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小学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 1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自主探究和发觉的力量。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存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绽开语文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口语交际力量和写话力量。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学生开口说) 教学难点: 习作(学生动笔写) 教法学法: 读、说、写相结合 教学用具: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教学设计 1实物投影仪。 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 3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爱秋天吗?说说理由,教师可依据学生的答复出示相应的图画或挂图(可以是前面课文的挂图,也可生画的)。 师:秋天真
2、是个漂亮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 大家带来许多的来的欢乐,是吗?板书:秋天的欢乐 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秋天做事时快乐的心情。 2拓展思路,绽开话题。 a、请学生说说自己在金秋季节最喜爱做的事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先说说。 b、详细说说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各自预备。要求: (1)把做的事儿说清晰。 (2)说出自己的欢乐。 (3)可以边说边演,可以请同桌一起说说演演。 3讲评结合,促进沟通。 a、指名学生上台口述,师生结合要求评点。 b、以示范为例,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述,并推举出让自己感受最欢乐的同桌上大堂沟通。 c、师生评比最正确学生。 4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学生交际的状况(以确
3、定为主的缺乏,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5拓展活动 画一画秋天的图画或所做的欢乐的事。 教学后记:这节课我主要是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自主探究和发觉的力量。让学生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存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小学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2 一、学习目标: 熟悉“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宏大之处。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盘古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
4、给别人听。 四、课前预备: 自制生字卡片。 搜集神话故事,尤其是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教学挂图。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关于神话故事。 “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 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揭题:18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识记生字。 A、自读课文,画出不熟悉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座相互认读生字,沟通记字方法。 读通课文。 A、自由练读课文。 B、同座合作检查课文朗读状况。 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沟通 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重点研读课文其次自然
5、段。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觉? 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制造的宇宙的漂亮样子。 B、让学生依据教学挂图介绍盘古制造的漂亮宇宙。 C、选择感受最深的局部读一读。 四、作业 1、复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其次课时 一、复习稳固 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指导写字 学生自由观看字的间架构造,并思索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练习书写。写一遍生字,再抄一遍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成果展现,师生
6、评议。 三、朗读回味 展现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得最美。 记忆读。看谁能记住一些美丽的词语,如“隆隆的雷声”、“茂密的花草树木”。 四、练习复述 同座练说。 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五、课后作业 1、把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讲给别人听。 2、写本课生字词各一行。 小学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宠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局部。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妙。 4.积存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宠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自学法、朗读法 教学预备:
7、生字卡片、录音带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1.播放秋天下雨时的情景的课件。 2.引发情感:大家喜爱这秋天的雨吗?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文章,肯定会有新的感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美丽的文字。 2.出示课文卡片,认读词语,订正字音。 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4.把你最喜爱的段落读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相互正音。 三、质疑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相互补充说明。 2.读词。 四、练习写字 1.学习写生字,沟通学习方法。在写字时,你有什
