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统一长度单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统一长度单位.doc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统一长度单位_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 使学生经受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看、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受的制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受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难点:培育学生初步估测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教法与学法:
2、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预备: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学生预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教学过程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究竟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一、 探究新知(1)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争论,想方法,小组沟通。(2) 汇报沟通,分组活动。刚刚同学们想了许多方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
3、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教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更多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3) 小组沟通。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沟通测量结果。明显,同学们和教师的测量结果不同。(4) 质疑问难。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教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渐渐明白由于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那么怎样才能得到一样的结果呢?(用一样标准进展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一样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展测量。(5) 活动延
4、长。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让学生分组争论,然后集体沟通。归纳升华。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由于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需用统一的标准。二、 积存运用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三、 总结提升(1) 大家亲自测量了许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2) 归纳强调。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需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板书
5、设计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沟通)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统一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 使学生经受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看、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受的制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受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
6、习突破重点。难点:培育学生初步估测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预备: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学生预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教学过程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究竟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一、 探究新知(1)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争论,想方法,小组沟通。(2) 汇报沟通,分组活动。
7、刚刚同学们想了许多方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教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更多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3) 小组沟通。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沟通测量结果。明显,同学们和教师的测量结果不同。(4) 质疑问难。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教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渐渐明白由于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那么怎样才能得到一样的结果呢?(用一样标准进展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
8、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一样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展测量。(5) 活动延长。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让学生分组争论,然后集体沟通。归纳升华。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由于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需用统一的标准。二、 积存运用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三、 总结提升(1) 大家亲自测量了许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
9、课所学内容。(2) 归纳强调。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需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板书设计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沟通)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格式:统一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 使学生经受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看、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受的制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受不同测量工
10、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难点:培育学生初步估测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预备: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学生预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教学过程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究竟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一、 探究新知(1)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
11、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争论,想方法,小组沟通。(2) 汇报沟通,分组活动。刚刚同学们想了许多方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教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更多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3) 小组沟通。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沟通测量结果。明显,同学们和教师的测量结果不同。(4) 质疑问难。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教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渐渐明白由于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那么怎样才能得到一样的结果呢?(用一样标准进展测量)
12、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一样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展测量。(5) 活动延长。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让学生分组争论,然后集体沟通。归纳升华。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由于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需用统一的标准。二、 积存运用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三、 总结提升(1)
13、 大家亲自测量了许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2) 归纳强调。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需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板书设计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沟通)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教学反思: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买文具 教学目标 1结合“聘请售货员”的详细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洁的小数。 3培育学生合作沟通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买文具”是在熟悉元、角、分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它是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的起始课。本节课结合购物的详细情境,使学生初步熟悉生活中的小数,初步建立小数的概念。
14、通过“买文具”时看到文具标价牌上用小数表示的价格,自然地引入小数,使学生经受把表示价格的小数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以及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用小数表示的过程,初步理解小数的详细意义,体会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体会小数的特征,并会认、读、写简洁的小数。学好这一课内容将为今后学习有关小数的其他学问奠定良好的根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城市,学生多数来自于学问分子家庭,经济条件良好,对于购物有肯定的生活阅历,局部学生见过用元表示的小数,但对小数的详细意义还不非常清晰。 课堂实录 (一)活动一:聘请售货员 师:有一个文具店,要聘请售货员,谁想应聘呀?当售货员应具备什么条件呢? 生1
15、:要知道标价牌上的数表示多少钱。 生2:要会数钱、会找钱、会算账。 1第一关:说一说,读一读 (出示“买文具”的主题图,先让同桌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标价表示多少钱。) 生1:铅笔050元表示5角。 生2: 笔记本350元表示3元5角。 师:请同学们填写各种文具的标价,如铅笔05元是5角等。 (集体订正,对个别不理解的学生进展指导。) 师: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都是小数,这个小圆点叫小数点。这些小数怎么读呢? 生1:16?85读作十六点八十五。 生2:读作一六点八五。 生3:读作十六点八五。 师:小数点左边是整数局部,右边是小数局部。读数时,整数局部按整数读法来读,小数局部不带计数单
