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doc(6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根底上的,因此平均分这局部学问就充分显示出它的根底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受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存丰富的感性学问,
2、从而顺当地理解除法含义。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育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沟通的力量。 3、在实践探究中培育学生的公平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根底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熟悉和计算作预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受
3、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楚的表象。(转载数学网)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表达如下教法: 1、采纳主题式教学,以详细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通过屡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加,经受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对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意共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详细的情境中经受“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制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时机,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意
4、学生问题解决力量的培育,根底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现我的教学: 1、通过安排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安排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安排礼物,在经受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表达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推断练习,稳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
5、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沟通时,进展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育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学问敏捷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预备;同时,能在最终的结果中发觉“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意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力量的培育。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需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
6、动可丰富啦,在刚刚完毕的语文学问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其次名,第三名,学校预备了6本精致的笔记本嘉奖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拟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特别聪慧,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么分? (3)比拟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觉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其次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其次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由于他们名次一样)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
7、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拟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头了!每个小组也把预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习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平均分
8、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稳固平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款待他们。想一想,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
9、面其次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留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受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预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慧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助,为学习除法作了预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很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
10、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爱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预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盼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消失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美丽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晰教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
11、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认真观看结果记录,你们发觉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美丽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吧!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教师,上午好! 一、 说教材
12、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洁的也是最根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根底。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局部学问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熟悉了三角形的根底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存了较我的感性熟悉,也能初步推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依据上述“三角形的熟悉”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根底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试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把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展分类。 2、 养学生观看、比拟、抽象、概括、推断、推理及分类力量。 3、 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整、自鼓励的“四
13、自”力量及小组协作力量。 重点是把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展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展分类。 为了更好地到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预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 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规律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学问的生活阅历,发 现问题,“制造”新学问,并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学习兴趣,进展才智,增长才能。在教学中,我留意实行启发式、争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
14、表达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进展统一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良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仆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进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育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鼓励)力量,使学生得到自我进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缺乏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
15、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 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试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展教学。 第一阶段:学习预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习的留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学问上、方法上、心理上的预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学问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熟悉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局部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学问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学问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熟悉”一课有着亲密的联系,因此,当教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形状是什么图形?当学生
16、答复了是三角形后,我立刻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熟悉”(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当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熟悉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局部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学问,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什么叫三角形?它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表达了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制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觉或制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忙学生去进展这种再制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学问灌输给学生”。
17、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试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育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力量,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看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加学生学习几何学问的兴趣,形成表象、进展空间观念。 1、 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局部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协作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假如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试验的根底,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局部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看,得
18、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让学生推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学问得到准时稳固。 ( ) ( ) ( ) 2、 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到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学问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熟悉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熟悉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 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到三角形?它毕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拟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
19、,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明,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制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 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展规律思维最根本的单位,更使规律思维正确地进 行,概念必需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根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外形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各不一样,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这节课我们先
20、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殊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看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状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状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行能再有其他的民状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展起名,然后再通过比拟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洁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终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21、 至此,学生依据肯定的标准,依从肯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展了一次规律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学问,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熟悉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肯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肯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需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互测互评稳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展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学问构造,并进展相应的根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
22、稳固,并在应用学问的同时,对比目标检测自己对新学问的把握状况,准时评价与调整(边电脑演示)。最终,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看,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好玩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慧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熬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学问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力量。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学问质颖解惑,把旧学问纳入原有的学问系统中。形成学问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学问上、方法上的预备。 至
23、此,完毕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问题,盼望得到教师们的指导。欢送批判指正!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4 【设计意图】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严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脑数数,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奇怪、质疑、争论、整理的学习情境中,熟悉了“千”“万”,建立了良好的数感。鼓舞学生尝试用数字刻画出事物。始终注意培育学生的感知新知力量,板书简洁有效,学生印象深刻。增加了运用,尽量让学生去说数的过程,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四
