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doc(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又是难点,它在计算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把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本节课的教学自认为有以下几点做得比拟好: 1.教学时我重视学问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新学问转化成旧学问(将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成小数除以整数)进展学习,注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课堂上留意给学生充分独立思索的时间和时机。比方,列出算式7.650.85后,问学生“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能不能用我
2、们已经学过的学问解决呢?把你的思索过程写在练习本上。”敬重学生原有的学问构造,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索的时间,通过思索消失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件制作符合教学的需要,尤其是竖式的展现过程,把过程呈现的很清晰,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 经过课后反思与教师们的沟通,我发觉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缺乏之处,详细如下: 1.复习环节应当参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本以为学生刚刚学习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应当没有什么问题,另外考虑到时间问题,复习环节就没有参加此局部内容,消失了在新授环节学生计算不够娴熟。为了本节课的学习,建议在复习环节参加两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没有彻底讲清晰“
3、除数为什么要转化成整数”。本节课,我也比拟注意“除数为什么转化成整数”,但还消失了局部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以致于在练习环节学生先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再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理解错误。 3.在处理“12.60.28”时,环节处理不是很合理。本节课在处理“12.60.28”时,我是直接把竖式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做,并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我高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师的帮忙下学生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建议,此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4.时间把握不够好。本节课,在讲解算理的时候用的时间比拟多,占去了本节的的大局部时间,在处理练习环
4、节用的时间比拟短,最终也没有进展课堂总结,匆忙的完毕了本节课。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熟悉到了自身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良。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系统接触代数学问。这一单元学生把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初中代数学问的学习。因此,我将其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今日非常紧急的在一节课内完成了全部教学内容,但从作业反应来看却差强人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省略乘号写出各式子问题较大。如b1应当简写成b,而学生却经常会写成1b,没想到1乘任何数还得原数;xx应当简写成x2,可学生却往往习惯于只省略乘号写成xx;(a+b)2应当简写为2(
5、a+b),而学生却经常会写成(a+b)2,遗忘将数字放在字母的前面。 2、作业格式错误。局部学生求图形周长和面积时列式结果均正确,但却不喜爱将已知数据代入计算公式求值的格式。看来,这中间还需要一段适应调整的过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组合图形面积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是这些学问的进展,也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熟悉组合图形的形成及其特点,让学生自主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并能运用所学学问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 在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如何使组合图形转化为已
6、学过的根本图形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把这个图形分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通过画帮助线表示出来,假如认为有几种分法,就分别在图形上表示出来。接着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做法,通过投影展现学生的分法(以分割成两个长方形为例),第一,你是怎样分的 (分割成两个长方形);其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第三,要计算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要计算其次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根本上都能够运用分割或添补法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根本图形,但在展现学生分法时,遗忘了将在巡堂时发觉的个别学生的分法是由于找不到相关条件无法计算图形面积也进展展现和集体争论为什么,这是缺乏的地方(假
7、如当时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展现汇报不同的分法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总结优化出哪种分法更利于我们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或者哪种分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更简洁,然后就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图形的面积,可能后面的环节就不会不够时间)。学生汇报了不同的分法后,就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去进展图形的面积计算,然后让学生汇报展现,从中小结优化出那种分割法或添补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更简洁。这个环节花的时间比拟多,跟前面的环节有类似,结果后面的时间很紧。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要多留意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容设计,尽量紧凑,准时发觉问题和作出反应。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在教学小数乘除中,教材将内容分成了两
