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春晓》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24****店 文档编号:84821815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语文《春晓》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一年级语文《春晓》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一年级语文《春晓》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语文《春晓》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小学一年级语文春晓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育宠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预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学习春晓 一、导入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任凭。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教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生疏吗?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玩耍。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生疏这个几首的

2、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依据班级状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n不读mn。闻:前鼻音wn。 4、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2、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晓:可以先告知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2眠:可让学生相互解答,或者直接告知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3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

3、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展扩词练习。闻、著名、耳闻、见闻 4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3、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4、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教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齐读古诗。 2引导学生觉察“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学问。 3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2、感悟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教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4、,花落/知多少。 3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3、想象意境。 1课件或挂图:雨后春天的早晨秀丽的景象。 2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秀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一范写、讲解。 古:横确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构造,不能写成左右构造。关键是留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当在田字格中心穿插点略微偏右一点。 1、引导生疏“折文”。 2、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

5、停。 二学生练习。 2.小学一年级语文春晓说课稿 【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语文其次册的第三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春晓。这首古诗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是春晨即兴之作。它描写的主要是春天早晨的风光,鸟雀处处鸣叫,经过一夜的风雨,地上处处是落花。可以说字里行间都流荡着春晨的浓浓气息,流露着喜春、爱春、念春、惜春的春恋之情,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秀丽的春晓图,尤其是鸟雀的啼叫,风雨的声响,更为人们创设了鲜亮的听觉形象。 【说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生疏本课中5个生字,会写生字“知”。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4培育学生想象力,感悟古诗意境的力气。 2、情感态度价

6、值观: 激发学生宠爱春天,和产生共鸣,一起共享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欢快。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生字的音、形、义,朗读并背诵古诗,难点是在简洁理解古诗大意的根底上感悟古诗的意境。 【说教具】 课件 【说教法】 1、读书法: 依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以识字、学词、学句和朗读背诵训练为重点,我在教学中主要以读为主,读中熟字,读中解词,读中学句,读中悟情的方法。 2、创设情境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秀丽的春晨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美景之中,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与产生共鸣。 【说学法】 1、合作法: 针对于字词合作沟通认读,诗句的理解也是在合作沟通中到达教学目标的。 2、体验法: 用敏捷的小手画

7、出自己心目中的“春晓图”,并结合课件体验和感悟古诗的意境。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我出示春晨情景课件,让学生说说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而后我再设问导入课题:唐代诗人孟浩然又是怎样用诗句描写春天早晨秀丽的风光呢? 这样导入,不仅能切合低年级学生爱看动画的心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初读古诗,生疏字词 由于学生们对这首诗比较生疏,所以我先让学生们自己试读这首诗,了解学生读诗及认字水平,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然后,我适时出示配乐朗读古诗的课件,入情入境的为学生们范读。由于刚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们,在朗读古诗方面确定有很多的缺乏之处,所以我

8、认为教师的引读课文是必要的。 出示课件接着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知”,再指导学习四个要求生疏的生字“晓”、“眠”、“闻”、“落”。先领读,后齐读,再指名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些生字,我又设计了一个小玩耍:帮生字宝宝找家。出示课件 提示:五个得意的生字宝宝由于贪玩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要求学生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家。 然后让学生小组内进展争论沟通,再让小组代表汇报成果。假设消逝问题,我再相机指导。 低年级生字教学是一个重点,假设只是中规中矩地进展指导,不仅达不到抱负的教学目标,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为此,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换一种学习气氛,调动他们学习的乐观性,让他们在玩中体会学习学问

9、的乐趣,还可以培育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合作沟通,理解诗意 对于诗意的理解,让学生们完整的说下来难度很大,所以教学中,我先对重点字词,如“春晓”、“眠”、“不觉”、“闻”、“啼”、“处处”、“夜来”等词语出示课件进展引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接着我承受齐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读古诗,最终出示动画课件,一边让学生观看一边合作沟通,让小组代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再相机归纳诗意。 这样入情入境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口语表达力气,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观性和创思维。 四、熟读成诵,体悟意境 先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根底上背诵古诗。 然后引导学生体悟诗的意境

10、,对此教学我承受两种方法: 1、配乐朗读古诗,让学生们闭眼想象。出示课件 2、提议学生用自己敏捷的小手画一画自己心中所想的“春晓图”。出示课件 伴随着奇异的音乐气氛,让孩子们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将心中的所想所悟表达在画纸上,用那绚丽的颜色,动情的语句描绘着他们心中对春天的畅想,既加深了对古诗的感悟,又培育了学生的绘画力气。 3.小学一年级语文春晓教学反思 春晓是一首清丽的小诗,表现了诗人对奇特春天的宠爱之情和对春花被风吹落、被雨打落的惋惜之情,实质上它表达的是中华民族对奇特生活的宠爱。 学生学习这首诗,不仅仅是识字、解词、理解诗意,更重要的是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中华民族对生活的宠爱之情。要把这种

11、情深深地根植于学生心底,让学生以这种情感、这种心态面对学习、面对工作、面对整个人生。这就是说,要给学生打下情感的底子,打下精神的底子。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留意到了以下两点: 1、创设秀丽的教学情境。 古诗的教学要让学生进入秀丽动人的诗境,在诗境中学习,在诗境中感受和制造。春晓的诗境清爽、淡雅,人物的情感含蓄而真挚。为了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我承受了讲故事、听音响、看图画等方法,结合学生对诗句的逐步深入的理解,创设了秀丽的情境,使学生在奇特的情境中参与学习过程。 2、学生联系自身阅历体会诗中的感情。 春晓一诗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难以深入体会到的,但这并不阻碍学生在自己学问阅历的根底上与诗人沟通、对话。我让学生通过看图、回忆等方式唤起自身的情感体验。在此根底上,与诗人沟通,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民族对生活的宠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