16、位,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师:日常生活中小数的应用很广,如长度18分米也可以说成18米。 2其次关:数钱 请同学们独立思索完成“试一试”,然后同桌沟通。 (二)活动二:培训售货员 任意拿出一些人民币,让学生说一说是多少,并用小数表示出来,再读一读这些数。 (小组合作,组内沟通自己的想法。) (三)活动三:贴价格标签 师:商品摆到货架上时,需要贴上标签,标签上一般都注明商品的名称、产地、价格等,其中价格一般用小数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将这些商品根据出售的价格写好标签,比一比,看哪一组写得最精确。小组同学每人先独立写一张,写得快的同学可以多写,然后小组内相互检查一下。 (每个组发一份用几元几角
17、几分表示的商品价格表和对应的标签,数量略多于小组人数。) 活动完成后各小组选代表读一读其中几种商品的标签,其他组予以评价。 师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1: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数是小数。 生2:我知道了钱可以用小数表示。 生3:我学会了读小数和写小数。 生4:我不知道为什么钱用小数表示时只用元作单位。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胜利之处是:严密结合聘请售货员的详细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会用元、角、分表示商品的价格,并学会认、读、写小数。缺乏之处是:学生只是会认、读、写关于元、角、分的小数,至于为什么元角分用小数表示时只用元作单位,学生没有明白,在这里我处理得不太好,应当从生活习惯
18、入手让学生明白。 案例点评 本节课教师通过“聘请售货员”“培训售货员”和“贴价格标签”这三个数学活动绽开教学,充分表达了 “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数学活动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在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熟悉小数,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表达,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只是对学生沟通的过程(包括小组之间的互评)涉及较少。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范文:分苹果 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把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洁实际问题。 3.
19、培育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初步熟悉除法的含义、把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根底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肯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稳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根底。 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肯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究试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学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有余数除法的试
20、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受试商的过程,积存试商的阅历,逐步到达娴熟。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状况,熟悉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试验校,师资力气强,学生的素养也比拟高。局部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依据班级学生状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展教学。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妈妈昨天买了2
21、0个苹果,要把这些苹果放在一些盘子里面,你情愿帮妈妈分一分吗? (提醒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假如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预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平均每盘放4个、5个、6个、7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10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假如是每4,5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假如是每6,7个放一盘就会消失剩余。)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 活动一: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学生独立思索 小组内沟通 集中沟通(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索过程。) 生1: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
22、论,可以放4盘。 生2:5+5+5+520,可以放4盘。 生3:20-5-5-5-50,可以放4盘。 生4:2054,可以放4盘。 生5:除法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竖式来计算。 (2)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把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A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B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教师提示 D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索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学生小结:20是被除数,表示有20个苹果;5是除数,表示每盘分5个苹果;4是商,表示分4盘。) 教学写法,学生试写 A学生介绍,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B学生观看,并说一说需要留意什么。 (留意:先写被除数20,然后写
23、除式;4要与0对齐,然后写积20;最终写0,0也要与20的0对齐。) C剩何?什么4和0都要与20后面的0对齐? D学生用竖式计算,进展练习。 2.活动二:每盘放6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请学生用20个圆片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列式:2063(盘)2(个) (这是学生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应当能很快完成。) 学生先试着自己写竖式,然后在小组内沟通,并说明竖式中各局部的含义。 班内沟通。 (展现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局部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 (学生小结:20表示有20个苹果需要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苹果,3表示可以放3盘,3
24、盘6个苹果是18个苹果,还有2个苹果不能连续再分了,还余2。) (2)体会余数肯定要比除数小 (由于有前面的摆一摆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消失余数大于除数现象,但是,恰好有几名学生没带学具,在计算的时候,一个学生消失了余数比除数大的状况。) 师:观看这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及结果,你发觉了什么? (假如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观看每道题目的余数和除数。) 生1:206应当商3,而不是商2。 生2:假如余数比除数大,那就能够连续再分。 生3:余数8里还包括一个6,还可以再放一盘,还剩2个。 师:比拟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觉了什么?请同学们思索,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应当留意什么呢? 生
25、:余数肯定比除数小,不然就没有除完。 (3)试一试 207?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 (三)稳固练习,拓展运用 1. “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沟通。) 2.学生用竖式计算 (“练一练”的第1题完成后同桌两人相互检查,并选一道喜爱的题目相互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觉生活中有许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究,发觉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
26、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根底上,我制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消失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状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肯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严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根底上,我组织了其次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觉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连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
27、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状况,熟悉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觉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看比拟,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熟悉,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究过程,其实也是培育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存数学活动阅历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拟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受试商的过程,积存试商的阅历。 教学中也消失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急,有一局部学生承受起来存在肯定困难,特殊是我校正在尝试小课时教学的讨论活动,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
28、时更为妥当。 案例点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节课中,教师能本着这样的理念进展教学,把一节传统的除法课上得生动、活泼。这节课中有几点设想很有价值,主要表达在以下几方面。 1. 够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把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能够留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严密结合起来,无论是熟悉有余数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都留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详细实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把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猎取学问 (1)帮忙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建立“剩下”的表象,为形成“余数”的概念打下根底 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
29、全局部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够再平均分。“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分苹果”是一个很开放的活动,对每盘分得的数量以及分的盘数都没有做规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因此操作的结果,既消失了刚好分完的状况,也消失了有剩余的状况,表达教学设计的奇妙之处。 (2)引导学生讨论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计算有余数除法关键的一步是求商。教材没有把求商的方法直接告知学生,通过“每盘分6个,需要几个盘子”这样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阅历用分实物(分学具)的方法求答案,把动手操作和抽象思索联系起来,为学生供应探究、沟通的时机。(3)引导学生比拟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发觉并理解规律 要求学生“比拟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一方