8、局部,就是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在教学挨次上有了一个先后之分。这里就又凸显了四年级已经学过的学问点,商不变的规律。所以照理说学生应当可以很简单的利用旧知联系新知学习计算,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局部学生已经对商不变的规律有所遗忘,在教学新授时遇到了旧知不熟,却还要利用旧知教学的为难境地。所以在教学前不得不对旧知进展分析。 总体来说,学生在学习小数除法中,计算的错误率很高,平常学生做完作业后大多没有检查的习惯,就连考试中的检查也缺乏有效的方法,经常不能检查出错误。这都说明学生自我反思的力量水平较低,不犯错是不行能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觉学生的错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荒废了实在惋惜
9、。于是,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寻开发错例的策略。 1改错前,找病根 每次发觉学生的错题,我通常会要么自己替学生找出错误,要么让学生自己找错误,虽然许多计算错误都是由于学生马虎,但是我觉得又都不能只有马虎来搪塞。刚开头,这对学生来说是比拟“苦痛”。学生训练多了,对自己的错误也能渐渐发觉,在肯定程度上能预防同样错误在解题过程中的再度消失。 2析错因,巧归类 学生做错题,往往都是由于这三种缘由造成的: (1)不认真读题形成的错题。如:题目要求取近似数时,有学生解答后就了事;在求土地面积时,有学生往往是看到数字就急于列式计算,把单位换算抛之脑后;有些题目中的数字,学生抄题都会消失误差。 (2)由于不
10、标准做题引起的错题。如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时,发觉局部学生往往借助于原有对整数乘除法的计算阅历,不愿按部就班,喜爱口算。 (3)由于学问点把握不清造成的错题。新旧学问在迁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负迁移,负迁移会干扰学生对新学问的把握,同时学生很难进展自我调整。如计算1210的时候,有的学生计算结果是120。为什么会消失这样的结果呢?由于学生在学习整数乘整十数时是这样计算的:1210=120,时间一长学生就得出这样一条结论:整数乘以整十数在整数末尾加零。由于有了这样的阅历,学生在计算小数乘法的时候也用了末尾加零的方法。 3授秘诀,免再错。 在此根底上,我“对症下药”,考虑这些错误能否在解题过程中尽可能避
11、开。 (1)针对消失第一类错题的状况,我的解决方法是:学生的课堂作业一旦消失典型性错误,就马上集体纠错讲评;课堂外,对几个“错误大王”准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要求学生读题,做题前采纳“标注法”(马上题目的重点、易错点标出给自己提示),想明白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认真分析思索,然后再进展解答。 (2)针对消失其次类错题的状况,我要求学生肯定要根据题目书写的格式进展训练作业。这样,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率就明显降低,不会由于遗忘不同题型的不同要求而导致整个结果的错 (3)针对消失第三类错题的状况,我把新、旧学问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仔细分析小数和整数的区分。这个分析过程肯定要以学生为主,引导他
12、们主动参加讨论,比拟新旧学问之间的联系与区分。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如做题中的“自问法”(即每做完一步思索、自问“我求出的是什么”)和做题目后的“逆推法”都是切实可行的。 学生的错误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行求的。教师不仅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还要敏锐地发觉学生错误背后的缘由,挖掘学生错题的价值。学生在错例资源的利用中发挥了潜能,从而把握了一些解题策略,在肯定程度上提高了自我监控、发觉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力量。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班级学生状况分析: 班级现有20人,男生9人女生11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大局部学生学习习惯不好 教学内容分析: “底和高”是在熟悉
13、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后进展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进一步熟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根底。本课时内容以直角以及垂直为学问根底,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熟悉为认知背景,教材利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作为认知情境,绽开自主活动,让学生主动积存高的表象,并形成高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把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做成一长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等相关活动,找到高这条特别线段,体验高的根本特征; 2、能推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依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重点难点:依据图形的高和底的
14、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预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设计图纸 (媒体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王师傅想利用它做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大家情愿帮这个忙吗? 生1:是不是可以把这块木板锯开,然后拼起来? 师:可以的,但锯的次数应尽可能少一些,最好只锯一次。想一想,应从哪里锯开呢? 出示活动要求: 拿出自己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认真思索,画出需要锯开的线路。 和小组的同学沟通你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学生思索、设计,然后小组沟通。)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一、仔细钻研教材、精确传授学问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