8、么话要提示大家吗? 2.练习写生字。 3.抄写词语表中的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喜爱的段落。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宠爱的局部。 3.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宠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师引述:金秋季节是丰收的季节,秋天踏着轻快的脚步洋洋洒洒地来到我们中间。她不仅有着缤纷的颜色,还有着奇异的声音,不信,你们听。 2.播放课件。(课文内容) 3.沟通:秋天的雨声令人遐想。听到这雨声,你有什么感受吗?请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4.师:是啊,就如小朋友们所说的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
9、的歌带给小朋友们的是一首欢快的歌。现在让我们翻开课文一齐观赏这诗意的文章秋天的雨。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完成填空题。 秋天的雨,是一把。 秋天的雨,有一盒。 秋天的雨,藏着。 秋天的雨,吹起。 2.指名口头答复。 3.选择你最喜爱的一个自然段,读一读,还可以进展背诵,然后对你同桌说说你喜爱这段的缘由。 三.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教学。 1.教学其次自然段。 (1).学生汇报。 (2).教师引导:课文描写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什么味道吗? (3)指导朗读。 3.教学第四自然段。 A.学生汇报。 B.教师引导:假如你是秋雨,你预备给小动物带去什么? C.教师:小动物们听到你们的话了
10、吗?它们在干什么? D.指名学生朗读。 4.教学第五自然段。 A.教师:秋天的雨带给我们什么呢?请全班同学读第五自然段。 B.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拓展活动 1.教师引述:同学们,看完这课文,你们喜爱秋天吗?形成子,你最想干什么呢?是画一幅画呢?还是写一首秋天的诗? 2.学生自由组合,动手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喜爱的段落。 2.连续完成绘画或诗歌。 板书: 一把钥匙 一盒颜料丰收的歌 11.秋天的雨藏着气味欢快的歌 吹起喇叭 小学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4 漂亮的鹿角 教学目标: 1、熟悉称、禁、撒、挣、等9个生字,学写鹿、赏、匀等13个生字。 2、能通课文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3、依据
11、词语提示,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 4、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所寄寓的道理。 教学预备: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寓言,完成预习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其次课时 一、品读语言,感悟文本 1、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 出示句子:“啊!我的身材多么均匀,我的角多么精致别致,好象两束漂亮的珊瑚!” (1)课文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鹿觉得自己的鹿角很美?理解“精致别致”。 (2)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 (3)此时此刻鹿的心情是怎样的?(指导读出自我观赏、自我、沉醉、自我赞美、自鸣得意的语
12、气。) 2、小鹿怎么样评价自己的腿? 出示句子:“鹿突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漂亮的角呢!” (1)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太细、配不上自己的鹿角) (2)你从小鹿的哪些表情可以看出它特殊不满足自己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3)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有目的地绽开阅读,从而使阅读更加有效。】 二、研读心情,体会变化 1.是什么事让鹿转变了对自己角和腿的看法呢? 2、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 3、运用语气词进展想像说话。(小组沟通) 课件出示: (1)当鹿灵活地把狮子远远地甩在后面时,狮子灰心
13、丧气不想再追了:“(),()!”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2)正在这时候,糟糕,漂亮的鹿角被树枝挂住了!凶狠的狮子一看,时机来了:“(),()!” (3)小鹿却吓得直冒冷汗:“(),()。” 4、多危急啊,经受了狮口逃命的鹿深有感受地说 两只漂亮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命。 5、这时,鹿又会对角和腿说些什么? 鹿对角说:“你虽然漂亮,但是()。” 鹿对腿说:“你虽然(),但是()。” 三、领悟寓意,升华主题 1、师生沟通:从寓言里悟出来的道理。 2、在生活中,任何事物不行能完善无缺,引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学习了本篇课文,知道了事物有它的特长也有它的短处,一味观
14、赏特长而看不见短处,是不对的;由于它的短处完全否认特长也是不对的,我们要做到扬长避短,发扬优点,克制缺点。 4、拓展寓言故事朋友与熊。 两个寻常特别要好的朋友一道上路。途中,突然遇到一头大熊,其中的一个马上闪电般地抢先爬上了树,躲了起来,而另一个眼见逃命无望,便灵机一动立刻躺倒在地上,紧紧地屏住呼吸,假装死了。据说,熊从来不吃死人。熊走到他跟前,用鼻子在他脸上嗅了嗅,转身就走了。躲在树上的人下来后,问熊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那人委婉地答复说:“熊告知我,今后千万留意,别和那些不能共患难的朋友一起同行。” 5、教师总结:点明寓言的特点。 小学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5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教学目
15、标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逝的缘由。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用词的精确、生动、形象。 3、领悟爱惜家园、爱护环境、爱惜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缘由。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所蕴涵的深刻道理;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缘由。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回忆导入 1、师生一起回忆那迷人的风景。 2、检查新词:郁郁葱葱、湛蓝深远。 3、问题导入:漂亮的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变化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二)深入理解,体会内涵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把小村庄消逝的缘由从课文中找出来
