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书法,宋词三百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英文、书法,宋词三百首.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英文、书法,宋词三百首【苏轼卜算子】大换藏书屋 dahuan5856 中英文、书法,宋词三百首【苏轼卜算子】编辑大换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 影。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 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作者简介: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 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 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
2、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 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 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 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 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赋,散 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 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 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画则开创 了湖州画派。苏轼现存世的文学著作共有 2700 多首诗,300 多首词,以及大量散
3、文作品。最早的成名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 年)应试时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最早的一批诗作 是嘉祐四年与父亲和弟弟合编的 南行集 中的 40 多首诗,最早的词则写于熙宁五年(1072 年)。诗文有东坡七集 东坡集东坡词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 图等。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 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 载,此词为公元 1083 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 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 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
4、时所作。被 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 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 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 静。”营造了 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 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 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 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 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
5、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 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 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 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 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 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 感人。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 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 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
6、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 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 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 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 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 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 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 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 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 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
7、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 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 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 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 词境,难歇哀愤的心。作为刚到黄州时的词作,可以看出作 者心内的紊乱。可正是在黄州,作者完成了自己处世哲学的 形成。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篇章,才是作者对人生乐 观冷静的态度。而写作此词时,应该还没有完成这种成熟。所以,从词中,读者看到的是一种冷清
8、与寂寞的情怀。即使 如此,此词还是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 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 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对 这首词的主旨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 认为是为温都监女作,即这是一首爱情词;但也有人认为是 作者对现实不满,抒发愤懑之情的,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有一 种说法最为有趣。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 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摘录如下: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 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
9、 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 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 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 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 是苏轼词上阕所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 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 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有人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 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这个
10、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 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 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 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 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 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 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
11、琳腴。”这个记载好像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 诗为证。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 人心是肯定了的。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 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 体,托鸿以见人。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 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 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 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 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
12、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 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 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英译:Lines Written in Dinghui Temple,Huangzhou Su Shi(1037-1101)(Written during my stay in Dinghui Temple,Huangzhou.)The waning moon hangs on the sparse tung twigs,the night deep,silent.An apparition of a solitary wild goose moves like a hermit.Startled it turns back,its sorrow unknown to others.Trying each of the chilly boughs,it chooses not to perch.Freezing the maple leaves fall over the Wu River.