15、,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需重新思索的问题。因此我首先仔细学习新课标,仔细钻研教材,鲜亮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二、严格要求学生、不让一人落伍 针对本班学生的学问根底和学生学习状况,科学布置有递次的作业,满意优等生的需要,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对于后进生作业常常实行面批,细心辅导,有一局部学生进步神速。 三.严密联系生活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比方:早上买早点要用数学、一天的油盐酱醋等等要用
16、数学、还有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回家上几楼?都离不开数学。我常常对学生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又强调:“你要想学好数学,语文不学好也不行,一道数学题不能读懂它的条件和要求,怎么分析解答呢?因此,语文也必需学好,但凡排在课表中的每门学科,大家都要力争学好。”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班多数学生的进展比拟全面,在学习学问的同时,更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学问和技能解决问题,进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购置涂料、地板砖、沙石料等涉及用钱方面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唯恐就太不合时宜了
17、。学生学学问是为了用学问,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亲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细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学问,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如教学“长方体的外表积”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火柴盒、实地调查运动场上的沙坑,还有粉刷教室等等问题。在此根底上,再让学生解决“火柴内、外盒材料的计算”、“要把沙坑填满,需要购置多少河沙?”“粉刷教室我们应当买多少涂料?”这些实际问题。常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熟悉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剧烈欲望,变“学数学
18、”为“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仆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动身,为学生供应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根本的数学学问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阅历。伴随着新的课程的实施与推动,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被淘汰,随之而来数学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四. 怎样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要从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学问根底动身进展教学。在教学的伊始,教师是规律地显露与教学有关的旧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牵引?还是充分信任学生,放开空间,让学生调度各自已有阅历走向新知学习?第一次教学中,我一开头就
19、复习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作了明确的示意,定死了学习起点。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很简单沿着教师铺设好的现成道路,毫不费劲地从商不变性质中并依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推出分数的根本性质。 五.存在缺乏 班里有一小部学习有倦怠、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由于本人的这样那样的缘由不能的准时让他们被缺补漏,导致养成了它们做作业的非留不做幸运心理。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时,还无法兼顾全体学生,一局部后进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多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探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力争取得较好成绩。 六、努力方向: (一)常抓课堂治理
20、、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无以法规,不成方圆。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水中望月,可望不行及。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此,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在课 堂上的坐、听、说、讲、练提出详细要求。课堂上,提倡动静适宜,动时,积极热闹,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加实践活动,畅所欲言。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索。另外,课堂教学中留意营造民主的气氛,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生理、心理的进展,个体差异大,大局部学生都渴求别人的理解与敬重。作为教师,我必需敬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公平地与学生沟通,蹲下来跟学生说话,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生之所需,抛砖引玉,为在学问海洋里前
21、行的学生指明方向。 (二)厚爱差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舞他们自由争论。最终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快乐地承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进展。其次,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育高素养的下一代,要时刻从现实身心安康,依据学生的共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屡次倾谈,鼓舞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进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抱负。 (三
22、)创新评价,鼓励促进学生全面进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鼓励学生的学习热忱,促进学生全面进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良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学问与技能的理解和把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进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进展。抓根底学问的把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纳等级制,定性采纳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把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力量。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
