;就在此时,作者张帆渡湖了。上句重写洞庭,下句重写青草,用“满”“平”二字,就将二湖春水涨满,连成一片,与岸齐平的浩瀚气势描绘了出来。“沅水”以下四句,扩展开来,描写此湖南接湘、沅,北有长江横贯而过的广阔博大。“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两句,把由西南而来的沅水和由正南而来的湘江,写得极为壮美。“桃花”本是用来形容春季水涨,亦即“桃花汛”的。这里着一“色”字,不仅把江水涨满的情景写出,而且为之着色,确为妙笔。“杜若”,着一“香”字,使人仿佛嗅到了沿江两岸带来的香气,可谓想像奇特。“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
31、这两句,写吞吐于此湖的长江,横贯东西。以上四句,是立足于青草湖,张开想像的翅膀,描绘其吞吐江河之气势,由于运用了“色”“香”“近”“长”等适用于视觉、嗅觉、感觉的字眼,就使那遥远的、联想中的景物如在目前。“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再回到实景,描写此湖的浩瀚壮丽。放眼望去,澄清的湖水与远处的碧天相接,水天相连,万顷碧绿;湖面上,水波粼粼,月光闪烁。这两句,正写出荆州记中所说的“青草湖,周回百里,日月出没其中”的壮丽。诗至此,似乎已可以结束了。但是作者的感慨还未说出。下面四句,即写其所见之特殊情景,以及所引发的感慨。“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是写其停舟所见之特殊情景。人之所以停舟,鸟之所以驻足,
32、除因湖面过大,不可一日渡过之外,大约是天色骤变,风涛将起的原因。见此情景,不禁引起心中的感慨。“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面对这广阔的湖面上风涛将起、船停鸟息的场面,自然想到:大浪滔滔,变幻莫测,这像一片苇叶般的小船,怎能渡过。这是在写乘船渡湖的实感,同时更是抒发了一个分裂时代,封建官员对世事的感慨。在这艰难的世事里,人生就如一叶小舟,颠簸于变幻莫测的滔滔波浪之间,前途难卜。全诗以清新流利的笔触,描绘了青草湖连接洞庭,融汇湘、沅,吞吐长江,连天映日的壮阁景象,抒发了在大浪中行舟的感慨和联想。写景壮阔优美,抒情委婉含蓄。(18 一模崇明区)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宋
33、代)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1.从体裁看,本诗属于 律诗。(1 分)2.下列各项对本诗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B )。(3 分)A.激越高亢 B.轻快自然 C.平易俗白 D.清婉秀丽 3.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往往营造失眠愁闷的境界。本诗却旧调翻新,拓宽诗境,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 分)本诗把五更时听到的雨打梧桐声说成最好的声音,一改前人借雨打梧桐抒发愁闷的惯例(1 分)。本诗写了作者秋夜梦中醒来,凉雨打湿衣襟,但他却不因“屋漏床湿”而忧愁(1 分),而是由此联想到溪流满注,进而
34、千里稻田因雨欣欣向荣,借雨打桐叶寄托此时内心的欣喜(1 分)。这一切源于作者将己心比农人之心,表达了与民同喜同乐,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由此拓展了诗境(1 分)。赏析: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首联写喜雨,从晚上下雨写起。“一夕骄阳”与“梦回凉冷”是鲜明的对比。诗人在闷热的天气中入睡,一觉醒来,白天烈日的余威已被全部扫除,代之以清凉舒适的夜风,原来天下起了大雨。这两句虽然是实事实写,但由原先
35、对气候的不满忽地改变成很满意,细微地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喜悦。诗人同时又选了“梦回”这一时刻,来表达自己这份心情,更加显出意外地惊喜这场雨,诗人已经盼望很久了。次联写对雨的感受,用江西诗派诗人的惯技,融化前人诗句为己用。出句“不愁屋漏床床湿”,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句;对句“且喜溪流岸岸深”,用杜甫春日江村“春流岸岸深”句。诗虽用前人成句,但贴切眼前景事,与首联一意相贯,在原句基础上加了“不愁”、“且喜”二语,在旧句上翻出了新意,达到了能生能活而自成佳句的要求。诗是写听雨,又形象地道出了盼雨的心情,也隐隐表示自己的喜雨不单单是因为大雨赶走了炎热,带来了凉爽,这就引伏第三联的情感,
36、也为尾联预留地步,所以元方回评说这联写得流动便利。第三联仍写喜雨。一句是想象之辞,说明自己喜雨,是因为这场及时雨,使庄稼能喝个饱,秋收有望;一句是以听雨打桐叶,寄托自己欣喜的心情。江西诗派学杜,在炼字上花工夫,尤注重虚字的锤炼。这联中的“应”字、“最”字,都下得很有精神,加深了句意。不过,出句的“千里稻花应秀色”,也见唐殷尧藩喜雨诗,不知是偶同还是有意袭用。钱钟书宋诗选注对这联的对句有独到的评价:“在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照例是个教人失眠添闷的境界,像唐人刘媛的长门怨说: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断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又如温庭筠 更漏子 词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37、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曾几这里来了个旧调翻新,听见梧桐上的潇潇冷雨,就想象庄稼的欣欣生意,假使他睡不着,那也是 喜而不寐。”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这句诗很有帮助。当然,说到底,这样的写法就是将旧事翻新,打破常规,也就是江西诗派要求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及“脱胎换骨”。尾联纯抒情,把原来的情感更转高一层,说遇到了这样的好雨,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如此高兴,更何况那些盼望丰收、渴求雨水的农夫们呢?诗用“犹”、“何况”数字承先启后,是故意通过自抑而达到高涨。正因为诗人没田,他的欢欣鼓舞才有更深的意义,他与民同乐的心意也完全表达了出来,所以清纪昀评说:“精神饱满,一结尤完足酣畅。”这首诗从谋篇到句
