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文档基础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pdf

上传人:深夜****等你... 文档编号:84293707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7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修文档基础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研修文档基础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修文档基础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修文档基础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成为新世纪全球发展的“主旋律”,它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日益向教育领域全面渗透。社会迫切要求教育领域进行相应的革新以作出回应,从而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改革不可能不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抓起。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给教师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给教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跟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

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重建课程结构与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等方面体现出对传统课程模式的本质性突破。(一)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权力方面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它突破了以往课程权力过于集中、难以适应地方与学校具体情境的弊端,推进了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民主化的进程。国家课程强调基础教育的统一性,是使国民素质达到一定水平的有力保障,因此,推行国家课程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另一方面,我国

3、幅员辽阔,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而且每所学校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我们知道,学校教育是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理想的课程应该能够与具体的学校情境相适应,而只有照顾到学校情境和学生经验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理想。这样,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正好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差异性,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形成了互补。为了保障新课程能够适应各地区、学校的差异,新课程体系确立了国家、地区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这是促进课程适应性的重大举措。在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背后,实际上还隐含着课程权力再分配和课程管理民主化的问题。随着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演进和课程开发模式的变革,无论是集权型的课程管理体制

4、还是分权型的课程管理体制,都越来越关注课程开发的开放性与民主化。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提出与推行是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也迎合了世界范围内课程权力再分配的潮流。所谓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就是把原先过于集中的课程决策权力分配一部分给地方和学校,使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开发,从而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行存在的局面,使课程更加适合地方和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情境。可见,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从课程权力的再分配上允许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开发,努力实现国家、地区和学校的协调统一。(二)重建课程结构与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 所谓“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各部分的配合、组织和比例关系。纲要对课程结构作出了明确规定:“整体

5、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而且,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纲要还对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的课程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对于城市普通中学,则要求“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可以看出纲要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它强调了综合性,加强了选择性,并确保了均衡性;它在每一个教育阶段都以具体课程形态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了

6、学生的学习机会,体现了课程的综合化,强化了课程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选择性,保证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均衡的发展。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说,新课程体系也倡导了一种和谐发展的教育。而和谐发展的教育是注重社会生活和儿童经验的,它们体现的不会是分割的学科知识,而是综合的跨学科的知识和学问。新课程强调综合性和选择性,力图克服学科本位、科目林立的倾向,突出了综合课程的重要地位,关照了学生的经验和个体差异性,并为适应不同学校的具体特点提供了可能。纲要还规定了一些综合课程的具体形态,如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生活、艺术、科学等。(三)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

7、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能动性是指主体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性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我国长期以来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纲要力求改变这种状况,综观纲要内容,其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纲要把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指针,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身心和谐

8、发展的公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也给这场课程改革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在教学改革方面,纲要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纲要还强调“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在评价方面,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确立自信。这些规定都要求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上,照顾到

9、学生的日常生活的经验和体验。二、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一)教师应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以角色的转变已成为新课程下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改革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首先,时代要求全民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少数

10、精英,而是着眼于全体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事实上,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其次,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二)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的更新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

11、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是现代科学教学的重要形式。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使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明了化和教案”,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一教学中,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三)要求教师会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可以说,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

12、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特别是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科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科学教学是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事实上,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四)要求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首先明确科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科学教育所

13、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需具备与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等,还需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最后,我认为对科学教师来说,也许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具有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社会生产、生活知识是十分广泛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自我改进的迫切要求,以敏锐的眼光和头脑,注意观察、了解、搜集

14、本地区的自然情况、生产情况、生活情况以及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的应用情况。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三、教师专业成长面临的困难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日益凸显。作为走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一种必然选择,专业成长越来越引起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然而,在许多中小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认识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一些教师从教实践十几年、几十年,专业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呈弱化和缩水的趋势,仍存在只增教龄不增水平的现象。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15、难道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想成为优秀教师吗?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这样那样的主客观环境,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人生轨迹。(一)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是阻碍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内因。一些中小学教师,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工作境遇,或遇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放弃了专业成长的理想,放弃了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追求,放弃了安贫乐道的精神苦旅。在平时工作中,他们对遇到的问题不去进行深入思考,没有教学研究意识,习惯靠惯性工作、生活。在沉重的生活、工作负担下,他们放弃了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材内容、新的教学手段的钻研学习,往往浅尝辄止。一年四季忙碌于常规性事务中,不思锐意进取,惰性黯然滋长,教学热情越来越低