23、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力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熟悉方程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学问的开头。教材运用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详细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共同特征,了解方程的含义。 熟悉方程是在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洁的数量关系。本课的教学在学生日后学习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运用方程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介于以上熟悉我对本课进展了一些设计,通过教学感觉
24、比拟胜利的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稳固复习,铺垫新知”这一局部通过填空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等式、不等式、代数式”等概念,为后面区分方程和等式做一个铺垫。 1、填空:3.6+2.17.721.6551.638.40.238.45.90.15.9 t与8的和:b除42的商: 2、进展分类,出示名称(等式、不等式、代数式) 二、在熟悉方程之前就让学生识别方程,了解学生对方程的熟悉程度,也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欲望。(你们能推断哪些是方程吗? 6+x=14 342=126 60 +23 70 8+x 学生有争议没有关系,带着疑问学习新知。师:“究竟谁说的对呢?让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 三、列方程最困难的
25、就是找出等量关系式,为了让学生能较好的把握等量关系,在教学三个例题中我都根据一个步骤去引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1)先找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2)用字母表示未知数。(3)列出方程 四、留意了细节的引导。例如未知数不要单独放一边;未知数最好放在左边,便于计算;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等等。这些内容在新课中一一解决,学生把握较好。 固然一节课总有缺乏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比方方程的概念的出示就比拟死板,其实当学生说到哪里我就应当顺势逐步完善概念,不肯定非要在预定的时候消失,应当更敏捷一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优点;本课以嬉戏贯穿整个课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使学生深入体验学问的形成过
26、程,在开心的活动中获得学问,并利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注意数学方法的渗透,培育学生的动手力量、合作意识、估量意识,培育学生学习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嬉戏中既可复习统计学问与数的组合,又可获得新知,充分表达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问的力量很有帮忙。 缺乏;在小组争论的时候,有的学生发言不够积极, 改良措施;注意每一个学生的进展,让他们都有时机发言。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方程的意义这局部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学问之后进展教学的,重点是“方程的意义”。设计的意图是想通过观看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看这些数学式子的
27、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稳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本课设计了活动探究、自主分类、抽象概括、敏捷运用4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抽象、概括,建立起方程的概念,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依据儿童思维进展的递进性,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一是通过学生观看,抽象出相应的数学式子,建立起“平衡相等、不平衡不相等”的概念;二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使不同力量的学生都得到有效进展;三是引导学生对“等式”观看,将等式分为“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两类,然后抽象出方程的概念。最终通过推断与独立创作方程两个学生活动,进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
28、,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教学实施中的缺乏之处:教师在教学中用语不够精确精练,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力量指导欠缺,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倾听程度不够,未能很好把握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数的世界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即教学因数和倍数。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根底上熟悉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熟悉整除的状况下用乘法算式直接熟悉倍数和因数。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拟难教,而这局部内容学生是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拟难把握的。依据本节课学问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注意表达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觉供应足够的空间。 由于这是节概念课,因
