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春节民俗调研).docx

上传人:蓝** 文档编号:84686613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春节民俗调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春节民俗调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春节民俗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春节民俗调研).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春节民俗调研)() 第一篇: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春节民俗调研) 题目: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 系部名称:旅游治理学院 专业:酒店治理 年 级:大二 班级:高职八班 姓名:刘嘉(09101071)、 隋拓(09101061)、何勇兴(09101102)、任鸿鹏(09101106) 实践单位: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 实践时间: xx年1月29日 至 xx年2月17日 共20天 实践目的: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详细要求,转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进展空间; 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效劳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们于xx年1月29日 至 xx年2

2、月17日期间在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降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学问、专业技能,我们顺当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依据我们各自的特长及优势结合实际,进展了如下安排。任鸿鹏同学在美食方面比拟感兴趣,因此安排他与隋拓同学一起在组织活动期间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降临之际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何勇兴与刘嘉两位同学则负责组织活动期间调查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在调查新春佳节降临之际大连市的文化习俗时,我们实行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展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觉大连人的过年习俗其实和东北人的差不多。过年

3、讲究喧闹、喜庆,年俗也特殊多。 有民谣道出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盼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倒霉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清扫洁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洁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预备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

4、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喧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选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盛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 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5、;“春条”依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破五”吃饺子 “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早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倒霉”、“穷气”从家中崩走。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旧流行。 送穷风俗的仪式大多是:送穷时,既要为“穷鬼”预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

6、各地送穷,各有各的方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盼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困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妙生活的传统心理。 糖瓜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冀“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需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相联系。所以,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老东北过年还会备许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

7、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由于东北主要人口迁徙到东北的历史不是很久,所以东北的习俗都带有一些外来或是中原习俗在其中,又有流失,又相互融合,聚居于不同地区的人口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送灯在东北来说是一个比拟流行的祭祖习俗。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

8、人的每个坟头上。而现在大多采纳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奇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固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盼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盛,后代千万。 实践总结: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颜色。如

9、东北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很多地区一样之外,自身保存了一些古老的习俗。近些年来,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辩不少。有人认为应当移风易俗,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假如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进展。有人提出,假如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正由于此,所以一些城市在制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详细事物时,各人会有各人的选择和推断。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实行包涵的态度,允许大家保存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进展,当绝大多数人的熟悉趋于全都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假如不顾现实和民众心理,单凭抱

10、负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抗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转变,我们只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其次篇:关于春节民俗状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春节民俗状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预备除旧迎新,吃团聚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聚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严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劝慰与满意,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心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这是何等

11、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时机向父母的哺育之恩表达感谢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劳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到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错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喧闹开心的时候。大年夜丰富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聚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

12、那份欢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 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福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 物,预祝家运兴盛如烈火烹油。最终多为一道甜食,祝愿往后的日子甜甜美蜜,年夜饭的名堂许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由于白面饺子外形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

13、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始终流传到今日。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奇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第三篇:寒假社会实践之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正文) 历史学院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盛大、最喧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

14、神祭祖活动。根据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1月1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降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头。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希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布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特别丰富多彩,这也成为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宝。 一、调查内容: 春节活动以及节前节后的其它节日、活动 二、调查时间:2023年1月13日2月10日 三、调查方式: 先通过网络或老年人之口对春节习俗做一统计,然后依据

15、各地的不同,留意当地的这些春节习俗、活动,对这些活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和老年人沟通,了解这些活动,并在活动中留意观看,了解这些活动在当今时代的特色以及和过去的不同,然后写出小区域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最终汇总。 四、调查结果: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对河南局部地区的春节习俗、特色活动进展了亲身体验,并在活动中对传统的春节文化得到了深刻的体会,并以一个炎黄子孙而骄傲、傲慢。 (1)节前节后的其它节日、活动: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 - 1 - 节” ,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

16、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利”。意为灶王爷饯行。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劳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置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阔农村,祭灶的预备活动和盛大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慢慢拉开了帷幕。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展。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燃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布满神奇的颜色。男仆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

17、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完毕后,人们开头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缘由,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奇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视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盼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谈的灶君奶奶的嘴。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季节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

18、,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特别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喧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因此局部地区又称过小年。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聚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爱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腊月二十四(局部地区在腊月二十五)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倒霉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予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

19、节降临,家家户户都要清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处处洋溢着欢高兴喜搞卫生、干洁净净迎新春的欢快气氛。 :腊月二十五腊月二十九置办年货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头忙于选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对联年画等,都要采买充分,还要预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预备过年时穿。 :正月初一近邻等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美丽的衣服,装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着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 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

20、聚在一起相互庆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劲,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进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正月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回娘家这是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是一样的,在这天,女儿、女婿和外孙、外孙女等要到姥姥家拜年 :正月初三正月十五拜年 这段时间,亲朋好友相互到对方家中拜年,送去新春的祝愿,相互赠送礼品,在一起聚聚、吃饭、喝酒、话家常。 :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多亲人聚在一起晚上吃汤圆,寓意团团聚圆,各地有灯会、焰火晚会,在古代还有猜灯谜的习俗,现在大多被焰火晚会所取代。 :正月十六小初一 大多数人过完年和家人团聚完之后选择在今日出行,

21、正式开头新的一年的工作。 (2)大年三十(除夕) :贴年画(贴春联、请门神)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致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妙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头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拟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22、“春条”依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有些地区还流行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爱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衬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观赏性和有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宠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大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妙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饰得红火华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予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对

23、美妙将来的祝福。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这种憧憬和祝福,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收、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很多兴盛欢快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 映了人民朴实的风俗和信仰,寄予着他们对将来的盼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放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而且认为鞭炮能驱邪、祛除疾病,保佑家中的安静,让家中平平安安。

24、 :吃年夜饭、守岁接年: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 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请连续关注好 .haOWORD.coM)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盼着新的一年吉利如意。这种习俗后来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日,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

25、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通过调查发觉过春节的习俗不同民族、姓氏、不同地区而不一样,在我省汉族、回族、满族和局部其他民族过春节的习俗都不尽一样; 不同的姓氏以及地望,过春节的时间及程序也不一样,如有些在中午过年,有些在晚上过年;在我省南北各地市由于饮食习惯及其他因素春节期间的饮食风格以及各项节日活动也不尽一样,如我省南部的一些地区过年盛行吃年糕等米制品,而在北方多吃饺子等面食。 除一些小的差异之外,我国春节各地的习俗大局部还是全都的,由于千百年以来的民族大融合,共同的民族信仰,形成了独具中华民

26、族特色的中华春节文化,而在这个大背景下又形成了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春节文化,这也为当代社会的春节特色旅游扩展了市场,这些春节文化在除旧迎新中成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财宝,在当前经济危机大潮中成为我国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增长契机。 五、调查意义: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对中华传统节日作了进一步系统深入的熟悉,增加了我们的民族骄傲感和自信念,增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问,培育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马上消逝的传统文化的爱护意识。以前虽然是每年都过春节,但除了玩之外很少对这些春节文化做一了解,这次调查,让我们在亲身体验春节的欢乐、幸福中去查找春节的深入内涵,也去了解一些马上消逝的春节文化以及伴随着春节文化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借此将春节文化发扬光大,效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效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效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真正成为我们的珍贵财宝。 第四篇:春节民俗变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安庆怀宁) 春节民俗变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