16、,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 2、集体沟通:请同学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都来读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体会拎:你想怎么读?(师评读。) 把体会读出来。 (2)村民们这样的行为使得小村庄消失了什么变化?看图,体会读。 (3)还有什么缘由使小村庄发生了变化?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逝在天空中。 都来读一读,你知道什么了? 从这些词语中,你又感受到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 可是,这样做小村庄又消失怎样的变化?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削减,暴露的土
17、地不断扩大 体会反义词的用法。 沟通资料。 绽开想象。 带着这体会完整读第三自然段。 (4)但是,却说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锐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这句话再次提到了那锐利的斧头。 就让我们看看靠着斧头,这里的人们得到了什么,能联系前面的内容说说吗? (5)还有什么缘由使小村庄变化了?解决书中黄泡泡的问题。 (6)什么都没了,指的是什么没有了呢?体会着读一读。 (三)表达感受,总结升华 1、表达感受: 我对这小村庄的人们说 我想对还在破坏环境的人们说 我想对我们全人类说 2、重温单元导读。 小学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6 完璧归赵 【教学目标】 1、识生字7个;积存含近义词素的成语;会使用
18、“叮嘱”和“叮嘱”。 2、正确朗读课文。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点学习:读句子提出问题,并在课文中找有关句子。 4、了解蔺相如完譬归赵的故事,体会他机灵英勇、不畏强暴的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故事导入:卞和献玉。 2、板书课题,激趣思索:“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索问题。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订正读错的生字新词;指导读难读的句段)。 3、沟通:说说对“完璧归赵”的理解。(最终,找到“我肯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句话,板书并读一读。) 三、结合以上句子,再读课文。 1、为什么“肯定把和氏
19、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呢? (1)引导学生学习第1-3节,并思索。 (2)沟通,然后指导朗读,体会赵王的无奈、蔺相如的坚决。(教师适当诠释蔺相如此行的重任。从国力来看,赵国只能同意交换;要是让秦王白白得到和氏璧,赵国就会被人小视。) 2、蔺相如是怎样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的?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脉络(要回宝玉、争取时间、派人潜送;参插词句活动室2)。 (2)抓住蔺相如说的三句话绽开教学。 找一找:蔺相如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话? 说一说:为什么说这几句话?(看到秦王没有诚意,要回宝玉以争取主动;再一次摸索秦王;争取时间把宝玉送回赵国。) 读一读;秦王为什么乖乖就范?体会蔺相如的智和勇。(
20、第1、3句话的理解,可以从秦王的反响表现入手,譬如:“信以为真”和“只好同意”。第2句话作为重点来理解,可从蔺相如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入手。) 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它句子。 1、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并提出问题。 2、在小组内通过联系上下文争论解决。 3、教师适当组织全班争论。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用一二个词语评价蔺相如,并简洁说说理由。 七、指导完成词句活动室1。 (1)补充完整。 (2)提示学生留意每个词语中所填入的字词的意思。 (3)再写几个类似的词语。 小学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认认”,熟悉7个生字。 2.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
21、会在学习中观看发觉。 3.学习在生活中积存谚语。 4.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创造和发觉的故事。 5.乐于观看,参加口语交际活动,并愿意把观看到的写下来。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展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力量。 2.将看到的事物写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列文虎克在观看中发觉了显微镜和微生物,老人在观看中发觉了商人的骆驼,那么这段时间你观看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觉?这节课让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看告知同学们。 二.板书:观看中的发觉 三.分小组先汇报自己在观看总的发觉。 四、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五、建议将观看到的事物写成。 1.出示一、
22、两则,指导格式。 2.口头,看看如何将观看到的事物写的详细。 3.试着将写下来,教师巡察指导。 六、作业 连续写观看。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连续将看到的事物写成。学会修改自己的。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述本周的根本状况。 1.格式正确与否。 2.观看的事物及发觉是否有新意。 3.表达是否较完整。 二、对典型作品进展评议 1.出示佳作。 生读。 生评。 齐读。 2、比拟差的。 生自由读。 生评。 生改。 三、依据所学学问在学习小组内评改作品。 四、修改并抄正自己的。 五、作业 抄写改后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创造和发觉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力量。 教学过程
23、: 一.完成“我的发觉” 1.回忆这学期学过的生字中有形近字的例子。 2.出示小黑板。 3.自由读,汇报带点字的特点。 4.指导识记这些字。 5.说说除了这些字以外,还有哪些字也有类似状况。 6.进展课堂练习稳固。 二、完成“日积月累” 1.出示小黑板。 2.学生各自借助拼音、字典将顺口溜读通。 3.指名或小组汇报读 4.归纳顺口溜的内容。 5.试着背诵顺口溜。 6.学生自由汇报课外积存的顺口溜。 7.出示人体挂图。 8.指名上前指出人体部位,依据指出标出器官的”名称。 9.指导看图读、记名称。 10.指导识记生字。 11.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我的发觉”词语。 2.背顺口溜。 第四
24、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创造和发觉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力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背顺口溜。 二、谈话 很多宏大的创造和发觉都离不开细心的观看,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肯定又查找了不少资料,让我们这节课来开开眼界,受到启发吧! 三、板书:观看与创造 四、展现资料 五、沟通、谈谈这节课的感受,受到哪些启发。 六、 古今中外还有不少这样的故事,让我们通过日常阅读和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家和创造发觉的故事。同时,自己也养成认真观看,仔细思索的好习惯,那么不远的将来,宏大的科学家就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诞生了! 小学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8 一、学习目标: 熟悉“县、