29、此有不少东西是由教师告知的,比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在熟悉了各类数之后,我创设有效了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直接告知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学问根底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提醒突破了从详细到抽象,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我通过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了学生的智能内化。 在理解因数和倍数中,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学生比拟简单混淆的。 第一就是因数和倍数的范围(非零自然数),我是这样处理的:通过一组算式让学生说
30、谁的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如35=15 68=48 94=36 125=60等,学生越说越顺口,越说越有劲,我突然抛出了1.56=9这个算式,结果有同学陷入了深思(我认为这些同学感觉到了与刚刚的哪些算式有点不一样),但也有同学还是举手这样答道:1.5和6是9的因数,9是1.5和6的倍数,话一说完,就见那些深思的同学有几个高高举起了手,迫不及待的说:我们说讨论因数和倍数是在非零的自然数范围里,可这里的1.5不是自然数,所以不行以说1.5和6是9的因数,9是1.5和6的倍数。 我就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展热闹的争论,同学们统一了熟悉,真正熟悉到了因数和倍数的范围,从而为理解概念打好了坚实的根底。而
31、其次个关键性的问题我认为就是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我实行了几个递进的环节进展处理:一开头我就直接告知,让学生鹦鹉学舌。如通过学生写的34=12这个算式,我就说,这时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通过一些类似的乘法算式让学生试着说,很快学生就有了第一感性熟悉;接着我用一个嬉戏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我举了三个数字卡片,分别是3、6和12,让学生很快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为什么? 学生很快找到了3是6和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6和12都是3的倍数。我追问:那我说,6是因数,12是倍数可以吗?通过这个例子,学生熟悉到6相对于12是因数,而相对于3却是倍数;
32、而12相对于6才是倍数,它相对于其他的数就说不定了,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简单就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含义,更好的理解了概念的;最终我让同坐两人一组,一人说任意一个自然数,另一个同学则找出它是谁的因数,谁的倍数?并说出推断的依据。 由于答案不同,学生思索问题的空间很大,培育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力量。 本节课,学生都沉醉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欢乐,我想这才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分数的混合运算是本册的重点、难点,本单元包括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以及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计算。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主要让学
33、生把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展计算,并会做分数乘除的应用题。学生很简单把握计算,应用题我主要采纳让学生找等量关系,先让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再把以知条件代到等量关系中,求出数量。这种方法学生简单承受,效果较好。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我主要让学生画图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尝试画图,同时也要对学生的画图结果赐予准时的反应和评价,充分沟通后作出正确示范,在画图的根底上,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解题。学生的把握状况不错。已知比一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计算,这对学生来说较困难,是个难点。我采纳已下四步:1、让学生找单位“1”。2、依据题意画线段图。
34、3、依据线段图找出与单位“1”的数量关系。4、然后依据关系列出方程或写出算式。 刚开头觉得学生把握的不错,每一课用的时间较短,没有进展过多的训练,等到三课上完后,进展综合训练时问题就出来了,学生分不清晰是用乘还是除、是用单位1加还是减等等。我发觉主要缘由是没有循序渐进,由简到难,步步落实,没有备学生,高估了学生的力量。虽然方法较好,但学生把握的较差。只有让学生把每一种类型的题目搞懂、分析清晰,再进展混合运算就简单多了。后来我又依据上面的方法和策略,一步一步让学生落实,最终学生才能把握。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一、从学生的学习根底动身。 学习小数,是在熟悉了分数后进展的教学。关于这节课
35、,教材首先安排了整数局部是0的小数给学生熟悉,再介绍整数局部不是0的小数,还介绍了小数各局部的名称。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有关小数的哪些学问,学生已经知道的直接板书,比方读法、写法。学生不知道的引导学生学习,能自己学的就自学,比方小数各局部的名称,自然数和整数的介绍等这些内容自己看书学习。充分敬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动身。 二、从学生的生活动身。 关于这节课教材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识整元数,这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两种状况。所以教材的安排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这能从学生已有的学问根底动身,又能亲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
36、小数的现实作用。 本节课我创设了猜价格的嬉戏。书签的价格0.1元在学习1角=1/10元=0.1元。 书签的长度8厘米,从学生熟知的价格背景中体验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是1厘米,那么,8厘米就是8/10分米。还可以写成 0.8分米。在组织学生沟通小结时,教师依据学生的发言,留意把小数与非常之几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将小数熟悉纳入原有的认知系统,实现认知建构中的同化与顺应,完成认知整合与网络化过程。 生活中的小数比拟多,练习时让孩子多看看生活中的小数,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介绍小数的来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域,把对小数的熟悉放到了一个更为宽阔的时空背景体系中,让学生感知其来