38、法,都是典型的江西诗派风格。但诗写得情真意切,所以不觉得峭硬。尤其可贵的是,江西诗派学杜,常常表现在技巧上;这首诗学杜,除技巧外,还学习了杜诗关心民瘼,注意在诗歌中树立自我形象,讲究诗格,所以更为成功。(18 一模黄浦区)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注参寥子:即僧人道潜,字参寥,精通佛典,工诗,苏轼与之交厚。公元 1091 年,苏轼应召赴京,赠此词与他。谢公:指谢安,
39、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不及归隐而病逝于西州门;他的好友羊昙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1.依照字数多少划分,本词属于(C )(1 分)A.小令 B.中调 C.长调 D.长短句 2.以下对上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2 分)A.写钱塘江潮涨与落,创设离别场景。B.“问”领起的内容,抒写内心忧伤。C.“斜晖”承上“潮归”,表现离情。D.“不用”以下的议论紧承前面写景。3.赏析本词气势雄放,意境浑然的特点。(5 分)词的上片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离合,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意境宏阔,表现超凡脱俗、达观超旷的心境,充分表现词人的豪情。下阕运用典故以
40、谢安自喻,盼望归隐“雅志”早日实现,进一步反映词人闲逸旷远的心态,以及交织着人生矛盾的悲慨和发扬蹈厉的豪情。赏析:此词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分合,充分地表现了词人的豪情。首二句写江潮“有情”而来,却终“无情”而归,似有情而实无情。“几度斜晖”的发问,又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地上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则是天地无情,万物无情。“俯仰昔人非”写人世转瞬万变,如同梦幻,这又是社会人生的无情。对此无情的人生,词人的态度却很乐观,“不用思量今古”,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因而他能超脱时俗,“白首忘机”。这种达观的思想,在苏轼词中表现得极为普遍,而在这首词中则更明显,词人俯仰天地
41、,纵览古今,得出的结论“一切无情”。因此,他的“忘机”,就带有深刻的了悟性。下阕写词人与参寥的友情。词人看穿了古今万物,无意去名利场上角逐,但他并没有完全忘世,更没有忘情,他对生活的爱是执著强烈的,他对友情是非常珍视的。回想起在西湖与参寥子和诗饮酒、饱览春山美景、谈禅说理、流连忘返的日日夜夜,词人不禁从内心深处对这位友人以知己许之“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以“诗人”称参寥,正反映出二人志趣的投合。苏轼才高学富,一般是不轻易许人的,但对参寥的诗,曾不止一次地赞赏。如参寥的诗句“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风薄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等,都是为苏轼所激
42、赏的。在诗歌创作上的共同兴趣,是二人友谊的一个重要基础。“约他年、东还海道”以下五句,表现了词人归隐之志的坚定,进一步写二人的友情。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死于西州门,未能实现其归隐的“雅志”。羊昙素为谢安所重,谢安死后,他有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词人当时被召还,且被委以显官,但他“自首忘机”,志在归隐,因此,安慰友人,说自己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朋友恸哭于西州门下。说“愿”,说“不应”,全从自我的感情落笔,正表现了两人情谊的深切。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平淡的文字抒写深厚的情意,而气势雄放,意境浑然。“从至情中流出”道出了这首词的特色。由于词人与参寥有着共同的志趣,由于参寥品德的高尚,他们的友谊是十分真挚的。词人所抒之情发自内心,这种真挚的感情并不因文字的平淡而失去其深沉、雄厚之力。这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论诗绝句)的一种艺术境界,它看似容易,实际上只有少数作家才能达到。元好问说苏轼词“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元好问新轩乐府引)。此外,词中抒写出世的高想,表现人生空漠之感,却以豪迈的气势出之,使人惟觉其气象峥嵘,而毫无颓唐、消极之感。词人强调达观和“忘机”,使人感到的却是他对友情的无比珍重。苏轼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又执著于友情的个性,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