30、面引导学生联想平均分东西,最终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看几道除法算式,发觉一样的现象,从而理解所发觉的规律,归纳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像“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这样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比拟传统也比拟死板的,但是假如我们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采纳全新的教学方式,固然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买水果 教学目标 1. 结合详细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究“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挨次。 4.经受与他人沟通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育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参加意识,帮忙学生建立自信念。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
31、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忙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留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挨次,千万不要直接告知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详细情境中探究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展不同算法的沟通,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试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拟先进,学生的素养相对来说也比拟高。特殊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受了近两年的课改试验,由于留意培育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习、擅长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阅
32、历,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展真实的购置。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把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阅历。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置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依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受从抽象到详细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学问的理解。 最终,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
33、延长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力量。 总之,整节课,我都尽力为学生制造一个可参加、可探究,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日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教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依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香蕉3元金橘4元橙子5元香瓜7元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 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嬉戏。 (生很快乐。)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
34、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假如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展小组沟通,说说你刚刚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沟通。) 师:现在谁情愿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展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洁些,结果也是13元。 师:大家观看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
35、刚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当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看思索。) 生3:应当先算乘法,由于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教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当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36、生6:教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连续来玩“买水果”的嬉戏,假设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当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同桌间争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当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你能说明缘由吗? 生3:我们应当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由于,先
37、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当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刚的学习,你们有没有发觉混合运算时,我们应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习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教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
38、: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知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争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争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加,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留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争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教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教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教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看25-27。)
39、 生4:我们猜教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置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局部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日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
40、预算,填好下表。 估计 花费 剩余(或补上) 元 元 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嬉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供应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制造了实践的时机。 在探究运算挨次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索,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展小组沟通、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挨次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知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了学问,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
41、“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答复”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加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由于,他们活泼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平常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使学生绽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气敏的反响、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教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惊讶,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胜利之处。 课后的延长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
42、所学的混合运算学问帮忙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阅历。由于,这其中包括购置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便利、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制造性地使用教材,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阅历的客观事实动身,在讨论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殊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由于它更亲密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
43、果。答案的不性,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方式上得到培育,并且进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终,教师还在课外延长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熟悉。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走进乡村 活动内容:教科书p48“走进乡村”。 活动目标: 1、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通过“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学问,有许多的数学问题,从中能提出好玩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数学学问加以解决。 3、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争论,学生间要沟通自己的想法,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口语表达力量和思索问题的力量。 教材与学生: 教材设计“走进乡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图画中绿划茵茵、解花盛开的小村庄,一条小河悄悄地从那流过,孩子们快乐地玩着,到处流淌着大自然的美。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会发觉生活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