37、龙去脉。全部的这些教学努力,都使新知在儿童头脑中不孤独,不零碎,建立起广泛而丰富的认知联系,加强了可持续进展的认知态势,教学的内在效益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昨天我上小数乘小数的时候,学生列竖式问题很大。有的同学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干脆去掉小数点列成整数竖式,而后直接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在横式上点上几位小数。也有的学生受小数加减法影响,喜爱把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尾对齐。可他们的答案也正确。照教材要求小数乘法要先按整数乘法的方法进展计算,自然竖式也要象整数乘法的竖式一样,末尾对齐。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个杂志上,也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学生在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竖式中,有的学生是用
38、上面因数每一位分别去乘下面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这样竖式也是合理性。那么我在想小数乘法中是否也允许他这样写呢。竖式原来就是为了计算便利,学生觉得小数点对齐,看起来也很整齐很清晰,那为什么肯定要他把竖式写成末位对齐呢? 昨天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论坛上发了这个帖子,版主说:我想是不行以吧。可也不说为什么肯定不行以。虽然心里还是怀疑着,但还是尽量让学生标准写竖式。 今日我把几个怎么教也要写错的同学,让他们把数位多的数写在上面,数位少的写在下面,Z这样一说竖式也正确了,计算正确率也提高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有三点启发和三点缺乏。 启发是: (1)当要求每个学生写出3个带分
39、数时,有一个学生报了一个:4又3/2,消失了问题。我能准时利用这个素材,指导学生观看前面的几个带分数,了解到带分数是由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组成,从而查出4又3/2错在分数局部。 (2)创设故事情境要很好的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效劳。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学任务和进展学生力量是根本。再好的故事,也只是为其效劳的,不能本末倒置。 (3)要有实践空间。在经受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中,肯定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实践空间。学生只有亲历动手、动口、动脑过程,才能提出自己的发觉、假设、问题,才能充分验证、得出结论。 缺乏之处: (1)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索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时机。 (2)在解决课本
40、习第3题时,要分步骤地教会学生确定整数局部、分母、分子,让学生在填空的同时,知其所以然。 (3)在培育学生的口头表达力量时,应留意培育学生语言描述的标准性、规律性和严密性。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这个单元中,教材是通过等式的根本性质来解方程,这个方法虽然说使得小学的学问与初中的学问更加的接轨,让方程的解法更加的简洁。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对学生以后的进展是有利的。但是教材中有意避开了减数和除数为未知数的方程,如:a-x=b或ax=b,要求学生依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如x+b=a或bx=a的方程。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也会无法避开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
41、冲突。例如“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岁,爸爸40岁。”许多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40-=28,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当怎么解呢?允不允许学生用四则运算各局部的关系来解方程?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假如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不就又和现在冲突了吗?现在学习的节方程中,学生很简单观察加法就减,观察减法就加,观察乘法就除,观察除法就乘,如把30=15的解法教给学生,能娴熟把握并运用的学生很少,对大局部学生来说越教越是糊涂,把原来刚建构的解方程
42、方法打破了。假如担心排,那么每次在消失的时有意回避吗? 在教学列方程解加减乘除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做一做的题目,这题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学生也能更好理解数量关系。小明今年身高152厘米,比去年长高了8厘米。小明去年身高多少?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中有哪几个量?引导学生进展概括,去年的身高、今年的身高、相差数。追问: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呢? 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今年的身高 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 今年的身高长高的8cm=去年的身高 你能依据这三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学生尝试列方程。几乎全班学生都是正确的。 X8=152 152x=8 1528=x 追问学生
43、你对哪个方程有想法?学生全都认为对第三个方程有想法?生1:这个根本没有必要写x,由于直接可以计算了。生2:x不写,就是一个算式,直接可以算了。我确定到: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未知数始终作为一个“解决的目标”不参与列式运算,只能用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算式,所以这样的x就没有必要。接着让学生解这两个方程X8=152 、152x=8方程。学生发觉152x=8解出来的解是不正确的。告知学生减数为未知数的方程我们小学阶段不作要求,所以你们就无法解答了。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看这三个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联系吗?其实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有加法转变过来。因此,我们在思索数量关系时,只要思索加法的数量关系,这是顺向思维,解题思路更加直截了当,降低了思索的难度。接着只要把未知数以一个字母(如x)为代表和已知数一起参与列式运算x+b=a,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这就是我们今日学习的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 接着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探究bx=a的解决问题。 我这样的教学不知道是否合理?其实小学生在学习加减法、乘除法时,早就对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有所感知,并积存了比拟丰富的感性阅历。要不要运用等式的性质对学生再加以概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