24、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从标题来看,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从内容看,学生学习了有价值的数学,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与情境中,很自然的渗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 【教学目标】 1 通过事例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通过熟正方体等活动熟悉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详细的感受进展学生的数感。 3 培育学生克制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感受克制困难与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 【重点】 感受大数,熟悉“千”,“万”。 【难点】 充分感知一千,一万有多大,理解单位之间的进位关系。 【
25、教具预备】 课件 大正方体 【教法】 闻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胜利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本课数正方体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悦耳为主动探究,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省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学法】 学生是主体,本节课让学生在观看中体会大数,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大数,培育动手力量,体验数感。 【教学程序】 课标指出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缺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阅历动身,将数学活动置身于实施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供应观看操作,实现的时机。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如下四大环节。 一) 联系生活,体验新知
26、1出示数幅图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数,激发学生了解探究大数的欲望。第幅图片是全校集会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试着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人。第(2)幅是东方电视塔,让学生读数,先比划一下一米有多长,四百多米也就是大约四百多小朋友小手伸直的长度。紧接着出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让学生读一读,相机渗透爱国情感。接下来出示万里长城和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让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到处有大数。 2象这样生活中的大数还有那些?与同桌说一说。 3请同学汇报。 今日我们就来熟悉这些大数,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大数。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由1000个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请同学们估一估,数一数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
27、正方体组成的,生经受数的过程,消失了100,600,1000的结果,先听学生汇报自己数的结果。不立刻否认学生的结论。 2、屏幕演示数的过程,先出示一列有10个,板书:一列是10个 。课件演示一层又由10列组成。板书:一层是10个10列 100个 演示:一个大正方体又由10层组成,带着学生一起数,100、200、3001000 让学生理解10个10是一千。 3、熟悉万 一个这样的大正方体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生:1000个。二个呢?三个呢?(课件出示)九个呢?那么十个呢?生:一万。 4、进一步理解“千”“万”的实际含义。 1)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少页?生:100页。10本这样的书约有多少页?生:1
28、000页。实际操作一下,让学生比划一下一千页、一万页大约有多高。 2)出示千人合唱团的图片,10个这样的千人合唱团共有多少人。生:一万。请学生闭眼想一想那个场面。说感受。生:壮丽 喧闹 5、填写数位挨次表 1)卡纸出示没填完的数位挨次表,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计数单位?生:个位,十位,百位。 2)通过今日的学习,你们认为第4位是什么位?第5位呢?生:万位。请学生填写完整。告知学生万后面还有许多数位,以后再学习。 3)体会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如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他们的进率都是10。 三) 应用新知,学以致用 我们运用今日的新知来解决问题。 1、数一数,说一说,有多少个小
29、正方体木块组成。(教材31页的说一说) 1)请学生先独立数,试做,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其他同学仔细倾听。 2、红色涂出238个小方格。 1)先让学生认真观看小方格的排列规律。生:用红线围出来的一个大正方形里面有100个小正方形。 2)涂出238个小方格。要求一眼就能看出来。 3)作品展现。 四) 回忆评价 1回忆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关于大数的学问,你还想知道哪些? 【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的17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熟悉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根底。从学生
30、的感知规律和生活阅历动身,敏捷处理教材,先熟悉克,再熟悉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学问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试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熟悉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肯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展简洁的质量计算。 2、连续培育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鼓舞共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熟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熟悉。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肯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
31、动、好玩、奇怪心强,依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奇怪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爱、熟识的嬉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觉,猎取新知,同时还采纳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制造了良好根底。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纳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加、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置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沟通一
32、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觉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拟轻的用克作单位,比拟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置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现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学问,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沟通平常购物中的一些发觉,学生学会了熟悉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学问是真实的、
33、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念。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熟悉 这局部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展: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转自数学网 ) 2、千克的熟悉 千克的熟悉这局部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展: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
34、: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适宜吗? 生答:不适宜。 教师:那应当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学问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供应了“做数学”的时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学问。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
35、,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熟悉,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进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熟悉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肯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稳固新知 课件展现: 1、 写出体重。 2、 在括号里填上适宜的单位。 3、 连一连。 4、 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熟悉假如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
36、”的熟悉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开心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奇怪好胜的心理,增加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共享受了学习、沟通、体验胜利的喜悦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局部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洁的统计图表学问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统计学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讨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把统计学问作为小学数学根底学问的重要组成局
37、部并特殊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洁分析,让学生早些把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学问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局部数据动身,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育处理信息的力量。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受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把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构造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学问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状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状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状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答复简洁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状况实际
38、动身,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展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状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状况,也与现实生活严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根据教材的规律性将学问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洁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依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洁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展家乡情的教育。 (3)力量目标:培育学生观看、分析和操作的力量;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展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
39、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觉法。让学生亲身参加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沟通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加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熟悉不仅仅停留在外表,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加,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严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量、推断力量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根底。
40、2、沟通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相互争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到达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嘉奖笑脸人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留意,启发学生要擅长观看、积极思维,参加体验,渐渐领悟怎样学习的方法。 (二)复习稳固,目标转化。 加强新旧学问的联系,为本课学问的学习作出铺垫。 (三)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演示,主动探究;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探知。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依据收集的数据制作出不同形式的复式统计表。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使学
41、生经受学习过程,获得胜利的体验,使学生在参加中体验,在体验中进展。并利用生生对话,相互启发,碰撞出才智的火花,以沟通促进展。 (四)尝试迁移,拓展延长。 本节课制订了一个评价量规,用一朵花的花瓣代表四个小组,在上课过程中,依据各小组的参加状况进展嘉奖,奖品是一个笑脸,贯穿整堂课。一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协作的气氛,二是当本节课完毕时作为评价各小组的一个依据,并暗含着又一个生活中的统计,当进展评价时,学生提出:可以统计各组的笑脸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笑脸人变成了统计的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这一学问无处不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为学生供应更大的思索、探究的空间和时机。 (
42、五)教师小结,鼓励评价。 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的学习,在内心感受到统计学问与生活的密不行分,同时,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使学生体会到了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大,在学习中可以常常用到电脑来帮忙我们解决问题。通过围绕测量体重的主题进展资料收集、分析资料、形成假设等活动,培育学生多渠道猎取信息的力量,从中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发觉、分析、推理等实践力量。通过师生、生生的沟通和交往,开展各种敏捷多样的讨论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力量和表达力量。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力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7 各位教师: 大家好!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有余数
43、的除法。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是设计进展阐述。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2.引导学生在观看、沟通、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学问的产生、形成与进展的过程。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确定此目标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殊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索,鼓舞学生制造性思维;注意培育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把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二是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
44、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讨论了“正好分完”的状况后,再讨论“分后还余”的状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问的延长和扩展。也是今后连续学习除法的根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熟悉及其含义”这个学问点进展教学。为了让学生稳固这个学问点,在新知授完以后,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及练习册中的题目。 三是对学情的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是对除法竖式进展学习,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根底。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拟习惯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学生比拟难理解。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