25、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与、宏伟”等23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了解赵州桥的构造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和才能,增加民族骄傲感。 二、教学重点: 学写14个生字。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赵州桥宏伟、结实、美观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学习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和才能,增加民族骄傲感。 四、课前预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生词卡片。 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才智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从前的洨河风光。 谈话导入。
26、洨河两岸风光美丽,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沟通、经济的进展,官府打算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打算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被采纳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吗?读读课文就清晰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讯课文,画诞生字词,结合留意多读几遍。 采纳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三、自主感悟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汇报沟通。 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A、画一画赵州桥的构造示意图。 B、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C、
27、朗读其次、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引导。 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四、识字学词 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指导写字。 A、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构造:部、横、跨、栏、设 上下构造: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b、学生写字。 C、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现、评议。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各两遍。 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其次课时 一、复习稳固 听写词语。 听写后,同座相互批改。 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二、朗读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画下来
28、。 试着背诵自己喜爱的局部。 抄写自己喜爱的语句。 三、扩展沟通 展现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四、 启发学生喜爱劳动人民,从小学好本事,将来为建立祖国出力。 五、布置作业 1、有兴趣的,可完成课件选做题。 2、摘抄第三自然段生动的词句。 3、背诵文中自己喜爱的局部。 小学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解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助解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预备】课件、古诗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2.揭题释题 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
29、,齐读诗题,介绍洞庭湖。 二、阅读理解古诗 1.一读,读准 自由读诗,留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字音,指名读,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2.二读,读好-读出节奏 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斜线。出示节奏,指生读出诗的节奏。 听范读。自由地练习。指生读,评价。齐读。 3.三读,读懂-理解诗意 沟通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结合解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自读自悟,四个沟通,争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沟通反应,按诗句的挨次,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齐读古诗。 4.四读,读美-读出意境 洞庭湖风光漂亮,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这首诗写
30、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光、秋月,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板书:和) 读出这安静和谐之美。(齐读) 潭面无风镜未磨 在这湖光秋月安静和谐的气氛中,诗人悄悄地凝视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 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看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擅长观看的人。(板书:观看)(指生读,师评价) 读出洞庭湖的模糊美。(齐读) 只有潭面无风,
31、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衬托,显出一种和谐之美。 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衬托,显得特别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请把这漂亮的风光一起读出来吧。(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 眺望洞庭山水翠 在这模糊的月色中,诗人远眺远处,还观察了什么风光呢?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板书:山水)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翠) 读出和谐之美。(指名读、小组赛读) 白银盘里一青螺 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这句诗妙在哪?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方呢? 诗人想象丰富,比方恰当,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想象) 读出宠爱、赞