16、,最终教师这一岗位仅仅成了谋生的职业手段,而非为之奋斗终生的壮丽事业。(二)团队互助工作环境缺失,是阻碍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外因。一是受机构改革的冲击,中小学的教师编制只减不增,教师结构出现断档,25 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可谓少之又少,以至于一些地区的学校形成“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的办学窘境。二是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出现了众多的“麻雀学校”,形成了有限教师办无限教育的局面,教师疲于应对各种事务,无暇顾及专业成长。三是城乡教师的不对称流动,造成大量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使得农村优秀师资更加稀缺。如今,一些农村中小学的师资仅能满足开齐、开足课程的需要。教师同伴互助

17、的氛围难以实现,而这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先决条件。而且,由于办学条件限制、没有足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没有机会学习使用互联网查资料、制作课件,无缘接触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等,很难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大环境。“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这里的世界很无奈”。久而久之,有些中小学教师成了井底之蛙,集体走向平庸。(三)中小学教师缺少过多的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即使有机会,要么由于经费或名额问题,要么培训不切合实际而流于形式,使得专业成长成为一句空话。四、教师专业成长困境的出路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以及种种困难,教师专业成长的出路有:(一)确定目标促成长 美国的格莱恩布兰德曾说过:“成

18、功就是一个人事先树立有价值的目标,然后循序渐进的变为现实的过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或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要有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没有奋斗的动力。同样,有了要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愿望还不够,还要给自己的专业成长树立标杆。当我们把身边的优秀学科教师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一个标杆,我们就会有一个学习的榜样,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就不会显得虚无飘渺。树立不同的标杆,就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教师在给自己树立专业成长标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树立的标杆最好符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不要与自己目前的水平差得太远,否则会因觉得标杆太远了,而产生挫折感。2、时时调整标杆。信息技术教

19、师给自己的专业成长树立的标杆可以是学校的优秀学科教师,还可以是校外的优秀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校内的优秀学科教师。同样,也不能固步自封,当你能超越了你所树立的标杆,就要寻找新的标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二)以学习促成长 学习是前进的基础和动力。学习可以通过自学、参加培训或继续进修。其中,自学是最主要的方式。自学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杂志,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阅读能够让我们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提升自己。在自学过程中,能与同行或专家交流,将取得更有效的效果。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教师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达到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目的。(三)以教研交流促成长 教学研

20、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英国著名课程学者斯腾豪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有效评价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师就可以以课堂问题为研究探讨对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出发点,努力寻求解决方法。那么,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就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四)以反思促成长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的专业成长单靠学习还不够,还要反思。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提升自己,那么反思则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提升自已。反思是对行动的反思,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21、那么他就难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难以取得进步。反思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或教学总结等形式来进行。李镇西是一个有名的教育专家,他在做班主任的时候就坚持写随笔,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时间,他就出了两本厚厚的书 心灵写诗,班主任工作也做非常出色,他靠的就是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反思能让教师站在自己的肩膀上不断提升。(五)培训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走过场 在教师培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培训者利用讲授的方式,把所谓的新思想,新观念传递给教师,教师接受培训的过程是忠实的听和记,然而真正认真实施的教师却不多,这种培训不但失去了培训的意义,还增长了教师的疑惑。其实,每个教师在具

22、体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的实践知识。教师培训应当是,让教师之间多些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互相取长补短;通过交流增强教师的力量,给教师以智慧和信心;通过交流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培训者就要从传授者,教导者,训话者的角色中脱离出来,让自己成为一个与教师平等对话者,教师内在思想的激发者,培训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讨论的协调者和引导者。总之,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给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给教师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当然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也面临许多困难,面对存在的困难我们寻找了一些路径,解决的路径很多但最终要落实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