32、美之情。(齐读) 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非常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一起来读读吧!(两句诗齐读) 小结全诗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比方,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有浪漫颜色的奇思壮采吧!(齐读) 5.五读,读熟-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长,布置作业z 1.观赏出名的诗人为我国的名胜写下的经典名篇。 2.布置作业: (1)小小朗读家:请大家将望洞庭背给父母、同学听听;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风光,用几句话写出来;(选做) (3)小小画家: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美
33、景吧。(选做) 板书: 望洞庭 观看湖月 山水 想象人景 小学三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10 教材内容分析: 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其次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描写了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境况下,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敬重。文本语言内敛肤浅,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教学时要通过自读自悟移情体验朗读品悟,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变化。 2力量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
34、”对国旗的敬重和喜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3.情感目标:懂得敬重和爱惜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难点:学习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欢乐识字。 整体感知,学习第1-3自然段。 其次课时 一、回忆导入,带入情境。 1数量词练习:一()新外套一()面包一()生命一()爱 2谈话:这一面艳丽的五星红旗,承载着中国人的傲慢、中国人的感动、中国人的自尊,也承载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日让我们再来感受其中一个发生在中
35、国留学生的身上的有关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 3播放课件,师生共同回忆“我”遇到的境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先是数量词的学习,为了后面的三次选择做铺垫。然后,教师就用布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并采纳课件引入,抓住了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二、从三次选择中,悟爱国之情。 当“我”饥肠辘辘的走进面包店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朗读课文第4至12自然段,找找你最有体会的句子,写写感受。 (一)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品读句子。 饥寒交迫,首次选择。 1品“我”首次选择的句子。 2体会当时“我”的饥饿。(相机削减板书) (设计意图:当“一件新外套”从黑板上消逝时,让学生体会
36、失去的味道,这种递减的是心情的渐渐沉重,是无法承受的选择!从不公正的交易中,感受“我”当时的饥饿和无奈。) 面对国旗,取舍两难。 1品读“我迟疑了一下,把国旗渐渐解下来,再绽开。” 理解“迟疑”,结合动作词,感受内心的挣扎。 指导感情朗读。 2品读“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注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理解“愣”、“久久地注视”。 揣摩“我”的内心世界:“我”想到了_。 反复品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品尝语言文字,感悟隐蔽其背后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突显人文性原则。) 最终选择,令人鄙视。 1品读“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外套,拿着艳丽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
37、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通过“摇摇头”、“吃力”、“趔趔趄趄”动作词,感受“我”身体的虚弱。 认真品读,领悟选择时态度的坚决,爱国情感的深厚。(相机削减板书) 体会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心灵,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经过几次思想挣扎后最终保存的精华,带给了学生心灵的震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这句话,从中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手法。) (二)回归整体,配乐深情引读关于描写红旗的三段话。 (设计意图:这个片段,表达了从整体入手,局部指导,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根底上,教师进展点拨,使朗读更有效。) 三
38、、从态度变化中,感敬重之情。 1默读课文,找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比照体会。 2小组沟通,品老板的态度。 (设计意图:在自读的根底上与同伴沟通,培育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品读、比照感受老板前后态度的变化为引出重点作好铺垫。) 3出示老板态度变化句子,感受敬重之情。 4小记者采访。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探究、品读相关句子,由文悟情,由情赏文,使学生在读、思、议、演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并且抓住文中的空白点进展语言训练,努力创设扎实的语文课堂,突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原则) 四、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总结谈话,文情交融,感悟升华) 五、拓展延长,升华情感。 1同学们,你们又曾经在哪里看到这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2课件再现五星红旗在各地高高飘扬的图片。(背景音乐红旗飘飘) 3小练笔。 (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